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得體會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精選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範文彙總五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1

透過近一斷時期對《課堂教學》的學習,使我獲得了一些收穫和感悟。從而使我的課堂教學活動有了新的認識和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認為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是“結論與過程”的關係問題。從教學角度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就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中,就是達到教學目的或者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式。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即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基於此,新課程把過程與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

另外,我們應避免矯枉過正,由輕過程走向輕結論。如上所述,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仍然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實上,其中還涉及一個如何看待知識在新課程實施中的功能及地位問題。因為知識構成了結論的核心,知識的科學性、正確性決定了結論的科學性、正確性。我們反對將知識作為現成的、僵化的結論生硬地灌輸給學生,但是這不等於說包含知識在內的正確教學結論在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沒有任何作用。我們更不能將問題簡化為新課程只要過程,不要結論,或者只顧教學過程的熱鬧,不顧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只講過程的推進,而完全無視對知識本身的理解與掌握。所有上述這些觀點和做法教是錯誤的。

第三,科學地看,新課程提倡重視結論的同時更重視過程的真義在於:仍應將理解和掌握知識當做重要的教學目標來看,所謂的正確結論中仍包含諸多知識目標。但是在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一點上,應當注重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聽講和記憶不是掌握知識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為知識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標的侷限,以爭取實現新課程目標的多元化,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並重,因為過程本身就包含了促進學生體驗、感悟的因素,學生的聰明才智與獨特個性正是這一過程中成長起來。一句話,強調過程就意味著:掌握知識不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透過學習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抽象的知識與形象的東西聯絡起來,即將生澀的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新知的體驗,從而使教學獲得理想的效果。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2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新課標在識字、寫字方面,實行“認寫分開”,提出“多認少寫”。“多認”,有利於學生儘早、儘快、儘可能多地認字,以便儘早進入漢字閱讀階段。這無論對培養閱讀能力,還是培養獲取資訊的能力都有著重要意義。在識字教學中採用的方法有異,學生掌握生字的程度也有差別。教師要想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必須研究識字的教學方法。但我不難發現,低年級在識字中,音、形、義三方面,字形是難點,解決這個問題就為提前閱讀創造了有利條件。那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下面我就字形教學談談我的體會。

一、教學在自學中掌握漢字的構字規律。

過去的教學一般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實踐證明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教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取知識,這樣的所獲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

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在學生學習了基本字、基本筆畫、筆順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後,上課前首先要解決生字的讀音,接著我們就問學生:“今天我們學的這些生字,看誰最聰明?自己動腦筋想出最佳的記憶方法,請你告訴大家。”這樣一問,同學們興趣盎然,馬上在大腦中尋找答案,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記憶方法:“以舊帶新”、“形近字的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如:學習“玉”字,有的說“王”字加上一點就是“玉”;有的說“主”字的點在腰間,就變成了“玉”。學習“園”字時,在“元”字外面加上圍牆□,就是“圍”,從而明白“校園、公園”有圍牆的,以區別“元、園”的用法,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又如學習“狼、恨”對學生把它們與“跟、很、根”等對比聯絡偏旁部首來記憶;學習“愛”字,學生把它拆成“爪”、“冖”、“友”,我配上兒歌“爪字頭,禿寶蓋,小朋友,真可愛。”有的音近字是形聲字,如:“媽、螞、罵”,有的是形近字“已、己”有的字形完全不同,如“身、深”。學習時,要找出它們在字義上的差別,結合字形、字義分析,放到詞裡多練,幫助記憶。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生字。

二、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突破字形難點。

低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勞,教學時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情緒,使他們在興趣盎然中邊玩邊學,充分調動無意的同時促進有意注意的發展。以下介紹我採用的幾種趣味識字方法:

1、編口訣(或編順口溜)。在一、二年級識字教學中,我發現“編口訣”或“編順口溜”能幫助孩子們輕鬆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比如朋:兩個月亮交朋友。種:禾苗種在水田中。樹:村子裡樹木對齊。念:今天要用心念書。肯:月亮不肯止步。狼:狼狠一點。還有形聲字,要抓住形旁來理解字義,編成口訣更便區分與記憶。例“有水方說清,用言去邀請,麗人留倩影,日出天氣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濃,有蟲是蜻蜓,有米人精神。如教學“也、地、池、她、他”,可編成順口溜歸類“有水能種荷花(池),有土能種莊稼(地),有人不是你我(他),有女是姐妹媽(她)。

2排隊組字。老師把一個字或幾個構字部件卡片打亂,發給每人一張,讓他們到講臺前組成老師讀出的生字,全班同學認讀和評議。

3、搶卡片。老師把許多卡片放在黑板上,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師讀的字音,找出有關的卡片組成字,讀後組詞或說一句話,誰搶的多,誰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這樣的遊戲,學生在字、詞、句都得到了鍛鍊,學習興趣也提高了。

4兒歌記字形。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漢字的構字規律編一些兒歌,進行字形教學,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學生喜聞樂見,識字效率高。如兩則兒歌:“雙人十四一心,‘德’字永遠記我心。”“中間有點仔細辨,中間有言來分辯,中間有瓜長花瓣,中間有絲線紮成辮。”

5故事巧記字形。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去提高漢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義的關係。透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小故事。如:學“呆”時,教師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張著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地站著。

6字謎記字形。在識字教學中,原原本本把字擺出來,學生沒有多大興趣,而採用猜字謎的遊戲,就不一樣了。老師可以先給出謎面,讓學生嘗試寫出字形,也可以和學生一樣一道編字謎。如“思”即十張口,一顆心,猜一猜,動腦筋。又如:什麼圓圓像盤字?(日)什麼彎彎像小船?(月)什麼清清嘩嘩流?(水)學生編謎語五花八門。有:一個人是什麼字?(大),兩個人是什麼字?(天),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陽,南陽兩棵樹,長在石頭上。(磨)如此簡單而有趣味的遊戲,調動了學生自學生字是興趣。

三、拓寬空間,生活中識字用字。

漢字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讓學生養成留意周圍事物,學習生字是習慣,對生字的認知大有幫助。在家中、看電視、讀書報,在路上、看標語、讀店牌、看廠牌等等。

老師佈置作業時,讓學生回家後多讀書,多看報,不僅會念,還要會讀,並動手收集帶有學過的生字是廠牌、標語、書店名……張貼在一張紙上,然後拿到學校交給老師,辦識字廊。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閱讀能力得到了鍛鍊及提高。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3

xx月xx日,舉國歡慶的特殊日子,我有幸聆聽了陳玉琨教授“基於目標的課堂教學研究”的報告。講座分四部分: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二教學目標的設計;三教學目標的實現;四課堂教學的微技能研究。理論聯絡案例,一些曾經的困惑終於有所明朗。

一、目標的技術要求。

(1)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活動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這方面,我做得不夠,導學案二度備課時,我常常重點備過程或結果,至於“教學目標”常被我忽視,學生對此也是視而不見。“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興趣”是我的教案中常出現的目標之一,我也曾感到這樣的描述似乎有些問題,卻說不出所以,今日方知:這是教師主體。好的目標應是“學生學會長方體的長寬高關係”等等。

(2)行為動詞應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須是具體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謂具體就是說,這一動詞對所應的行動或動作是可以觀察、測量、評價的,期判斷的標準是:如果你能根據這一動詞想出一個動作,這一動詞就是具體的,反之就是抽象的。像“知道”、“理解”、“掌握”、“欣賞”等抽象動詞,由於涵義較廣,各人均可從不同角度理解,給以後的教學評價帶來困難。

另外,透過我們一線教師的實踐發現,總認為課程標準“僅僅是知識點的簡單羅列”,“僅僅註明哪個該學,哪個不該學”。我們也不難發現課程標準中雖有一定的課程目標和教學目的的要求,但其所提出的教學要求運用了一些籠統、模糊的術語,如“提高……”、“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的精神、態度”、“瞭解”、“掌握”等,缺乏質和量的具體規定性,這樣可測性和可比性很差,不便於實際教學時的把握和評價時的運用,結果就導致了課程標準形同虛設。

(3)目標只能用教育活動的結果而不能用過程或手段來表達。比如,提高、發展等就屬於過程。

(4)教學目標的表述必須是確定的而不是模糊的,模稜兩可的。

陳教授在報告中多次舉例說明了:教學目標的表述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操作和評價。可目前我們所用的《教師教學參考用書》中不少教學目標的編寫卻不夠合理,如“透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明瞭……”,施教後,學生究竟明瞭還是不明瞭,無法測量。類似這樣的動詞還有“瞭解”、“認識”、“學習”、“欣賞”等等。這些動詞,都是比較籠統和含糊的,是抽象的內在感覺,不具備可觀察、可測量的特性,所以陳教授指出這些行為動詞不宜用來表述具體的行為,應避免使用這類動詞。而“說出、算出、背誦出、展示出、使用”等行為動詞,對學習結果能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可操作性強,便於觀察和測量,應該在課堂教學目標的陳述中多加使用。對此,我認為陳述教學目標的語句還要儘可能簡潔精練,但是必要的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範圍限制性詞語是不可少的,如“學完本節之後,學生能從提供的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中,識別出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如“根據地圖,指出我國的首都北京”。“透過這節課的學習,瞭解‘環境保護要從我做起’的道理”。或“在十分鐘內,學生能完成15道簡單計算題”。

二、課堂教學微技能研究。

陳教授指出,課堂教學從技術密集向勞動密集的退化是課堂教學實效降低的關鍵。我們要研究課堂,這樣即可解決今日的問題,又可深入思考明天的問題。教學中,失意、得意之處常有,但疏於下筆,懶於動腦,一些靈感常稍縱即逝。

1、從不順手處入手。哪節課,哪個環節不順手、不流暢,就是我們研究之處。

2、從細微之處突破。

3、從錯誤當中學習。學生的錯題集務必要指導學生整理。

4、從實踐之中轉化。陳教授舉了學困生轉化的問題,他認為轉化學困生主要有以下七步:發現學生問題,診斷問題的根源,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與學生溝通,幫學生把認知轉化為行為,評價學生進展,鞏固學生成果。

做好每件小事才能保證不出大事,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大師;只有學生每一步的發展得到保障,學生最終才能得到保障。備課,要有一種系統的思想,強調現在與過去,更關注未來。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4

我有幸參加了澧縣一完小舉辦的小學課堂教學開放日活動。現在我把聽課後的心得體會作一個彙報,跟大家交流我個人聽課的一些淺顯的看法。說得不好的地方,請老師們諒解。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聽講體會。

(一)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參加開放日活動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次的數學課堂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去掉了很多浮躁、表演的東西。課堂返璞歸真,已經安靜了很多,留給學生安靜思考時間,迴歸小學數學課堂抽象性或邏輯性。課堂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傳遞資訊的空間,讓我們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樸素與紮實。

(二)課堂教學體現數學味道

這次的開放活動數學課堂真正體現了數學應有的味道,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這次講課內容多樣,不像以前公開課那樣多講幾何知識,或講簡單數學認識。這次不僅講一些比較抽象知識——如比、用字母表示數、有餘數的除法、百分數的意義、中位數等。還講了一些比較有難度的知識如可能性的大小、郵政編碼等。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二是重視數學語言表達,教師語言簡潔精煉,言簡意賅,沒有多餘的話,最大特點是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注意學生語言的嚴謹性。

(三)多媒體的大量運用

有關多媒體的運用,老師們都知道,數學課堂上運用課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節省時間,二是直觀形象展示給學生。這次的課件製作水平相當高,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課件華而不實的.現象,學生的專著力只在課件表面的畫面上,沒有起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作用,課件成了擺設。課件是教學的輔助手段,為教學服務,不能主次顛倒,課件並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講授與板演,書寫與數學公式的推理依然需要教師的板書與設計。

以上是我這次聽課後的感受。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改革走到今天,數學課堂教學已經開始注重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數學的聯絡與運用,在生活中學數學,學數學要用在生活中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努力的方向。我們感到由衷的欣慰。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5

小學數學聽課總結與反思

20xx年3月21日,我很榮幸參加了大同縣教育局組織的聽課、評課活動,聽了縣優秀教師趙君老師的公開課,授課資料是五年級數學《確定位置》一節,真是受益匪淺。從開頭的匯入一向到最後別緻的結尾都深深吸引和打動著我。

首先,在這樣一個簡單的環境中我體會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作為青年教師,我認為我必須要時刻秉承新課程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作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

一、注重語言藝術,時刻記得德育教育

聽了趙老師的課後,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了,她的語言讓我無比佩服,一句“數學就是為了尋求一種簡單”就貫穿了一種數學簡單的概念,讓學生簡單的學習,在戰略上藐視,而少去了對數學的恐懼,以致更簡單的學習。趙老師常說“你們太棒了”,“你們比老師想象的要聰明的多”,“你們跟數學家想在一齊了”,對學生的這種鼓勵性的語言個性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趙老師也不是一味的鼓勵學生,有時她也會強調“同學們,回答問題要乾脆、利落”,“腰板都挺直了”,這正是對孩子們的德育教育,她十分注重孩子們上課時的每一個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最後,趙老師透過舉一些生活中的例項,她說:“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讓學生明白學有所用,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學得更有勁兒!從這些話語中,我明白了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語言藝術是十分重要的,同時進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二、注重課堂細節,關注每一名學生

在講課過程中,趙老師有一次故意出錯,這一錯好處可真是不少啊,既能引起走思學生的注意,讓他們收回心,重返課堂,跟上老師的思路,還能讓正在聽課的學生記憶更為深刻,讓所有的學生真正理解“數對”的含義。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必須會注重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關注到每一名學生,把每一節課組織好。

三、學會融會貫通

在開始創設情境的時候,趙老師讓學生回憶了二年級“組”與“排”的概念,在後面拓展提升時,又用到了四年級所學的“用字母表示數”,將小學知識柔和起來,融會貫通,這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筆。

四、教師要具有必須的應變潛力

這天,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應變潛力的重要性,回憶課堂,趙老師講到讓一列學生站起來,突然那個學生似乎不懂了,老師就突發奇想說難道你要組一個長方形嗎?這一問,既緩解了尷尬地氣氛,又使學生不至於感覺自己犯了錯誤而緊張。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刻意去培養自己的應變潛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

五、為課程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節課,好的開始固然重要,而精彩的結束也是畫龍點睛之筆,在課程最後,趙老師設計了一個六乘六方格,裡面填滿了字,最後趙老師用座標的形式將“認識你們很高興”一句話表示出來,一方面為學生複習了本節課的資料,檢測了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狀況,另一方面也是跟學生很好的分別語,讓每位學生都有意猶未盡之感,為整個課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最後,受領導啟發我思考了“小雞”和“小鴨”的不同,我的學生到底就應成為“小雞”還是“小鴨”呢?我想,還是就應讓學生們自食其力,自己探索,自己去“找米吃”,不要像那木頭一樣的“小鴨”,每一天張開嘴讓我去塞,那樣總會有一天塞不進去的,而怎樣能讓我的學生變為“小雞”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面貫徹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好習慣。

我想,作為一個支教生,我會在這僅有的一學期的時間中,儘量去讓我的學生變為“小雞”,我會力求去做一名教育家而不是一個教書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