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什麼是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1

週末翻了《什麼是教育》一書,雖然有些章節哲學意味比較濃,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我每看-章節,就做些簡單的摘錄,及時的總結出裡面的一些思想觀點。經過將近一週的閱讀,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顫,收穫很大。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感想。

首先談談教育的含義,書中談到“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透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透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教育法,第一種是訓練,它與訓練動物相似。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是存在之交流,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遊戲和不斷嘗試。

我覺得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簡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而其它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什麼是教育?在我眼裡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教育給學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敬畏,對美好的嚮往。

在課堂上,我經常會灌輸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在我的數學課上總是讓孩子們學會做一道題會做一類題找到學習中的“道與術”。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我非常贊同他的這些觀點,細想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有多少還存留在我們的記憶裡?簡直是太少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一直是在強迫下學習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明白學習它的意義,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我們的靈魂沒有被喚醒,我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想象力都被強迫性的教育磨滅了。我要努力去喚醒學生的靈魂,去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讓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我一直以為學習本該是件快樂的事。每個人生來就有探究的慾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當我們去接受新鮮的事物時,我們的內心得到了滿足,我們會獲得一種快樂。

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透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隻是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2

這段時間我略讀了劉鐵芳博士的《什麼是好的教育》,這是一本教育哲學的讀本,本書中劉鐵芳博士透過一些教育中的例項加以說明講解,感受頗深,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寫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覺得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教育卻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於每一處都要認真觀察,隨時留心的。

客觀地說,一所學校,一個班級,不可能每一個孩子在學業上都能達到同樣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個孩子在他所經歷的學校教育過程之中,都能顯示出積極的生命狀態,內心被集火,生命被點燃,每天都顯示出朝氣蓬勃的狀態,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要努力促成學生向學,培養學生的自信。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於接受挑戰;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後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之一。

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與好奇心,這種想象力與好奇心的翅膀張得越開越好。小學階段,以接觸大自然為主要任務,使孩子感到愉悅,有愉悅的體驗;六年級到初中階段,充分理智階段,閱讀為主;高中到大學,就是孩子充分現代化的階段。這裡他提到健康的放鬆方式:體育、手工、閱讀、音樂等,一個孩子從小充分接觸了大自然,有愉悅的生命體驗,閱讀了足夠多的好書,具備了充分的理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可以保證他對許多東西喜歡,但絕不會沉迷,不會深陷其中!盧梭說:孩子從小應與自然保持一致。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深深感覺到這本書應該常讀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自我修養的提高結合起來,反過來指導、內化為自己的自覺教育行為。相信有好的教育理論知識的指導,我們的教育會更上一層樓。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3

暑假期間,我用了一週的時間看完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我個人認為此書最大的亮點是:引用別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屬於別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屬於自己的全部是廢話。這種拼盤文化,很適合飢餓者速食。

本書確實提出一個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題,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都應該深入思索的命題: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理應當從教育對人的長遠影響角度來評判。某國的教育應當屬此例——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精神。這種人本教育既不忽視生存的需要,也沒有把生存當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識之上,重視人,人是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主體;人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為人的發展服務,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達成人的夢想。從教育的長效來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遊列國十數載,四處碰壁,只好把實現理念的希望寄託在弟子身上。當時,他也未必十分熱衷的推銷自己的理論,因為從接受的角度來看,一個四處碰壁的理論肯定吸引力不強。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優秀的有72人,優秀率僅2。4%,但是他的學說卻深深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恐怕這一點連孔子本人都沒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會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教育者。看來,衡量一個教育的好壞成敗還是要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有一點可以肯定,你的理論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逐漸發揚光大,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謂“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以發展人各方面獨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獨立性、思想的獨立性、情感的獨立性、習慣的獨立性等等這些標誌個體獨立意識的教育。面對一個受教育者,讓他首先成為一個精神的強者,然後成為生活的強者,最後,他讓周圍更多的人都變成強者。所謂的“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不管怎樣都不應該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須是一個有著獨立精神的人,一個獨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育者有責任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可是我們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學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沒有老師學生就不能長大成人了,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記住,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會成為獨立的有想法的個體,培養創新人才是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