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精選五篇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精選五篇1

一、漢朝

1、中朝(內朝):由皇帝親信近臣(侍從、秘書)構成(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決策,導致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了“外朝”,被拒於政治決策之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刺史制度: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令、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

2、科舉制:隋唐以後,科舉制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科舉制:

進步性:a.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有較高文化素養計程車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b.這種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c.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侷限性: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範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科舉制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入掌權者能夠控制的範圍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設立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3、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了宰相財權;

4、設樞密院掌軍政,分割了宰相軍權。

四、元朝

1、中央:設中書省作為行政機關,替代三省,直接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2、地方:實行行省制(行中書省的簡稱),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精選五篇2

1.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及世界經濟關係格局呈現的特點、趨勢產生的.原因和趨勢之間的關係

(1)趨勢: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特點: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產力大大提高。

(3)關係:

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②經濟區域集團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經驗和條件,並加強了全球經濟的依賴關係;③經濟區域集團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經濟全球化;④總之,兩者之間主要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並行發展。

2.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

第一,漸入“黃金時代”的歐洲人民從慘痛的歷史教訓與嚴酷現實中不約而同地得出這樣的結論:為了使歐洲擺脫血腥衝突的威脅,緩和民族仇恨,防止歷史悲劇的重演,必須重新組織歐洲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生活。

第二,二戰後,美國、蘇聯勢力在歐洲的影響急劇擴大,歐洲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下降,只有聯合,才能重新樹立歐洲的新形象。

第三,隨著科技和生產的發展,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而西歐地區國家林立,存在著國內市場狹小和生產資源短缺的問題,只有走向聯合,才能做到優勢互補,才能有利於各國的共同發展。

第四,歐洲有著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精選五篇3

一、希臘文明的搖籃

1.地理條件

(1)依託海洋:位於歐、亞、非三大洲環繞的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幹半島,東鄰愛琴海,多海岸線與天然良港,為希臘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對孤立:重疊山巒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臘人分割在彼此相對孤立的山谷裡海島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出現了兩百多個小國,史稱“城邦”或“城市國家”。城邦面積狹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若干村落。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構成城邦的基本特徵。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1.梭倫改革

①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②內容:他根據財產多寡,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財產越多者等級越高、權利越大;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前三等級公民均可入選;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②內容:他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每部落各選一名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等。

③作用:這次改革基本剷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時間:公元前5世紀,在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②內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並參加公民大會;進一步擴大五百人議事會的職能;陪審法庭成為司法與監察機關;法官從各部落3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中產生,審理各類重要案件,監督公職人員,並參加立法;十將軍委員會不僅統率軍隊還參與政治;執掌城邦軍政大權的是首席將軍。發放參政津貼和“觀劇津貼”。

③作用:推動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

三、雅典民主的進步性與侷限性

1.進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2)在眾多文化領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產生了許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2.侷限性

(1)雅典民主僅限於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對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而言無權享受這種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國寡民的產物。過於氾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狹隘的城邦體制,最終無法容納政治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精選五篇4

1、古代中國的農業

瞭解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們先用石刀、石斧把樹木砍倒,曬乾後放火焚燒,然後再用石犁翻土播種。這種耕作方式被稱為“刀耕火種”或“火耕”。

(2)耜耕:隨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誌著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由於青銅比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3)鐵犁牛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將其逐步推廣。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形成原因(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個體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特點: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4)地位和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

瞭解古代中國在絲織、冶金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絲織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並有了絲織品。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能生產出斜紋提花織物。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絲織工具有花樓機。

(2)冶金技術:

①冶銅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就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等。

②冶鐵技術: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在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業: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商朝時已燒製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代制瓷技藝大放異彩,瓷窯遍佈全國各地,並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爭奇鬥豔。江西景德鎮是的瓷都。

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瞭解“市”的形成與發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於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牆,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後不許交易。

(2)“市”的發展: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宋代最的四大商業名鎮。

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商幫

商業城市: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的商業中心。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

商幫:明清時期,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的是徽商和晉商。

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

(1)提出: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基本含義:國家要鼓勵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3)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徵派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4)影響:對於保護小農經濟、鞏固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精選五篇5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

1、相同點:

(1)兩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2)都引起社會關係的鉅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3)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4)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2、不同點: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主要是勞動者,他們憑藉經驗或技能取得許多成果,這些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