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1

暑假期間,我認真地閱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令我感觸極深。

以前,我只知道很多教師不喜歡做班主任,緣由是太辛苦,很累。現在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後,我才發現自己對班主任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有一些老師是喜歡當班主任的,因為他們即使在夾縫中,也儘可能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即使在一片盲從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類體力勞動”的包圍之中,也能捍衛思想的權利和尊嚴,他們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當做專業的人。我們離做個專業班主任相差甚遠啊!

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的這本書,涉及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班主任的角色要求,班主任影響學生的手段,班主任的型別,班主任工作的重點和邊界,班風建設,班級日常管理,問題學生診療,涉及面非常廣。王老師特別強調班主任工作要講究藝術,更要講究科學,他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又透過班主任以及普通老師在工作中常遇到的案例進行細緻地分析,探究事情的根源,提出更有效的方法,可以說對我們所有一線老師都是很好的參考價值。讀完整本書,我對班主任角色要求有較深的體會:

1、做一名專業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育型的管理者。

教育型的管理者這個角色,是從教育與管理的關係這一角度切入的。我們得承認,對於學生來說,班主任首先是一個領導者、組織者、管理者,班主任工作躲不開行政色彩。 “領導”強調的是把握方向和指揮,“組織”強調的是安排和凝聚,“管理”則包含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等職能,所以我認為,“管理者”一詞更能概括一線班主任的工作特點,班主任應該是管理者。但必須強調的是,班主任並非一般的管理者,他首先是一個教育者。他的工作物件不是成年人,而是少年兒童;他的任務不是短期的,而是長遠的(百年樹人);他的工作環境不是社會,而是一個“準社會”。這些特點決定了班主任的“管理”與工廠、軍隊、公司、機關等不同。班主任當然可以借鑑機關、企業的一些管理經驗,但班主任不是處長、局長、連排長,不是經理、董事長,絕不可以照搬他們的做法,因為他們不是教育者,他們的任務和學校不同。在公司裡,遲到可以罰款,而在學校這樣做就很可笑;公司招聘員工,考試不合格就不要你,從此和你沒有任何瓜葛,學校裡學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考得多麼差,你也不能趕他走,你還得耐心幫助他,因為你是教育者。我們班主任常常輕視管理,以為管理不過是“哄孩子”、當“孩子王”而已,他們不把管理看成一門學問,就容易把班搞亂,甚至連正常的教學活動都無法進行。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小學教師的管理能力比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還重要。一位老師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識也許只能教給學生三分,另一位老師管理能力強,有七分的知識能教給學生五分,從教學效果上看,後者可能比前者好。今後,我們在處理偶發事件時,一要乾淨利落,速戰速決,二要防止頂牛,三要使大部分同學切實受到教育,這才是教育型的管理和領導。

2、做一名專業班主任應該是一名學習指導者。

學習指導者,這個角色是從教育與教學的關係這一角度切入的。班主任很少有不任課的,所以班主任不但是教育型的管理者,而且是一個知識傳播者,一個教書的人,不是單純做管理工作的人。大學裡有單純做管理工作的老師,有的叫班級輔導員,中小學沒有這種人。在中小學,教育和教學不分家,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特點。書中王教授給我們分析了為什麼如今的班主任這麼難當,為什麼沒有當年的威信了?原因之一是教師的“知識壟斷”地位被打破了。想當年,學生服老師,首先是服你的學科專業本領,你“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現在知識已經“進超市”了,哪裡都能買得到,你作為知識傳播者的重要性自然會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維持自己在知識學習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維持威信,就必須轉變觀念,轉變角色,不能再簡單地當“知識的傳播者”和“教書匠”,要成為學生的“學習指導者”,這樣才能重建自己的競爭優勢。我們作為班主任,需要不斷地增長本領,提高溝通能力和教學情境策劃能力。傳媒來勢洶洶,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知識單向的傳播,沒有雙向的交流。老師對學生不是畫中人,是觸手可及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我們善於設計多種情境讓儘可能多的學生找到學習成功和自我實現的感覺,那麼任何傳媒都是無法和你競爭的。而教育和教學的問題卻不能混淆,我們往往企圖以教育手段解決教學問題,用教學手段解決教育問題。兩者是由密切的關係,但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同時扮演好管理者和學習知道這兩種角色。王教授主張知識問題用知識手段解決,紀律問題用管理和教育手段來解決。在今後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會時刻記住這句話,扮演好兩種角色,不可以混為一談。

3、做一名專業班主任應該是學生的平等對話者。

學生的平等對話者,是從師生關係角度來講的。現在時代變了,老角色演不下去了,老調子唱下去沒人聽了。本來我們就和學生一樣是普通人,何必端著架子生活呢?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對雙方都是一種解放。在綱領老師的“與熱戀中學生的一次心靈對話中”案例中,綱領老師敬業,關心學生,發現問題敏銳,工作做得及時,態度也很誠懇,自覺地成為了學生的平等對話者,達到了心靈碰觸的目的。綱領老師是如何做到的呢?原因是:

(1)老師對於學生的事情表示理解;

(2)給學生提醒,正確區別什麼是友情,什麼是愛情。不要因為愛而忽略人生最重要也最有意義的事情。

(3)給與鼓勵,相信學生一定會處理得非常妥當。班主任真正進入“平等對話者”的角色,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記得前年我第一次接手別班班主任工作,學生在他們心裡對老師產生一種排斥感,所以平時並不怎麼喜歡和老師說心裡話。一次,朱某某等三位同學深夜到外上網,這是件情節比較嚴重的事情,作為班主任我沒有隻是簡單地批評,甚至訓斥體罰,而要分析她們犯錯誤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一旦認識和改正錯誤,就要寬容,要鼓勵他們再接再勵,這樣做,容易加深學生與班主任的感情交融,取得事半功培的教育效果。要知心必須貼心,班主任要豁達大度,學會寬容,允許學生說錯話,做錯事;要給學生認識錯誤,彌補過失留有充分的餘地;在學生需要的地方伸出援助的手。這樣,學生才會對老師無話不談,心悅誠服,把老師真正當作知心朋友。

4、做一名專業班主任應該是一名持續的學習者。

學習者是從教與學的關係角度切入的,這個角度長時間以來一直被我們忽略。“教師這種職業對人最大的害處之一,是使他習慣於教訓別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斷強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學習者’的身份,最後使‘活到老,學到老’淪為一句謙辭。”王老師真是見地鮮明,一針見血。我們都有同感“怎麼越教自己越來越像小學生,特別經常教低年級的老師。”知識不斷在更新的今天是知識爆炸的時代,而我們老處於“非學習狀態”,根本行不通!“非學習的狀態”會讓我們的面孔固定成了令人生厭的“教育臉”,使自己“機器化”,失去生機。在班主任的各種角色中,“學習者”是基礎角色,是底色,班主任工作面對的是一個個擁有鮮明個性的個體,事情的發展有很多種預設,有很多可能,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充電。現在的學生,思維敏捷、接受資訊面廣,再加上求知慾很強。這些都要求班主任必須象海綿吸水一樣不斷汲取新知識,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要想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天天不間斷地讀,知識就會象“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班主任平時應多讀書,多思考,對不懂的問題,聰明的辦法就是不恥下問,向周圍的同事求教,包括向自己的學生學習。一個人一生所具有的知識大多是靠自學積累起來的。現在許多教師認為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實“一桶水”也不夠用,應該有“活水源”。而這個“活水源”的獲得,要靠自學能力。只要積累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成為學生學習上的源頭。作為一個班主任,我們應成為真正的學習者,這樣我們的心會越來越充實,心態才會越來越輕鬆、坦然。

5、做一名專業班主任應該是一名心理工作者。

心理工作者這一角色,也是從師生關係角度切入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需要時分層次的,當低層次的需要(例如吃喝)有了保障的時候,高層次的需要(例如感情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會突出出來。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中小學生生活中封閉症、憂鬱、神經性厭食、孤獨症、神經衰弱等諸多突出的心理問題。為幫助學生具有充沛的精力、穩定而愉快的情緒和高尚的情感,並具有優良意志品質、健康的性格和人際關係,要求班主任必須像心理醫生那樣善於體察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調節,克服各種心理障礙。也應像心理醫生那樣奉行“非指導性原則”。在跟學生談心時班主任要擺脫“教育者”角色,深切關心地傾聽,平等地交談,為學生提供情緒、思想及個性心理品質的分析,調動他們自身內在的力量自我疏導,自教、自律、自強。為此,班主任必須熟悉心理學、學生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等知道,學會綜合運用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析、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及心理障礙,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去年上半年,我們班的一個孩子父母離婚了,他被判給媽媽。爸爸走了,再也不回來了。眼看別的同學都有眼看別的同學都有一個完整的幸福的家,他卻成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害怕與人交往,擔心別人會問起他父母的情況。緊接著,他經常遲到、曠課,成績也下降了。針對這一情況,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再不及時找這個孩子談話,後果會很嚴重。於是我瞭解了具體情況,進行家訪。平時上課多請這個孩子發言,剛開始,他有點拒絕,慢慢地,我以鼓勵性的語言激勵,配合全班同學對其進行表揚。孩子開始恢復了自信心,我馬上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我們都是一家人”,在全班師生的努力下,她又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班主任良好的德才、學識、情感、人格,對於學生幼稚的心靈來說,是有益於身心發展的陽光雨露。在班主任帶領下的課堂教學、班級風氣,無不對學生心理發生巨大作用。因此,心理輔導,是班主任的重要職責。

6、做一名專業班主任應該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導者。

家庭教育指導者這個角色,是從教師與家長的關係或者說家校關係切入的。

為什麼現在的班主任要勉為其難地扮演家庭教育指導者的角色呢?原因很簡單,班主任如果沒有指導家庭教育的本領,工作就會遇到重重困難。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說:“幫助兒童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當今世界上許許多多包括兒童精神病學家和兒童心理學家在內的兒童教育專家,他們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測試盒試驗。……除非父母同時再造,否則我認為多數這類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家庭教育正處於重要的轉軌時期。我校是中職生,獨生子女學生的家庭結構很容易帶來個性問題,留守家庭的學生都帶有各種各樣的社會化障礙,家庭富裕學生很容易腐蝕思想,造成畸形的消費觀和幸福觀。傳媒發達和資訊爆炸容易促使孩子畸形早熟,使他們見多識廣,使他們注意力分散,無法認真學習;社會的開放和寬鬆使我們的學生個性彰顯。家長們把這些“不合格品”送到學校,搞得班主任極其狼狽。很多學生沒有學生樣,任性、自我為中心、沒有責任感,究其原因,根子都在家庭。因此,班主任必須想辦法真正變成家庭教育的內行,真正做到對家庭教育這門學問心中有數,腳下有跟,否則無法應對目前的社會狀況。王教授對這一角色給我們提出了家庭教育個案指導方法:發現孩子問題——研究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幫家長分析——給家長支招——結果反饋,繼續指導。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必須以最虛心的態度工作,隨時準備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動,摸索出一條正確的路。

孔夫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說作為班主任不只是要明確班主任工作的意義職責、工作原則和方法。而應該把它作為一件有趣的事情,一門專業知識來學習從中學有所得,超越自我,從中得到真正的樂趣。也許現在說讀了這本書就能讓自己成為專業性的班主任,那是誇大其詞了,但是有了這本書的引領,我們不斷的努力學習研究,相信我們能做一名快樂明哲的班主任的!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2

近期讀了一本書《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書中寫道:教育有三種形式:管孩子、哄孩子和幫孩子。管孩子就是用各種規則和批評、懲罰的手段使學生就範;哄孩子就是用表揚、賞識等各種手段使學生走向成人設定的道路,而幫孩子則是先搞清楚孩子的特點,從他的現實出發,幫助他實現自我。前兩點都是強調從成人的主觀願望出發的外部干預。而幫孩子時,教師是研究者,真正動起來的是學生本身。

想想從初一到初三的三年,也正好走的是這三種形式,初中一年級,學生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況且年齡都在12歲左右,對於這些還帶著稚氣的剛離開爸爸媽媽的小孩子,班主任就要充當爸爸媽媽的角色,哄著孩子學會獨立,學會與人相處,進而適應住校,適應集體生活;

初中二年級大家知道都是最難管的時期,學生經過一年的生活,適應了學校,認識了同學,身高和心理也經過一年的成長逐漸的有兒童向青少年轉變,外加沒有升學的壓力,進入了所謂的“叛逆期”,這時班主任的哄已經不起作用,只能一個字“管”,用制度、用班規使學生能坐住;

進入初中三年級,也是最關鍵的畢業班,由於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每個學生都知道自己應該幹嘛,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有些學生不知道如何去學,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指引,幫著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而進入一所理想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