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圈》教學反思

《生物圈》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圈》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圈》教學反思1

在《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迴圈》這一課中,重點和難點在於讓學生理解氣孔是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書本中一些很專業的名詞學生本來就難以明白,如果教師的講述過於平淡直白,就更加索然無味。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一件事,遠比聽到,看到一件事要深刻的多。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能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進一步去解決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得更輕鬆呢?於是我又想到了“動起來”這一招。在引導學生分析了葉片的結構,瞭解了氣孔的形態結構之後,我便讓學生分組設計情景表演——“我是葉片上的小氣孔”,學生們紛紛討論開來,並設計了一些很好的方式。他們用兩個人手拉手圍成了一個“ 氣孔”,然後由一名解說員進行解說,一步步引導其他同學認識氣孔的“內壁”和“外壁”,用小紙片或者另一個同學扮演二氧化碳和水份從“氣孔”裡透過,不僅表演了“氣孔”的張開和閉合,還講述了氣孔運動的原理。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要求上臺展示。

在講述蒸騰作用有什麼意義時,我又列舉了很多學生所熟悉的例子,來幫助他們理解和分析。例如用“夏天裡沾水的手更涼快”來理解蒸騰作用能帶走熱量,使植物不至於被陽光灼傷;用“吸飲料”的例子來解釋蒸騰作用是植物吸水的動力等,蒸騰作用的意義透過上述事例的引導,便於學生理解,同時教給學生將生活問題生物化,加大生物與生活的聯絡。這樣讓學生從生活到課堂,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來學習新的知識,學生學起來更輕鬆,記憶起來更深刻。

《生物圈》教學反思2

這節課是在送課下鄉活動中進行的,接到這項任務時,我真的有些受驚若狂,這項任務完全可以讓其他老師去承擔,但是書記卻選擇了我,可見學校領導對我的信任,我在欣喜之餘,又感到自己的壓力太大,那要面對全縣的老師,還面臨著市教研員的點評,自己的競爭對手是市裡最優秀的生物老師劉老師,但是這是一個提升自己的千載難逢的機會,錯過了又是多麼的可惜,這樣想著,我便加緊準備。

本節內容是讓學生透過分析圖文資料,來認識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從生物圈是統一整體的高度,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從學生熟知的熱點話題入手,創設良好的學習開端。

2、引導學生從生物圈是統一整體的高度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3、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

4、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引入一開始感覺不太理想,後來同行聽了我的課後給了我一定的啟示。於是我在後來的教學中及時的進行了調整,即沒有單純的從一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入手,而是先讓學生欣賞五副擁有動物的漂亮畫面,引出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個題目。這種引課的方式既生動又自然,即和前面的知識相聯絡,又順利的展開新課,感覺效果非常好。因此我感覺經常思考,聯絡實際去引課、講課,非常有必要。

在進行資料分析時,我安排學生小組交流合作探究,學生能結合以前學過的食物鏈知識竟然在黑板上順利地寫出來,這樣在分析解決後面的討論題就水到渠成了,難點竟然輕易地突破了,對於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這個知識點是本節課中的難點之難點,我為了攻克這個難點,播放了影片,學生的思路稍有清晰,但是讓學生講自己看後的收穫,學生似乎還有些困窘,我料到了這樣的狀況,於是安排了一個物質迴圈的簡圖,這時學生的思路清晰了,能講出來,我在此基礎上點明沒有了動物,物質迴圈還能進行,但將減慢,所以我們共同的得出了結論,關於動物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的教學中,我覺得還是比較的成功,學生還舉出不少平時閱讀或生活中看到的或看電視瞭解的事例,能夠運用學到的知識解釋這些事例,本節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運用影片資料介紹作用,效果非常好,給孩子們以耳目一新之感。

本節課不足之處:與市實驗中學劉穎老師的課相比,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語言功底需要進一步提升,劉穎老師那種處變不驚的心理素質著實讓人佩服,她那樣的會激勵學生鼓動學生,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如果是我到外校講課,絕對不會做到的,另外,我在教授這節課時,還需要用來提升和警醒人們關注動物、保護動物,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也許因為時間關係,情感教育略顯單薄,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沒有引申到位。這也是本節失誤之處。

《生物圈》教學反思3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生“學”,從字面上看“教”這個動詞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學”則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學生在被的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久之而導致興趣缺乏,厭學情緒自然而生。而新課程倡導的是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過程,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情境中去學習,教師透過有效問題的設定,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上參與的人數明顯增多了。透過主動探究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對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一節進行分析反思。本節課中對生態系統概念的認識及對各個生態系統的認識是完全透過學生課下調查和收集資料,課上透過活動交流來獨立完成的,開篇是播放一首歌《我想有個家》,畫面是一幅幸福美滿的家庭匯入新課,讓學生認識到家的重要,自然和諧地匯入本節課題,學生同時也把自己認可成生物系統的一個成員。

課時插入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最新形勢。

【自我點評】

一、本課的教學目的性強。

本節課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

二、師生關係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本次課程改革倡導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鬆、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係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設計思路具有很好的邏輯性

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是一環扣一環,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無論哪種手段、哪種形式、哪種方法都充分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四、教學不足應以重視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於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後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教師本身的應變能力需要加強提高,電腦處於半癱瘓,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時應該靈活機動隨機處理,而不是出於尷尬境地。

5、多種原因導致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後半節匆忙點到,沒有完成設計要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

《生物圈》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討論、交流課,體現了現代教學理念,實現了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突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使學生透過討論、觀察、思考,瞭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負面影響,讓學生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從內心自發地進行環境保護。但本次教學應進一步加強評價的激勵作用和課件製作中應加入一些環境汙染前後的對照圖片等,更直觀的說明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開放性教學目標的設計體現了彈性和靈活性。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我在本節課預先設定的目標不是靜態的、封閉的,而是動態的、可以調整的。如本節課中最後討論時,學生群情激憤,有的學生查閱了大量資料,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有的甚至提到了可持續性發展、森林法、土地法等涉及下節課的內容,我便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課堂氛圍活躍,但不易控制,教師一定要備課充分,才能把握好課堂。

不同的班準備的材料所涉及的內容各不相同,教師要在課前對不同的班級都要有所準備,補充未涉及到的內容,肯定新知識,才不至於在課堂上出現尷尬的場面。

本節課是一節討論交流課,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給學生另外提出挑戰性的問題,為學生髮展自己的個性特點及創造潛力,提供了機會和舞臺。此節課隨著學生展示,一步步讓學生自我感受到心靈的沉重,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從內心自發地進行環境保護,符合學生心理,讓學生的心中敲響警鐘。

《生物圈》教學反思5

課改以來,我們在學生的預習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效果卻不是那麼盡如人意,這一方面是學生對預習沒有很好的方法,不知道如何下手,另一方面也是緣於他們內心,對預習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當然,我們預習提綱的設定不夠科學,完善也有很大的原因。

因為學科原因,每節課的內容都不是很多,而且概念性,知識性的內容居多,以往佈置預習的時候,主要根據大框題,留一些提綱性的預習內容,效果很難達到預期,本學期,在預習的設計上嘗試做一些變化,除了提綱性的預習內容外,增加了一些具體需要利用當堂知識解答的具體問題。這樣學生在預習時能帶著問題,目的能更明確一些。透過課程進行來看,學生預習的效果要比以往好一些,但是分析理解能力的不足,表現得還是很明顯。今後,要不斷地透過真題演練等方式,逐步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生物圈》教學反思6

在新教材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這一節重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既瞭解不同的生態系統;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本節課的概念性知識很少,主要是讓學生明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樹立學生保護環境,愛護生物圈的環保理念。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由此在教學目標制定中我把本節課定位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為基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本節難點,培養學生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重點。

在教學目標落實中做到了,透過多媒體展示生物圈範圍示意圖及圖片觀察生物圈範圍示意圖,學生能掌握生物圈的範圍。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再利用多媒體展示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學生觀察圖片並閱讀課文P28-29頁圖文內容,闡述每一種生態系統特點和作用,以“多姿多彩的生態系統”為題,選代表用口頭作文的形式表達。做到了學生能瞭解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並進行交流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但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學生理解還是不透徹,原因是以“多姿多彩的生態系統”為題,選代表用口頭作文的形式表達,每一種生態系統特點和個認識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後,學生往往難以從這個認識過程飛躍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需要老師給以適當的指導,時間不夠,指導不到位,不能有效調控。

《生物圈》教學反思7

設計理念:

舊教材這一部分重在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講授的知識點較多;而新教材重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如何讓學生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情感成為本節課的重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由此我把本節課設計主線定位成:

個人

小家

大家

圍繞設計主線藉助現代資訊科技輔助本節課課堂教學。

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

在本節課中對生態系統概念的認識及對各個生態系統的認識是完全透過學生課下調查和收集資料,課上透過活動交流來獨立完成的,這時教師及時給予補充和糾正。而在探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時,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分析討論來共同完成。透過這種方法,學生完全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可以盡情的展示自己,盡情的與同學交流,教師給予指點,讚許和鼓勵。

教學過程:

一.開篇是播放一首歌《我想有個家》,畫面是一幅幸福美滿的家庭匯入新課,讓學生認識到家的重要,自然和諧地匯入本節課題,學生同時也把自己認可成生物系統的一個成員。

二.認祖歸根,走進新課教學。古人常說落葉歸根,現在你們只帶著一點的線索來尋找自己的根,現在就請你們開啟手中的票,那裡面就藏著線索,試著找一下自己的家門.由於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已經佈置課下自學,每個學生手裡的票實際上就是不同生態系統的一個特徵,把它歸屬特定的生態系統,教師再利用課件圖片文字描述和影片解說兩種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每個生態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對學生的自身掌握的知識補充和糾正。

三、活動+結論評論+書本資料展示:探討個人、小家和大家。

活動一:請你來參與。我作為家中的一員倍感自豪,你們請聽我說…

活動二:找親戚。骨肉相連、血肉親情、三千年前是一家,本是同根生,今天就來攀親戚。

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我們都是一家人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書本:河流生態系統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聯?

活動三:想想議議。

1、生態系統中哪種生物對生物圈的影響最大?

2、談一談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資料展示:國民的好壞做法及國家的重視

活動四:暢所欲言。“環保大家行”,保護我們的生物圈,我們可以做哪些力所能行的事?

請你來評論:你怎樣評論生物圈Ⅱ號?它的成敗說明了什麼道理?

透過此種設計學生很自然總結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增強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的信心和決心,又可以讓學生對保護環境達到共識,在思想上產生共鳴。

四、學以致用,服務生活。垃圾再利用。

五、結束語:一個基因可能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美好未來,一個物種可以濃縮一部完整的生命發展史,一個生態系統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社會文明。

作為一個一直呼喚人與自然走向和諧的國度中的一員,我們應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儘自己應盡的努力。

【自我點評】

一、課的選擇具有很強的目的性

本節課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雙基)的培養。

二、師生關係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本次課程改革倡導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鬆、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係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設計思路具有很好的邏輯性

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是一環扣一環,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無論哪種手段、哪種形式、哪種方法都充分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四、教學敗筆應以重視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於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後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教師本身的應變能力需要加強提高,電腦處於半癱瘓,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時應該靈活機動隨機處理,而不是出於尷尬境地。

5、多種原因導致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後半節匆忙點到,沒有完成設計要求。

《生物圈》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介紹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動物不僅適應環境,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從學生調查、分析動物在現代生物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入手,透過彙報交流,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並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學生對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雖有一定的瞭解,但對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的究竟起什麼作用卻並不清楚。所以要求教師要注意理論聯絡實際,透過學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分析,以此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概述動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在物質迴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認識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如生物反應器、仿生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提高學生收集資料、資訊處理、概括總結和表達交流的能力。並能夠從自己的言行和身邊的小事出發,形成自覺保護動物的意識;

4.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

教學重點:

1.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中的重要作用。

2.全面瞭解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形成自覺保護動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1.CAI:蒐集多種動物生活的圖片和音像資料製成多媒體。

2.課前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動物(如貓、狗、雞、魚、蚯蚓、羊、蜜蜂等),透過查閱資料和調查等方法,全面瞭解該動物與人類的關係,製作相應的展示作品,模擬製作一期“動物與人類大看臺”的節目。

教學程式:

1.創設情景,情景激疑

透過多媒體放映錄象:有關春暖花開、鳥語花香、蜂飛蝶舞的內容。學生欣賞、體會動物與植物和諧的關係。提示同學們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美景可能將不復存在,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寂靜世界。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其較強的探究慾望。

這決不是危言聳聽,這是美國科普作家雷切爾.卡遜在作了大量有關殺蟲劑破壞生態的調查後,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描述的現象(展示),正是這本不同尋常的書,引起了全世界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醒了人們 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讓我們設想一下沒有動物的世界將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得出結 論:地球上沒有動物,植物因失去傳粉的'媒介而不能繁殖,最終也必將從地球上消失。

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觀察、思考、分析、討論

1)觀察思考:請同學們觀察幾幅漂亮的圖片(書中101頁),也可看大螢幕,探究自然界中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植物之間有什麼關係

2)分析討論:

生1:蜜蜂傳粉、狗傳播種子、蜣螂清除糞便都是動物對植物有利的行為,害蟲等動物對植物是有害的。

生2:田鼠以植物為食,蛇吃掉田鼠,田鼠的數量減少,植物就長得好。所以說,田鼠對植物是有害的,蛇對植物的生長是有利的。

生3:我認為圖中的田鼠、蜜蜂和害蟲,都必須靠直接吃綠色植物來生活。蛇以田鼠為食,間接依靠綠色植物來生活。

3)深化遷移:首先對同學們的分析和討論進行肯定和鼓勵,進一步提出,有人還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為了防止鳥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種草的實驗區用網子罩起來,過一段時間發現,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子吃光了,而未加網罩的天然場草,牧草卻生長良好,這是為什麼呢?請解釋天然草場中蟲子與鳥的數量會有何變化?

3、概括總結:進行資料分析、展開討論,結合生活經驗表述交流,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動物不管是被殺後數量減少,還是由於食物豐富數量增多,都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長;其他生物反過來又會影響這種生物的數量,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

4、分組探討:如果一個生物圈中沒有動物,將會出現什麼情況?請同學們根據下面的圖解,小組合作,一起探討一下“假如生物圈中沒有動物……”

腐生菌

植物 植物

動物 腐生菌

5、總結匯報:動物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員之一,由於動物的消化作用、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 理活動,使得有機物的轉化的分解加速。所以說,動物能促進生物圈中的物質迴圈。

二、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6、動物搜查線:教師透過多媒體展示蚯蚓、蜜蜂、蒼蠅、貓、狗、魚、雞、牛等動物的圖片。學生透過選擇自己熟悉、喜愛或感興趣的一種動物,課前透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全面瞭解該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製作相應的展示作品。注意要讓學生明白活動的基本方式和要點。

7、動物與人類大看臺:學生在全班展示成果。其它同學聆聽過程中,積極思考,針對自己感興趣和疑惑的地方提出問題。並根據生活經驗、已有知識和展示的內容,全面、辨證地總結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發揮的作用。組織學生彙報交流,及時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創設濃厚的研討氛圍,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例:狗專題

成員1:我是人類忠實的伴侶!最早的狗是“牧羊犬”,後來幫主人看家護院,打獵都是我的職責;不過現在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了,防盜門做得很牢固,我就改行專門逗主 人開心了。

成員2:我是有名的偵探,還不是因為我的嗅覺特別敏銳,追蹤罪犯可在行了。

成員3:我是哈巴狗,我很可愛,專門討主人的歡心;不過在傳說中我的形象可不 怎麼好,那些專門逢迎巴結的人常常跟我一個名字。

成員4:被 我咬過的人請您抓緊時間注射狂犬疫苗,很多膽小的人看見我很害怕,其實我沒那麼可怕,只不過要忠實於主人而已。別擔心,我分辨敵我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呢!

8、歸納總結:透過協商和討論,將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分成不同的類別。理解隨著科學技 術的發展,人類對於動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人類對動物的利用也越來越全面。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查漏補缺,全面分析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適時展示仿生學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模仿青蛙的眼睛製成的電子蛙眼,螢火蟲與冷光,蝙蝠的回聲定位與雷達,烏龜的背甲與薄殼建築等等。

9、分析討論、昇華提高:當人類的需要與動物的生存發生矛盾的時候,人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透過學生的討論發言,激發其熱愛大自然、愛護動物的美好情感。

10、概括小結:動物透過與我們的生活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絡,體現其價值,人類應該感謝動物,珍愛動物。剛 才同學已經發現,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與動物的關係發生改變,從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到成為某些精神的象徵,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科學 的發展都離不開動物。當科學發展到一定時期,人類對動物的利用朝著高效和更加尊重的方式發展,其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生物反應器”產生出人們需要的藥物或營養物質。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學好生物學知識,造福人類。

教學設計說明:

1.本節課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學生的智力、心理、人格的健康發展為最終目的。力求改變原來生物課堂教學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達到充分體現教師參與調控,學生大膽質疑,討論探求新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2.生物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本節課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了課程目標。特別注重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組內合作,培養了學生的集體協作意識。

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並且多處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

4.多媒體運用合理。製作不追求華麗的影象,複雜的介面,而是透過與教學內容有密切聯絡的具體事例,增強了直觀性、生動性和說服力,每一張圖片、每一個畫面,每一個問題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透過聲、景、畫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服務於教學的效果。

教學反思:

透過本節教學實踐,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課程理念的科學性、可行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並且多處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同學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懷疑,如果沒有植物,植物自生自滅,其遺體或殘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質迴圈。這樣的疑惑存在,是學生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沒有全面理解。本節課在介紹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時,先從 學生容易接受的傳播花粉和傳播種子開始。在解決學生疑惑的過程中,聯絡自然界存在而學生平時沒有注意的現象,剖析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順理成章,便於學生理解接受。

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是學生太熟悉以至於可能提不起興趣來了解的知識。而且學生的知識往往是支離破碎,有時甚至是片面的,本節教學是對這些關係進行梳理的過程。從學生熟悉或者感興趣的幾種代表動物入手,全面分析、總結動物與人類關係的方方面面,貼近生活實際,符合認知規律。另外,本節課採用“動物與人類大看臺”比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這樣也方便學生理解。高科技發展帶來的“仿生學”和“生 物反應器” 就顯得順理成章。組織本節教學的難點是指導學生對資料的加工處理和交流表達交流效果,這需要平時注意鍛鍊。

《生物圈》教學反思9

針對教材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瞭如下特點:

一是,巧妙的設問。

教師在本課的巧妙設問,如: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呢?地球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可行嗎?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啟迪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同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二是,不是教教材。

本課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不是教材的傳聲筒,也不是教材的照相機,而是課堂生命活動的生髮者和創造者。教師對教學過程的預設及其動態發展的駕馭不僅僅是形式,更是教師教育觀念的體現。如:課堂中引入地球儀和讓學生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和特點這方面的資料。是考慮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內容在教材外,知識在教材中。

三是,著眼於發展。

本課教師以適應學生身心的特點為前提在與作者情感共鳴中再以自己之情點燃學生之情,教學前,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明確了地球生物圈的確是人類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透過師生的交流、互動轉化為促進學生髮展的情境,進而給學生以自然的感受,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有效的發展。如:“生物圈2號”的知識,點燃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時間控制合理些等。以後要在教學中多注意。

《生物圈》教學反思10

一.給學生機會,自己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去探究。血液的迴圈途徑的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關於動物的知識中已經接觸過,而且可以提示學生,人類的血液迴圈途經和鳥類及哺乳類動物是類似的,透過知識的遷移,學生應該能夠自己尋找出物質運輸的途徑,所以,課前給每位學生製作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透過他們自己討論,繪出迴圈的路線,增強學生的合作,並且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學生的能力、知識儲備有差異,因此允許他們結組討論,取長補短,避免知識資訊的孤立,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討論點的機會,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二.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透過小組的討論,每個組都能總結自己的成果,第二步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儘量多的給他們機會,並且在同學展示的過程中,允許其他組的同學提出疑問,本組成員可以參與解答,透過這樣的活動,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知識的討論中,中學生都有自我的表現欲,為了能夠參與到討論中來,他們就會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做到一節課中每位學生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減少部分學生一統天下的局面,培養學生的積極性。

三.對學生做出客觀的評價。不公平的評價會拉開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隔閡、冷漠、消極甚至對抗的情緒。有時,還會引起班裡的其他同學冷落、孤立被評價的學生,使學生受到精神上的傷害。所以,教師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偏愛優秀學生,不冷落後進生。而且,更應對後進生施以關愛,善於發現、賞識他們的閃光點,充分肯定他們所取得的點滴進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使之獲得“我也行”的情感體驗。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對每位學生給出一個激勵性的評價,同時讓去他學生作評價,是學生的評價不侷限於老師對她的評價,而且體現同學之間互相認同的意識,讓學生感到成就感,使評價是開放性的。另外鼓勵學生的自我反思激勵方法,可以自己評價自己的成果、作品等,使其他同學能夠理解你的創意,爭取同學良好的評價,這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適當的時機,邀請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建立同學、老師、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做到評價的人性化和個性化,突出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同時把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現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產生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不斷追求成功。能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

《生物圈》教學反思11

1、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的探究性教學,要求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體驗整個學習過程,而不是灌輸。本節課的設計力圖體現這一特徵。

2、本節課透過資料資料和實驗展示來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透過實驗親自探究體驗來獲取知識並利用多媒體動畫課件輔助教學,既很好地解決了重點和難點,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3、透過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讓學生及時鞏固並運用知識,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又使學生獲得了成就感,體驗了知識的價值。

本節課以探索導學法為主,藉助各種教學手段,依據各知識點的聯絡網路,在教師的層層設疑、學生思索答疑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學法的指導。教學中運用分段反饋來檢查學生對各知識塊的掌握情況,依次來調整課堂教學,最佳化課堂結構。平時學生不夠關注植物的蒸騰作用及其對植物生活的意義。如何發揮好學生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了新課程倡導探究教學的課程理念,達到教學目標,是本節課的要點。本節課的導人首先要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其次,本節課課前準備十分充分,有學生展示課前準備的測定植物蒸騰作用的實驗結果並描述實驗現象,有教師展示植物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等,在實驗證據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交流,得出植物的蒸騰作用的概念。由具體到抽象,很好地引導了學生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保持探究的熱情。

同時教師還利用課件解決教學難點“氣孔開閉的原理”,透過學生收集資料,教師提供資料等方式為學生探究做好資源和材料的準備。課後讓學生透過“DIY”進一步探究氣孔的分佈,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的精神。

整個的探究過程由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圈》教學反思12

本節是高中生物第一節課,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學知識的回顧和學習興趣的引導。由於沒提前做好學案,採用的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討論,提供很多學生討論和發表自己見解的部分。在教學時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儘量幫助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知識,雖然很多學生在初中時並沒有把生物當“當主科”,但很多人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比如讓學生討論回顧初中學的例項一草履蟲的運動和分裂等等;二是不僅僅拘泥於具體的知識,還引導學生從系統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以及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多舉例子,讓抽象知識具體化;三是要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調整問題的難度和教學策略,並注意列舉的事例應儘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熱點相聯絡,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性認識後總結細胞在其中的作用,從而體會“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教學過程中,改變了原有的教材設計,先從細胞結構入手,再進入非細胞結構的講解,想用這樣的方式更加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使用多媒體課件,利用圖片、文字、影片相結合的方式總結從細胞到構建生物圈的過程。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上認識細胞,並且感覺到細胞是真實存在的。多引導學生舉例,加深學生印象。讓細胞這個學生沒有觸控到的東西,真真實實的展現出來。

在學生牢固建立了“細胞”概念後,補充一些非細胞結構,強調這些生命也離不開細胞。最後落實到,無論是細胞結構生物還是非細胞結構生物,都離不開細胞。

一節課下來,雖然沒有完成課本的全部教學內容,但是很明顯感覺到了學生基礎各異,但對生物還是很感興趣的,相信以後會跟他們共同進步的。

《生物圈》教學反思13

生物圈這節課開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課件,並用激情豪邁的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啟用學生的興奮點,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情境。然後,提問學生: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嗎?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探知生物圈的範圍創設了良好的開端。

把舞臺留給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透過“角色扮演”能挖掘學生的潛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自我展示的機會,並體驗到合作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寓教於樂,使學生能在輕鬆、和諧、愉悅的氣氛中主動獲取知識。

培養資訊能力就是實現蒐集資訊與課程整合,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資料,組織學生課上討論、整理分析資料,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並透過我的引導答疑,最終弄清動植物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等,認同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條件,從中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學會科學的方法與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的觀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透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學能喚起沉睡的潛能,啟用封存的思維,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彰顯獨立的人格,弘揚主體性。所以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職責應該不僅僅侷限於傳授知識,應更多地激勵思考,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去解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一個接納、支援與寬鬆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情感體驗和成功的喜悅。

《生物圈》教學反思14

一、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

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涉及了兩個方面:一是微生物的主要特徵及與人類的關係,二是發酵技術。一開始我認為複習課可以容量大,把二者都制定在了目標裡,可是預估了時間後發現40分鐘內完不成,於是又把發酵技術相關內容給刪去,才能剛好用一節課完成目標。

重難點是根據學生的學情確定的。學生在學完新知後,會將相似的知識點混淆,所以基於這樣的學情我把複習課的難點確定為“1、病毒、細菌、真菌繁殖方式與休眠體的區別和識記。2、從名稱上大致判斷出某菌是細菌還是真菌。(如蘇雲金桿菌、甲烷菌、根瘤菌、毛黴菌等。)”

二、教學活動的安排

為了活躍複習課的氣氛,一開始我引入了競爭機制,將全班分為紅隊藍隊兩組,紅隊答題時藍隊注意聽漏洞,若紅隊答對了得5分,若有遺漏,藍隊補充了則藍隊翻倍得10分,兩對輪流進行。

在三班和四班磨課時發現,這樣的競爭確實能讓課堂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但是學生把注意力過多放在得分上,該不該給分、給多少分、該哪對答題等等,這些環節耗費了一些師生的精力和時間,使得知識點的線索串聯得不是很順暢,所以我權衡利弊後,在七班上課時決定不用這樣的競爭機制,只在最後完成“微生物與人類關係”時需要小組合作完成,其它環節只需同桌互動就可以。這樣改進之後學習效果好了很多。

三、學案的整改

一開始出於讓學生梳理比較的初心,我將比較的表格大框架設計好列印在學案上,學生需要自己調動所學完成表格內容。在磨課中發現,由於表格填空內容較多,學生一方面不知道某些空該往哪方面去寫,另一方面不知道寫多少,是詳細寫還是簡單寫,導致表格自學部分進度很慢。另一個問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課本上找出各種微生物與人類關係的例子,比較多比較瑣碎,學生翻書也耗費很多時間,所以這部分也效率不高。

發現問題後我對教案重新進行了整改,一方面把表格內容填空部分不再留大量空白,而是在表格裡設計挖空,學生只需完成表格中的某些挖空詞語即可,這樣的改進既給學生的答題設定了方向,也減少了學生的書寫量,省時高效。另一方面我自己把課本上有關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都梳理出來編上序號放在學案裡,讓學生根據分類將對應的序號填進表格即可,這樣既省了學生翻書的時間,又省了書寫名稱的時間,一舉兩得。

四、結語

課不磨不成器,教學都講究預設和生成,我在設計時覺得沒問題的內容和環節,到了真正上課時就暴露出很多實際操作上的困難和不足。這也說明了我的教學經驗依然不足,仍需要多進行這樣的設計和磨課、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以便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學習!

《生物圈》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注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能把新課程理念滲透較好,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引導、誘導、指導的主導地位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規律,具體體現如下:

1.多媒體教學增強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和所學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的慾望進入角色。生物圈這節課開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課件,並用激情豪邁的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同學們,在浩瀚無垠的星空中,有一個藍、綠、白相稱編織成美麗圖案的地球,懸浮在茫茫的宇宙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在這裡繁衍、生息……這是一個充滿生機勃勃的世界!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於是,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容易啟用學生的興奮點,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情境。然後,提問學生: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嗎?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探知生物圈的範圍創設了良好的開端。

2.角色扮演體驗成功、喜獲新知

角色扮演比較適合初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能張揚個性,使其在合作學習中展露 自己的才華,這既是表演者成功的體驗,也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融入到教學情境之中,培養學生多渠道、多角度獲取新知及思辨與創新的能力,同時也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個性特長的瞭解,以便因材施教。把舞臺留給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透過“角色扮演”能挖掘學生的潛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自我展示的機會,並體驗到合作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寓教於樂,使學生能在輕鬆、和諧、愉悅的氣氛中主動獲取知識。

3.分析資料、培養能力、主動探索新知

在此教學環節中,注重了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給學生創造發表自己見解、提出不同意見的機會,使學生主體得到了發揮,合作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從而使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決策意識、團隊精神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資訊能力是21世紀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培養資訊能力就是實現蒐集資訊與課程整合,即:知識不是教師灌輸進去的,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探索、自我構建而獲得的。所以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資料,組織學生課上討論、整理分析資料,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並透過我的引導答疑,最終弄清動植物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等,認同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條件,從中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學會科學的方法與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的觀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可見想象力能錘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對造就具有獨特見解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更現實的意義。所以我們教師就應該為學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讓它飛得更快、更高、更遠。比如學生在角色扮演結束時,我提出了一個超越性的問題:我們人類主要生活在哪一個圈層?學生回答:岩石圈。然後接著問:人類的活動僅僅侷限於岩石圈嗎?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到大氣圈或水圈中呢?學生踴躍回答:我們可以乘宇宙飛船到大氣圈,坐潛水艇到水圈。我對學生給予了及時的評價,讓他們有一種興奮和喜悅。然後接著說:可以看出,人類可以藉助自己的智慧突破自然的限制。請同學們繼續想象,人類是否可以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呢?學生雖然眾說紛紜,見解不一,但是從課堂的氣氛中足以看出他們積極主動、樂於參與,經過學生相互點評後我總結道:人的智慧雖然偉大,但是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生物圈,那麼,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都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呢?解惑的同時也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下一個問題。

總之,透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學能喚起沉睡的潛能,啟用封存的思維,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彰顯獨立的人格,弘揚主體性。所以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職責應該不僅僅侷限於傳授知識,應更多地激勵思考,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去解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一個接納、支援與寬鬆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情感體驗和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