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演講與口才

如何運用事例為你的演講增分

如何運用事例為你的演講增分

在演講過程中,我們經常需要運用事例來闡述主張,抒發情意。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實演講內容,豐富主題思想的深刻內涵,而且能夠增強表達效果,激發聽眾情感的強烈共鳴。怎樣運用事例才更有效力呢?

一、運用事例親近聽眾

演講是演講者面對聽眾進行的一種資訊交流活動,倘若聽眾與演講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太大,就會削弱演講的現場效果。因此,有經驗的演講者往往善於巧用事例來親近聽眾。這樣的具體事例,會讓聽眾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語言親和力和心理認同感,這無疑有助於演講的順利進行並取得實效。例如:

我認識溫州人,就是從一個在巴黎長大的溫州女子開始的。若干年前,她自己來找我,因為讀了我寫的《妞妞》,很喜歡,想跟我聊聊。我見了她,有三個驚奇,第一驚奇她的漂亮,真是美女,第二驚奇她的見識,跟我談《妞妞》,談別的事,都非常到位,第三驚奇她的富有,當然沒有你們富有,但比我富有得多,一個年輕女子,都是自己掙的。現在她是我們一家人的好朋友,我太太把她封為我的“幹老婆”,我說你真狡猾,一開始就定性為“幹”,沒有發展前途了。不過,雖然是“幹”,好歹是“老婆”,所以我和你們溫州人還有點親戚關係呢。

這是著名學者周國平在上海溫州商會發表題為《哲學的世界與企業家的世界》的演講開場白中的一段話。演講者並未一開講就進入正題,而是從對溫州人的感受說起,在稱讚了溫州人的兩大特點之後,他特意談起了自己認識一個溫州女子的過程和對該女子的印象,從而說明了自己與溫州人之間的“親戚關係”,十分幽默而又風趣。運用這樣一個生動感人的事例,看似不關正題,實則並非多餘。因為它一下子就親近了聽眾,這就為接下去演講者“言歸正傳”的講座,做好了心理準備和情感鋪墊。

二、運用事例引出觀點

不少演講者喜歡在演講的開頭講述一個事例,然後針對這個事例的思想內容進行闡發,從而匯出自己的觀點,為接下來的議論和說理奠定基礎。例如,一位演講者在題為《誠信無價》的演講開頭,這樣說道: 然而,我倒不覺得有何可笑之處。一個人在已經知道判斷失誤的情況下,能繼續信守諾言,把契約堅持到死,保持個人的信譽,並把它看得比金錢更重要,這不正好說明了誠信無價的道理嗎?

顯然,演講者講述的這個法國老太太與律師之間發生的事情,只不過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個例,人們把它當成笑話,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正是這個令人發笑的事例,卻引起了演講者冷靜的反思和精闢的議論,從而引出了“誠信無價”的觀點。這樣以真實而又生動的事例開頭,無疑增強了演講的吸引力,激發了聽眾的興趣。同時,典型事例引出的獨特觀點,作為接下來演講者深入論證的中心,自然就引起了聽眾強烈的關注和深刻的.思考。

三、運用事例表達情意

經驗表明,運用生動感人的事例,是演講者表情達意的重要途徑。在演講的情感高潮處,演講者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講述起某件難忘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真切感受,從而產生感動人心的現場效應。例如:

我那麼清楚地記得,我7歲的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牽著他的手走到學校,然後看著他,揹著花花綠綠佈滿恐龍的書包,消失在教室門口。他不停地回頭看我,我也萬分不捨地痴痴看著他。我也記得16歲那年他到美國做交換學生,我送他到機場,看他揹著年輕人的揹包,消失在入關口,我站在後面,一直在等他回頭看我一眼,但是他頭也不回,一次都沒有。

於是我逐漸認識到,原來父母子女一場的緣分,就是註定了你此生要不斷地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今天,是你們的孩子、孫子的“獨立日”,其實,你們自己新的一課也從今天開始:學習放手,讓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那是多麼、多麼難受的一堂課。

這是臺灣作家龍應臺在臺灣成功大學醫學院畢業典禮上講的一番話。演講者在闡述了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之後,具體地講述了自己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兩次送別兒子的動人情景。這兩件事情留給她的印象和感受太深了,因為她逐漸認識到,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緣分,就是“註定了你此生要不斷地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她結合特定的時境,告訴現場所有的家長,要“學習放手”。顯而易見,演講者運用親身經歷的事例,不僅傾訴了內心的感受,真切地感動了聽眾,而且表達了人生的體悟,強烈地感召了聽眾。

四、運用事例闡發哲理

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常常運用事例闡發哲理,也就是先講述一些典型的事例,再闡發其中蘊含的哲理。這樣情理交融的表述,往往會讓聽眾獲得深刻的人生感悟。例如,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朱蘇力在一次法學院畢業歡送會上的致辭中,這樣說道:

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們的陳興良老師就曾是千島湖畔的一位民警,白天走家串戶,深夜還抱著郭小川或浩然,而牟平姜格莊的大地也一定記得那本夢想署名“衛方”的《春苗》類劇本,甚至十多年前,我們的“老鶴”還曾勇敢下海,儘管幾個月後又撲騰著水淋淋的翅膀上了岸。還有我們的姜明安老師、王世洲老師、龔刃韌老師和孫曉寧老師,三十年前都當過或當著軍人,也許早早預知了賀老師的批評?復轉軍人沒進法院,都進了法學院,而且是北大法學院。在一個三十年前不曾想到更談不上熱愛的職業中,如今,他們都創造了自己,也正塑造著你們和你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