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

現在的天空中幾乎每天都會飄蕩著一層厚厚的灰濛濛的東西,當時人們覺得那是霧,而在以前人們對於天空上的”霧“人們已經不足為奇了,可是人們知道霧霾是什麼嗎?在我看過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後,我才對天空中的”霧“有了新的認識。

霧霾是什麼?在以前我也是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霧霾就是霧,這兩者之間只是有著字面上的差距,但基本意思彷彿沒有什麼極大差異。但是當我看個柴靜的紀錄片後才知道霧與霧霾之間可不是隻有”霾“這個字這麼簡單。霧是一種自然天氣現象,在水水汽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氣溫接近零點,相對溼度達到100%時,空氣中的水汽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如果這是霧,那霧霾是什麼呢?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但是霧和霾的區別很大。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視覺障礙的叫霾。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汙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而我們人類便是造成這種天氣出現的罪魁禍首。

造成霧霾天氣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項就是煤的使用。在我們國家,大多數地區使用的煤數量極多,在一個用煤極多的地區,那裡一年365天裡,幾乎每天都是灰濛濛的,那裡的小孩根本見不到藍天、白雲甚至是我們在夜晚一抬頭點映入眼簾的星星。在我們國家,用煤量極快,一些好煤被開採完了就用劣質煤,用劣質煤會大大增加天空中的汙染物,現在在我們國家,褐煤便是最常用的一種煤,就算我們用劣質的煤,我們洗乾淨再用好不好?如果洗乾淨也可以減少一部分的汙染物。

柴靜揹著一個測試PM2.5的測試儀,一天下來,那個PM2.5的測試儀中的膜盤已經成了黑魆魆的一片。所以我再次呼籲,我們是時候做些什麼了,就在此刻,我們做好該做的。多做與環保有關聯的事吧,讓我們的地球越變越好。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2

一部讓我反反覆覆看了都不會覺得無味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第三次看,反而覺得越看越隱藏不住我內心的澎湃。

我腦海裡重複出現的是PM2.5,它不僅僅是那幾個字,它還是那一大堆的細小物品,它還是那令人擔憂和重視的PM2.5。因為它的威力,孩子們被困在家裡看霧霾,人們出去被迫要帶上口罩,也許這時眼神就成為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這時不得不讓我們深思,煙囪冒出一陣陣的濃黑煙,倒過來看,那氣勢猶如瀑布在飛流;那黑色的江水猶如寫字時用的黑墨水,也許以後我們可以直接從江水那提取墨水。當看到整個北京變成白茫茫的一片,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人還以為那是仙人隱居的地方,知道怎麼回事的人只能默默在感慨惆悵。《PM2.5》的那一動畫真是做得好,解釋出它是我們人類最強悍的敵人。看了之後,不禁讓人類覺得自己的可笑,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操作地球的一切,可是還征服不了那麼細小的的東西,因為那是我們一直都在製造它的出現。

“有發展,必有汙染”,真的是這樣嗎?即使看到英國工業革命那時也發生了一場“環境”風暴。但試問一句,難道中國走完工業革命就不用花大量的資金去處理那些留下的“殘屍骸骨”嗎?何不一邊發展一邊環保,即使路要走久一點。記得柴靜問一位小朋友“你見過藍天白雲?”孩子可憐巴巴的回答“見過一點藍的”我只是覺得自己比那小孩幸運一點,起碼我見過藍天白雲。試想再過十幾年,小朋友的回答——只是搖頭,那真的是個可怕的地方。

當地球披上一層白紗,當人們眼前只有那一盞盞希望的燈。這時也只有那一點點的燈光為我們引路,難道人們才會在此時此刻去反思這個問題的根源?不,《穹頂之下》讓我們反思“環境”讓政府重視“環境”讓我有一個衝動的想法——以後要去拯救我們的環境,讓《穹頂之下》深埋藍天白雲之中。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3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這麼活著。”

在我們措手不及時,霧霾如同洪水猛獸向我們襲來,擊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國,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問:“二十年間那片藍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雲又去哪了?”

我從來不曾想過冬天供暖的背後是一群恐怖的顆粒物,不曾想過汽車行駛的背後一例是危險的汙染,更不曾想過自由呼吸的背後是無數危險的因子,我也從來未曾想過“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種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進手術室的場景,他們一家人沒有吸菸史,卻仍在遭受著這樣的病痛,當顯式鏡中出現遍滿黑絲、黑斑的肺部,我不禁為她心痛;一個小女孩孤獨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著透明的玻璃,渴望一個鶯語花香的外界;那個六歲的山西女孩仰著無邪的臉回答:“沒有見過星星與白雲……”我曾以為只有見到礦山的炸裂,只有見到冒著黑煙的煙囪才算是汙染,但事實卻是霧霾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吞噬著一個又一個人的生命與幸福。

那我們如何對待霧霾,創新無疑是一條必經的路。英國委員會大臣說過,政府將公平競爭的機會留給市場,市場自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因此他們使用了天然氣,這便是創新的力量。我們也不應當置身事外,環境的保護也依靠我們每一個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覺到腳踏實地,而不只是寄住在這個藍色的星球。

當我看見那終被網覆蓋起來的泥土,看見安裝了淨化處理裝置的.餐館,看見了加油站的員工對器材進行更新,而不是說著“你只有義務,沒有權力”的話語的時候,我終究是對這一場曠日持久的環境保衛戰有著無限的信心與希望。我相信我們留給自己的子孫也不會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地球。

那個小女孩在花盆裡養了一隻蝸牛,每天都對著它吹氣,你見到了嗎?它其實真在一步步地長大,就像我們憧憬著的美好未來正在向我們款款走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4

" 看了這個記錄片,給我的感覺:不是讓我如何做,而是呼籲和加強大家的環境憂患意識。如果明明知道這個靠汙染而發展是不正常的發展,但是我們仍然在進行。如果發展初期,因為要發展要溫飽不得不屈服,那麼在經濟越來越發展的今天,我們是習慣了屈服站不起來了,還是應該慢慢壯大自己頂住站起來與汙染做鬥爭呢。

因為就業問題,政府取締不了也懲治不了這些煤油汙染企業。難道這些企業就可以把汙染當成理所當然嗎,在這片同呼吸的天空下,我不知道獲利的具體是哪一些人,但是卻知道它卻損害了我們所有人利益——因為它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安全威脅。如果說讓他人失業何其殘忍,那麼讓大眾受汙染威脅,患肺癌死亡的人們就是死有餘辜嗎。孰輕孰重,分不清嗎?也許有人說柴靜在誇大其詞,中國的空氣汙染哪有那麼嚴重,但是不管如何威脅的確存在,也在擴大,難道一定要等到中國出現大規模因為空氣汙染而死亡才能重視,才能改制嗎, 大家不覺得晚了嗎。

就記錄片提到“洗煤”這件事,中國做不到洗煤再用嗎。這些企業是連洗煤的錢都拿不出來了嗎,如果企業的利潤這些低,連這個錢都拿不出來(靠汙染撐著),那麼這些企業就沒想過轉型或者換行業。自己沒利潤賺不了錢,又汙染環境討罵名,大家覺得生意人會做這種虧本的事。所以這些企業不要把就業失業當成擋箭牌,這是一個藉口而已。企業做好防治工作,工人會失業嗎,可能還需要安排專人去負責這一塊,還增加就業呢;此外企業轉型,也不意味著員工就要失業啊。中國人做事不是做不了,做不好,而是覺得不重要,不嚴重,沒關係,不想也不要去做而已。不重視的話,也許這類紀錄片會越來越多吧,因為汙染會越來越嚴重,死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給大家的恐慌會越來越嚴重。

古人經驗之談:居安思危啊。現在“居”都不安了,還不思危嗎!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5

這個週末,主角只屬於柴靜一人,“穹頂之下”四個字刷遍各大媒體。這次,柴靜不是以調查記者的身份,而是作為一名愛女心切的母親為我們揭示霧霾的來龍去脈,用紀錄片的真實幫助我們瞭解霧霾的危害和破解之道。

向柴靜致敬,不是因為她自費百萬製作紀錄片,是因為她敢於以個人和一位母親的身份去談論霧霾如此沉重的社會問題,敢於挺身而出為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擔憂。雖然柴靜說這是她與霧霾的私人恩怨,但是我們不能說這個東西與己無關,霧霾無時無刻的不在籠罩著我們,而我們只能默默忍受,所以柴靜這種認真的態度和追求真理的信念是偉大的。

紀錄片開頭,柴靜的一段自述是這樣說的“什麼叫同呼吸共命運,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想等待,我也不想推諉,我要站出來做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她在講這段話的時候是那麼坦然、那麼果斷,完全把這件事情當做自己的義務來完成。紀錄片從霧霾的角度,用最生動形象的方式完成了科普,讓每個人心頭一顫——霧霾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如果不採取措施遏制,危害的將是我們自己。

103分鐘的紀錄片我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當柴靜談到柴油車排放不達標的時候我覺得汙染就在身邊:一名收費員,每天都要面對上千輛的汽車,其中柴油車佔相當大的比例,而柴油車所排放的硝基多環芳烴毒性比一般顆粒物要大的多,致癌性達到了相當高的一個量級,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對收費員的身體健康會產生威脅。看看我們的收費島頭,那一片片被燻黑的汙跡就能理解片中所講不達標柴油車顆粒物排放量是國四的500倍有多麼嚴重!希望這次的調查能夠引起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對廣大收費員來說將是一個福音。霧霾的源頭就在我們身邊,不應該只是柴靜,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樣的意識去解決、去監督,這樣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才會越來越好。

最後,感謝柴靜,向你致敬。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6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這樣長的一部紀錄片。

它給我的感覺是震撼的。

我們活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霧霾一直是個大問題,每個人都知道它有害、應該防治,然而真正瞭解霧霾、知道該怎麼做並願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靜提出了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裡來,我們該怎麼做。

我看到了霧霾的可怕,這種感覺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個看過“穹頂之下”的人到有這種感覺,以前覺得模糊的忽遠忽近的霧霾原來早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了這樣巨大的影響,而曾經的我並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覺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覺自願地為解決霧霾問題貢獻一份力量。這大概也是柴靜想要做的,她想用這樣的方式讓每個人到意識到問題,感覺到危機併為了改變它而努力,而並不只是像以前那樣,僅僅知道而已。

網路上也有一些關於穹頂之下的負面評論,最大的爭執點就是許多人認為柴靜給大家講的無非也只是一堂課而已,所提出的具體建議能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是得打一個問號。

“中國,還太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你只能選擇一個。”這是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面臨的問題,事實上不只過去和現在,只要國家發展,這個矛盾永遠避免不了,所以我們也不能永遠把發展當作擋箭牌。

柴靜所提出的很多建議,例如洗煤,我也並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個方法。柴靜並不是專家,她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過袖手旁觀。很多人在說她的資料不精準,給出的建議異想天開,可是這些人自己又做過什麼呢?

柴靜的“穹頂之下”,除了普及霧霾知識,它最可貴的其實是告訴每一個人:我們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還回一片蔚藍天空。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7

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看完了《穹頂之下》,從未有這樣的時刻覺得霧霾離我們這麼近、環境的保護這麼迫切!

如果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也會帶來大量的汙染。儘管汙染不可避免,但這幾年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都在為此努力著。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條文、加強管理等。

然而中國有13億的人口,只靠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身為高中生,理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僅懷有一顆愛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切實付諸行動。

或許,我們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是一個個大的進步的開始。或許現在環保部門沒有能力或是充滿無奈,但是他們努力做出一點改變就會給我們希望和動力。或許國家的某些行業還無法防守做環保或者難言之隱,但是國家的一些小小的改變就會讓大家關注環保,為環保做出貢獻。這一切,只需要沉下心來,做出哪怕一點小小的改變。

我靜靜地凝神這一顆藍色的星球,這是我們共同的家,是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愛它,所以我將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護它。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8

20xx年2月28日,中國的社交網路,能夠用一句話來概括:一部紀錄片引發的刷屏。

這部紀錄片,是前央視記者柴靜的《穹頂之下》,一部關於霾的調查紀錄片。

她用一貫平緩的語速,向你道來這麼多年存在在我們周圍,卻一度被忽視的霾天。一時轉發者眾。

柴靜介紹,公佈女兒的病情,自我此前顧慮很多,因為“必須要研究說出來之後,女兒將來會承受什麼。”之後丈夫勸她“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汙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態度。”他說,“這是你迴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這句話對柴靜產生了作用。“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我對我的一生負職責就能夠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職責。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我們首先來明確霧霾這個概念。

從本質上講,霧霾是一種氣象現象,是以能見度為主要確定指標的氣象現象。霧霾是霧與霾這兩種天氣現象的合稱。但兩者也存在明顯的區別。

目前,對霾天的觀測和預報,主要依據的是20xx年中國氣象局釋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今年,中國氣象局將有新的標準釋出。

“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紅黃色,使暗物體微帶藍色。在20xx年前,杭州採用人工觀測方式,憑肉眼觀測顏色的變化、能見度等來確定,20xx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觀測改為24小時自動觀測系統,執行的行業標準為中國氣象局所出臺的標準。”杭州市氣象局副局長宋健曾在採訪中這樣告訴記者,這一行業標準將相對溼度從60%提高到80%,原先被研究為輕霧的天氣此刻都被歸為霾天氣,實際可能是霧霾混合。“簡單地說,此刻霧多的時候也被列為霧霾,但此時空氣中的PM2.5可能並不高。”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9

星期三下午,我們一同觀看了柴靜關於霧霾調查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一顆星球上。

眼下,重度汙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工廠出於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汙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後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後代的生活。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誌的產品、儘量不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為,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汙染行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也許我們所做的,不足以徹底改變環境的現狀,但至少可以一點點剝去黑暗、重見藍天。或許,可以減少一個因環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沒有人願意被黑暗永久包裹,這些不忍直視的、難以置信的事實,我寧願它們只是歷史。

只要敢於創新、積極實踐,我們終會迎來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日子!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0

天使穹廬,籠蓋四野。

天像個蓋子一樣,將大地籠罩。曾經蓋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藍如洗的天,偶爾有幾朵許閒雲飄過,在天之涯有幾隻野鶴點綴。而現在,在社會經濟與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籠罩華夏的已不僅僅是我們眼中的天,還有霾。它死死的扣在頭頂上,無時不在,卻又無可奈何。

柴靜對此做了一年的調查製作,進行了一場長達兩小時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霾的範圍,危害與原因。

或許,在我生活的這個地方,自己覺得這裡應該沒有霾,那應該在北方多,而且這裡也沒有什麼重工業。但是我想我錯了,我忘記了重慶是一個重工業城市,我們相距並不遠,這裡早已被霾入侵。

初時感覺並不明顯,只覺得經常感覺視線模糊,前方的東西也總感覺被擋住了。抬頭看天,也不再如小時候一樣湛藍,因為天經常是滿滿的白,還透著一點淡黃色,晚上也經常看不見新鮮了,從前以為是因為近視了,所以看不見,可我告訴我不近視的人時,他們也說沒看見多少了。原來那不是雲,是被一片邪惡的東西掩蓋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藍天,原來霾離我如此之近。

儘管如此,即使有許多人在為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車薪,在這樣的中國,有這樣的社會現實與這樣的中國人。為了利益,為了發展,不顧一切!確實中國需要發展,可發展之後呢,留下滿目的瘡痍無法撫平,到時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姿態來面對這片哺育我們的天地?

我們生活在“穹頂”之下,無可奈何,也無法改變,只有當環保的觀念是從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掛在嘴邊,也許我們的藍天白雲,才會重新露臉。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1

或許每個人都沒有看過《穹頂之下》,或許你看過《穹頂之下》,卻沒有把它當回事,把自己置之度外。那麼,我將對你說一個令你吃驚的資訊:全年度有五十萬人死後在環境汙染下。聽見這恐怖的死訊後,難道說你要會覺得環境汙染僅僅一個人導致的嗎?我相信,大家還會繼續猜疑,那就要客觀事實來說話吧!

今日,我覺得讓大家都搞清楚什麼叫做恐怖:河北省,山東省,上海市這種大城市的鋼材生產量步入了全球前十強。尤其是河北省的唐山市,在《穹頂之下》中,節目主持人問一個小女孩:“你見到過藍天白雲和雲朵嗎?”小姑娘回應道“雲朵,我幾乎也沒有看到過;藍天白雲只看到有過一點點藍的”到這兒,大家心裡都想問:為何那邊會看不到雲朵和藍天白雲呢?元兇便是——環境汙染。緣故是:冶煉廠中有煙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出到空氣中,導致PM2。5的“問世”過快。造成空氣汙染,比較嚴重的很有可能會造成霧霾天氣。霧霾天氣遮掩了藍天白雲與雲朵,環境汙染了大家不可或缺的土地資源——我國。大家何不想一想唐山人們日常生活之艱苦,每日看見黃沙漫天,霧霾天氣蓋天,她們為了更好地存活又迫不得已頂著這讓人憎恨的霧霾天氣。而霧霾天氣的“爸爸媽媽”不恰好是人們嗎?如今人們是在自食其果。

大家務必從今天開始,愛惜這一全世界的每一個性命,將他們放到權益以前,那才算是真實的為君之道。要從長期的層面去考慮到難題,不必只圖著眼底下的權益,而忘記了天下人所依懶的全球。性命僅有一次,莫要權益害了自身,假如每個人心裡都想保護生態環境,大家何愁見不上藍天白雲和雲朵呢!

《穹頂之下》跟我說:自然環境勝於權益。另外也更改了我的想法,使我踏入了保護環境這條正路,令我獲益匪淺。因此 我覺得讓大量的人與我一樣踏入抵抗霧霾天氣的勢力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2

今天,我觀看了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有了非常深的感觸,就像柴靜說的——同呼吸、共命運。

柴靜懷孕了,本該是值得全家人開心的事,但是,那個還沒出生的孩子被醫生診斷為良性腫瘤,孩子一出生就得立刻動手術,手術要全身麻醉,剛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撐不住,全家人都為這個還未來到人世間的小寶寶揪著心。手術成功了,但卻引起了作為媽媽的柴靜的思考,還在媽媽肚子裡的寶寶為什麼會得腫瘤呢?答案是PM2.5。這是一種超細顆粒物,人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就是我們常稱的霧霾,近幾年它時常出現在我們視線中,並且幾乎成為了生活常態,可是這個生活真的正常嗎?

霧霾是什麼?霧霾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而我們肉眼能看見的最小顆粒都是它的20倍,我們看不見它,而它卻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當PM2.5上升時,人群的死亡率會隨之上升。

霧霾從哪裡來?中國能源結構中,燃煤和燃油佔了百分之六十,而在燃燒排放時大部分是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氣之中,煤炭沒有得到過清洗,石油沒有得到提煉,各種有毒物質隨著排放來到大氣之中,透過我們的呼吸進入人體,小小的顆粒就會在我們體內到處“遨遊”……

我多麼希望能夠生活在藍天白雲下,能夠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時刻擔憂因為汙染而受到傷害。那麼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可以建議爸爸將普通燈泡替換為節能燈,也許一隻節能燈做出的貢獻的確很小,可13億人中只要有1/10的人使用,那節約的能源、減少的碳排量都將會是天文數字!我還可以隨手關掉不用的電燈、空調;用在公園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機上的鍛鍊;郊遊時和把爸爸媽媽一起改騎腳踏車……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那麼一個家庭呢?千千萬萬個家庭呢?我希望大家一起參與其中,這樣既以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又可以使環境更優美,何樂而不為呢?“同呼吸,共命運”,讓我們一起為那蔚藍色的天空努力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3

我所知道的《穹頂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劇,說的是一天,一個小鎮被一個外來的“穹頂”籠罩,與外界隔絕。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穹頂——原央視記者柴靜以此作為霧霾調查的題目,再貼切不過。

沒有一點點的防備,不知何時起,霧霾在我們身邊集聚。建築物、車輛和行人的倫廓在霧霾的籠罩中漸漸模糊。透過影片我瞭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霧霾致使全年重度汙染天數為175天,而石家莊則為265天……人們有大半年的時間都生活在看不見藍天、看不見遠方的霧霾中。那是一種痛苦又無奈的沉悶。

在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河北省這個鋼鐵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煙囪隨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頭頂肆無忌憚地冒出連綿不絕的廢氣,灰了藍天白雲,濁了青山綠水……面對柴靜犀利的發問,負責人們卻出奇一致地支支吾吾,抑或是在這個堅強的女性面前強詞奪理……

看過影片,想想自己,再望望窗外,有時也是灰濛濛的一片。正如一個巨大的穹頂罩住了整個城市,遮住了太陽的光芒,月亮的銀輝,自然的生機。

而我們,正是活在這穹頂之下的一群人;我們,正是需要為這自然做出改變的一群人。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4

“在人們沒有發現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這是柴靜在紀錄片《穹頂之下》中對於霧霾簡介中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我進入了一個瞭解霧霾的世界。

對於霧霾一直是一無所知的我,這一次將它瞭解了個底朝天。

柴靜將兩個主要導致霧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禍首:煤礦和汽油。中國人自從進入銅器時代後對於煤的使用是日益頻繁,到了鐵器時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科技發達的現在,煤,始終是人們賴以使用的礦物,然而好礦會越用越少,而劣質礦則會變得多了起來,對於劣質礦物人們採用洗煤的方式讓它們變得“乾淨”,但許多人都想跳過這個燒錢的過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導致燒出來的黑灰變得更多,當這些東西進入大氣,就成為了霧霾的主材料。

當然汽油也是一個導致霧霾加強的主要原因。許多不達標的車在不安裝尾氣過濾器的情況下連夜賓士,導致空氣被嚴重汙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揮發,以及人們的過度用車讓霧霾變得如此囂張。

不僅如此許多工廠也以身試法,做許多法律上不允許的事,然而這一切是為什麼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自己。

就拿煤礦的事來說,許多老闆為了省錢而不洗煤,也為更快的賺到錢,讓下一批煤儘快的給他賺錢,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質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許多礦廠老闆更是大量的將劣質的褐煤送到其他老闆手裡來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們自食其果的一個例子。

汽油也是一樣,任何一輛被查出超標的車都不願意裝處理器,都是一個理由:省錢。就為了省錢所以買假車和國四的標來瞞天過海,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穹頂之下》所要告訴我們真正的東西。

“在空氣中我聞到了錢的味道。”這是柴靜在節目裡的一句原話,為了錢中石化提高石油價格,降低排放標準;為了錢煤礦廠老闆拒絕洗煤;為了錢卡車司機拒絕裝過濾器;為了錢那些造假車的人以身試法;為了錢所有這些不過環境變化的人,最終拉著我們與他們一起吃他們種下的苦果。所以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霧霾,而是自己。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5

柴靜的《穹頂之下》最近一段時間無疑是炙手可熱的,同名的美劇和斯蒂芬金的小說原著恐怕沒想到這個名字會在遙遠的東方國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

關於她所討論的問題,我在此不想多說,留給更專業的人士以及決策層討論更合適。僅從網路傳播角度來闡述一下我的部分觀點。

很多人說她有侷限性,我認為不準確。從紀錄片討論的霧霾這個話題來說,她無疑是想對最廣大的民眾以及國家決策層發聲的,但是從一部100分鐘的紀錄片本身來說,它的傳播不能是沒有精準目標的。說這部片子的觀點全然反映了城市中產的視角和利益,我非常認同,但是我覺得這不能說是侷限性,而恰恰應該是這部片子的傳播策略,也是它能如此成功的要素之一。

不僅是視角,看看它的形式,這種劇場演講式的風格,我看了大約10分鐘就想起某手機品牌的那位羅老師,(當然,從片尾的鳴謝名單裡面我也得到了驗證);再看現場PPT的風格和穿插的一些哏;看現場邀請到的觀眾;看她使用的傳播渠道……無疑,她選擇的種子傳播群,就是城市中產。包括用自己的女兒的遭遇來引起共鳴,沒錯這就是煽情,但這種煽情,就是傳播的一部分。為什麼呢,因為它瞄準的群體,就是和柴靜一樣,大約是28~40歲的城市中產,這些人大部分組建家庭不久、準備有或剛剛有孩子、收入較剛進入社會時有所提高、生活趨於穩定、開始更關注生活質量和家庭、是網路生活的主力人群,明顯他們非常容易認同柴靜記錄片表達的觀點和情感,同時又具有相當的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也更容易在社交圈形成傳播。

我覺得這種定位無可指摘,作為一部不長的紀錄片,它的目的就是傳播,是開啟缺口,是啟發更多思考以及更專業的行動,而《穹頂之下》非常成功地完成了這個任務。同時這樣一個極其複雜的社會問題上,本身很難站到一個高大全的位置,有自己的立場和定位反而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