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通用37篇)

一天即將過去了,想必大家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日記吧。那麼什麼樣的日記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習俗日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風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風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

我想大家一定知道清明節吧,清明節就是一個民間的傳統的節日。

我們班就開了一個圍繞著清明這個節日的主題會。在班會中,我知道了清明節有許多習俗:在清明節的那天,一家大大小小無論多遠,都會回來拜祭祖先。在祭拜祖先時,大家都會帶上鮮花,黃皮甘蔗,乳豬或者燒肉,鴨蛋和貢品。在拜祭的時候,一般先由年長的長輩開始,一直到最小輩分的小孩開始拜祭,通常都會燃燒紙錢,首飾,衣物,日用品等,祭拜祖先。由於祭拜祖先是一種非常隆重的事情,在個別地方還會燃燒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大家。拜完祖先後全家老少都會聚在一起聊天。祭拜祖先的這個傳統至今都非常盛行。

透過祭拜祖先這個習俗,我知道了在長輩在的時候要尊敬,孝順和多和長輩聊天,讓他們開心快樂。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3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插柳、折柳之俗與我國人民種柳、愛柳之風有關。柳為優良的樹種,大凡有旱柳、河柳、龍爪柳、垂柳數種。晉代陶侃鎮守武昌時,在當地遍植柳樹,名為“官柳”。漢代太尉周亞夫在軍營種植很多柳樹,使軍營從此得名“柳營”。隋煬帝曾號召全民種柳護堤,並賜以重賞,白居易曾有《隋堤柳》記之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里。”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時,把長安的一株柳樹帶到拉薩,並親手種植在大昭寺前,這棵樹迄今還鬱鬱蔥蔥。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4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鍁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5

又是一年清明到。明天週六,我們準備去做清明。每年清明,我們都是步行去祭祖。大概要走8裡田間小路,才把幾處祖墳跑過來。到處都是花的世界,油菜花金黃一片,高過人頭。路窄處不得不沾花惹草。

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的馬蘭頭就忍不住摘一把。家鄉有句俗語:清明前,馬蘭甜;清明後,馬蘭臭。馬蘭的吃法我知道的有這幾種:

1、炒馬蘭頭

把摘回來的鮮馬蘭洗淨,放在開水中焯一下,控幹水,再像炒白菜用油鹽那樣炒熟。

2、做馬蘭粑

先炒好馬蘭頭備用,再炒幹米粉(麵粉不必炒),把馬蘭頭倒入米粉中攪拌,太乾再加些開水(麵粉加冷水)攪拌,揉成麵糰。做成粑。將鍋燒紅,放油,燒5成熱,把粑放入鍋中煎至兩面有點黃,再向鍋中倒點水,蓋上鍋蓋,烹5至8分鐘就OK了。

3、曬乾馬蘭頭

把摘回來的鮮馬蘭洗淨,放在開水中焯一下,控幹水,放在陽光下曬乾。吃時放在水中泡軟,和肉放在一起燒,很香囉。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6

清明節,在陰曆四月五日,最適合農耕。其前後氣溫回暖,最大機率下小雨,杜牧寫的《清明》就讚頌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中午,回到奶奶家裡。本來想著能大吃一頓,但奶奶只是端出了一盤饅頭,旁邊還有一碟鹹菜。我跑過去拿了一個大的,以為是饅頭糕。結果,咬了一大口。“怎麼這麼硬?好涼啊,跟冰塊是的好難吃。”說著就要扔到水泥地上,卻被奶奶一把抓住,說:“你就將就著吃吧!”我死活不吃,腦裡卻閃出一個想法:四月四日為什麼要吃涼的?我搶來爸爸的手機,在網上查了查。原來,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所以這天要吃涼的。到了晚上,吃了幾個饅頭,我便悻悻地睡了……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7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4月4日—4月6日這幾天。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是掃墓和祭祀。清明節掃墓時,要帶上食物和酒去祭拜那些埋在墓裡的朋友和家人,心裡要有一種很傷心的感覺,因為他們已經去世了。那些食物和酒擺放在墓前的地板上,給他們吃食物和酒;還要在墓前土地上燒紙錢,給土地上穿上新衣裳,還可以把柳枝或者鮮花插在他的墓土上面。清明節除了掃墓外,還有放風箏、踢毽子、踏青等風俗。

清明節還是農作物播種和植樹造林的好節氣。我還記得杜牧寫的關於清明節的詩,名字叫《清明》,詩句是這樣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好說明了清明的氣候是播種和植樹的好時節。

我愛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8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清明除了這些習俗之外,還有我們小夥伴的歡樂活動,盪鞦韆,放風箏。大家在一片寬闊的空地上,跑來跑去,歡聲笑語,共同把風箏送上蔚藍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飛歡樂,放飛夢想,放飛希望……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9

天陰沉沉的,淅淅瀝瀝下著小雨,整個大地在春的召喚下一片綠意。景美,卻無意欣

賞。今天是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去掃墓。

看到掃墓的人一臉凝重,他們此時的心情應該是沉重的。他們在自己的祖宗墳前放上一盤盤涼食。我問媽媽“這是在幹什麼?”媽媽用低沉的聲音回答:“他們正在祭祖,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方祭祖的方式都不同,你可以在網上了解一下。”我懷著好奇的心情上網搜了“清明節”,跳出許多條內容:民間忌使針,忌洗衣服,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次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當然這些只是傳統習俗。

媽媽還說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緣故,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寒食的習俗。比如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瞭解了這麼多,雖然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是在清明節這天,相信大家都是懷著同樣的心情緬懷先祖,共寄哀思!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0

清明節這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不僅杏花開了,而且天氣非常地好。有一首詩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杜牧寫的。

清明節到了,我們當然應該去掃墓了,去紀念死去的親人和朋友,紀念死去的將軍們。他們雖然死的很早,但是在我們的心中,他們仍然活在世上。這個節日是既開心有悲傷的,如五一二大地震時,死了很多人,但是我們要去墳墓邊紀念他們。

清明節的時候踏青是最好不過的了。清明這天,青草、嫩柳都發芽了,出去玩一玩的話,可以有著清新的空氣,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到清明節,喜愛放風箏的人都會去外面放風箏,這也是節日的一種習俗呀!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所以說,就有了清明節插柳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聽到這句詩,馬上會想起清明節。這天,人們即會悲傷地思念過世的親人和英勇犧牲的為國烈士們,又不禁抹去悲傷,快活地迎接姍姍來臨的春天,真是一個又悲又喜的節日呀!

談到清明節,大家一定會想起介子推這個為人正直的清官吧,他用自己的肉血救活了逃難的太子重耳,卻不圖回報,即使被烈火活活地燒死了也不下山做官。人們為了懷念他的恩德,確定了四月五日清明節。後來,清明節慢慢成為了民間祭祖的一種固定風俗。按照傳統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進行盪鞦韆。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插柳等活動。

清明一詞,又象徵著:春天裡,春雨濛濛的下,喚醒了冬眠的小動物,喚醒了小花小草,還有那剃了光頭的大樹伯伯……到處生機勃勃,春姑娘正踏著歡快的步子朝我們走來

清明節真是一個即使人悲傷,又吃那個慢歡笑的節日啊!望望窗外,一片霧茫茫的,春雨還在濛濛的下……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2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和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3

這些都是流年往事魂牽夢縈,揮之不去的記憶啊!

在老家,如果岳父岳母還健在的話,“清明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女婿會被老人接回孃家過節!可老家的習俗:已出嫁的女子,一般情況下不方便也沒必要回孃家參加全族人的“掛清”,但是,如果要祭祀的對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父母,而自己的孃家人又會盛情邀請參加的話,也就不便也不必推辭了!

昨日清晨,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提著竹籃,竹籃裡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一塊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管他的,還是買來嚐嚐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加了糖,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

也罷!我想用一篇小文的方式來祭奠一下那些與我相隔了一層泥土的親人們,也追憶一下我那些漸漸模糊的童年時光與青春歲月!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4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5

清明節前一天,吃過晚飯我和大哥哥就早早地去睡覺了,為的是養足精神,明天早上和大舅他們一塊到山上去上墳。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我和大哥哥就早早地起來了,連早餐都顧不上吃,就想和大舅他們一塊到山上去上墳。可是大舅說,剛下過雨,路不好走,要大家留在家裡,下午再去。

到了下午,太陽終於露出了笑臉,大家心想:“下午一定能去山上上墳。”

到了2點左右,大舅說:“路幹了,我帶你們去上墳吧!”

大家走著走著,一位大大哥哥騎著摩托車過來了,說:“我也要去上墳,我送你們一程吧。”

很快,我就來到了目的地,到了那裡,大舅教大哥哥和我“掛親”,我心想為什麼家鄉的人把上墳稱作“掛親”呢?“掛親”大概就是牽掛親人的意思吧。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6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個紛然”,清明節到了,人人都在掃墓,一副淒涼的景像。

你知道清明祭祖的由來嗎?據說是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將清明前三天定為寒食節。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漸融入了寒食節祭祖的習俗。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把清明和寒食節打包定為國家法定節日。

每年清明節,爸爸媽媽都會帶著我去祖先的墳前掃墓,大家都會說些紀念祖先的話。今年清明節,我們一家還把外祖外公的墳墓重新修繕了。先立碑,然後壘墳,最後建了拜臺。碑上還有我們一大家子人的名字呢。

清明,是紀念祖先的日子,也是踏青放風箏的日子,因為這個季節溫度適宜,不冷不熱,特別適合運動,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清明這個時節,多走出去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美好的時光。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7

清明節就是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紀念儀式就是掃墓,掃墓就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今天就是星期五,我們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掃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長到了我的大腿,我們經過了田野,繞過了小溪,爬上了陡坡,來到爺爺的墳前。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就是爺爺走了,不可能再回來了,我非常思念、悲傷、痛苦。

我們拿起掃帚,把墳的周圍掃了一遍,再用鋤頭把旁邊的草鋤乾淨,又各拿了一把黃土灑向墳頭。奶奶拿出祭品,開始向爺爺祭拜,我向爺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拜了拜。奶奶嘴裡嘮嘮叨叨地向爺爺訴說著什麼。我想起奶奶平時對我說:“爺爺就是一個勤勞肯幹,吃苦耐勞的人”。但我已經沒有機會能看見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們掃墓結束,就要回家了。我心裡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楊柳青了,桃花開的時候,我一定會再回來看您的。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8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是拜祭祖先的節日。那麼清明節都有什麼習俗呢?

第一要上墳了,全家人一起去拜祭祖先。

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還一邊大聲叫著:“耶!太好了!”

去上墳了我的姐姐和弟弟也一樣高興,可是這一次不是划船去的,而是開汽車去的。這時,我的心情又不是怎麼開心了,因為乘船別有一帆滋味,可以在船上聊聊天,說說話,吃吃瓜子……可坐在車上,連一點味道都沒有,我坐車還經常會頭暈,後來,上了車,我覺得坐車也挺不錯,可以聽很多優美的歌曲,還可以吃一些好吃的東西……想著想著就到了一座大山,我們去祭奠太太爺爺,我們把一些美味家餚擺放在太太爺爺的墳墓前,然後,拱起手,拜九下。拜好後,就來放禮炮,震耳欲聾。

拜好了太太爺爺,又去了另一座山,祭奠(和前面一樣祭奠)太爺爺和太奶奶,祭奠好了,就到山上去摘艾草,摘好艾草,我們就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第二包艾餃

我們一回家,就開始做起艾餃來,我們把艾草先整理好,然後,把艾草裝進一個籮筐中,再去洗乾淨,把艾草燒熟,撈出放進糯米粉中,把糯米和艾草混合在一起,然後,開始包起艾餃來,在艾餃裡面包滿甜甜的芝麻。我可和別人做的不一樣,我做了個“女人像”那個女人的“肚子”中,裝滿了芝麻。燒好後,咬一口,汁水從中間噴了出來,我大聲叫道:“哇!真好吃呀!”

這就是我們家過清明節的習俗了,小朋友你們家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呢?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19

每年的清明節前那幾天,我們這裡一直保留著蒸艾餃的習俗。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我們這裡的寒食節,在這一天我們不能生火做熱氣騰騰的食物,而只能吃事先做好的艾餃。想到那剛出爐的綠色艾餃,我頓時有了一種垂涎三尺之感。

還沒有到清明節然而我對那艾餃卻已經有了很深的期待。前兩天我見到了一個同學的奶奶給她送來了艾餃,我忍不住吞了吞口水。我一回到家就和媽媽說了這個事。疼我的媽媽立刻動起身來,準備特意為我提前做頓艾餃盛宴。

艾是多年生草本,可供藥用,有殺蟲和防止植物病害的功效。小小的一隻艾餃需準備的材料還挺多的,首先,取洗淨的艾葉稍煮一下,撈出煮熟的艾葉放入清水中冷卻幾分鐘,再用刀我愛夜切成碎末,加入糯米粉,和成一團。

以豬油、白糖、芝麻、松仁、核桃肉、百果為餡。準備好了材料,媽媽就開始做艾餃了,只見媽媽先把艾糕做成僧帽狀,然後,把艾餃餡放入裡面,再在邊緣用棉籤塗抹一圈水,然後在邊緣用手捏一圈像裙蕾一樣的花邊,一隻艾餃就做好了,看著這隻艾餃,我垂涎欲滴,口水不停地往喉嚨裡咽,肚子裡的饞蟲已經在打轉了,我迫不及待的把艾餃放進了蒸爐,幾分鐘後,艾餃熟了,那黑芝麻的香味瀰漫了整個房子,我吃了一口,滿口留香。

雖然還沒到清明,但是我已經知道了怎麼樣包艾餃,知道了為什麼清明節要吃艾餃。這一週因為有了艾餃而讓我覺得圓滿。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一千古名句讓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學校舉行的那次莊嚴肅穆的祭掃儀式。

4月2日的上午,天灰濛濛的,天空中飄著濛濛細雨,大家心靈的天空似乎也是陰沉沉的。全校師生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了“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前。雄壯的國歌聲如期響起,我思緒飛揚,彷彿回到了那個炮火紛飛、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可少先隊員的隊歌將我拉回了現實,我和同學們一起縱情高歌,陣陣歌聲響徹校園。師生們低頭一分鐘默哀時,又讓激情飛揚的校園裡頓時變得鴉雀無聲,我的腦海裡突然浮現出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無比場面。這時,插滿了黃菊花和白菊花的花籃,在校長和老師、學生代表簇擁下按時出場,向烈士表達著全體師生的無限哀思。隨後學生代表慷慨激昂的發言,為我增添了無窮無盡的力量;最後校領導的諄諄教誨,讓我深感重任在肩。

祭掃活動結束了,可我的心卻像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樣久久不能平靜。烈士們為了建立新中國,為了讓大家擁有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表現出了頑強不屈的精神。他們的事蹟,值得大家學習;他們的品格,激勵著大家永遠前進。我一定要刻苦學習,奮勇拼搏,早日學好本領,努力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為構建和諧社會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1

每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風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一大早我和爸爸媽媽懷著感恩的心去掃墓,一路上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春姑娘悄悄的來到我們身邊,讓大自然變得更美。看,金色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都張開了笑臉,柳樹姑娘將它碧綠的小辮探進了清清的小河裡。春姑娘輕輕地吹,小草慢慢地醒。百花齊放萬物復甦,好一幅美麗的景象。

景象雖美,可我們卻是懷著沉重的心情去給太爺爺太奶奶掃墓,此時的天空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挺拔的大樹彷彿失去了翠綠色,這一段時間,時光彷彿停住了,大地萬物都沉默著,不知不覺我們已來到太爺爺太奶奶的墓前,擺好供品,點上蠟燭,默哀三分鐘,燒上好多的紙錢,藉此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裡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的生活著。接著我和媽媽清除了墓邊的雜草,擺上了美麗的鮮花,墓地頓時煥然一新。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裡默默地想著,明年的今天,我們還會來看太爺爺太奶奶的。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2

清明節是祭祀已故親朋好友的節日,你曾關注過這個節日嗎?讓我們一起來關注清明節的這些習俗吧!

聽老人們說我們的先人掃墓時將其與踏青結合,一家人透過踏青掃墓再次聚在一起,不辜負春天的大好時光。找一片平坦寬闊的草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盪鞦韆,也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盪鞦韆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我和小夥伴都喜歡玩。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人們也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時人們清明時節喜愛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是節氣和節日的結合,它把春天生機勃勃地表現出來。我們和家人一起去祭奠,一起去緬懷,可以種一棵樹,可以放一隻風箏、湯鞦韆、植樹、拔河、踢球。讓我們在大自然中運動起來。讓我們在春天裡歡快地度過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3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一起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在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有個插柳習俗,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小孩子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總會有一些忽大忽小的風,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很適合放風箏,小孩子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辰,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用剪子剪斷牽引風箏的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一年的好運,由於好玩兒,後代也有人把它流傳了下來。

不過在給親人們焚燒紙錢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一定要等灰完全失去亮光的時候才能離開,不然死灰復燃的時候會引起火災,那樣這個清明節可就充滿罪惡了呢!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4

4月4日,一個舉國悲痛的日子——清明節。到了那一天,心就會特別悲愁垂涕。這一天是給逝世的親朋好友、革命先烈送去自己對他最誠摯的祝願。

看望逝者時,忌嬉皮笑臉,這是對逝者的最大敬意。裝束一定不要太過豔麗,顏色最好為黑色,因為這樣最為尊重逝者,也可以更加體會出人們因為失去親朋好友背痛的心情。

清明節,是中華兒女認祖歸宗不忘故土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祭祖和掃墓一般都會給祖墳剷除雜草,新增新主,稱為培墳;用彩紙剪成紙串,掛在墳前,插上香燭,焚燒紙錢,跪拜叩首。簡單的祭祀儀式俗稱“插青”或“上墳”,以此表達對祖先的追思和懷念。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全國各地的風俗不同,祭掃的日期也不同,農曆清明節的時間一般在公曆每年的4月4分至6日之間。

在我的家鄉,放鞭炮也是清明節時不可缺少的。這並不是過年時的喜慶聲音,而是一種思念,對親朋好友、革命先烈的思念。清明節那幾天,天空總會下起毛毛雨或者是淋漓大雨,可這也無法擋住人們紀念逝世人的腳步。他們沉著臉,踏著沉重的步伐向墓地走去,小雨淅瀝,這情景,正應了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一個落雨紛紛的季節,亦是心情壓抑沉痛的季節。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5

一進到烈士陵園我就感到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我們首先來到烈士墓前,烈士墓正前方的墓碑上刻有陳錫聯將軍的題詞:“豫北反攻作戰英勇犧牲的戰士們永垂不朽!”帶隊的老師告訴我們這裡埋葬著為了奪取豫北反攻戰勝利而犧牲的一百七十八位無名烈士的遺骨,除兩位營長是用棺材安葬的,其餘的烈士都是用幾尺白布掩埋的。

聽到這裡,我覺得,雖然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彷彿又出現在我的眼前: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江姐英勇就義、邱少雲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抗擊敵人……烈士陵園裡埋葬的烈士跟以上的烈士一樣,都是為了國家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向烈士們敬禮。我把自己親手製作的代表聖潔而莊嚴的小白花放在了烈士們的墓碑前,以表達自己對烈士的悼念和崇敬之情。

在那裡,我看到兩位阿姨為烈士們買來了水果、鮮花和紙錢,很莊嚴地向烈士們敬禮獻花,忍不住向前詢問,原來她們是附近的村民,是自發前來為烈士們祭拜掃墓的。阿姨告訴我們說:“烈士們犧牲之後可能都沒有留下後代,我們都是烈士的後代,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如果不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就換不來我們現在安定、幸福的'生活。”聽了阿姨的話我熱淚盈眶,感慨萬千。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6

今天是清明節,午餐一端上食物,一股難聞的氣味鑽進了我的鼻子,哦!是什麼那麼!怎麼這麼難聞!肯定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得小心行事。

我定睛一看,我暈!這是什麼啊!兩個帶著淡淡的黃色的雞蛋浸泡在棕色的水裡面,就是這個東西散發出來的臭味啊!好難聞!我想吐!這個東西叫做什麼啊!想想就覺得一定非常難吃!結果媽媽說這是清明節的習俗,每人都要吃一個。倒黴!

好吧!畢竟這是爸爸媽媽說的,我想要不幹也不行,真是倒黴極了!我的舌頭舔了舔雞蛋,天哪!味道一點兒都不好吃!哦!有辦法了!我只要憋住氣,這樣我就不用怕這種難吃的東西了!我真是太聰明瞭!哈哈!我憋住氣,一口把雞蛋給吃進去了,哈哈!終於不會吃到難吃的怪味道了!可是!倒黴的事又來了,那個雞蛋燙死了!把我的嘴巴都給燙了一下,真是不好受!我使勁兒的哈著氣,終於涼快一點了。

結果,又是一個倒黴的事情來了,媽媽端上了一碗香椿,我最最最討厭這種東西了!還叫香椿!一點都不香!臭得要命!我更加想嘔吐了!依我看啊!這叫臭椿還差不多!更加倒黴的是:媽媽夾起一把香椿,要我把它吃下去,天哪!這比死還要難受!我實在是受不了這種難聞的氣味,沒辦法,我想要抗議都不行,倒黴啊!媽媽把筷子伸到我的嘴巴邊,哦!這個味道實在是太難聞了!我只好憋住氣,好不容易才吃下去了。

清明節的習俗真是害死我了!今天真是倒黴透頂啊!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7

清明節,我們這裡按照傳統,要給死去的親人上墳,而作為我們小學生,學校則組織給革命烈士掃墓。

4月5日——清明節,上午,我們全體小學生胸前戴著小白花,排著整齊的隊伍,邁著整齊的步伐,懷著沉重的心情,帶著無限的敬意,來到“抗大分校”舊址——滿家村西頭。

這裡原來是一片慄園,至今有三棵蒼勁的慄樹屹立於舊址之上,使我們這些小學生油然產生一種敬意,這就是我們少先隊活動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之一——抗大分校舊址。

聽老人們說,當年抗大學員就是在這片慄樹林中生活、學習、戰鬥,後來由於叛徒的告密,使這裡的學員受到了迫害和圍攻,最終只逃出了幾名學員。這裡留下了革命前輩們活動學習的足跡,戰天鬥地的精神,這裡有我們世代嚮往的故事和革命精神。

我們懷著無限的敬意肅立在紀念碑前,向所有的革命烈士表達了無限的哀思和無上的敬意。在紀念碑前,我們舉行了《革命精神代代傳》為主題的演講,在老師和學生的演講中,我們更加清晰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和理想,更加感受到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感受到我們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我雖然沒有參加演講,但我卻非常清楚的知道: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只有今天好好學習,以後好好工作,才能更好實現國富民安的夢想和目標,才能真正地接過老一輩革命家的“槍”,圓一代又一代人的革命和生活理想。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8

今天早晨剛惺鬆的睡眼,我就發現已經是八噗鍾了。我趕緊起床,去做早晨的那些例行的事情。

就在我洗臉的時候,我發現了我的妹妹也在我家了。等我洗漱完畢之後,妹妹便來到跟前,和我講起了她們班昨天去掃墓的情形。這時我才意識到,今天是清明節。

這時,我聞到了一股莫名的香味,於是我便尋著那香味來到了廚房。一看媽媽正在烙餅,在旁邊還有用豆芽和肉炒的菜。於是我便早就垂涎三尺了。

吃完飯之後,爸爸媽媽就催著我去上墳,但是我有些不情願,因為我滿腦袋裡想著的事情還是那美味的豆芽餅,但我還是去了。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亞以了墓地。爸爸媽媽先是領著我找到了祖墳,再後來我們就燒了紙和紙錢,只見那一團團黑紙灰沖天而起,像是在向祖先致禮,鞠躬。我目送著它們,趕到它們消失在虛無縹緲之處。這時爸爸便揪了我的衣角,叫我靠後,因為要放鞭炮了。

接著爸爸便拿出了一些食物,供奉上。然後又拿出掃帚,掃了掃墳邊的樹葉和枯草。最後一項是祈禱,我也不知道爸爸嘴裡唸叨的究竟是什麼,於是我也只是說了幾句簡單的話,也就不瑞此公佈了。

回家嘍!我懷著無比高興的心情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周圍的小草舒展了一冬的身軀,在這無比和煦的春風中直起了腰桿,就連路旁的蒲公英也綻出了美麗的笑臉,和春風、小草一起慶祝這個美好春天的來臨。

好的時光問題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間天色已晚,我拖著的身軀倒在了床上,然後便沉入了那甜美的夢鄉。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29

清明節快到了,爸爸叫我星期天同他一起去上山,給祖墳添土。

清明節這天,家裡會煮許多雞蛋,還要在房簷下插柳,最重要的是給祖墳添土。

星期天,我和幾位叔伯一起,我帶著媽媽準備好的紙錢,爸爸和叔伯們拿著鐵鍁和抬土用的布兜上山了。路上,許多人都和我們一樣,他們都相互說:“上山哪?”“回來了?”“該添土了。”

山上,人們都在忙碌著,相互間說著話,不時還傳來笑聲。我們上山時,經過一座新墳,大伯說是鄰居李爺爺的,得了腦血病,到醫院沒讓搶救就過去了。大人都嘆氣,說李爺爺是個好人啊。

到了我們的祖陵地,大人開始挖土,給每個墳添上點,還挖幾個圓疙瘩,做墳頭。我在旁邊替他們運墳頭。幹完後,就把紙錢拿出來,每個墳前燒一些。做完這些就帶著工具回家。

回家時,經過李爺爺的墳地,李家也來人開始添土了,他們每個人都很悲傷。我記的我爺爺剛去世的那幾年,爸爸沒次從山上回來,也是很悲傷的,現在就好多了。現在上山,我感覺就像去了趟親戚家一樣。

我想,清明節給祖墳添土,就是對故人的懷念,是對親人的懷念,過幾年後,李爺爺的家人也會不在悲傷難過,也會像爸爸一樣。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3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31

“清明節”,像我這樣只知道吃的孩童到底盼望什麼來祭祀我們的小肚肚呢?有兩個“盼望”,“一盼望”是,清明粑——顧名思義,清明粑,就是在清明時節做的粑粑。其實,這樣的解釋也不太準確,只有加了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才能名符其實。

那些年,在我們這窮鄉僻裡的人戶都窮得叮噹響,人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頓乾白米飯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年的清明節便是大人們忙農活的時候了。頓頓喝那清得可見碗底的稀飯或包穀麵糊糊是難抵擋那繁重的體力活的。於是人們不知從何年開始,一到這時節,便紛紛發動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後,主婦們先將它除雜洗淨砌碎,然後燒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將剛燒出灰裝入筲箕過上適當的清水,將過出的灰水和砌細的清明菜拌上適量的鹽巴煮上幾分鐘後,再將其和入預先準備好包穀面裡攪拌均勻:白裡泛綠,綠中見黃,看到眼裡都香。搓揉成粑粑,再沿著鍋邊貼上幾圈兒,粑粑搓完後再蓋上鍋蓋密封好蒸上一陣,這時便有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待蒸熟起鍋後咬上一口更是滿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饞得流口水。那時,只要奶奶將鍋蓋一揭,早就守在灶邊我就會伸手從鍋緣上抓起一個清明菜粑粑,顧不得熱氣燙手迅速地往嘴裡塞。總惹得奶奶好氣又好笑地罵。等到開吃的時候呢,孩子吃相簡直讓人忍俊不禁,只見他吃得舌頭直打轉圈,直到把他那小肚肚吃成圓球形才肯罷手,才肯罷嘴!我自己的吃相呢,只能由別人評判了,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32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曆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為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鍁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後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託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群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採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3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臨近清明,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下午,我們手拿小白花,排著整齊的隊伍,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向烈士陵園。

大約步行了二十分鐘,便到達了目的地。我們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在烈士陵園裡寬闊的道路上。來到一個巨大的碑下,我們停止了腳步,舉目望去,碑上寫著“永垂不朽”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碑下,一個潔白的花圈靜靜地“躺”在上面,那兩根漫天飛舞的布條像眼淚似的在為英雄們感到悲傷,旁邊鬱鬱蔥蔥的幾棵大樹發出“沙沙”的響聲,似乎也在為烈士們哭泣。正當我們滿懷悲傷情緒為烈士們嘆息時,少先隊員代表朗讀了為烈士們精心準備的悼辭的聲音傳到了我們耳邊,他們聲情並茂的朗誦使我們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抹了一層悲痛。

“請全體同學為烈士們默哀一分鐘!”隨著大隊長的這句話,我們都低下了頭,一分鐘過後我們又抬起了頭。“請各班同學為革命烈士獻花!”一曲鏗鏘有力的《歌唱祖國》突然響起。我的心不由一震:沒有烈士們,怎能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沒有烈士們,五星紅旗怎能那麼鮮豔?我們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們!於是,我鄭重地將手中的小白花獻給了烈士們。此時此刻的小白花不僅代表了我們對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感激,而且還表示出我們會好好學習,繼承革命先烈樂於奉獻的光榮傳統!

祭奠儀式結束了,我們又在公園裡玩了一會兒,我躺在一塊大石頭上想: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而我們卻不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整天做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而且還時不時地惹長輩生氣,我們實在太不應該了。“排隊了!”一聲叫喊打破了我的思緒,我立刻爬起來,跟著隊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烈士陵園。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34

昨天,烈日當空,我們一家十個人一起去掃墓。

在路上,我們需要爬一座小山,小山的路十分狹窄,大約30釐米左右,還有很多樹枝擋路,很不好走。

上山時,我還差點摔了下去。一直走進去,還長著一些帶刺的草,我的褲子被粘得到處都是,後來爸爸用膠布把褲子上的刺粘掉了,在山上還有一些小洞,洞口用雜草掩蓋住。媽媽提醒我們這裡有洞,不要掉進去!走著走著,我們已經到祖先的墓前了。

爸爸拿起鐵鏟把墓旁邊的雜草都剷掉了,奶奶再拿起冥錢,把糊粘在墓上,然後把冥錢貼在上面,還有貼一些五彩紙錢,爺爺拿起他自己調配的紅墨汁,是用雞蛋青加上紅硃砂攪拌合成的,爺爺說:“這種墨汁描在墓碑上,可以保持色彩500年呢!”哈哈,爺爺的牛皮可吹得真大呀!媽媽拿起香,用打火機把香點燃,再把香插在香爐裡,放上祭品,每個人拜四拜,讓祖先保佑我們,最後,燒金紙,放鞭炮。便去下一個地方了。

那裡有一條惡狗,兇惡無比,過去的時候,我一直躲在爸爸身後,一動不動,不敢離開半步。汪,汪汪……哎呀,狗還在惡狠狠得叫著。

太祖母的墳墓在山上的一個池塘邊,那裡有許多的蚊子在我的頭上轉著,我們都被蚊子叮了幾下,弟弟還小,有點害怕那蚊子,我就上前照顧好弟弟,和他說不要怕,我和弟弟接著還是貼著冥錢,聽爸爸說:“紙錢貼得越多,太祖母在冥間就越富裕,”於是我和弟弟就使勁多貼點,讓太祖母在地下做個有錢人。

爺爺在除草,爸爸在描墓牌……各自都在忙乎著,不一會兒功夫,全搞定啦。

我們慢慢地走回家,我們的身影就在朦朧的夜霧中消失了!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35

俗話說得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可以踏青還可以做清明果,下面我就來說說清明果是怎樣做的吧。

奶奶先把青剪回來,接著把青選二遍,過濾一遍,然後用100度的高溫水把青煮成糊狀。等它完全冷卻下來,再煮一下,就可以開始做清明果了。

想要做好清明果,首先當然是餡料豆沙和菜要好。菜是奶奶當天就剁好的,豆沙是要煮過,把它煮成泥一樣時在加糖,這豆沙是算成餡料了。材料都準備好了,“開始做清明果嘍!”我激動萬分地叫著。

爸爸拿來一個大大的盆子,盆子的表面銀光閃閃,足有兩個籃球那麼大。爸爸吃力地把糊狀的青倒在盆子裡,好像那一盆子有4斤重。

爸爸又倒了入許多面粉,那麵粉,猶如天上的繁星那麼多。接著,我用上了喝奶的勁把盆子壓住,爸爸用手反覆揉捏清糊,清糊全黏在爸爸的手上。但一陣青草的香味撲鼻而來,爸爸把手往上一提,用力往下推,重複這種動作,那一開始淡淡的青草香,頓時便隨之而去,緊接著是一股春天的香味,那香味裡交雜著花和草的香味,讓人沉浸在這美妙的世界裡。

最後,就是包清明果了,我從青團上捏起一個小團,搓成一個圓,再把圓用大拇指從中間慢慢往下壓,邊壓下去還要往外慢慢延伸,最後成一個碗狀,就可以用來包餡料。我勺了一團豆沙放進裡面,用手封住口,“不好”我大叫起來,“我的餡料漏出來了”怎麼辦,媽媽對我說:“別小看做清明果,它是有方法的。”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又試了一下,這次成功了。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媽媽把剛做好的清明果放進鍋裡蒸,吃著自己包的清明果,我心裡比吃蜜還甜。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36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的日子,關於其歷史由來和民間習俗,記者近日採訪了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嚮明陽,聽一聽他的講述。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嚮明陽介紹,清明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除了播種、植樹之外,人們也開始準備養蠶了。然而,清明轉變為一個節日,與另外一個節日和幾個歷史人物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受盡了屈辱,只剩下少數幾個臣子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

後來,晉文公執政,介子推卻隱居山中不受封賞。晉文公搜尋不見,便放火燒山逼其出來,不想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就合二為一了,這個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人們在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等。”嚮明陽介紹,其傳統習俗包括掃墓祭祖、踏青春遊、放風箏、盪鞦韆、插柳、蹴鞠等。

嚮明陽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上山採摘清明菜,一種葉片上有白絨的野生植物,洗淨、切碎,和米麵揉成團,製成綠瑩瑩的清明粑,“以紅糖、鹹菜、臘肉等為餡,用蒸籠蒸熟,味道鮮香。”

“現在清明菜、清明粑可以放入冰箱,儲存得更久,八九月份還能吃到,也曾見有餐館推出清明粑。”嚮明陽說,我區高橋、麻柳、三匯口一帶的鄉村,還保留吃清明粑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日記 篇37

清明就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就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就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就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就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就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就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