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10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1

本學年,我讀了《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此書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師的需要與趣味以及他們所關注的事物、他們所困惑的問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委屈和追求。

本書雖為隨筆,卻並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著的思想火花。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學中的很多疑惑。讀後感觸頗深。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反之,沒有博覽群書,只能就教材講教材,就內容講內容,就試題講試題,課堂會因此而單調乏味,死氣沉沉;沒有閱讀,就難有深層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匱乏,展現於學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說,閱讀是教師獲取思想的源頭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出有效的經驗和反面教訓,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作為教師應當學會反思,注意積累一點一滴的經驗,不斷地工作,不斷地總結,不斷地發展,使自己逐步向創新型教師邁進。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學會引領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氣氛的營造,甚至用什麼語言,背後都蘊藏著一種思想底蘊,平時只是不覺得罷了。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的薰陶,也是非常關鍵的,思想可以薰陶學生學習、薰陶學生做人。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真的很難,這需要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和思考。

作為教師,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話: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不斷進步。以後我努力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修養。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2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日記思維是智力與智慧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

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透過故事匯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透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

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絡,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3

暑假中,我有幸拜讀了李鎮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就如同一盞明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

在該書中,就教育的文化、經濟、政治、社會及個體的發展功能,清晰的向我們展示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告訴我們該如何正確的認識素質教育。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教育與懲罰的關係。

應該說,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懲罰的因素。教育,不僅意味著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識能力水平,同時意味著按文明社會與他人交往的準則規範人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養成教育”。這種“養成教育”,帶有某種強制性——這種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強制性”與我們現在反對的思想專制不是一回事。作為社會人,不遵循起碼的公共規則與秩序是很難與人交往的。同時,在一個集體中,一個人違紀必然妨礙其他更多的人學習。這樣,為了尊重多數人學習的權利,有時不得不暫時“剝奪”個別人的學習權利——也就是說,必須予以必要的懲罰。

什麼是懲罰?教育懲罰,是對不良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糾正。這既可以體現在精神上,也可以體現在行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紀律處分(警告、記過等等),對嚴重影響課堂秩序的學生甚至可以請出教室讓學生反思其過(對所謂“請出教室”我認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好簡單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過失補償性行為(比如做衛生不認真而罰其重做等等)。這些懲罰與尊重學生並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確定整個懲罰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不管怎樣的教育懲罰,都不能是體罰。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這個觀點,他們認為,既然是懲罰,怎麼又不包括體罰呢?體罰不是懲罰的一種嗎?

總之,教育不能沒有懲罰,但懲罰不是體罰,而且我們提倡的“教育懲罰”應該充滿現代民主精神。這樣的“教育懲罰”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學生心靈:學生與班主任享有一樣的權利,班主任與學生具有同等的義務。在這樣的機制中,學生開始嘗試著自我教育與民主管理的實踐,切身體驗著集體與個人、民主與法制、紀律與自由、權利與義務、自尊與尊他的對立統一關係,潛移默化地感受著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尊嚴與人格的平等。這樣的教育懲罰,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僅僅是“法制”)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啟蒙教育——而這正是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所應該包含的基本要義。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4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慧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國26省市、自治區各實驗點的一個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透過故事匯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透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談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絡,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5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潛力,就應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務必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資料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潛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慧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構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構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僅依靠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國26省市、自治區各實驗點的一個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透過故事匯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透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個性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談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狀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構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群眾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狀況相聯絡,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6

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讀書活動,我可能很難這樣認認真真、像模像樣地讀這樣一本教育書籍。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在封面反面的摺疊處,寫著作者李鎮西的簡介,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一位深受孩子喜愛也深深愛著孩子的老師。“愛”這個字,是教師教育裡經常出現的,也是我經常在思考的,我有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教育嗎?我真正地愛學生?讀了《愛,不是教育的一切》這一章後,我覺得自己對教育裡的愛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愛,是成為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為師。在大學裡,曾經聽教育學的老師說過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現在,又重新溫習了一遍這個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愛心為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是絕對站得住腳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得出“有了愛就有了教育”的結論,教育出來愛,還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當老師需要愛心,作者李老師認為,所謂“愛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現,愛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體罰都離開是對學生的愛與尊重,是談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應該根絕的,但是科學而成功的教育卻離不開懲罰。教育懲罰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啟蒙教育。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既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做一個有魅力的老師,把學生吸引到身邊,如果我做到了這些,我相信我也能夠讓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裡、心裡都要裝著孩子……”對於這句話,李老師也給了我新的理解:“把心靈獻給孩子”而不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應該允許我們老師留點心靈給父母、給孩子、給愛人、給自己。對於普通教師來說,捧著一顆心來,帶走半根草也沒有什麼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愛,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夠努力做到一視同仁地關注並尊重每一個孩子,不因其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愛與冷落。

以上僅是我對《教育的智慧》的膚淺理解,難逃俗套的同時也是紙上談兵,希望能啟發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來教育的方向,以後作為一名老師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學生,如何從教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7

人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是一件漫長的事情,它既會讓你在每天上課批改作業的單調枯燥中消磨激情,也會時時刻刻發生各種“突發狀況”,充滿挑戰。我們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譬如說,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優先於“成才”,因材等。道不遠人,大道理就不難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緣於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經典往往比時尚更接近其實,因為它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會的實踐。

《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中提到,參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帶著這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體會課堂,將學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對的不單單是幾十個學生,他們是幾十個家庭。農村家庭,本就經濟較為拮据,毫不誇張地說,有時候,他們的孩子是他們整個家族“翻身”的希望,他們將一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寄託在他們的下一代!而這份寄託,往往需要我們教師用真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希望,我們要把學生讓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來,用心靈去贏得心靈。

智慧和智慧教育並不神秘,虛空和複雜,但也並不簡單。我們不能使智慧教育簡單化,不能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尋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撐,讓其水到渠成,應運而生,在不經意中讓智慧進入心靈,進入教育過程和生活過程。

“教育是一種詩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溫暖生命的過程。”讓我們慢慢地行走其間,且行且修煉,讓柔軟從心間滋生,進而蔓延至整個鮮活的個體,用心去陪伴和守護孩子的成長!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8

有人說,名師之"名",不在於"名",而在於"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說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教育家的智慧不僅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幸福,更會帶來孩子的幸福,教育的春天。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一書彙集了國內優秀教育專家的訪談錄。這些訪談圍繞教育研究、基礎教育改革等展開,展現了教育專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徑。書本保持了訪談的現場感,讀來輕鬆愉快。

在教育家李振西異想天開的教育生涯中,彰顯了教育家的魅力;在教育家李吉林身上讓我感受到積極工作的無限動力,40歲才是她教育科研開始的年齡;在教育家顧泠沅的教育專著中,我又一次深刻學習了教育科研的組織原則和實施管理的過程;在教育家張思明身上,看到一位教育者勤學、求索的精神;在教育家張化萬"將玩進行到底"的教育理念中,明確了小學教育的真諦;在教育家劉彭芝身上,讓我感受到管理的力量和無窮的魅力;在教育家康由巖身上,我們不得不感受到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的忘我精神。

在這些教育家中,楊一清校長可能是距離自己比較近的一位。第一次見到他是在大學的講堂上,他專程來學校給我們作一場報告。報告的內容雖已模糊,唯一記得的是他親和的神情。而後,幾位好同學進入學軍小學,對他更是稱讚有佳。第二次見他,是在兩位同學的婚禮上,楊校長每次都熱情洋溢地發表賀詞。就像是她們的家的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據說他現在退休後,還喜歡到學校修剪花草。

45年風雨歷程,45年教書育人。這位將一輩子獻給學校的教育家,在學軍小學發展的路上貢獻了智慧和一生。他的生命和學校的發展緊緊地聯絡在一起。在書中"校長是這樣煉成的"的標題印證了楊一清校長的一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將智慧家的`思想和經驗傳承給教育崗位上的每一位老師,當我們閱讀智慧,用智慧武裝自己時,我們也在智慧自己的人生。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需要理智、閱讀、實踐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種教育問題,創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帶來的幸福和歡樂。教師職業不應該僅僅是'奉獻',或者說,這個'奉獻'本身也是收穫,收穫成長!教師的成功不應該僅僅建立在學生的成功之上,也應該有自己的成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9

很喜歡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這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讓我激動而生反覆閱讀的衝動,心就這樣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紙薄。‘不欲其所無,窮盡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並努力發現其價值,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貴之所在。”很認同他的人生感言,珍愛學生,珍愛家人,珍愛自己,儘自己的努力從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問心無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夠理想,也無需自責了。教師要學會解放自己,淡定,從容地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師說,一個人的樂觀取決於內心深處的達觀,不去關注失去的,只關注自己內心堅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陣地,不進行盲目的攀比,於是心中就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全心全意地愛自己所擁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綁在一起時,每時每刻每處都能生活在快樂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書中詮釋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們對於自己充實、豐富、純潔、高尚的精神生活的體驗。當我們用真誠的言論和行動去振奮別人的同時,也振奮了自己;當我們用廣博的愛心去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我們自己。是啊,三尺講臺是我們播灑理想的舞臺,每當我們看到學生在自己營造的一個又一個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快樂地學習,自由地暢談,激烈地爭辯,大聲地歡笑。這種幸福又怎能用言語來表達呢?

感嘆之餘,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養,教師要成為有思想的教師,因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會使我們興趣廣泛,內心鮮活,會讓我們的人際交流變得更有品位,是我們的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變得豐富,使我們從瑣屑、無聊的單調,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擺脫出來,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作為教師,在你的教學中,你把什麼樣的內容帶進課堂,帶入學生的精神生活,取決於你的文化底蘊,你的文化眼光,取決於你的價值追求。

肖川教授對書的嗜愛也讓我怦然心動,靜靜地閱讀,內心便會有一種莫名的湧動,感受到內心的充盈與溫潤。回顧自己有時因種種原因疏於閱讀,無心體味讀書的樂趣,悲哉!古人云: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智,其實,世上能讓思想致遠的,還有什麼比得過一脈書香呢?

走進書裡的世界,享受精神的豐潤,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綻放自己的美麗。用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和大家分享:平淡真好!平平地,不令我們顛躓;:淡淡地,不讓我們昏醉,使我們坦坦蕩蕩地處世,明明確確地看人。所以平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10

自收到工作室贈予的呂兵文老師《體育教育的智慧行走》這本書的這段時間,便開始細細的品讀這本書。呂兵文老師自大學畢業就紮根農村教育,一干就是27年,從一個懵懵懂懂的教育新兵,成長為首批市級名師、首期市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省級課程專家、教育部重點課題主持人、正高階教師,真正成為一位紮根農村從“草根”崛起的名師,無不讓千千萬萬的體育人為之感到驕傲與敬佩。

呂兵文老師用它的堅持與智慧以一名普普通通的體育老師發表了各種體育文章,做成好幾個省級課題專案,甚至出版專著,這出乎了許多人的想象。也讓我更加迫切的想要透過本書去了解這個“草根英雄,正巧此書也正是呂老師介紹自己從工作開始到如今取得成績的心路歷程,以及呂老師是如何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一點一滴的成長起來的。每一章節都彰顯了呂老師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每一篇文章裡都透露出呂老師刻苦鑽研的那股衝勁。反觀自己,自愧不如。

困擾著教師成長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寫作,有太多人“望筆卻步”。而縱觀呂老師的成長曆程,就是從寫作開始,寫作改變了他的命運,昇華了他的思想。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從豆腐塊、小報道撰寫起到出書立著,自古“寫作伴孤獨”,誰能看到他背後是用“流著眼淚在微笑”呢?每一種幸福的甜蜜往往都是殘酷的,這個背景作者已多次強調是用無數個“挑燈夜戰”的結果換來的,它再次詮釋你能走到哪裡取決於你全部的注意力朝向哪裡。

正是對研究的情有獨鍾才使他保有使不完的激情。書中主要述說了他關於體育教研與科研所做的從鄉村到國家級課題的一系列研究。研究使其成名,也使他從一位教學一線士兵成長為一方學科“諸侯”的華麗轉身。更難能可貴是呂老師一路成長過程中始終不忘推動地區學科及全國同行一起科研成長,並一直餞行著“地位越高責任越大”的體育人擔當。他一直在努力透過推廣《中國學校體育》“草根爭鳴”論壇讓更多的人夢想成真,他願意成為別人夢想的支撐。讓我們看到了當一個人對他自己喜歡的事情,對自己的專業非常執著的時候,不但可以照顧自己,也可以造福別人。

這本書讓後來人無比堅信“你也可以”,因為活生生的看著呂兵文老師做到了,且是可以被模仿的。模仿不是一種低階的智慧,而恰恰是非常重要,十分高階的智慧,天才總是從對前輩天才的模仿開始的。呂兵文老師的這種體育精神就像是指引體育人探索未來的一道亮光,這一道亮光將彙集成體育人成長路上的領航燈塔。燈塔它雖然有點遙遠,但終究會到達。這個世間有些人會因為看到而相信,有些人會因為相信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