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精選2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記憶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

清明節放假了,街上明顯的多了許多的車流人流。來來往往穿梭的行人中更多的是掃墓人。扭頭看見了一群紅領巾正興致勃勃的走向烈士陵園,嘹亮的歌聲吸引了路人眾多的目光,似乎是久違的活動重新喚回了人們的美好回憶。是呀,我有幾年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活動了。

記憶的閘門一下子開啟:記得我上小學那會,應該是1976——-1981年間,每到清明節,我們學校一定會組織大家到烈士陵園掃墓,那時,老師還教我們親手做白花,那是用很薄的透明的白紙做的,幾張摞在一起,反覆摺疊,然後用一根細鐵絲紮在中間,再一層層小心的折起來。我們會用一節課在老師的帶領下認真的完成這個任務,然後唱著洪亮的歌到烈士陵園園掃墓。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我們一直聽了整整五年的故事:一位在解放安陽的戰鬥中身負重傷的戰士,體內腸子不幸被炸了出來,但是他依然不頑強的在戰鬥。每每i聽到這時,我都會回熱血沸騰。回來後,我們每年都要寫掃墓作文,儘管年年寫,但也沒有厭煩,我也是從那時起,才真正懂得紅領巾的含義,懂得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如今,沿途的風景早已忘記,當年的情景卻歷歷在目。

今天,我給班裡的孩子們發了一個簡訊:希望有條件的孩子,能夠在網上祭奠烈士。我盼望今天的孩子們,能夠在這樣的活動中接近英烈,繼承傳統,做一個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的中國人。我期待著明天的交流更精彩。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2

禮拜六,我們全家去老家為祖先掃墓祭祀。

到了祖墳所在的山坡上時,我就拿起掃把,把祖墳周圍的落葉等垃圾掃得乾乾淨淨。接著又拿起抹布,沾上清水,仔仔細細地擦著墓碑。經過一番有力地擦拭後,祖先的墓碑祖先的墓碑新的一樣一塵不染,光亮如新。沒多久,祖墳就被我們掃好了,我們祭拜後,便走回老家吃午飯。

吃完香噴噴的午飯後,我躺在床上,心中不由得想到:傳統清明節是個祭拜祖先的節日,是我們大家應該做的,掃墓祭祀的我們要表揚,想來卻不能來的也要給予表揚。但從來沒有想過掃墓祭祀的人應該受到批評與譴責!大家有沒有想過,祖先功勞有多大?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土地,讓我們有地蓋房,有地耕種……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祖先的功勞不可沒啊!而現在有些人到了傳統清明節,卻絲毫沒有掃墓祭祀的想法,把已過世的祖先冷落一旁,任憑野草長滿墳墓。這樣的人難道不應受到人們的譴責嗎?

又是一個傳統清明節,這是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3

可能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古老名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年清明的雨比往常來的更早,下的更大一些。

聽著清明前夕的雨,這雨似乎變了味兒,以前那小小的雨,現在聲音都兇巴巴,急哼哼的。彷彿一個脾氣級好的人,突然變的火味十足,想起前年那清明的雨,怎能不讓人懷念?如今為什麼會如此粗暴?

下雨的聲音曾是被優美的描寫為心跳,如今這健康的心跳變成了心臟病人狂燥無序的胡蹦亂跳。下雨的聲音曾被抒情的被人描寫為天的眼淚,現在卻是毫無美感的像一群罵街潑婦橫飛的口沫……

下雨的聲音這大地的精靈,就這樣變質了。在這個連閃電也變的瘦小的狹小的空間裡,人類的視覺享受被剝奪了,聽覺的享受也被無情的剝奪了。

其實雨是委屈的,當它從天而至,它本來是純淨的,原生態的總是嘩嘩嘩的,沙沙沙的,或者淅淅瀝瀝的,無言無聲的。當細細輕柔的雨無聲地洇入幽綠的草地,它就象一個乖女孩用月光表示自己的天真童心。當大雨落到高山那種豪氣的聲音就象一個俠女。

在這清明前夕的下雨的聲音中我好像領悟了一些什麼:面對這下雨的聲音那細柔的雨早已成為過去,我們應該好好努力不讓粗暴的雨再次回到下一個清明前夕。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年的傳統清明節是4月4日禮拜四,我們全家一大早就開車前往老家—潮陽穀饒去掃墓祭祀,一路上的車排成了車龍,都往墓地趕著。

我是第一次要去掃墓祭祀,在路上我心裡總是猜測著山上的墓地到底是怎樣的很是期待,終於到了目的地,我迫不及待的衝了上去,可是雨天的山坡路太滑了,“撲通”我摔了一個嘴啃泥。我爬了起來,媽媽看了說:“大燁,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山坡路得慢慢走的”。我聽了媽媽的話,慢慢地走著。山上有許多果樹:楊梅樹、蘋果樹、香蕉樹、橄欖樹……一顆顆小楊梅掛在樹上,有的蘋果紅得像喝了許多酒的小孩,香蕉像一隻只小船掛在樹上。空氣清鮮極了!

走呀走,終於到了祖奶奶的墓前,我們把墓前的雜草清除乾淨後再把貢品和紙錢放到祖奶奶的墓前,點了香燭,開始祭拜了,媽媽嘴裡唸唸有詞的也不知在唸叨著什麼,拜好了把香燭插在土裡,然後我們拿了幾根木材點火,再把紙錢放進火裡去燒,最後我們點起了炮竹,磕三拜之後把東西收好回家。

山上的掃墓祭祀人真多,到處都是錢紙和炮竹的回聲,今天的山上可真熱鬧呀!

回家後,我全身溼淋淋的可我還是很開心,因為從這次掃墓祭祀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5

清明節臨近 ,記憶中的清明碎片就會在腦海中不斷閃現。

那時對孩子們來說,清明節是一個值得期盼的節日,因為過清明節能吃雞蛋。在那家家貧窮,吃穿都不能滿足的時期,能吃上雞蛋是一種奢望 。 記得小時候每逢清明節, 母親都會 煮上雞蛋,吃飯時每人分上兩個, 但都捨不得吃,裝在口袋裡拿給夥伴們炫耀一番後才吃掉。

清明節打鞦韆 。據說是由歷史典故演變而來。記得小時候過清明節家家都會在自家院內打上鞦韆,供孩子們玩耍。生產隊時,村裡會打上杆鞦韆,讓青年們比賽打鞦韆,一般是兩人合夥,一男一女。杆鞦韆能有近十米高,蕩得好的,能蕩平上面的橫樑,蕩不好的,也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青年人都會躍躍欲試 。此時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觀看比賽,人們的歡呼聲,孩子們的嬉鬧聲, 讓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變得其樂融融。

清明節是氣候轉暖,大地復甦,植物返青,百花爭豔的季節,人們擺脫了冬日的嚴寒, 換掉了棉衣,開始了春季生產 。春華秋實 新的輪迴便開始了。

記憶中的清明節是多彩的,是值得懷念的。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眾所周知,清明節是用來思念已故的親人的節日。但是關於每個地方清明節祭祀祖先的習俗也是不同的。

自己小的時候所在的家鄉,清明節祭祀一般是在清明節之前幾天,小的時候總是會跟著爸爸和姐姐一起去給老祖宗上墳。一路上爸爸會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爺爺奶奶老爺爺老奶奶的一些事情。到了墳地上的時候,會把家裡拿的一些好吃的放在房前,老爸也會點上幾根香,告訴已故的親人吃好喝好。

那個時候,爸爸也會告訴我們說,我們只需要在墳地的跟前就行了,就是不可以站在墳上面,那樣是對老祖宗的不尊重。也會在上墳的時候跟老祖宗說一些自己的事情。表一表思念之情。

記得有一年老爸有事沒有回去,清明前自己一個人去給老祖宗上墳,腦海中努力回想著老爸每次上墳時候的說的一些話,也給老祖宗放吃的,告訴他們吃好喝好,現在想一下那個時候的自己孤單而勇敢。

後來長大以後遠嫁他鄉,就再也沒有機會去給老祖宗上墳。並且在自己的家鄉出嫁之後的閨女是不允許上墳的。關於清明的記憶,也只停留在小時候。

如今,只能在心裡思念著那些已故的親人。祝願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可以過得安好!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7

感受著風中飄來的細雨絲,又回憶起去年的清明。

隱約記得那是四月四月,正是清明節,我們全家人一起出發至奶奶家,奶奶已準備好了米粉,青和餡,就等著幾雙手將它們揉合在一起。

趕到奶奶家後,已臨近中午,我們米粉,青,水放在一個盆裡,開始做皮。一雙手在盆裡攪拌著。如做麵包一般,雙手做製成的是一團黏黏的團,只不過顏色不同。接著,一個個團被取出,放在鋪好桌布的桌子上,搓成一長條,又拿來刀把它切成一小塊的,呈球形,再用擀麵杖把它壓平,形成一塊青皮,一塊塊鋪在桌上,就把皮給準備好了。

接著,就開始做餡。豆沙餡就是外面買來的,但菜,則用肉,筍蘑菇等東西雜拌而成的,再用勺子兜一勺菜,或一勺豆沙,放進那圓形皮中,合起,將結口處捏得十分嚴密,毫無一絲漏洞。更巧妙的還是奶奶手中的工具,將放著餡的皮放在上面,輕輕一夾,一個精緻的青果就嶄現在眼前。

比這更重要的,自然還是祭祖到街上買個鞭炮,一束香,紙錢,菊花,來到昌化,到墳墓前,這就開始了祭祖。

先把菊花拿出,放在墓前,與其它的花對齊,擺放得工工整整。這時,下起了綿綿細雨,被微風吹斜了,無情地灑落在地上,留下點點痕跡。然後,拿出一束香,將它點燃,發出了縷縷輕煙,隱隱帶著點香味,拿在手中,拜了幾拜,又將它插進盆,隨輕煙散盡,隨香味隱去。接著,將鞭拿出,點燃,只聽炮聲啪啪,湛藍的天空中蹦出幾朵火花,隨後便是一陣煙,揮散在空氣中。

這綿綿細雨,彷彿是老天在哭泣,無盡地撒下淚水,為我們的孝心而感動,為親人的逝世而悲哀。當然,還有最後一個環節。將紙錢拿出,用火燒著,眼看著紙錢被火焰吞噬,化為絲絲灰燼,想必,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不但收到錢,還收到了一份心意吧!

忙忙站起身,回到那溫馨的老家,只見門前已經放上了兩株艾草,香味撲鼻。傳說,這種艾草不但能驅逐蚊蟲,還可以趕走妖魔,讓這戶人家平平安安,吉祥如意,避免災禍。

細細的雨絲將拉回現實,我望著漫天的雨絲,心中默唸道:清明細雨落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8

傳統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祭祀前輩,緬懷先烈的傳統日子。為了紀念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我們學校今天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祭祀。

早上來到學校集合,一切準備好後,我們向烈士陵園走去。來到烈士陵園,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來為烈士們掃墓祭祀、獻詞。

哀婉的樂曲徘徊在耳邊,獻詞聲有聲有色,抑揚頓挫,訴說著我們心中的萬語千言……

獻詞後,我們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看著一個個感人的歷史畫面和革命故事,我們不禁百感交集,心久久不能平靜。先烈們為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之後,我們來到革命革命烈士的紀念碑前,為革命烈士們獻花,表達了我們對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我們肅立在紀念碑前發誓: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報答祖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血雨腥風的時代,革命烈士們為了祖國和後代,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舎生望死,視死如歸。革命烈士,您那不滅的精神會傳給一代又一代的少先隊員。先烈們您們安息吧!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我翻開那陳舊得已經泛黃的老照片,看著爺爺那熟悉而又慈祥的面孔,回想起了記憶的天空中那顆最閃亮的星。

還記得印象中爺爺的樣子,瘦瘦的,高高的,滿臉的皺紋,樹幹色的面板,慈祥的面孔。雖然時間過去了很久,但是珍藏在我記憶深處的那件事卻被時間打磨得光亮如新。

在我五、六歲的時候,爺爺得了很重的病,連走路都很困難。每天最讓奶奶煩心的事,便是喂爺爺吃飯了。奶奶年紀很大了,眼睛也花了,於是年紀幼小的我就接起了這個“重任”。每次來看望爺爺的時候,我都要給爺爺磕一個頭,現在想想那時的我是多麼的天真。我仔細地喂爺爺吃飯,看著爺爺含淚的雙眸,我總是很開心,因為我覺得我長大了。有時,還能看見爺爺僅有的幾顆牙齒,我不禁笑了起來,這是多麼的滑稽啊!不過,幾天後的事,讓我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那一天,爺爺和奶奶發生了激烈地爭吵,而我卻在屋子裡睡覺。爺爺把奶奶推倒在地,那時候的情勢就好像天要塌下來了。突然,媽媽趕來了,氣氛恢復了平靜,爺爺快步走過去,溫和地對媽媽說:“孩子睡覺了,小點兒聲。”爺爺對我是如此的好,而我呢?卻在嘲笑他僅有的幾顆牙齒,誰又能知道他內心的痛處呢?

生死都是自然的規律,有生就有死。果然,不久後,爺爺與世長辭……噩耗傳來的那天,全家人都哭了。爸爸媽媽讓我去給爺爺送終,也不知怎麼的,我感到了畏懼,死活也不肯去。現在回想起這件事,我又是多麼的後悔,後悔沒有陪爺爺走完最後一程。

清明節的這一天,我正在翻著那些陳舊的照片,只不過現在的我懂得了“愛”的含義。愛也許是嚴肅的,愛也許是溫暖的,愛也許是你迷失方向時的指南針,愛也許是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人伸出的援手。歲月是不等人的,雖然愛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愛就是愛,它終究會融化你心裡那塊“寒冷的冰”。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0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記憶中的清明節為何總是雨紛紛,每每到這個時節,雨是最溫和的,也不知道為什麼。

一直往山裡走,沿途都是山林,腳下的路也變成了泥土路,伴隨著小雨,顯得溼滑。剛開始能碰見幾個披著蓑衣的農民,越往裡走,除了幾聲斷斷續續的鳥聲,再沒人影可見了。老爸在前面帶路,我們已經好幾年沒回來過了,“應該是這條路。”前面是一座山丘,依稀可以看見墓碑和土上晃眼的清明節用品,“你家的墳還不確定在哪兒?”老媽給爸遞了把雨傘。“這不好幾年沒回來了嘛。”我們繼續向上走去,“下雨這泥土路滑,踩著草小心滑倒了。”中間被人踩出一條路,沒什麼草,路兩邊都是荒廢的田地,長滿了雜草,下面還有幾棵板栗樹,該是爺爺生前種的。

等到了墓前,草七零八落的長著,前幾年放的用品都褪色了,被土蓋得也差不多了,石柱上也有裂痕和被雨打溼的蜘蛛網。媽拿出菜放在墓前,爸點上蠟燭,還有幾把冥幣,我爸總說冥幣就是拿來騙死人的,還不如生前待父母好點。然後往火盆裡扔紙錢,“以前沒什麼錢給你們花,讓你們好好頤養天年,現在多燒些給你們,你們在天上想吃什麼就買來吃,別捨不得。……”

爺爺奶奶很早就去世了,我也只記得小時候好不容易回趟鄉下,就總愛拉著爺爺大街小巷裡跑,儘管他弓著背,拄著柺杖行動不便。也最愛和奶奶在爐灶旁生火,她一人便可以邊生火邊做出一桌子菜而我呢,在廚房後面弄堂裡逗雞玩。媽媽遞給我幾炷香,讓我拜拜他們,我跟著他們行了作揖一樣的動作,“保佑身體安康……”爸爸一邊拜一邊說。不知怎的,覺得很不自然,也不知道為什麼。

雨還在下,像在說話,夾著涼風,拂過臉頰。蘇軾在《江城子》中曾寫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對亡妻的思念,也是對逝者的追憶。我童年的美好記憶,都伴隨著爺爺奶奶的身影,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還活著,但願那是個沒有疾病和痛苦的極樂世界。

隨後,雨大了些,但依舊那般綿柔,落在臉上,就像誰的手在撫摸著你的臉頰,安撫著你的心靈。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來臨之際,我不禁又想起了親愛的祖母,雖然祖母離開我們已經四十多年了。

祖母是個剛強、利索、精明能幹的女人,她嫁給爺爺時,正是國家風雨飄搖之時。那時,爺爺家境貧寒,靠做小生意維持家計。爺爺起早貪黑,賣豆腐,賣涼粉,賣瓜果梨棗。做一天的生意,也賺不了幾個錢。唯有祖母,省吃儉用,勤勞勤奮,把每一分錢都花在該用的地方,把一個家打理的一點不露手腳,把二男二女調教的知明達理。

後來,爺爺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抱憾而終。這個時候,我的父親僅僅11歲,叔父也只有6歲,家裡的光景從此就日落千丈。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祖母硬是咬緊牙關,把四個兒女拉扯長大。

祖母辛勞了一輩子,種地、紡線、織布、縫衣做飯、養兒育女,沒有一刻閒暇的時間。

在她的帶領下,父親12歲就開始趕著小毛驢上山馱炭,小毛驢馱著百十斤炭,父親一邊趕著牲口,一邊脊背上還揹著幾十斤炭。祖母不但做好家裡飯食雜活,還帶著兩個姑母和叔父下地種田。

在祖母的精心料理下,這個家儘管也經受著戰火硝煙,但到了解放前,還新買了3畝土地,一塊打麥場子,新蓋了4間新房。小院子雖然不大,光景還算過得殷實。

解放後,在祖母的教導下,父親雖然沒有讀過書,但他機智聰慧,做事紮實,為人忠厚,大公無私,很受人們信任,所以,他一直擔任著生產隊的隊長。

我從小在祖母的身邊長大,祖母人緣好,記得巷子裡的年輕媳婦兒和三婆、六婆、七婆都喜歡湊在我家裡,跟祖母學紡線、織布,編帽辮,訂草帽,邊幹活邊閒侃。祖母做了什麼好吃的,也總是讓我端著碗一家一家去送,讓鄉親們嚐個鮮。

天有不測風雲,在我還沒有上小學的時候,祖母得了半面不遂,雙腿癱瘓,不能行走了。儘管如此,剛強的祖母還是那麼倔強,還依然不輟勞動,紡線,編帽辮,做一些力所能一的活。她仍然是這個家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靠她做決斷。

祖母對我喜愛有加,從小就十分關心我的學習和生活,對我嚴格要求嚴加教育。記得上小學時,一次繳書錢,是祖母把她積攢的一大把閃亮的分幣塞到我的手中,讓我繳了書錢。上高中時,是祖母用自己咱的錢為我製作了藍卡其布學生服,把她幾十年來捨不得鋪蓋的被褥拿出來,做為我上高中帶的鋪蓋……

那年秋天,秋雨連綿,祖母的病情加重,就在這種情況下,她還是讓本村的姑母張羅著為我訂了婚事。就在那年晚秋,在冷颼颼的秋風秋雨中,祖母離開了我們。

祖母走了,但她的慈祥音容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忠孝持家,勤勞處世,寬厚待人,忍讓為先,是祖母的教誨;尊老愛幼,忠厚勤勉,勤儉持家,厚道賢淑,是祖母的賢良;寬容忍讓,睦鄰善友,樂善好施,以德服人,是祖母的美德。

四十多年過去了,悠悠歲月,留下的是無窮的財富,帶走的是無盡的思念。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2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春天。這一天,媽媽提議去掃墓。於是,我們一家人準備好了水和乾糧,要送給老鄉的禮物,就出發了。同行的有姥姥姥爺,舅舅和表哥。我們的目的地是橫溪,一個小而幽靜的地方。車行了兩個小時,終於到了目的地。我歡快地下了車,望著一望無際的原野,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這兒的汙染很少,所以就像一個天然的氧吧,空氣清新。像詩中說的那樣,鄉村是靜靜的,就聽見我們一行人的腳步聲和我們的交談聲。如往年那樣,我們先去拜訪姥爺的老鄉。

鄉村的房屋不大,但供養家畜的地方卻不小,再加上四周的竹林,愜意極了,不由覺得鄉村生活也很美好呢。鄉村人話不多,但實在。送了我們一袋竹筍和一筐雞蛋。真的夠我們吃一陣子。告別了老鄉,我們就要去掃墓了。墓地不是在墳山上,是單獨成立的。墓前是一個小湖,後方是兩座大山,四周圍著四棵松柏。是一個風水寶地,我們用鋤頭把雜草除去,清掃墓前的淤泥,點上火,就準備燒錢了。火燒得很旺,姥姥邊撒錢邊輕輕的說,老爺子在地下保我們平安,我們一家人給你送錢來了。於是,我也站在邊上撒下金燦燦的紙錢。也在心裡默默重複姥姥的話。

空氣變得溼潤,我也覺得一陣清冷。燒錢進行了很長時間,回去的時候,我們再一次進行了清掃,砍掉擋路的樹枝,來年,我們就好走了。我們做的很周到,生怕遺漏下一個細節。一路上,我們都沒有說話,直到墓碑被樹叢擋住看不見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們剛才幹了一件神聖的事。春雨淅淅瀝瀝的落下,落到地上,落到我們的心裡。

忽然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詞句,現在形容我們,真的是很貼切。下一個清明,我還會來的,以後的每一年都會來的,因為我永遠都放不下這一段清明的記憶。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3

如果能在圖畫書裡找到一種寧靜、再現一種迴歸,那該是靜好歲月的寫真吧。如果把這一切告訴孩子,帶他們做一次紙上旅行,也真是美好。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在北方,捂了一冬的厚實棉衣,終於可以脫下來了。光禿了小半年的花草樹木,在仲春與暮春之交,終於見綠了。孩子大人的那份欣喜與興奮,真是無法言說。於是,吃香椿咬春,去郊野踏青,真恨不能把那青草茵茵的綠色摟在懷裡。

我從小生活在北京,隨著年齡增長,踏青的範圍從衚衕邊兒的景山公園,慢慢發展到頤和園、香山、鷲峰,然後是外省的村村寨寨、外國的山山水水。一有節假,吃喝玩樂總是重頭戲,但是在北京,並沒有什麼專屬的清明節食品,掃墓、踏青是這個日子忙乎的重點。

記得有一年清明,我去祭拜北師大兒童文學專業的張美妮老師。那是她去世的第二年,我和她的家人一起乘車去往遠郊,一路上桃花、杏花、嫩柳從車邊閃過,到了墓地,美妮老師白色大理石的頭像前,那本永遠開啟的大理石雕刻的書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把帶去的圖畫書《花娘谷》放在她的墓前,放眼望去,遠處桃花深淺蜿蜒在山裡,好像書裡畫的一樣。我並不是美妮老師的學生,但是一直把她當恩師,美妮老師生前曾擔心我做圖畫書太辛苦,囑咐我別太傻。我收藏了恩師的關愛,還是傻到了現在。

與清明節有關的圖畫書我做了四五本,有《奶奶的青團》《小魚的春天》《小青花》等。那次清明,帶上三兩畫家好友,我們把江西景德鎮、婺源和吳城走了個遍。

走進婺源,真有一種夢迴鄉里的恍惚,古老的閣樓、精巧的木雕門窗、高挑的白牆烏瓦、飄香的綠水花田、蜿蜒的小橋流水……都是夢裡的顏色、夢裡的畫面、夢裡的桃花源。站在小橋流水的溪邊,吃著阿婆端出來的剛出鍋的青團,那份唇齒留香的綿軟細膩,真是江南賞春不可缺少的念想。阿婆的青團不是賣的,只是放在竹筐裡有意無意留給路人賞春品嚐的,這種不經意遇到的偶然,讓我們有了暫住村裡的想法。

小李坑是去婺源的遊客流連忘返的景點,住在溪水橋邊的民舍小屋,坐聽溪水唱,靜觀村人掃墓祭祀,吃遍清明宴。走走看看,寫寫畫畫,把思溪、延村、汪口、曉起、大理坑、慶源、江嶺等村子跑了個遍。每天我們流連在油菜花田中,那清香的味道飄蕩在十里八鄉的山野,真讓人陶醉。我望著那摩肩接踵的遊人和潺潺溪流裡安逸的紅鯉魚,生出一份心願:如果能在圖畫書裡找到一種寧靜、再現一種迴歸,那該是靜好歲月的寫真吧。如果把這一切告訴孩子,帶他們做一次紙上旅行,也真是美好。於是,一同去的畫家朋友喻翩一把婺源的清明畫在了我寫的圖畫書《小魚的春天》裡。

清明去景德鎮,鎮上的悠閒與清靜,讓生活在熱鬧擁擠、快節奏北京的我們,找回了一點小時候的感覺。在陶瓷博物館,看著老手藝人一邊描畫一邊燒製的青花瓷,頓覺時光悠長,素雅的古老陶瓷與春天裡明媚的油菜花成為同行畫家黃捷筆下的《小青花》。翻開在那個清明節裡我們共同演繹的故事,誰會在尋找成長的路上覓到真實的自己?或許那隻小青花瓷貓已經告訴了你。

去吳城看清明候鳥的路途比較艱難,坐小巴和鎮上買東西回家的村民們擠了好幾個小時,晃晃悠悠像牛車一樣,傍晚才趕到吳城。走過吳城的主街,全城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門口忙著一件事:擇菜。我好生奇怪,擇那麼多菜,自己家吃嗎?那是什麼菜啊?原來,那菜叫藜蒿。藜蒿炒牛肉,是清明時節最美味的菜,而藜蒿屬鄱陽湖的最嫩、最好吃。當晚,沒吃過藜蒿的我們,要了一桌子清明時節的新鮮野菜,藜蒿炒牛肉、涼拌馬蘭頭、鼠耳草、佛耳草、絨毛草……反正把北京沒有的綠草全吃進了肚子裡。

清明時節的鄱陽湖,仙鶴、白枕鶴、天鵝和大雁大部分已經返回遙遠的西伯利亞了,留在湖邊沼澤的候鳥與留鳥稀少又警覺。我帶著畫《舞鶴》的畫家來實地寫生,走在沼澤的草甸中,放牛的女孩和牛群好奇地看著我們這幾個沒穿水靴的城裡人,因為清明踏青的人從不來這裡。草甸之下就是湖水,而那一年正好有釘螺出現,候鳥保護站的站長趕緊帶我們離開了沼澤。

這一次的清明踏青,收穫多於遺憾。我們同去的畫家、設計師一起合作,把這次踏青的感受呈現在三本清明時節的圖畫書裡,成為我們對清明節的一種紀念和記憶。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4

今天是清明節!一個死人的日子我們活人來祭奠。

昨天學校放一天半的假。我是下午回家的。那個時候我還在三角洲等浪口的公交車父親就打來電話詢問。我感覺到衣兜裡手機震顫的聲音就立刻將手機拿出來。手機螢幕上顯示的是家裡的號碼。接通電話時,父親的第一句急忙的話就是:“你怎麼還沒回家!”我看了一下手機螢幕已經三點了。然後我溫和地回答:“我在等車!車子應該馬上起動了吧!”父親聽我這麼一說語氣也變得緩和了。然後他繼續說:“那快點回來吧!我等你一起去修墳。”我停頓一下了

說:“哦!”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把這些死人的節日看得如此之重。一定要全家人都參與才算圓滿。但是自己對於這樣的節日並沒有懷多大的興趣。那些死去的人對於我而言已經有了遙遠的距離了。更何況那些人在我剛出生的時候就已不在了。連記憶也沒有,又何談孝談感情呢?

公交車是在三點過五分起動的。車上人並不多,但出現了反常的現象。後面空著幾排座位卻沒有人坐。若是在平常就算有老人也未必會讓座。我站在車廂裡手緊緊握住扶手。身體隨著車子而晃動。整個行程只用了十五分鐘。因為那個時候我剛好聽完了三首哥。

走到家門前我環顧了四周,除了臨家正在裝修二層樓外,這裡基本沒變。村子很安靜,這是它永遠最真實的面具。我進門便看到母親在炒菜。她看到我就表現的十分親切。我喊了一聲:“媽!”父親從堂屋走到廚房看到我就說:“回來了!”我回答:“恩”

我吃完飯後就尾隨父親到山上去。中途要過一條小河。河水已經很淺了,露出一大塊的河灘,上面都是一些光溜的石子。姐姐上船後堅持要自己用竹槁將我們划過去。父親有些擔心。於是她開始像個小女孩似的無懶的佔據竹槁。我在雨篷裡看著這周圍。其實幾年的時光變化很大,我們都長大了。那些與我們在小時候在河邊游泳捕魚下網的孩子都長大了。他們去了另一個城市,為了生活,為娶妻成家而奔波。這就是長大後我們的世界。不在有幼稚的想法和幼稚的行為。曾經那些年少輕狂的夢想也註定像三月的映山紅那樣,開的時候很炫麗很豔,死的時候在枯萎中被人遺忘。

船到岸了,我們走了一段石階便可以直接走入山裡了。山上的草木很旺盛。我們走過一座平坦的石橋開始上山。旁邊都長著一些我不知道的草。我很想用手機將它們拍下,但那個時候恰好不能進空間。

修墳的時候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忙碌。他用砍刀砍去長在墳上但已經枯黃的茅草,隨後用鐵鍬鏟一堆新鮮溼潤的黃土蓋在墳頂,用一根香插在一長冥錢上,最後是打一掛鞭。我看著這在小時候就見過的動作並覺得有多麼新鮮。

五點時,我實在無聊就和姐姐一同回家了。父親希望我能在那裡多待一會兒,但我還是先走了。我能看出父親在修墳的虔誠,父親也看出我對修墳的漠視。就像在我們來之前母親對我所說的話一樣。父親也希望我能虔誠的拜拜或許能得到死人的庇佑。可是,我不迷信,不信死人。

清明節是一個死人的節日。在這生與死的臨界點是什麼?恐怕就是活人的感情吧!因為這樣,而讓他們覺得那些死去的人並沒有死。其實一直都在!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5

那天的天氣非常晴朗,藍天上飄著朵朵白雲,放學回家的我在路上不經意間發現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老爺爺把他的孫子抱在懷裡,手把手的教他下象棋,而抱在懷裡的孫子也咯咯地咧開小嘴笑個不停。我仰望著天空中的雲朵,視線一下子模糊了…… 外公是個十分和藹的人,在我很小的時候他便教我下象棋、圍棋、五子棋。外公很喜歡逗我玩兒,讓我在南通的日子裡,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快樂。當我不開心時,外公便拉著我的小手去外面走一走,或是跟著他一起去外面釣魚。可以說,有外公載的日子裡,我便不再寂寞,不再擁有煩惱。

在我的記憶中,外公是健壯的,是年輕的。可是,事與願違,老天爺不領情,偏偏讓外公染上了一種可怕的疾病——骨癌。媽媽說,骨癌是最讓人痛苦的疾病之一了。可是,在我在南通的日子裡,外公卻很堅強,絲毫沒有喊疼,依然與往常一樣與我玩耍。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中,媽媽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回南通陪外公。

突然有一天,媽媽接到了電話,說是外公的病情加重了。於是我們一家人急忙乘晚上的汽車趕去南通。但當我們到達南通時,還是沒有見到外公最後一眼。外公就這樣走了,走得是如此突然,如此沉重…… 外公的遺體被火化的那天晚上,我甚至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只是看見自己的親人都在那兒哀哀的哭泣,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親人離去的痛苦……

不知不覺間,六年已經過去了,許多事物都發生了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外公在俄哦腦海中的記憶。也許,現在外公的在天之靈正注視著我,像從前一樣撫摸著我的頭……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6

童年,是在山東濰坊一個叫高家莊的小村子度過的。其實名為高家莊的村子,高姓人家並不多。整個村子八成以上是劉姓,臨近以姓氏命名的村落還不少,崔家莊,馮家莊,楊家莊……還有一些按居住地貌取村名,水渠、彌河什麼的。不管什麼村莊,民風都十分淳樸,家人也很和睦,歷來都有著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習俗。終究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嘛,禮儀孝道是比較注重的。

記憶中故鄉濰坊,到了清明節有祭祖和踩青兩個風俗。祭祖又分為“添土”和“上墳”兩種掃墓形式。

冬至後第105天是清明節,所謂的“一百五”也就是清明前三天,是家家給故去的先輩親人祭拜上墳的日子,至於為什麼是這一天,我問過大姐,她說這一天焚燒的紙錢面值一百五,清明那天焚燒的紙錢只值一個青錢。至於這些民俗有什麼考究她也說不清,都是按老輩們一代代的風俗流傳下來的。所用的祭品大都是餃子,祭拜過親人的餃子一般不帶回家,多在返回的路上分給遇到的孩子們吃,據說吃了這種祭過親人的餃子,可以壯膽,小孩子到了夜間膽子大不怕黑。

小時候,我就吃過很多人家祭拜親人後落滿紙灰的餃子。上世紀七十年代,吃餃子還是很奢求的事,只有逢年過節或來了摯愛的親朋才可以吃上一頓餃子。記得姥娘從南馬蘭來我家看母親,家裡要包餃子;父親從陝西探親回來,也要包餃子;爺爺來我家半個月的輪飯,還要包餃子。而清明節祭祖,各家也是一定要包餃子的。這一天,包餃子上供是祭奠過世的親人,寄託家人對他們的思念之情。

清明節這天煮餃子,不同於家裡來了賓客的形式,要先盛出餃子放入準備好的乾淨碗裡,放在一邊,以示對已逝親人的尊敬。然後,再給家裡人盛出食用,

祭祖上墳要分時辰,或似亮非亮的一大早,或太陽剛落下的黃昏。之所以選擇這兩個時辰,據上了年紀的老人講,白天陽氣升陰氣降故去的親人們不敢出來接收後輩焚化的紙錢,只有陽氣降陰氣升的時候才敢出來接收後輩人孝敬他們的錢財。嫁出姑娘的家庭,要等著姑娘回孃家一起去上墳的,那就多選擇在黃昏時候。那時,我家大姐還沒出嫁,也不講究清早或黃昏了。我娘疼孩子,不忍心一大早把我們叫醒,一般也就選擇在了黃昏。

那年清明節這天,我娘包了餃子,只等日落時分就去給奶奶上墳。這時節,正是生產隊和自家院子裡菠菜、韭菜旺盛之際,家家最常用的餃子陷就是它們。小時候,不像現在到處都是蔬菜大棚,隨時吃到各種新鮮的蔬菜,只有順應天道,按季節收穫著時令蔬菜。

每年的清明祭祖上墳,我娘都把我帶上。而大我六歲的二姐卻沒有這個福分,我的印象中從來就沒有帶過她。當然,娘帶我也是有原因的,我從出生就弱不禁風,稍有點風吹寒冷就生災長病。再者,膽子還特別小,一道夜晚就嚇得瑟瑟發抖。農村人講話是我八字太軟,先輩們不散的魂魄總糾纏我,小則夜裡哭鬧不止,大則病倒幾天找不出原因,發燒、不吃不喝。為此,我娘常在我家老宅的屋子裡念念叨叨,說一些讓他們別驚擾我、保佑我之類的話。因此,到了祭祖上墳的日子,娘帶上我去給我祈禱。

每每太陽落下地平線,天也漸漸要暗了,娘一手領著我,一隻胳膊挎著自編的橢圓形的柳條籃子,籃子裡盛上早已準備好的祭品。不過是一個碗裡盛著幾個菠菜油條素餡水餃,一個碗盛著半下子水,還有一雙筷子。出大門路經幾戶本家的小巷子,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巷道就直通田間的鄉間土路,也是去往祖先墳地的必經之路,路兩旁的野草,散發著清許許的草香。

路上零星有上墳回來的鄉鄰。相互打著招呼,娘看上墳的都陸續地往回去了就催促我。我孃的個子高,步子大,我跟不上孃的步子,被娘拽的磕磕絆絆,娘就鬆開拉著我的手,走上幾步就要停下轉過身等著我。終於來到了一塊長有麥苗的地,麥田裡突凸著大小不一的幾個墳塋,臨近著路邊這個比其他相鄰的幾個墳頭大一些的,這就是奶奶們的墳塋。其中埋著生下我大爺就死了的大奶奶,還有我的親奶奶以及爺爺後續的小奶奶,三個奶奶共葬一穴。村裡人都說我爺爺命硬,三個奶奶都沒活過他。小奶奶去世已七年後,爺爺身子骨還仍然硬朗。

娘鬆開我的手,把籃子放在奶奶的墳前,拔除墳塋上的荒草,然後將一沓黃表紙壓在了墳頭上。隨後,娘把紙錢和兩個碗擱在墳前,擺上筷子,娘作揖下跪,點燃香火和紙錢,待火苗燃旺了,再把地上放著的紙錢又一張張新增,嘴裡還不停地嘟囔著。我也學娘跪下,好奇地歪著頭看娘嘟囔,待娘嘟囔完哭天喊地大聲嚎啕時,我也煞有介事地用小手抹抹眼角。那個時候,我不懂的悲傷,沒有體驗過與親人的生離死別,也不知道和親人咫尺天涯的感受。只覺得很好玩,有時候還會偷偷地笑。現在想來,我娘是不是真的悲傷呢,我姥爺姥姥還健在,孃的悲傷也只是做做過場吧。我娘繼續著鄉俗,用帶來的柴火棍翻挑著燒紙,待快要燃燒殆盡時,扔進去幾個餃子,又端起盛水的碗在火堆前淋了些水,做完了這些娘才起身,把腿上的土拂淨。繼而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從碗裡拿出一個落滿了紙灰的餃子填進我的嘴裡。

回來的路上,娘把上墳沒用完的餃子一個勁的往我嘴裡塞,讓我在路上吃完,她才心滿意足地舒口氣。娘不識字,所以也沒有被文字沁染過的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她把對孩子的愛心,寄託於冥冥之中的神靈們。娘並不知道,她的孩子並沒有因清明這一天,在太陽出來之前祭祖而去病減災,相反,她的子女們的人生之路走的異常艱辛,命運多舛。

上過墳,我並沒有隨娘回家,半路上又串聯了幾個一起要好的小夥伴,繼續守候在大人上墳必經的小路上,無非是想等著祭奠回來的大人,多吃到幾個沾滿了紙灰的餃子而已。現在想來,簡直太幼稚可笑了。

記憶中最後一次給奶奶上墳後,當年的九月娘便跟隨父親去了陝西,我們姐妹三個也陸續來到了陝西和父母團聚。以後的日子再也沒有回過山東。六年後娘走了,娘是睜著眼睛走的。從那以後每年清明我跟隨著大姐祭奠的就是我娘了。

前些日子回故鄉去,娘領我走過的那條小路不見了,埋葬奶奶的墳堆也不見了,堂哥麥田裡那個隆起的新土堆,躺著等待了父親三十年的孃親,和剛剛送回來和娘團聚的老父親。旁邊,還有清明節領著我給娘上墳的大姐。

觸景生情,我不由得“撲通”跪下,淚流滿面,嚎啕大哭起來。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7

有關清明的記憶,從門前溪邊的一株楊柳的新綠里長出來。當小溪的水流將溪邊楊柳的枝條滋潤得顯出一些閃亮綠光的時節,養父就會用家裡的鐮刀,將溪邊閃著透亮綠光的柳條砍下拿回家中,然後在院子裡把柳條尾端的綠葉除去,又在除去柳葉的枝條上,包裹上一些花花綠綠的紙條。不要一個早上的工夫,養父就弄了一大堆這種花花綠綠的“墳飄”。養父說,要拿新春的柳條去上墳。對於上墳,在我的.心裡,以為會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僅僅是養父在院子裡鼓搗著的好看墳飄,就足夠引起我的好奇心了。

當養父把手中那些好看的墳飄拾搗好之後,媽媽也就在火塘裡將上墳所用的米飯、刀頭肉、下酒的花生米之類的物品準備好了。於是,我和養父就用一個提籃提著這些上墳祭祖的物件,朝著正對著家門,離家不到一百米距離的祖墳走去。那個墳場的左邊埋著的是媽媽的祖先,右邊埋著的是養父的祖先。那麼多的祖先裡,其實沒有一個和我有著任何一點關係,可是,養父卻總是每年都要帶著我去祭奠他們。彷彿要獲准埋在地裡的祖先的認可,養父對於我這個兒子才能在心裡覺到踏實呢。

到達墳場以後,養父放下手中的提籃,拿起那些五顏六色的墳飄,開始先從右邊的祖先一一為我介紹開來,一邊介紹一邊命我爬上墳頭,把那好看的墳飄插到墳頭上去。墳場裡平日會有長蛇的出沒,每當我爬上墳頭的時候,總是害怕墳頭很深的草叢裡躲著的長蛇。孩子的我不知道,清明時節,長蛇還在冬眠,是不會從洞裡爬出來的。當我把整個墳場的墳頭都插滿了墳飄時,養父會將籃子裡的飯菜拿出來,開始莊嚴虔誠地在每座墳前拜起祖先來。通常,我和養父並排跪在擺滿酒菜的墳前,先是閉目祈禱,之後就開始燒起紙錢來,然後,又在每座墳前放點花生米,倒上一盅酒,再撒點米飯和各種菜餚;這樣的過程,就算是活著的人為死去的祖先的祭奠。偌大的一個墳場,如此這般地來回往復,幾乎要消耗去一個下午的時光。當祭拜祖先的禮儀都舉行完畢之後,我和養父會在墳場裡高大的柏樹下面,將祭拜祖先剩下的冷冰冰的飯菜吃下肚裡去。平日不喝酒的養父,會在柏樹下象徵性地喝上那麼一點酒,也讓幼小的我把一小杯燒酒喝下肚裡去。彷彿喝下烈性燒酒的孩子,必然就會長成錚錚鐵骨的山間漢子了。對我而言,燒酒總是不大有趣的東西,除了如同上墳祭祖這樣一些特殊的時候,平日裡,酒水都是我生活內容以外的無關物件。

有時,村裡的人家,會在某一天集聚到墳場裡去祭拜祖先。這樣的時節,對於孩子來說會是愉快的時光。大人們在墳場裡祭拜祖先的同時也說著閒話,閒話好像總圍繞著離世的祖先們而進行。於是,平日裡不大和諧的大人之間,籍著祭祖的緣由,好像也就解開了彼此心裡的疙瘩。畢竟,一大村子的人,祖先都埋在這樣的墳堂裡,拉來扯去的就都是親戚,甚至就都是同一祖先的後代。這樣的祭祖,人們會在墳堂裡架起一個爐火,把每個人家家裡拿來的食品放在草皮地上,就著燃燒的篝火聊天喝酒,一直要到快吃晚飯的時候,才各自回到自己的家裡去。我們孩子,在墳堂裡奔跑追逐,打鬧笑罵,一點也不覺得會侵擾到逝去的祖先。而且,大人們也並不干涉孩子在墳場裡的奔跑打鬧。也許,在大人看來,偶爾以這樣一種熱鬧的方式祭祖,地下埋著的祖先也應該會很高興的吧。

當墳場裡的墳頭插滿色彩各異的墳飄時,墳場在孩子的眼裡變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大人的心裡呢,可能會是完成了某種任務和責任的感受;而在老人心裡,墳場飄著的墳飄則無疑會是一種莫大的心理安慰。老人可能會想:在他們不久離開人世之後,他們的後人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候記起他們,把那好看的墳飄插上他們的墳頭;讓死去的他們還能是活著的人們心裡的一個追憶。人類的這種感情真是奇怪:竟然會在自己都已然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還會想著需要別人提及到他。或者,人類正是因為有著這種獨特的情感,才從森林的深處走出來,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的吧。

清明祭祖,是在緬懷逝去的先人,然而,它何嘗又不是在緬懷我們自己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天天的死去;我們在緬懷著別人的時光裡慢慢地死去,最終必然要成為別人的緬懷物件。我們墳頭好看的墳飄,必將成為孩子眼中一道美麗的風景。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轉眼間,又是一年清明節不期而至時。

前段時間給家裡打電話,母親問我清明節是否回家。這時候我才恍然想起,已經有三年沒回家祭祖了。不知不覺間,清明的記憶在我腦海裡又逐漸清晰了起來。

俗話說: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這個時節,正是農忙時期。小時候,每到清明節,我就會跟著母親一起在自家地裡播種花生、大豆和玉米的種子。母親先用鏟子鬆土,然後平整土地和挖穴,我拿著裝種子的小盆跟在後面撒種,然後輕輕用手撫上土,再蓋好,這時母親便會笑著誇讚我能幹。清明後不久,種子便開始發芽。放學後,我總喜歡到地裡去看看那些可愛的嫩芽,盼望他們能茁壯成長,憧憬著豐收的美好畫面。

清明時節,我們也會有祭祀習俗。家族成員集合在一起,挑著籮筐,帶上祭祀品,爬山涉水來到祭祀的祖墳。大家首先會朝祖墳拜一拜,以表示對祖宗的深深緬懷。然後大夥齊力剷除祖墳周圍的雜草藤蔓,清理乾淨後,便要擺上貢品,然後燃燒香燭和花花綠綠的冥錢。一陣輕柔春風飄拂,燃燒過的紙屑漫天紛飛。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煙霧,這彷彿是逝去祖宗對生命的靜默昭示:時間悄悄帶走青春年華,人生如煙般易逝。清明的祭祀活動讓人多了一份牽掛,多了一份感恩和寄託。我們把這份牽掛和感恩深深埋在記憶裡,一生珍藏。

每逢清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美味的餈粑和糕點。鄰里間會互相贈送餈粑和糕點,這種“禮尚往來”也增進了友好睦鄰關係。每當餈粑和糕點新鮮出爐時,我們便迫不及待地美美嘗上一口。至今,一想起那些獨特而熟悉的味道,清明節濃濃的韻味便油然而生,回味無窮。

年年清明,清明年年。清明節,我在他鄉懷想當年的記憶,這記憶是如此的悠長和久遠。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19

已是入夜,戶外揚起了一場春雨,雨滴漸落,冷冷作響,留下了一道道雨痕。就在這場華麗的春天圓舞曲中,清明節帶著份迷離而神秘的色墨彩,緩緩地向我們走來。時光荏苒,在我的記憶裡,永遠揮之不去的,便是奶奶做的清明鎳。也許只有像奶奶這種年紀的人才會年年記得清明,每年到了這個時節,奶奶便捋起袖子,繫好圍裙,早早的開始張羅清明節的食材,什麼艾葉,米粉,鹹菜筍乾啦,分門別類地擠滿了家裡的小餐桌。

早晨,天矇矇亮,便聽見奶奶在廚房裡忙活,為做清明課做準備,炒一些芝麻白糖餡之類的。等到我放學回來便可以幫奶奶打打下手了,有了我的參與,奶奶樂開了花。我儼然成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說實話,其實我也沒幹什麼,無非是站在一旁看著,按按錁印之類的。我能於的活就是拿大錘子砸艾葉,抓一大把翠綠的艾葉,放在一個不鏽鋼盆裡,抓起錘子對著葉子一番狂轟亂砸,滿屋子叮叮鐺鐺,不一會兒一股股青綠色的渣汁水流了出來,躺在盆底。砸好的艾葉渣汁與米粉混在一起,變成了一塊墨綠色的糰子。糰子需放入蒸屜裡蒸熟才行,待到糰子熟了,稍微冷卻後,便開始在裡頭包入芝麻白糖餡。為了讓清明課更加美觀,在按模前還要在糰子上點上一塊小紅粉,這樣按下去,課中間就會出現一抹紅點,就像綠草叢裡開出的一朵小花,向著春天發出了微笑。一會兒功夫,廚房裡就擺滿了一屜屜的清明課,這時,便會迎面而來一股糯米的清香和淡淡的艾草味。儘管清明課還沒有做好,在書房裡複習功課的我,就會不由自主地從房間的門縫裡探出頭來,朝著香氣飄來的地方望去

成形的課再放入蒸屜裡進行二次加熱,我便在餐廳裡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直到清明課新鮮出籠。清明課—般分為褐,白,青三種,我最喜歡吃青的,融化了的糖汁拌著芝麻的香味緩緩流入嘴裡,與艾葉的清香交融在一起,那是清明節最好的美食吧。如今清明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清明節艾葉的清香卻一直永存於我的記憶。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20

上個清明是怎麼過的,我已不知曉了,大概是悶在家裡——幾乎是前年,我才知道清明節是用來做什麼的。我未見過祖墳,但也曾想象青冢旁人們悲慟欲絕的淚水幻作陰雨綿綿而下。那興許便是清明的滋味。對於先輩,也許歷史塵封,也許墓上最後的花朵已全部凋零,但我無不是懷著一種虔敬的心情的。只可異身在異鄉無緣見。

這一天,我們還是出門了,但過的卻是另一種清明——踏青。那晴朗的天空竟全不見本應出現的愁雲慘霧,溫煦的春日令我陶醉,令我想起多年前和夥伴們共同玩耍的情景,今天我們約了一起去爬山。

這是一座恍若隔絕人跡的山,狂野的綠意和恣意的溪流交叉在森林的山岩間。山不高也不矮,但山路綿延曲折,人跡罕至。難得和夥伴們在不同的城市相邀一聚,他們曾經和我住在同一棟古老瑰麗的高樓上,樓上樓下可以隨時互串,然而上學後就都搬家。在一起玩的次數自然減少,此刻又是難得的一約了。我看著身邊兩個夥伴有些矜持的笑容,不禁懷疑時間是否跑得太瘋狂。

大家向上奮力攀去,儘管天氣晴朗,腳下仍是潮溼。在這裡人文的措施破敗而簡陋,人心在鳥鳴與蟲叫中似乎有些返璞歸真了。路很狹窄地穿梭於地人問津的湍急的水流之上,戟張的樹木森嚴而又略顯凌亂,狹窄的瀑布清澈而又略顯孤單,腳邊獨語的青苔總使人慾滑輒止。空氣有些燥熱,山路穿過山頂後竟無盡頭,真似個“一山放過一山攔”的意境。一路的談笑聲不絕。孩子在前家長在後,如同兒時。

若不是我的心過於浮躁,我也就不用品嚐一個人站在終點的孤獨了。爬著爬著,我總覺得步伐太慢太拖沓,於是一個人向前衝去,只想著到山腳下休息。一路無心理睬蟲子們的呼喚和瀑布的吶喊。我一無所獲,只是氣喘吁吁站在山腳的綠草地上孤獨而焦急地眺望,還有空虛的等待。

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丟下你們。

曾經我奢望你們不要丟下我一個,而如今我有能力超越時,竟是我拋下了你們大家。我迷惘茫地掉進歲月深處。

一個並不平凡的清明節過去,相聚的日子再次成為未知數。我想:既然有些人無法在此時祭奠先人、緬懷過去,那麼還是要珍惜現在與未來,珍惜每一次相聚,珍惜一同度過蹉跎歲月的他們。只可惜我不能保證山間的小路永沒有分岔,同行的人們沒有異志。如果超越,將不會再停。

珍惜一些可能默默消失的東西。這興許是清明的味道。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21

清明臨近,前幾天還是冷風嗖嗖,陰雨綿綿,轉眼間氣溫竟升高到了二十六度。下午放學,一個人漫步於步行街,迎面碰見一位大爺推著一車的老雁饃在叫賣:“老雁饃!剛出籠的老雁饃!”聽著這熟悉的鄉音,看著那憨態可掬的“老雁”,不禁勾起了我對老雁饃的回憶。

從記事起,每年大雁北歸之時,母親都會給姥姥、姥爺蒸老雁饃。那時還是票證時代,糧食不夠吃,但每到這個季節,母親總會挖空心思地買來面,然後提前一天制酵。等面發酵了,母親一邊沾著鹼水和麵,一邊告訴我老雁饃的來歷。母親常常從“五更聞雁叫,老人遭劫數”的民俗,講到出嫁的女兒如何蒸老雁饃來為父母消災祈福,避兇化吉等。她還告訴我:大雁是候鳥,有兩個家,就像出嫁女兒的婆家、孃家一樣,雖然相隔千里萬里,但每年都會往返奔波……

和好面,母親把麵糰捏成大雁的形狀,用梳齒在雁身上壓出翅膀的紋路,然後取兩個黑豆做眼睛,再用剪子剪出大雁的尖尖嘴。看見雁模子成型了,母親又在大雁的四周捏一圈雁蛋,最後放在蒸籠裡用旺火蒸。大約過了十幾分鍾,饃饃的香味飄出,這時母親麻利地掀開蒸籠,用筷頭蘸上紅顏料,分別在雁的頭頂和翅膀兩側點上圓點,這樣,栩栩如生的大雁饃就可以出籠了!

如今,一年一度的清明又將至,每當看到那一行行的雁陣,鳴叫著往北飛翔,“小蟲兒”會不由自主地爬進我的眼簾:家,是心靈的港灣,一個人永遠朝思暮想的地方!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那麼沒孃家的女兒又像什麼呢?爸媽,來生還讓我做您們的女兒吧!不管千里迢迢,我都會把對您們的愛包裹在老雁饃裡!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22

隨著天氣轉暖,花兒開了,葉兒綠了,天地澄明,風和日輕,清明節轉眼就到了眼前,想起清明節,腦海裡滿滿溫馨溫情的回憶。

兒童時代,清明節的記憶與雞蛋和鞦韆有關。

老家的習俗,清明節這天,不論窮富,都要給家裡的孩子煮雞蛋吃,一人兩個,多者不限。我們家窮,偏偏孩子又多,我們姐弟三個,加上和姐姐只差一歲的小姑,算起來有四個小孩,最少要八個雞蛋,這對當家主事的奶奶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自開啟春雞開始抱窩後,奶奶每天都盯著雞屁股,每下一個蛋都會喜滋滋的收起來,攢到八個的時候,我想奶奶會長出一口氣,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剛煮出來的雞蛋暖暖的,臥在手心裡,看著就那麼可愛,一開始捨不得吃,用紅紙染了,紅彤彤的,帶著一股喜慶。小朋友之間,會拿出來互相炫耀,比較,看誰的雞蛋更大,更圓。把玩半天,實在忍不住了,便吃掉一個,另一個忍了又忍,還是沒忍多久,又被我小口小口的吃掉。吃完了便眼巴巴的盯著姐姐的那份,姐姐看我可憐,再把她的那份給我,我等於一人吃了兩個人的雞蛋。我小時候就是那麼饞,為了一口吃的,可以什麼都不顧,沒臉沒皮。

老家的院子裡有幾顆碗口粗的榆樹,奶奶拿繩子綁了,給我們做了一個簡易的鞦韆,我們幾個就在院子裡爭著吵著鬧著盪來盪去,奶奶在一旁看著,笑而不語。一般是我和弟弟坐的多,姐姐和小姑輪流在後面推我們,姐姐只比我大三歲多,但從小就有姐姐樣。大了以後,有一年清明節去大姑家裡,看到她家門口的空地上也有一個小秋千,一個小男孩坐在上面,一個小女孩在後面推,我估計那小女孩肯定是小男孩的姐姐,那一剎那,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想起了自己的姐姐,一種感動油然而生,有個姐姐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比起我們小孩玩的小秋千,大人玩的大秋千就要複雜多了。我們家門口是個三叉路口,有一塊三角形的空地,正適合用來盪鞦韆。記得離清明節還有好幾天,村裡好事的大人便開始張羅開了。通常是幾個老者指揮著一幫青年後生,搬來打麥場壓麥子的石頭碌碡做底座,上面架上“門”字型的架子,四周有六根繩子從不同的方向固定住,架子上有兩個鐵環,繩子拴在鐵環上,一個鞦韆就做成了。

清明節那段時間大概是人的心情最愜意,最放鬆的時候。遠離了冬天的嚴寒,脫掉了臃腫的棉襖,棉褲,人的身子一下輕快了很多,隨著身體的輕快,精神也自由了,有種想放飛自己,擁抱自然的衝動,盪鞦韆便是宣洩這種情緒最好的方式。大人們打鞦韆不像我們小孩子,享受那種盪來盪去的愜意,大人們享受的更多的是那種刺激,那種從精神到肉體徹底的奔放。蕩的好的人飛起來幾乎可以與橫樑齊平,看得人心驚肉跳。每到此時,這裡便成了鄉村快樂的海洋,誰都可以去試一試,一個人蕩,無數人看,有叫好的,有起鬨的,有相互較勁的,品頭論足,笑聲不斷。最受歡迎的是男女組合,相對而站,輪流發力,只見兩人不斷蹲下起來,那情形多少有些曖昧的成分,讓圍觀的人笑得直不起腰來。這樣的組合,女的一方一般都是潑辣的、已婚的女人,未婚的姑娘恐怕都會躲得遠遠的,唯恐那意味深長的目光落到自己臉上。

其實,清明節盪鞦韆古已有之,蘇東坡的蝶戀花。春景就有這樣的描述,“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只不過,蘇夫子描寫的這位盪鞦韆的少女大概是生活在深宅大院裡。她在春光明媚的早上,兀自打著鞦韆,沒心沒肺的笑著,卻不知,她銀鈴般的笑聲引發了牆外一位後生的相思之情,他在牆那邊徘徊很久,渴望一睹姑娘芳容而不得,春潮氾濫,百爪撓心,像一隻發情期的公貓。

中年以後,我每年清明節都要回老家給爺爺奶奶上墳,無數次在鄉村行走,再也沒見到那種高高的架在碌碡上的大秋千,即便小孩玩的小秋千也難得一見,大概,在席捲全球的物質享樂主義大潮裹挾下,即便是鄉村,對這種簡單質樸的,帶有田園氣息的運動也早已不屑一顧了吧。

中學時,清明節給我的印象是掃墓。

學校地處鄉鎮,距離縣城的烈士陵園有十幾公里,一大早就走,以班級為單位,舉著紅旗,列隊而行,一個學校的學生怎麼也有幾百號人,長長的隊伍可以拖得很遠。行走在綠色蔥蘢的原野上,行走在藍天白雲下,春風鼓盪,春意盎然,人的精神格外愉悅,十幾公里的路程並不覺得有多麼遙遠。到了那裡大概十點多種,無數個學校的學生彙集到一個廣場上,紅旗獵獵,人頭攢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聲勢自是浩大。

按照程式,先是領導講話,然後請當年的戰鬥英雄講話,最後是學生代表宣誓,代表一般選模樣周正,根紅苗正的,往那裡一站,表情嚴肅,苦大仇深,聲音則洪亮高亢,郎朗上口。宣誓詞大概意思是,我們要牢記先烈事蹟,繼承先烈意志,不忘階級鬥爭,誓將革命進行到底,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等等。我們因為離得比較遠,只能聽個大概意思,鼓了幾次掌,喊了幾次口號,講話也就結束了,剩下的時間是自由活動。大家頓時如蒙大赦,作鳥獸散,烈士陵園頃刻成了兒童樂園,犄角旮旯裡到處是瘋跑打鬧的孩子。

烈士陵園建在一高高的土丘上,翻過這座土丘,前面就是一馬平川的縣城,四八年解放軍攻打縣城時,這裡成了主戰場,反覆拉鋸多次才得手,因此,這片土丘裡隨處可挖出大把的子彈殼,有的已經鏽跡斑斑,有的擦拭後依然黃澄澄的。後來,這些子彈殼成為我們放鞭炮的道具,將威力巨大的雷子塞在裡面,點著後一聲有些沉悶的轟響,子彈殼蹦起老高。

記憶最深的是上大學時的一次清明節,好像是大一,班裡組織集體活動,清明節那天到英雄山野炊。為此,前一天,我們買好了豬肉,雞蛋,蔬菜,火腿,麵包、啤酒等等,借來了鍋碗瓢盆,就等著去山上美餐一頓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七八個負責帶東西的同學先行出發了,我背了一箱趵突泉啤酒,用揹包帶打好了,背在身上。那時去英雄山要先去工業北路糧站附近坐3路車,然後到大觀園倒4路車,一路艱難前行,於中午時分終於到達了英雄山。

我們出來時天下著毛毛細雨,下車時成了中雨,等冒雨爬到山頂集合地點,雨突然停了。我們七八個人分頭行動,有的去撿乾燥點的枯枝樹葉,有的去找磚頭石塊架鍋壘灶,有的去找稍微平整點的地方擺放案板,萬事俱備,就等著大部隊的到來。誰知左等不來,右等不來,望眼欲穿,快兩點了,別說人影,鬼影都不見一個。估計是看著天下雨,這幫懶蟲都不來了。這時,忙活了一上午,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我們幾個一合計,再等下去也是徒勞,揹回去對不起我們一上午的奔波勞碌,乾脆吃了算了。

於是,我們開始生火做飯,七八個人各有分工,會炒菜的當大廚,手腳麻利的切菜,啥都不會的當火頭軍,一通忙活下來,居然也搞得像模像樣。因為是三十多個人的口糧,七八人吃,肯定是綽綽有餘。肉足有六七斤,火腿好幾塊,啤酒整整兩箱,這對我們這些平時碗裡有塊肥肉都要竊喜半天的窮學生來說,無異於滿漢全席了,那真是看在眼裡,樂在心裡,眼角眉梢全是喜啊。肉是五花肉,切成大塊,勁道,飽滿,咬一口滿嘴流油,濃香四溢;酒是易拉罐裝的,開啟後絲絲冒氣。我們幾個大塊吃肉,大口喝酒,那感覺彷彿不是在英雄山,而是在梁山泊忠義堂群雄聚首,結結實實過了一把好漢癮。

不知過了多久,天漸漸暗了下來,我們都有了些醉意朦朧,此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切都在晃動。天依舊陰沉,但雨是徹底停了,空氣中氤氳著飽和的水汽,潮溼而清新,松林中有一種青草的味道,有一種酥軟的土壤的味道,好聞極了,我們一行人踉踉蹌蹌、相互扶攜著蹣跚下山。

等回到學校,已是華燈齊放,月上柳梢頭了。

清明節的記憶作文 篇23

今年的清明又恰逢週末,妻子早起來煮好了十多個雞蛋,就連一向喜歡賴床的兒子也耐不住了,起床後吵著嚷著的非要和我“槓雞蛋”玩。窗外天氣晴好,於是一家三口決定去公園欣賞春的景色。公園裡桃紅梨白,遊人如織,兒子也歡呼雀躍的蹦著跳著。看著眼前的這一切,不由得勾起了記憶裡的清明。

記憶裡的清明,是少不了雞蛋的。每年的清明,母親已經早早的煮好了雞蛋,並且用紅色或者綠色的染料把雞蛋染好。這一天似乎成了孩子們的節日,耐不住性子的我胡亂的吃幾口飯,然後迫不及待的抓起幾個染好顏色還帶著絲絲餘溫的雞蛋,往外跑去。三三兩兩的小夥伴們湊在一起,每個人都會有幾個雞蛋,只不過是大小不一,顏色不同而已。兩人一組,手持雞蛋開始“槓”了起來。“槓”是臨沂地區的方言字,讀四聲,大致是普通話裡碰和抵合在一起的意思。“槓雞蛋”說起來很簡單,兩個人都拿著雞蛋尖的一頭,然後用力的“槓”。一下、兩下,誰的雞蛋先破了,誰就輸了。贏了的趾高氣揚了起來,像是打了勝仗的將軍,輸了的則就躲到一邊,嘴裡還不忘說一句:我還有更厲害的。三兩下把雞蛋皮剝掉,吸一下流出的鼻涕,即使是髒兮兮的手指在雪白的雞蛋清上印出了黑黑的手印也不在意,幾口吃完雞蛋,顧不得細細的咀嚼下嚥,手裡拿出新雞蛋,嘴裡含糊不清的喊道:我來了。如果這一天還要上學的話,那也沒關係,課間的十分鐘就足夠了。

記憶裡的清明,是少不了楊柳枝的。父親早早的把柳枝或者松枝插在門的兩側。這個風俗是如何來的,父親也解釋不了,只知道這是從老輩子上傳下來的風俗而已,這不是年幼的我們所關心的,我們更關心誰的柳哨更響。做柳哨最好的材料當然是柳枝了,楊樹枝也可以,榆樹枝也好,最不濟的就是松枝了。做好的柳哨三五公分長最好,再長一些也行,如果太長的話就不好了,吹起來太累。柳哨只能吹出:“卟、卟、卟???”的單調聲音,小夥伴們在一起比的就是誰的柳哨吹得更響。有時候,幾個人排成一隊,一邊走,一邊吹,那一刻的我們似乎吹的不是柳哨,而是在演奏貝多芬、肖邦或者莫扎特的作品。

記憶裡的清明,也是少不了踏青的。舒適宜人的溫度,柔和的春風,如果再約上心愛的她,想起來也是一種嚮往的快樂。那年那月,那一段情,那一個姑娘,也是一個天氣晴好的清明,我約她去爬山。山不是很高,我們也沒有爬到山頂,就在半山腰的一塊巨石邊上,我用初吻奪走了她的初吻,嬌羞的臉上騰起了一片紅暈,看的我都痴呆了。也曾信誓旦旦,也曾花前月下,青澀的我們最終沒有走到一起,現在想來,是自己太過於任性了,把那一份純真的愛情埋葬在了春天裡,隨著歲月的長河已經飄逝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