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科普知識

《晏子使楚》一課的案例分析

《晏子使楚》一課的案例分析

一、讀懂教材,構思預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一)讀懂教材,把握教材

不要以為小學語文教材簡單,課文都教過幾遍了,課文早就讀通了。其實讀通課文,往往被教師所忽視,我認為讀通課文要做到,讀得不錯、不漏、不添、不破,比較流利地讀完課文。要做到讀通課文,教師應該抽時間讀課文,最好放聲朗讀課文,碰到有的生僻字吃不準字音,應該藉助工具書解決讀音,力爭把課文讀得流利,讀出感情。讀通課文以後,課後的習題做一做,教參書看一看,知道課文的重點、難點,明白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有的課文語言文字內涵十分豐富,表面上有一層意思,事實上隱含著另一層意思,因此教師一定要多花時間,讀讀課文,做做習題,看看教參,明辨寫作意圖,推敲語言文字的內涵,讀懂教材,把握教材。在讀懂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的層次上,構思預案,肯定更有針對性,預案更加合理,實際教學中有利於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果一拿到課文,就想巧妙地設計預案,這屬於急功近利的做法,好比在沙灘上造房子,沒有牢固的基礎怎麼能建起高樓大廈?

(二)、聯絡學生,確定預案。

在讀懂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的層次上,構思預案,要聯絡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特點,比如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狀況,情感、態度、價值觀,應予以重視。同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像班級的不同,城鎮與鄉村的差異等也應兼顧。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要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面向全體學生,合理、有效地確定預案,切忌一成不變,死搬硬套,犯教條主義的錯誤。A老師在引入《晏子使楚》這一課題時,借鑑了特級教師B老師上《晏子使楚》時的引入方式:

師:今天來到鎮中心小學的多媒體教室上課,而且有這麼多老師來聽課,你們緊張嗎?

生:不緊張。

師:不緊張?好,那誰黑板上寫一下我們今天上的課文的題目?

(有學生舉起手)

師:好,你寫。(學生走上來)請你把今天要學的`課題寫在黑板上。(學生寫字,但“晏子使楚”四個字寫得越來越小。)

師:你為什麼這樣寫?

生:……(吞吞吐吐地說了一些話,我沒有完全記下來,只知道大意是晏子人聰明,所以字寫大些,楚國不講理,所以字寫小些。)(造成匯入新課的冷場)

A和B老師的引入課相類似,B老師的引入充滿了機智的情趣,讓人在笑聲中理解與頓悟,在笑聲中感受到機智的魅力,而A老師的引入卻顯得機械、呆板,造成匯入新課的冷場,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認為主要原因是:1、本人沒有吃透教材,把握教材;2、沒有考慮學生的特點,確定預案。呂老師在郭店的聯豐小學任教,接受了教導處的任務後,預設預案,把學生帶到鎮中心的多媒體教室上課。學生面對陌生的環境,人生地不熟,看到後面有許多聽課的老師,顯得比較拘束,不敢舉手發言,再加上我們的學生跟支老師上《晏子使楚》時面對的學生不一樣,農村裡的學生沒有城市裡的學生見多識廣,平時也缺少這種場面的鍛鍊,因此造成匯入新課的冷場。可見不聯絡學生,確定預案,使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成了水中月,鏡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