1. 首頁
  2. 電影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通用11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金剛川》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1

10月23日,電影《金剛川》上映當天,我和廠機關的40名同志在阜康電影院共同觀看了這部獻禮抗美援朝70週年的愛國主義影片。

金剛川是一條江,水深4米,水流湍急。江上有一座橋,電影講的便是炸橋和修橋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53年7月12日。

志願軍戰士必須在凌晨5點全部過江,江對岸是金城主戰場,那裡,我軍和美軍正在進行一場生死對弈。能否保證橋的安全讓支援部隊迅速透過金剛川成為了關鍵。

電影對同一時間、同一事件進行了不同視角的描述:士兵——我軍偵察兵視角、對手——美軍飛行員視角、炮兵——我軍高炮班視角、橋——一座橋反覆被轟炸、如火如荼修復的視角。

剛開始看的時候沒有理解,很多鏡頭是重複的,看著看著就懂了。

演員張譯無疑是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一條腿、一隻胳膊炸沒了,他用燃燒的火止血,用木棍支撐著身體穿過玉米地,走到戰友們全部犧牲的炮位上,拿彈、壓彈、瞄準、開火,一個人完成了原本6個人的操作,把囂張的敵機打了下來。他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鐵骨錚錚的硬漢,什麼是自我犧牲,什麼是百折不撓,什麼是真正的英雄!

同樣出彩的還有演員吳京、鄧超。

戰爭是殘酷的、慘烈的,犧牲兩個字貫穿了整部影片。

一支莫合煙、一個哨子傳遞著戰友間的相互關懷,那是爭相赴死、鐵骨柔情;彌留之際留言“不要管我,快修橋”聽得觀眾揪心不已;男女互生情愫,對講機中一句“前線見”,卻是陰陽兩隔再難相見;那五枚訊號彈、那一堆熊熊燃起的火焰是炮兵主動暴露自己、吸引敵機、保護部隊,那是他們與敵人共死的戰書。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還有一個場面十分震撼,敵軍“喪門神”反覆炸橋,志願軍反覆修橋。最終,當橋體被美軍摧毀後,為了保證大部隊按時過江,志願軍戰士用身體架起了一座四層的血肉之橋!鏡頭之下,會水的戰士腳踩在水底的橋樁上,完全被水淹沒,他們託舉著第二層,第二層戰士託舉著第三層,第三層、第四層戰士託舉起橋面。

這是一座美軍再也無法摧毀的人橋,這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這是保家衛國的情懷。這座橋,粉粹了侵略者的陰謀,將他們趕出了國土,保衛了祖國的安寧,換回了我們的幸福生活!

畫面為證,所有的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

電影院裡鴉雀無聲。

在我們臉上,淚水長流。

心中,似有驚雷炸響!

影片最後,是迎接志願軍戰士遺骸回國的真實場景。

山河無恙,英雄不巧,吾輩當自強!

《我的祖國》的歌聲響起。——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我們緩緩起立,向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致敬!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2

11月4日,在公司工會的組織下,我和同事們一起去看了愛國主義電影《金剛川》。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沒有想過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會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直到電影開幕。

該影片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全景式地呈現了艱苦異常的戰地氛圍和戰場上志願軍生死相托、上下同心、協作堅守的戰鬥精神。與其他戰爭片不同,故事的主角們不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但他們為在指定時間內讓增援部隊透過金剛川抵達金城,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築建了“新的長城”。這一場戰士與敵人間、修橋與炸橋間的“拉力賽”,展現出志願軍戰士臨危不懼的戰鬥姿態和無畏氣概!

有一種感慨,尤其是從美國空軍視角去敘事的時候,飛行員說了一句話,大地炙烤的味道,地面上全部是屍體燒焦的味道,一片漆黑,對於他今後的人生來說,猶如活在地獄,每每想起,都是一種窒息的感覺。

三次炸燬橋樑,三次合攏,當時間所剩無幾的時候,為了保證主力部隊過河,修橋的部隊,抽調水性好的戰士,採取肩扛手抬的方式,搭建了一個人橋,作戰部隊快速透過,按既定時間到達了金城的主戰場,從而保證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此片是為抗美援朝獻禮的電影。影片採取三個視角,展示了戰爭的殘酷,發揚了我軍打不死的鬥爭精神,一次次炸燬,又一次次修好。這些人那時候都不怕死,為了心中堅定的信念,無懼生死。

我很感念這種偉大,人生有個信念,併為此無畏生死是何其幸運,就連死都是一種偉大,而這種偉大的背後是對祖國深深的愛,對背後的同胞深深的愛。

直至電影結束,我仍沉浸其中,難以自拔。我們生於和平年代,不曾經歷過戰爭,但戰爭年代烈士們的精神不能忘卻。何為“金剛川精神”,是鐵的紀律、高效執行;是堅韌不拔、勢必達成;是不怕犧牲、勇於奉獻。如管虎導演所說“每一個犧牲都是有價值的,只是不易於被發現。如果大家走心的話,就會發現我們身邊的同事與家人們,總會有人默默奉獻。”反觀現實生活,在我們的工作崗位上,依舊有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戰士”存在,他們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任勞任怨的付出著,而默默付出的人為什麼又不能是自己呢?我們雖然身處平凡的崗位,但依舊可以憑自己的綿薄之力發光發熱,為公司的發展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公司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發揚“金剛川精神”。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3

近日,電影《金剛川》於全國各大影院上映,掀起了觀影熱浪,這部電影是以抗美援朝為背景,講述了當時志願軍在對我軍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頂著敵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軀頑強抵抗,搶渡金剛川的英勇故事。電影生動再現了當時戰爭的艱辛與殘酷,讓我感受到了英雄先烈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的精神,觀影后我頗有感觸。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影片中最讓我震撼的場面之一是我軍工兵連線到命令,在第二天凌晨六點前要修好橋供大部隊過橋,到達金城主戰場。在美軍反覆轟炸,數次摧毀橋樑的情況下,我軍一次又一次快速修復橋樑,為的就是透過那座橋,為的就是堅守保證完成任務的承諾和保家衛國的初心,最終創造了戰爭的奇蹟。金剛川勝利證明,沒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為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犧牲,不懈努力奮鬥,團結凝聚億萬群眾不斷走向勝利。因此,我們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風雨不改,堅守初心。

強化擔當作為。影片中為保證完成上級的命令,保證讓大部隊在規定的時間內過橋,我軍工兵連連長、步兵連連長、高炮班班長主動積極當擔,發揮先鋒作用,帶領著戰士們以血肉築起那座英雄橋樑,為最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應當勇擔使命,主動承擔責任,毫不猶豫,責無旁貸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義務,克服庸懶散,要下決心解決好動力不足不想為、能力不足不會為、擔當不足不敢為問題,做到在其位、謀其政、幹其事、求其效。而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我們要勇於承認,並敢於承擔責任,不躲閃、不迴避、不推諉,然後積極主動地查詢原因、總結教訓、改正錯誤,從而提升工作水平。

匯聚團結磅礴力量。在美軍反覆轟炸,數次摧毀橋樑的情況下,我軍一次又一次快速修復橋樑,這僅靠軍隊戰士單打獨鬥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依靠全軍協作,影片中工兵連修橋,炮兵連反擊,步兵連掩護,各司其職於戰地齊心協力,抵禦敵軍,最後我軍戰士用他們的軀體架起了生命之橋,讓大部隊在規定時間內順利過橋。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只有團結協作,有勁往一處使,才能事半功倍。要培養團隊意識、團結意識、協作意識,以身作則,做有利於團結協作的事。

《金剛川》電影重現了我軍保衛和平、反抗侵略、英勇作戰的大無畏英雄氣概,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讓我們共同把這曲讚歌一直傳唱下去,傳承每一位英雄的精神,銘記每一位犧牲的英雄。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4

豐碑之橋不朽之橋

金剛川是一條江,水深六米,水流湍急,江上有一座橋,一座堅不可摧的橋。

金剛川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而這條江也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障礙。炸橋、建橋、炸橋,這個過程中,無數的血肉之軀前赴後繼染紅了江水。戰爭是殘酷的,慘烈的,犧牲兩個字貫穿整部電影。

一根手卷煙,一支哨子傳遞著戰友之間的相互牽掛,那是爭相赴死,鐵骨柔情:彌留之際的話語:“不要管我,快修橋!”聽得我揪心難過。男女間互生情愫,對講機中一句:“前線見”卻是陰陽兩隔永不相見。那五枚訊號彈,一堆堆熊熊燃起的烈火是炮兵為了保護大部隊順利過江,吸引敵機主動暴露自己的英雄壯舉,那是他們與敵人共死的戰書。

炮兵排長張飛是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一條腿,一隻胳膊炸沒了,他用燃燒的火焰來止血,用木棍支撐著殘缺的身體艱難地穿過玉米地走到了戰友犧牲的炮位上。壓彈、瞄準,調整開火,一個人完成了原本五個人才能完成的動作。這是多麼頑強的鋼鐵意志啊!炮兵排長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把囂張的敵機打了作文下來。他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鐵血硬漢,什麼是英勇無畏,什麼是視死如歸,什麼是真正的英雄。

敵軍的“喪門神”反覆炸橋,志願軍反覆修橋,時間就是勝利,工兵連在一次次的瘋狂濫炸後爭分奪秒完成任務,為了保證大部隊安全過江,最後工兵連的戰士們用自己的身體架起一座四層的血肉之橋。

鏡頭之下,戰士們腳踩著水底的木樁,水漫過脖子,當人踩過時,他們沉到水底,當人走過,他們才能浮上水面呼氣,這個過程,有多少戰士沉入水底再也沒有生還,可他們像一座座堅不可摧的鋼鐵基石託舉著上層的戰友,託舉著橋面。這是一座美軍無法摧毀的人橋,是朝鮮戰場上無數英靈鑄成的靈魂之橋,更是保家衛國民族不朽的精神之橋。這座橋,粉碎了敵人的陰謀,將他們趕出了朝鮮,換來了朝鮮人們的安寧和平。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當主題曲響起,電影院裡鴉雀無聲。臉上,淚水奪眶而出;心中,驚雷炸響。所有的語言換成熱血澎湃,鬥志激昂。我在心中不停地吶喊:山河無恙,英雄不朽,吾輩當自強,中華更輝煌!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5

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最大規模的區域性戰爭。

那一次,中國人民志願軍用鋼鐵般的意志,打破了美國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70年前,開國之初,百廢待興。但是,一場猝不及防的戰爭,讓新中國的安全環境陡然惡化。在抗美援朝七十週年之際,以電影之名向英烈致敬的電影《金剛川》在各大影院上映。影片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為背景,再現了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軍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修補戰火中的木橋的真實故事,展現出他們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事蹟。

金剛川是朝鮮境內金城前線的一條河流,如果想要去金城,大部隊必須透過這條河流,但是,在部隊抓緊過河的同時美軍也在步步緊逼。電影從步兵連、高炮連和敵軍的角度分別講述了這場博弈,敵軍一次次摧毀,我軍一次次修復,一晚的時間志願軍創造了奇蹟,他們用血肉之軀搭起了一座通往希望的橋。

那時的中國是貧窮的,造不出腳踏車也很少飛機大炮,美國人有飛機在頭上掩護而我們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衝,你問我們是誰給的勇氣?是那些素未謀面卻為了給我們打掩護犧牲的戰友。在對回國戰士的採訪中,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要為了我那些死去的戰友活著,當小胡最後站在了金剛川那所橋上時,水面煙霧瀰漫,橫屍遍野,我想所謂的奈何橋也一定不會比這恐怖吧,對於那些死去的戰士來說,這所橋又和通往黃泉的橋有什麼區別呢,在來世的路上有人作伴他們也不會太孤獨吧。

電影裡剛參軍的劉浩還不明白戰爭的意義,總以為憑著一股勁就能打勝仗,看到了戰友傷亡嚴重自己卻無可奈何更是失去了理智。戰爭需要的不僅是蠻力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如果嘴炮和衝動有用那麼阿Q一定能打勝仗。人軟弱了會捱打國家亦是,四大古國為什麼只有中國綿延了下來?因為中國人天生有一股不服輸的勁,中華民族像一條鎖鏈緊緊扣在一起,把敵人捆綁起來扔出領地。

我們每個人都該有一份擔當,為生在中華大家而驕傲。“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就不黑暗”。絕不要辜負這份來之不易的安寧,為了那些沉睡的先烈們,請好好珍惜當下,奮鬥未來。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6

於10月30日下午,公司組織了《金剛川》觀影活動,正是這次觀影活動讓我許久沒觸碰到的淚腺開關“啪嗒”一聲,悄然開啟。話說七尺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隱隱的淚花還是模糊了鏡框…

就座完畢,震撼的電影片頭曲震撼響起,頓時讓人有種即將要上戰場的感覺。緊接著,一句略帶磁性的旁白把我帶入到電影故事情節當中: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透過那座橋。"當聽到電影《金剛川》預告片中這句旁白時,很多人或許會和我一樣想著,這是一座什麼橋?它到底有多麼重要?

其實,這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期間護橋修橋志願軍戰士與美軍展開殊死搏鬥的戰爭影片。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金城戰役》 。影片描述為了使志願軍戰士在指定時間內渡水到達戰役前線,後方戰士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之下,從下午到凌晨,不斷搭建並搶修木橋片段。37米長的橋,7炸7修,夜以繼日的反覆搶修。實際上就是聚焦在下午到凌晨志願軍橫渡金剛川的艱難過程,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但卻分別從步兵、高炮班、美軍轟炸機、橋四個視角還原了這一場戰事。這段歷史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鮮有耳聞,甚至都不知道還有這麼一段秘辛。拿破崙說:“不以小事為輕,而後可以成大事”。恰好《金剛川》這部影片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反觀當今社會,大到國家榮辱,細到家庭個體以及工作上。是否我們也應該保持著一顆熱血澎湃的心呢?人生幾十年,縱使生活虐我千萬遍,依然要愛生活如已出,這種生活態度恰好是我們所需要的。從影片當中可以看到所刻畫的人物都極其鮮明:一個目標-過橋;一個配合-分工合作;一個精神-堅持不懈。這種感人的畫面直到現在都依然清晰的浮現在腦海中。

至此,觀影活動圓滿結束,忍不住的感動和對先輩的緬懷仍久久圍繞現場。未來,作為普通民眾的一員,我們更多的是做好現在手頭上的工作,並深知家庭的責任,努力改善生活質量。可能過程會經歷很多挫折失敗,但是絕不能澆滅我們通往成功之路的希望。

請銘記:時刻都要守護好我們心中的那道“橋”,因為它是一種信念!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7

今年是抗美援朝七十週年,我和爸爸觀看了電影《金剛川》。本以為戰爭片,會用濃墨重彩描繪戰役的大場面,但影片卻把重點聚焦在了一座橋。

隨著旁白切入,娓娓道出這段實力懸殊的戰爭往事: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最終的決戰階段,為了確保金城前線的充足戰鬥力,志願軍戰士必須在指定時間內透過金剛川!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火力懸殊的情況下,一次次以血肉之軀修補戰火中的木橋,“透過那座橋”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這道橋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話:通過了,敵人的地獄;被阻擋,我們的地獄。

敵人當然不會放過這條生命線,轟炸機、榴彈炮、延時炸彈、燃燒彈輪番上陣,日夜攻擊,來來回回炸了七次,志願軍也反反覆覆修了七次。電影透過不同視角,從修橋的工兵連,到敵方空襲的美國飛行員,再到掩護修橋、抗擊空襲的高炮班,最終這一切又都回歸到了橋面。和歷史一樣,任何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都是靠眾多人上下同心、並肩參與、相互影響、相互激勵!最終,成就出歷史。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為了保家衛國,前赴後繼,冒死修橋過川。關鍵時刻,在煉獄般的戰火下,湍急的河水中,扛起一座炸不垮、衝不散的生命之橋、英雄之橋!

玉米地中的高炮班感動了我,張排長的哨子和吳班長的呼哨,是傳遞資訊,傳遞情感的方式。在敵機準備炸橋時,他們選擇暴露自己,點燃明火,讓敵人的兇猛炮火朝著自己攻擊,炮位上的每一名戰士都目光堅毅……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打贏這最後一戰,然後回家。但在這場異國他鄉的戰鬥中,我想,無論是回家,還是犧牲,他們都準備好了。

一個個讓人揪心落淚的畫面,時刻提醒著我們,曾經苦難的中華民族,因為有了這些不屈的脊樑,才可以傲然挺立。松柏長青,英雄常在。是你們讓祖國邊疆不受侵犯,讓鴨綠江畔的山水一色!

吾輩自強,篤定前行,好好學習,長大了努力建設更好的中國,是對先烈最好的緬懷!“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我要高唱著《英雄讚歌》,向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8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這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讓全世界看到了一支壓不潰的中國軍隊,一個打不垮的中華民族。

《金剛川》講述的就是這場正義之戰中的一場以志願軍渡江為中心的戰鬥。贏得這場戰鬥,就能贏下戰爭的最終勝利。命令只有一個:全體戰士在規定時間內過江;辦法只有一個:建橋,從橋過。近兩個小時的電影刻畫了最真實的場面,最真實的人物,最真實的情感,最真實的精神。我彷彿被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熱血悲壯的主戰場,感受著一個個鮮活的戰士們內心中最簡單而又最偉大的獨白: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團結的中華民族!

這一場戰鬥,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金城戰役的最後關鍵攻堅時刻,金剛川成為了連線前後方的重要之地,必須要保證人員和物資的暢通。湍急的江水,唯有建橋。而敵人怎能不知?接連不斷的偵察機、轟炸機的騷擾破壞,可就是炸不爛、打不垮這看似小小的一座橋。當人民團結在一起,任何困難都阻止不了我們前進的方向,任何敵人都抵擋不住我們衝鋒的腳步。

這一場戰鬥,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尊嚴。任敵人的飛機在我們頭頂上盤旋,志願軍就是能夠完成任務。面對著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志願軍就是能夠戰勝。正如彭將軍所言,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這一場戰鬥,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神。一座橋,一座被敵人偵察機彙報過無數次“已摧毀”的橋,就是能夠一次又一次修好。敵人的自大,恰恰就忽視了我們志願軍的精神,一種哪怕犧牲一切,也要完成任務的精神。戰爭中也好,和平年代也好,人民的精神永遠都是我們最強大的武器,養尊處優的敵人不會體會到以血肉之軀築起長城的含義。而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需要我們千千萬萬箇中國人繼承並且傳承下去,這是我們最寶貴的民族財富。

回首過往,我們銘記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充滿希望。如今的中國,雖不處於戰爭,我們仍需要對世界充滿敬畏,每一箇中國人團結在一起,就是我們中國最廣大的力量。我堅信,中華民族必立於民族之林,中華民族的精神,必將脈脈相傳。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9

影片《金剛川》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中一段感天動地的故事。敵我雙方為了一座橋而在金剛川展開的一次殊死較量。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力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為了保證大軍在指定時間到達,志願軍一次次捨生忘死修補戰火中的木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再次在銀幕前徐徐展示給觀眾。

看完《金剛川》之後感慨萬分,講真,現在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真應該多看看這樣的電影,看看我們國家如今的繁榮昌盛,看看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樣得來的。那是無數英勇的先輩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築成了這片土地上美麗家園的銅牆鐵壁,是他們的寧死不屈,捍衛這遼闊的浩瀚山河。長江黃河再洶湧,長城再堅固,都抵不過那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的民族心。看完電影我更加深刻理解到,那個年代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是靠什麼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從而告訴全世界,中國從此站起來了!如今能屹立世界之林的根本在哪裡。

影片中的許多經典鏡頭至今在我腦海浮現,尤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軍飛行員的一句話“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我時常回想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以前聽過一句話:“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他們不需要奉信神明,他們的神蹟,來自他們的民族。”正如片中的那位倖存的美國飛行員所說,中國人不信神,但志願軍創造了神一樣的事蹟。橋面一次次的被炸燬,我們志願軍戰士,以不怕犧牲,捨生忘死的精神又一次次的將橋修好。到最後,敵人使用了燃燒彈將整個橋面燒燬,敵人以為我們無法再修復而在沾沾自喜的時候,我們英勇的志願軍以驚人的毅力,為了部隊在規定時間內到達金城,用血肉之軀構建起一座神一般的“人橋”。

這部電影前期我就一直有在關注,看完後,我更加堅信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總在被一群又一群堅定而有信念的人證明著。從前是,現在也是。從來都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我也將始終銘記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為新時代水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10

星期六爸爸帶我去看《金剛川》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的影片,該片以戰士、敵人、防空炮臺和橋上四個視角講述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一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燬,再度修好,始終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

《金剛川》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據一名人物原型爆料,這次戰役是他最難忘的戰役,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三十七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部隊和物資輸送的通行。這個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當時為了爭取談判主動權,志願軍發動最後一次大型戰役,金剛川這條河是本次戰役中重要的軍事通道,而唯一的橋樑巖裡橋卻被敵方損毀。為了搶佔軍事先機,我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搶修戰鬥,卻一次又一次的被敵人炸燬。敵方轟炸機在兩個多小時內向橋樑扔下數以千計的炸彈,而我方不懼犧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復戰略通道,直至戰鬥勝利。

看完電影后,我激動不已,熱血沸騰,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了更多瞭解抗美援朝的歷史,我用爸爸的手機查了抗美援朝的資料。1950年10月19日,中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25日開始了抗美援朝的戰爭。當時我們的新中國成立後沒多久,百廢待興,工業力量薄弱,無法制造先進的武器。因此,在抗美援朝的整個過程中,先進的武器都屬於對手,中國人民志願軍連炮彈都得數著用。但最終,戰爭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武器敵不過勇氣、強權敵不過正義,經過無數志願軍戰士的努力,最終我們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為什麼我們能夠以弱勝強?為什麼我們的志願軍戰士能夠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我想一位主動加入抗美援朝志願軍隊伍的老兵說的話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說:“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願意打仗,可是敵人要剝奪我們的幸福,我不能有別的選擇。”

我想如果把視線放到今天,侵略者想要入侵我們的國家,剝奪我們的幸福,無數的解放軍戰士和無數的叔叔阿姨們,一定會像志願軍戰士們一樣,不怕犧牲,排除萬難,保衛我們的國家。

最後,我要向偉大的志願軍戰士致敬!學習他們為了保衛祖國而不畏犧牲的精神!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金剛川》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美國的統帥克拉克想要佔領朝鮮,而後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政府看透了美帝國主義的野心,因此應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中國人民的意願,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中朝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以難以置信的高度智慧和無所畏懼的拼搏精神,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正如"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

那天,我們上體育課,老師說:"今天,我們來玩一個遊戲,遊戲規則是用一根繩子同時綁住兩個人的一條腿,然後圍著操場跑一圈,看哪組用的時間最短。"老師讓我們用抽籤的方式來分組,結果我抽到我最好的朋友——趙子晗,我高興地幾乎要喊出聲來。我想這還不簡單,憑我倆的默契,我們一定會取勝的。比賽開始了,老師一聲令下,我們就趕緊向前衝,可看事容易做事難,還沒走出幾米,我們就摔倒了好幾次,摔得灰頭土臉的,我們掙扎著爬起來,這可怎麼辦?突然我靈機一動對著子晗輕聲說:"現在聽我口令,我喊一的時候我們一起邁綁著的腿,我喊二的時候邁另一腿。"子晗會意的點點頭。我們一起喊著口令"一、二、一二、……"在接下來的路程中我們跑的很流暢,最終我們在遊戲中獲得了第一名。

這件小事讓我明白了: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就能戰勝困難。小到一件事,大到一個國,中國人民在大災大難面前沒有屈服,"五·一二"大地震沒有震垮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的心;無情的洪水、泥石流沒有沖走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情。在災難面前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用高超的智慧,無所畏懼的勇敢拼搏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把困難踩在了腳下。

我相信,只要我們中國人民永遠跟黨走,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我們偉大的祖國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