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總結範文

閱讀教學總結

閱讀教學總結範文彙總七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閱讀教學總結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閱讀教學總結 篇1

本學期,我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本班大部分學生都聰明靈活,想象力豐富,上課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學習成績比較理想。但也有少數幾個基礎比較薄弱,作業髒亂,思考速度慢、書寫速度慢、對新知的理解也比較慢。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現將本人對這學期教學工作的一點思考小結如下:

一、夯實基礎,努力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實蘊藏真理:一個學生如果大部分時間都被作業塞滿,就沒有了思考的時間,沒有了智力活動的時間,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學生負擔過重、學業落後的可能性就越大,過重的學業負擔是對孩子的智力和體力的摧殘。正因為如此“減負”的警鐘一直長鳴!但在小學低段教學中,計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對孩子的後期學習非常重要,如何讓孩子既能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又不會負擔過重呢?本學期,我作了一下幾點嘗試:

第一、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每節新授課都做到“有備而來”,認真閱讀教材、教參,瞭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編者意圖,每個知識點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與前後相關知識聯絡和銜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溝壑。觀看優秀課例,積極徵求同組老師意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起點,確定每節課的重難點,思考應該選擇什麼樣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設計完備的教學預案。其次是努力增強教學技能,做到每堂課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加強師生交流,充分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最後,每節新授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事先準備好小黑板、作業紙等,注重營造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爭取每節課都留有一定的時間供學生練習鞏固,驗證教學效果,發現問題當堂解決。

第二、及時鞏固與定期複習相結合。每節課新授知識都會在當時當天及時鞏固,第二天進行適當複習,一段時間後進行第二次複習,提高複習效率。為了幫助孩子提高計算速度,每節課課前花1分鐘時間讓學生誦讀乘法口訣和20以內進位加與退位減口算題,透過一學年的堅持,效果顯著。

第三、作業佈置與批改。本學期我準備了多套教輔資料,精選練習,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地佈置作業,力求使每一次練習起到最大的效果。對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都認真及時地批改,並做好錯題記錄和分析,針對不同的錯誤分別採取個別輔導和集體評講的方式及時補救,根據錯題記錄和分析,制定階段複習計劃和期末複習計劃,做到有的放矢。

二、關注全體,儘可能兼顧學優生的培優和差生的輔導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我們這樣的大班教學中,最難兼顧的是學優生的培優和差生的輔導。因此,我努力在課堂教學和課後輔導中關注他們的成長:

(一)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為差生創造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為學優生提供思考空間;在課堂練習中,對學優生提出有挑戰性的要求的同時,加強個別輔導,不讓差生掉隊。

(二)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加大對後進生的輔導,不僅是知識上補缺補差,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提高差生的成績,首先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意義;其次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增強學習自信心,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有句話說的好:“教是為了不教。”不能讓補習伴隨孩子成長!

(三)加強家校聯絡,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讓家長成為個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援。

三、邊教邊研,取得較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本學期,我們班每天的數學作業,中等學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鐘完成(期末複習時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輕鬆地獨立完成。在作業批改中,很少有集體性錯誤,每天的31份作業中,全對作業一般都在20份到25份之間。

(二)在課後輔導時發現,幾個差生學習成績進步很大,如一個插班生,進來時測試成績總在60分邊上,現在每次測試都在80分左右。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在不斷增長,學習越來越輕鬆,上學期遇到他們學習上出現問題進行輔導時,總是費盡唇舌,啟而不發,本學期基本上都是一點就通,差生輔導一般都在課間幾分鐘內完成,很少留到放學後。

(三)班上近一半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善於思考,學習成績優異,學習狀態穩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實現專業成長

(一)繼續堅持並最佳化本學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爭取讓學生在課堂上解決所有的學習問題,課後只做適當的鞏固,控制好課後作業分量;

(二)加大家校之間的聯絡,抽出更多的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爭取家長更多的支援,致力於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在新知學完後,間隔多長時間安排二次複習鞏固,以什麼方式進行復習鞏固效果最好?針對不同的內容,努力尋求比較好的二次複習時間和複習方式。

閱讀教學總結 篇2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這就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著名語文教育家呂淑湘先生說過:“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課外閱讀的佔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閱讀。”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顯然,僅靠課內閱讀是無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由此可見,學校加強課外閱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校積極響應縣教育局提出的“每天閱讀一小時”的號召,引導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讓他們在書中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從而打下厚重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領導到位,全員參與

一個健全的組織機構,是一個計劃得以實施的有力保障。為了確保學生閱讀活動的有力開展和順利進行,我校制定了相應的課外閱讀活動計劃,各班級在計劃方案的引領下,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也形成了班級閱讀活動計劃,有效地促進了閱讀活動的順利進行。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互相幫助、團結向上的團隊精神。

二、營造氛圍,瀰漫書香

為引領學生走進書海,品讀書香,使讀書成為一種樂趣,成為一種生活需要,讓每一個孩子能時刻浸潤在書香當中,在校園裡享受到美麗的書香人生,我校十分重視書香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力爭讓每一面牆壁、每一個角落都能煥發出文化的韻味。校門口、教學樓走廊設計並佈置了名人讀書格言和中外名著簡介為內容的展牌、橫幅;每個班級積極創設富有特色的讀書環境,學生作品園地裡,好書推薦、我的讀書故事、每週一詩、讀後感言等時時散發著墨香,關於讀書的“最是書香能致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蜂採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等主題豐富、各有千秋的黑板報,讓人耳目一新。學生走進學校,便沉浸在濃郁的讀書氛圍之中。

三、家校互動,保證閱讀

在課外閱讀活動開始前,各班利用家長會,向家長指導家庭讀書活動的方法、內容、形式等,使每個家庭都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家長也成為學校這一專案活動的支持者、宣傳者和參與者。由於學校宣傳到位,已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轉變觀念,低年級“親子共讀”如火如荼,中高年級家長則能注意採取行之有效的督促檢查的方法,使孩子達到一定的閱讀質量,在活動中湧現出一大批書香家庭。

四、課外延伸,激發興趣

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擴充套件,要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首先從課堂延伸做起。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心選定的經典篇目,為課外閱讀提供了很好的依據。語文教師立足於教材,超越教材,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絡的語文教育體系。對低中年級學生,推薦一些圖文並茂的童話、故事、科普作品等,對高年級學生廣泛介紹兒童小說、傳記作品、科普作品等,讓學生透過廣泛閱讀汲取全面的營養。除了結合課文的學習向學生推薦閱讀有關的名著外,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課外閱讀的建議”及教研室公佈的推薦書目,每月向學生推薦精品少兒讀物。

五、科學安排,開拓渠道

每週從語文課時中抽出一個課時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樣看似擠佔了語文課的時間,但老師們積極最佳化教學過程,精選教學內容,減少不必要的分析、講解、作業,每週一課時的時間便節省出來。閱讀課上同學們或在老師的精心安排下有目的地讀書;或在一起進行讀書心得交流;或互相推薦好書;或師生同讀交流;或聆聽老師娓娓的講述;或靜靜地手捧書卷在書海中徜徉??

建立好書交換站,實現好書換著看。主要在班內學生間、平行班級中舉行,學生用自己的書換取別人手中自己喜歡的書,擴大了閱讀量,以書會友,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另外,還注意鼓勵學生節省零花錢自主購買閱讀材料。

六、讀寫結合,提升水平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寫作是閱讀的拓展和延伸,讀寫結合是促進閱讀,提升閱讀效率的良好措施。學生讀的多了,語言和思維得到同步發展,就會把他們的見聞感受自然地傾訴於筆端。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多讀有益書籍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寫好日記、作文,以檢驗閱讀能力的發展狀況。我校有多名學生在市縣作文競賽中獲獎,學校獲優秀組織獎。學生從中體會到作文成功的快樂,從而更加喜愛給他們帶來成功的課外閱讀。

七、開展活動,展示風采

為展現我校在課外閱讀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引導廣大教師重視課外閱讀,提高全體學生課外閱讀水平,向廣大家長宣傳,讓好書、讓經典伴隨學生,我校積極承擔了城區小學學生讀書活動動態展示活動。在活動中,我校教師群策群力,制定活動方案,引領一年級學生誦讀《三字經》及《中華童謠》、表演課本劇等,活動氣氛活躍,內容豐富,達到了知識相互傳遞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這次活動是我校課外閱讀成果的集中檢閱和展示,它激勵著學生博覽群書,去感受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

閱讀教學總結 篇3

古今中外,學者一致感覺:多讀書是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手段。“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葉聖陶先生曾說:“學語文,豈能僅僅讀《語文》,必須在國文教本之外再看其它的書,越多越好。這樣才能養成閱讀書籍的適應,扶植觀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章的技巧。”崔巒先生也講過:“假如學生在小學時期有一二百萬字的閱讀量,頭腦裡裝著上百篇文章,80首古詩,有了比較豐富的語言積存,讀寫能力一定會提高。”閱讀心理學感覺:閱讀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從事生產勞動,以及各項工作的基礎技巧。教師和家長不可能永久陪伴著小孩,而好書卻能夠成為他們畢生的良師益友。為適應今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小學時期必須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第一次明確規定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數量:二年級每年學生許多於5萬字。隨著二年級學生識字量的不斷增多,培養二年級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適應差不多具備了一定的條件。針對二年級的學生特點,以及學生讀書的層次不齊,我主要從培養小孩的讀書方法和讀書興趣來抓起,讓學生決定適合自個兒的讀物,一步一步地走進課外閱讀的多彩世界。

下面我就談談平時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

一、激發小孩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樂讀。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樣如何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呢?我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簡介要讀的文章內容,以激發其閱讀興趣,也常運用故事中精彩、緊張、感人的情節創設懸念,讓學生產生尋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記得有一次,我給學生們講《醜小鴨》的故事,當我講到醜小鴨由於長得難看,受到兄弟姐妹的嘲笑和欺負離開了家後——講到這我嘎然而止,學生急切明白結果。而我卻讓他們先猜猜結局。在一一否定了他們的答案後,我便出示《安徒生童話》一書告訴他們,想明白結果就借讀這本書,裡面還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學生被扣人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重的興趣,紛紛要求借書。這樣讓聽者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異境地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誘惑,主動去進行閱讀,這效果估測比任何說教都有效。我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課外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儘可能地滿足於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二、鼓舞小孩讀自個兒喜歡的書,使學生會讀。

撒手讓學生決定自個兒喜歡的書,不是說放任自流了,而是要指導學生決定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個兒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事,決定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個兒所需要的讀物。”時下出版物眾多,魚目混珠,所以指導學生正確地決定課外讀物特別重要。按照班上學生的年紀特點,我建議他們讀那些有趣味性、篇幅不長的童話故事、神話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其次要有科學性,如《十萬個為啥》、《海底兩萬裡》等書。

三、引導小孩養成良好的閱讀適應,使學生多讀。

1、保證書目。課外閱讀的適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要給學生以閱讀的自由,給他們時間上的保證。我儘可能地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去自由閱讀。我經常鼓舞小孩多買課外書,班裡的小孩每人都有好幾本課外書,小孩們把自個兒的書都放在教室裡的圖書角里。班上圖書角的建立為小孩們供給了寬敞的讀書空間。找班上讀書優良的幾位同學,負責班上同學的借書還書。資源共享,大家輪流著看,讀書的領域更廣了。

2、保證時間。我每天擠出時間來,讓他們讀。天天讀,才能養成自覺閱讀的適應。每天到校,只要走進教室,就讓小孩們養成讀書的適應。中午的時間,也是讀書的時間。另外,減少重複、無效、無意義的課外作業,把時間騰出來讓學生進行“自我閱讀”。使小孩們讀書有了充分的時間保證。

3、注意積存。在進行閱讀時,要教育小孩“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按照自個兒的興趣愛好,決定自個兒喜愛的形式來記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本應當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讀到好文章,摘錄好詞佳句,記下心得體會;閱讀累了,就在本子上或畫一朵小花,或描一隻小蟲,給課外閱讀增添無限的情趣。規定每晚的讀書內容,每讀一篇,讓父母檢查簽名。讀讀背背較短的詩歌,每完成5篇,獎一顆星,一篇較長的文章,3篇獎一顆。由班上的小組長和老師作為考查人員。假如在課堂上答覆問題能適當地用上去,我們就獎給她一枚表達章。只有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才能讓他們靈動的思想自由地飛翔於“學海”“書山”之間,從而穩定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適應。

4、填記載表。為了及時懂得學生的閱讀情況,鼓舞那些愛讀書、讀書認真的小孩,我過細的做了份閱讀記載表,由學生每週填寫一張,內容包含閱讀篇目、字數、認識的新字,裡面的人物。從閱讀記載表裡,我詳細掌握了小孩們的效果、收穫。明白了他們每天都堅持讀書,每個月最少的也會讀六千字,最多的能讀一萬字以上。

5、開展活動

(1)班裡經常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發揮才能的機遇。每天下午,都會分小組交流前一天的個人讀書情況。每週都會進行一次讀書活動。比如:我在班裡開展了一次“讀一本好書”講故事比賽,參賽同學講得滔滔不絕,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所以大力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信心和熱情。

(2)古詩詞是祖國文化寶庫中明亮明珠,它句式整齊,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琅琅上口,深受人們喜愛。讓學生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有利於發展語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文字鑑賞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我每週讓學生至少背誦一首古詩,為了便於檢查,內容我統一指導,程度好的學生可再選出自個兒喜歡的來背。

閱讀教學總結 篇4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由於過分地強調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方面,而忽視了閱讀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一味地抄、背詞語解釋、段意和中心思想,以應付考試,使閱讀教學缺乏情趣、缺乏活力。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弊端,國家制定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認真學習新《課標》,

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能幫助我們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

一、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主線。

新《課標》在各階段目標的閱讀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教學應抓住“閱”和“讀”。“閱”即看,實際上是用心讀的過程。“讀”一般指看著文字讀出聲音來。無論是“閱”,還是“讀”,都是學生的學習活動。

反思我們過去的閱讀教學,實際是教師設計好問題,學生回答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圍著學生轉,不需要自己的思維。如此被動地學習,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閱讀教學過程實質上是感知—領悟—習得的過程。過去的閱讀教學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領悟即領會,領略事物而有所體會。感悟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出來的,而是靠朗讀體驗的。透過閱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習得是學生學到了某種知識,方法、技能。透過課堂上的朗讀和領悟,學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學到了閱讀的方法,並用之於課外學習。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自主,即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自己思維的主宰,而不是跟著教師的思維走。合作,即課堂上學生的多項交流,它是自主學習的更高層次。探究是最深層次的自主學習,是某個學生在某個問題上探索追究,是一種發現學習。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好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該串講為精講,改教師講書為引導學生讀書、看書,並且還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做到以學定教。課堂重視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提問,這無疑為學生的自主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提供了機會,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仍有許多需要我們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如學生是否主動參與了學習,學生回答問題和朗讀課文不是因為學習活動才產生了內在和積極性,而大多是因為得到老師德好評和表揚。又如,在學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組討論一種形式,而且討論時間倉促,討論無結果;師生間的合作在某些課堂上只是教師和某幾個學生的對話,而未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質疑,也未能透過教師的指點,由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師和盤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閱讀教學中的真正落實,需要教師不僅要從教學觀念尚改變,同時還需努力改進教學方法。

三、語言訓練和語言積累是閱讀教學的重點。

“積累”,就是多讀多實踐。“積累”不僅彙集了傳統教學的精華,又注意了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聯絡語言環境及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和句子。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以詞句為重點,可以藉助圖畫、實物、動作、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詞句意思。對於優美的詞句,要鼓勵學生背下來。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鼓勵學生在交流和探討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有利於學生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培養閱讀能力,積累語言材料。

四、學會讀書是閱讀教學的目的。

學生獲得的知識是重要的,但培養能力更重要。在教學中,要學會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與情趣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並能自主、有效地學習人類無限的知識。如果我們的學生不會讀書、不會學習,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是我們教學的重大失誤,也是我們教師的失職。因此,從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教學生學會讀書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學會讀書,學會獨立思考。

總之,閱讀教學是學生讀書的過程,也是學生閱讀能力(學生讀書)形成的過程,是思維過程,也是情感培養的過程。我們要以全新的理念,展現閱讀教學的目標、重點、基本策略。這樣有利於我們深入理解並研究當前的閱讀教學,有利於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從而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及各方面素質的培養。

閱讀教學總結 篇5

在批註式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我逐漸地把閱讀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能夠先學後教,順學而導。現在我和自己班的學生一同總結出一些適用的讀書方法,在指導學生自學的程式與內容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同時,也暴露出諸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重意輕文”現象

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案書寫中的學習目標往往千篇一律,一般都是三大塊:認學本課生字詞;有感情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些都直接指向內容的理解,也是導致教師課堂教學“重意輕文”的主要原因。在批註式閱讀教學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在指導學生批註文字的過程中,我們師生共同總結出了一些批註方法:質疑法把不理解或難以理解的地方用相關符號劃出,包括課題、文字內容和插圖;聯想法聯絡生活實際和閱讀積累進行批註;解釋法對文中重點詞句透過聯絡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進行解釋;聯絡法聯絡課文題目或前後文、文中人物等寫出所感;補白法順著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寫法,抓住文字中“空白處”、插圖展開聯想,進行補寫、續寫或擴寫等;對話法設身處地與作者、文中人物進行對話;欣賞法對字的準確生動、詞的靈動形象、句的修辭運用、段的構成方式、篇的巧妙佈局等進行欣賞。這些批註方法中,只有欣賞法指向了“文”,其餘均指向“意”。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大多常用的也是前幾種,所以在批註理解和彙報交流中,就對作者表達的意思,內心的情感著力過多,而對錶達的方法、技巧卻關注不夠,出現“重意輕文”的現象。

2.關照整體不足

如果說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圈養”,那麼批註式閱讀教學就相當於“放養”。讓學生自主、自由地走進文字,去尋找批註點進行閱讀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學生的著眼點會在一詞一句一段上,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批註本來是在“體會那微妙的咀嚼味兒”(朱自清),但這裡容易出現的這個“味兒”卻僅是一草一葉的,缺乏整體的關照,便不深不濃。若教師再不加以引導,彙報交流中出現的就是一些文字的散點,極易導致理解上的肢離破碎。

丁培忠老師生前一直倡導,閱讀一篇文章要經歷“整體部分整體”的過程。我在批註式閱讀教學中的這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

3.深入細部不夠

學生的自主批註是一種精讀,要求潛心默想,沉入到字裡行間去涵泳。正如清人曾國藩在給兒子的家書中所云:“涵泳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遊泳,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稻、如魚、如濯足,庶可得之於意之表”。閱讀必須全身心地沉浸在語境中口誦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但在實踐中,學生往往是邊讀邊批註,對某處有所感悟就開始寫,記錄下的是初始粗糙的感受。大多是對句、段的總體、模糊的感受,尤其缺少對詞語的批註。即便是對詞語進行批註,也只是淺層次的,未經過多思考與深入理解的。如對“端詳”一詞,學生的批註有“看”、“認真地看”、“欣賞地看”,距離“仔細地看、反覆地看”正確理解還存在著差距。要沉入文字,潛入到語言的深處與細部,就必須透過對詞語蘊含的精細寓意的理解來達到。這也是批註式閱讀教學需要加強的。

4.缺少質疑環節

缺少質疑,其實是閱讀教學長期來的一個基本現狀。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掌握著課堂的提問權,學生習慣了答疑。在批註式閱讀教學中,儘管將“質疑法”作為一種批註方法總結出來,但在實踐中,學生的質疑批註從量上和質上都不理想。這說明學生還不具備質疑的能力,而質疑又是通向深度閱讀、獨立思考的主要途徑。

5.忽略個體差異

批註式閱讀教學的基本程式,第一環節是基礎,第二環節是保障,第三環節則是拓展。在這幾個環節中,學生的自主批註是第一位的,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裡,學生的語感、閱讀能力有強有弱,直接導致批註質量的差異。交流中如果能力低的學生再不主動彙報,教師就無法發現批註的無效為批註而批註,僅將文字內容換個說法寫在空白處,未經思考,所謂批註只是一種簡單的內容搬家;批註的無用有的學生批得過於膚淺,進入一種模式,經常用簡單的“太美了”“太好了”等毫無意義的感嘆詞來批;批註的錯誤沒有關照全文,錯誤地解讀文字。如學生對介紹人種來歷的傳說故事這樣批註:我終於知道了人種的來歷。這裡,就將傳說當作了真事。對這些能力較低的同學如何在自讀批註和交流環節予以關照,達到閱讀批註的深刻性和創造性,也是一個難點。

6.主導作用不力

主要體現在第二環節,即學生交流批註,教師順學而導上。這幾種現象可以說一直存在著:一是被學生牽著走,導致對課文理解的零亂無序和肢離破碎;二是學生間就批註進行平行交流,對重難點的理解各抒已見,沒有交叉深化。

這些問題的反覆出現,仍源於教師對教材、尤其是剛剛拿到手的`課外閱讀材料的理解與把握能力不強,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如果對重難點批註不到位,又不能夠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便很難達成批註式閱讀教學目標。因此,我深刻地明白一點,要想使用好批註式閱讀教學,首先要自己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這樣才能達成批註式閱讀教學目標。

閱讀教學總結 篇6

近十餘年來,我們在中心學習法課題實驗教學中,本著教育學生學會學習這一根本性教學目標,注意在語文教學中教育學生學會閱讀,並將其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列入語文教學年度、學期課時的教學計劃中。

我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鑑賞能力是學生學會閱讀的四個關鍵因素;其中,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是關鍵之關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相應以培養這兩種能力為重點訓練專案。其中理解能力的培養尤其應當成為閱讀教學的核心。因此,如何為學生打下紮實的閱讀基礎,如何訓練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了我們課題實驗教學的研究重點。

一、培養學生“手到”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的時效性的探究性

古人強調“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其實,還應再加一到,即“手到”。所謂手到,一是指閱讀過程中,讀者要用筆在文章中圈、點、畫、注;二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要寫讀書筆記,以積累詞彙,總結閱讀經驗,評價閱讀材料。

實驗教學前,實驗班的小學生中至少有一半學生未養成閱讀“手到”的習慣。究其原因,是教師對這個問題未引起重視,僅僅在教學中輕描淡寫地提到,而沒有對學生提出更明確的要求,更沒有在如何“手到”方面進行細緻的引導、指導、訓練和檢查。

實驗教學中,我們圍繞要養成學生閱讀時勤於動手的習慣這個問題進行探究,認識到教師必須耐心細緻地做工作,要對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進行精心的指導、訓練和檢查。教師設計了統一的讀書卡片,定期發放,定期收回檢查。對讀書筆記寫得好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或傳閱,或展覽,或刊載,以強化學生在閱讀時“手到”的意識,把教師的要求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培養學生“手到”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的時效性和探究性,既是課內閱讀的需要,也是課外閱讀的需要,更是學生將來自我發展的需要。

二、培養學生聯絡上下文閱讀的習慣,提高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聯絡上下文是閱讀課文的一種重要方法。“課標”對此作了明確的要求。實驗教學前我們作調查時發現,還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在小學畢業甚至中學畢業以後,還未養成聯絡上下文閱讀的習慣。

教學實踐表明,要使學生養成聯絡上下文閱讀的習慣並不難,關鍵是教師要循循善誘,進行耐心而持久的引導和訓練。要努力做到學生的“學踐”遵循作者的思路。因為,思路是作者遣詞造句、構段謀篇的走向和路徑,文章的語言文字、思想內容透過作者思路的穿針引線,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實驗教學中我們下了一翻功夫,參與實驗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入手,引導學生認知作者思路,領會產欣賞作者的思路在遣詞造句、佈局謀篇方面的穿針引線之功,誘導學生的學路與文章的思路一致,潛心領會作者的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的良苦用心,在“粗讀”、“細讀”、“熟讀”和“廣讀”中披文入情,從而深層次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真情實感。聯絡上下文閱讀,其要領就是刻意關注文章的思路,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抓住微觀,把握宏觀。養成聯絡上下文閱讀的習慣,不僅是閱讀方法的問題,而且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問題。

三、培養學生“咬文嚼字”的習慣,提高學生品詞評句的能力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透過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讀者則透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見語言文字是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橋樑。作者要與讀者進行心靈交流,就必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付諸語言文字;讀者要與作進進行心靈交流,就必須對語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而讓學生學業會“咬文嚼字”,正是訓練他們透過品詞評句深入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

“咬文嚼字”這個成語,常常用來諷刺過度地字斟句酌。我們當然反對那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的書呆子式的“咬文嚼字”。實驗前,學生閱讀的現狀是習慣於囫圇吞棗,不會品詞評句,嚴重地影響了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為了從小培養學生品詞評句的能力,我們在實驗教學中狠抓學生“咬文嚼字”的訓練。當然,這與人們通常聽說的“咬文嚼字”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語文教師重視訓練學生抓關鍵詞句、重點詞句,做到既抓得快、抓得準,又評得對,評得深。以前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那種教師包辦代替,或死摳教學參與書中的所謂知識點和答案的做法,已經被徹底廢除。

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比較的習慣,提高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有比較才通通家鑑別。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透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培養學生新聞記者中進行比較的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而且有助於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閱讀分析能力。

實驗前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還未養成比較閱讀的習慣,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語文教師在平時閱讀教學中未能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和訓練,講讀課文進也往往孤立地分析課文。實驗教學中,我們注重引導教師對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瞭然於胸,備課時把視野放得開闊一些,儘可能把以前教學過的文章作個篩選,找出可以比較的文章,從選材、構思、形象刻畫、表達方式、語言運用、主題思想等方面誘導學生作印象深刻的比較。當然,由於課時的限制,一篇課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進行比較分析,而是抓一二點最有特色的部分作些比較,或求同,或求異;或聚焦,或輻射;或橫向,或縱向。

五、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想象的習慣,提高學生想象閱讀的能力

想象是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文學創造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劉勰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消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吶珠玉之聲;眉捷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可以說,作家如果離開了想象,就無文學創作可言。閱讀欣賞文學作品,也同樣需要有想象的參與。讀者想象豐富,不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優美意境,而且可以啟發讀者進行藝術再“創作”,從而進一步豐富文章的內涵,豐滿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意境。因此,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想象的習慣,提高學生想象閱讀的能力,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絕不能忽視。

在實驗教學前的教學中對學生想象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或多或少有所忽視。為了應試,某些教師將一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文章,弄成了一堆乾巴巴的文字元號。教師將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動人的描寫不見了,豐滿的藝術形象不見了,優美的意境不見了。面對課文,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骨頭,不見血肉。實驗教學中,我們強調從文章的整體教學入手,側重引導學生對動人的描寫、豐滿的藝術形象、優美的意境進行想象,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六、增加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提高學生閱讀廣泛性和效益性

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努力從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補充和擴充套件,從而使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機整體。

在實驗教學前,課外閱讀還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種種因素使得語文教師都把眼睛緊緊盯在教科書和練習上,根本無暇顧及學生的課外閱讀。實驗教學中,我們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這就必須使學生生活在書籍的世界裡,生活在課內外閱讀的世界裡。而不能象實驗前一樣,讓學生生活在試卷的世界裡,生活在練習和考試的世界裡。

實驗教學開始以來,我們注意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各個實驗班普遍建立了“圖書角”,籌集資金選購了與語文教材相匹配的課外讀物,供學生生閱讀;同時,倡導、鼓勵學生每天必進閱覽室;還積極與家長聯絡,請家長支援學生訂購青少年、兒童文學作品。放手讓學生“廣讀”極大地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怕學生成為有讀書癖的“怪人”。

實踐證明,課外閱讀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訓練學生的思維,積累學生的閱讀經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陶冶學業生的情操,淨化學生的心靈,完善學生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誠然,使學生學會閱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廣大語文教師一項神聖使命。實驗證明,只要廣大語文教師同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教學策略上進行科學的設計和安排,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根據學生的共性和個性特徵,有的放矢地進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不難培養的,使學生學會閱讀的目標也是不難實現的。

閱讀教學總結 篇7

對於三年級語文教學,我是個新手,近一年裡,在摸索中前行,根據自己的淺見也形成了一套閱讀課的教學模式,僅作個人閱讀教學的階段性小結。

一、匯入

1、單元主題回顧

教材中的課文按照相關的主題合成單元,單元中的每一篇課文表達的形式不一樣,但表達的主題卻是一致或是相近的。匯入新課時,引導學生對單元主題以及同一單元的已學課文進行回顧,使學生明白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可以表達同一個主題,為之後進入高年級時,更接近學生閱讀實際的“群文閱讀”打下基礎。另外,使剛接觸寫作的孩子們明白寫作的引子應是主題的形成。前蘇聯“紅領巾閱讀教學法”中總結中心思想環節曾受到不少界內人士的批判,而我個人認為倒不可全盤否決,人們總是首先有了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慾望,才會去思考表達的方式。我也希望學生能夠有這樣的意識。

2、疑問集合

三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積累,在初次接觸新文字時,總有學生是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的,如,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我能獲得怎樣的道理?作者為什麼給文章取了這麼一個標題?作者是怎樣來寫這篇文章的?我會對本章中的某個人物有哪些看法?我能從這篇文章中積累些好詞好句嗎?……一定程度上來說,學生的這些問題正是他們非常個性化的閱讀角度,每個人需要從閱讀中獲取的東西不盡相同,作為教師應儘可能去尊重學生的需求。此外,在課文後的導讀中,通常會出現編者對學生的要求和提問。《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應是教材、編者、學生、教師之間的對話,對學生而言,如何實現他們和編者間的對話呢?課後導讀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下不少學生課外文學讀物中也不乏編者的話,在編者的指導下閱讀,無疑能得到更專業的鑑賞水平的提升。在課前,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帶著編者的問題,那麼對於新課文便會帶著閱讀的期待和興趣!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新詞理解,掃除障礙

課文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安排,然而又是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的,在對難度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初次嘗試閱讀課文時,遇到的閱讀障礙之一便是新詞的理解,除了指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猜測詞語意思之外,可以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動性,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在課上尋找“小老師”的解答,同齡人之間的語言也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教師只做必要適當的點撥即可。

2、讀悟結合,啟發討論

根據文章的不同型別,採用教學策略的側重點則有所不同。美文適合朗讀,宜創造多種朗讀的機會,在讀中形成畫面感,透過討論得到情景的渲染。邏輯性較強的文章適合閱讀後小組討論,再利用板書或ppt的直觀性梳理思路,做集體反饋。結構性強的文章,重在引導學生對文章結構進行劃分,相機授以相關的語文知識,品詞析句,培養學生學習像作者那樣思考,為寫作教學打下基礎。

三、內容拓展,昇華總結

在結課時,我們能夠帶給學生什麼呢?根據課文特點,進行相關的課外閱讀補充,將教學延伸至課後;適當進行學科的整合,力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昇華本課主題,使學生回味,對課堂意猶未盡;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舞臺,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暢談收穫,感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無定法,我想,在教學中只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啟學生閱讀學習的原動力,輔以適當的教學藝術,一定能帶領學生體驗語文字身的學科魅力,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