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在現實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資訊科技教學方面,談談幾點反思:

一、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明顯。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們應該採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學會了本節內容。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學習環境,保持良好學習情趣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我懂得,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牴觸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是保持學生學習情趣的最佳手段。

現在每班學生都在五十人左右,教師要一個一個教根本忙不過來,因此在分組的基礎上,採用“生教生”的教學方法。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輔導,這樣既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負擔,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所有學生不會的問題得到解決。在這種分組教學的情況下,教師的作用並沒有失去,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

三、採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法

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科技這門學科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創造性、操作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法既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也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

總之,要教好資訊科技這門課程,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採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鼓勵、指導學生檢驗資訊,獲得資訊,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

1、傾注愛心,培養學習興趣

2、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資訊科技的信心。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不僅僅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面帶微笑使學生的心情放鬆、消除緊張,也不僅僅是自然地運用語言來組織教學,透過視覺交流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讚許地點頭、恰當的表揚、肯定的眼光、得體的手勢等都有會給學生以愉快的鼓勵。教師愛學生並充分信任他們、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他們也就會信賴老師,就會積極地參加到學習當中。

3、進行正確的引導

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在教學中使學生清楚地瞭解學習資訊科技課程及各章節知識的具體目的、任務和要求,教學內容在實踐中的作用及在整個知識體系中所佔的地位。透過生動、具體、感染力強烈的學習需要,使學生了解計算機是資訊時代的標誌,生活在資訊時代必須掌握資訊科技知識,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新奇感轉發轉移到學習上來。對資訊科技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4、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教學中教師要把全體學生的情況,要處理好和學習的關係,特別要抓好學生那種群體的“兩頭”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在和諧的氣氛完成教學任務。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3

4月5日第七週我上了第一次彙報課。自己的評價是一般,整節課雖然平穩上完,但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在評課中聽取各位老師的意見後,結合自己的思考體會,現總結反思如下:

表現得比較好的方面:

1、教學目標思路清晰,重難點明確。語速適中,平穩。

2、操作步驟多,比較詳細。留給學生操作的時間多。

3、在課堂上有提到:會的同學幫一下不會的同學,不會的同學也要主動去問會的同學。互幫互助。

這節課好的地方,在以後的課堂中應當堅持,保持下去。

有待改進的方面:

1、在學生操作的時候,課堂巡視還比較拘謹。

2、檔案提交的型別要提前說好。是資料夾,還是單個檔案?

3、錯誤的演示應當多一些,這樣學生在做錯的時候知道怎麼改過來。

4、PPT上的課堂作業應當將作業一和作業二分開;PPT的原圖和效果圖分開。

5、課堂上的素材可以選取學校的圖片,與學生相關的圖片。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最後,在之後的備課上課中堅持好的方面,同時思考怎麼改正不足的地方,爭取上好一節課。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4

以前我總覺得資訊科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操作,上課時,我演示一遍,學生再“照葫蘆畫瓢”。透過半年的實踐,我發現,這樣的效果很差,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你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更有部分學生走神了,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說什麼。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經過一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在資訊科技教學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巧設課堂前奏。

在計算機機房上課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巧妙的設定課堂前奏。學生大多想自己操作,不想老師多講。可以告訴學生在課堂的時間安排上有以下三種方案:第一,講一節課,不操作;第二,講 30 分鐘,操作 15 分鐘;第三,講 15 分鐘,操作 30 分鐘。大家希望採取哪種方案啊?學生會說第三種方案。這時抓住機會巧妙安排:大家要想讓老師採取第三種方案,必須集中精力聽課,否則就採取第二種方案,甚至第三種方案。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比較集中。

二、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資訊科技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透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透過螢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如在一節上機課中,我發現有些同學不能夠區分“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於是我當時馬上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討論。透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元,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還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游標前面的字母,相當於咱們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三、精講多練。

對於學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學,這樣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而對於一些較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要領。此外,要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從而掌握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教師加強巡迴輔導,及時解決學生髮現的問題。

四、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

師生互動,學生的互動在課堂上要得到體現。互動可以在小組合作中體現,小組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優、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優生髮揮特長,施展才能,差生盡其所能,學有所得。這實現了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這種互動能夠調動優、差生的積極性,將會明顯的改善課堂紀律。

五、展示學習成果,共同評價作品,尊重學生的選擇和評價。

利用下課前五分鐘,透過電腦螢幕全班共同來欣賞完成的比較好的同學的作品,讓學生來評價作品的優點所在。孩子們發言積極,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審美能力提高,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六、抓住學生的閃光之處,給他們創造進步的機會。

不同的學生存在著個性的差異,我們不能用一個標準去對待所有的學生,更不能用同一個方法對待所有的學生,尊重他們的愛好,作好思想工作的同時,要相信他們的自主能力。如在教初二年級學生學習EXCEL時,有的同學以前沒接觸過此軟體,覺得學起來很好玩,很感興趣,情緒很高,而有的同學已經對EXCEL軟體掌握得較好了,我就教他們深一些的內容,例如利用EXCEL進行數字計算,這是他們新接觸的,比較感興趣。儘管他們做的事情不同,水平也不一樣,但最終都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總之,要上好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初中八年級閱讀課課後反思初中八年級閱讀課課後反思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5

資訊科技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及各方面的協調能力,要確保資訊科技教育在培養新型人才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探討資訊科技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計算機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利用“任務驅動”法來實現教學任務

單從“任務驅動”字面上看,好像是學生在老師佈置的“命令(任務)”驅動下完成某些學習,如果這樣的話,那學習過程就不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而是被動積極的學習了,學生主體仍然沒有從被動的去接受知識中解放出來。我們這裡所說的“任務驅動”是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透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透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事實上它並不是簡單的給出任務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講畫圖中的圖片翻轉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任務:畫出一個倒“福”字來。學生得到這一任務後,他們就會主動的思考並學習完成這一任務所需要的知識。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完成這一任務需要用到“為圖畫新增文字”這一舊知識和圖片翻轉這一新知識,學生就可以透過完成該任務學習並複習新舊知識,而且還學到了把知識綜合起來運用。

二、使用懸念手法,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時,往往喜歡上上機操作課,對課堂理論性教學則感到單調,尤其是在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時表現較突出。此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或採取簡單批評指責的方法要求學生注意聽講和積極思考,效果不會很好。如果採用電視節目預告中使用的“懸念”手法,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計算機儲存容量時,我手舉一張光碟,設其厚1mm,接著提問一套百科全書的厚度是多少?此時學生會七嘴八舌地猜測回答。這時學生已經產生了一個疑問,一張盤和百科全書有什麼聯絡呢?接下來話鋒一轉說道,就用這樣的一張盤,可以存入幾套百科全書!學生馬上會瞪大眼睛、張開嘴發出驚訝的聲音。此時懸念已產生,興趣也調動起來了,學生會懷著極大的好奇心要了解計算機儲存容量到底有多大,預期的教學效果就達到了。

三、注重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知識不再僅僅作為資訊而被簡單傳遞,它應該成為引發學生思考的物件。學生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並隨著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展。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促進者,指導者,應該引導學生針對某些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儘可能地去暴露學生思維過程,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結論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使學生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發展能力的過程。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非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透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6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目標即學生髮展的需要與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矛盾。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心中要有學生,但是如果如果教師心中只有個抽象的群體意義上的學生,其教學目標必將是全班一律的。因此,教育必須要進行資訊科技的教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作為資訊科技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資訊科技的重要性。

一、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

由於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計算機作為資訊科技技術教學的媒介,能演示多變的圖形、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色彩,強烈刺激著學生的視聽感官,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學生有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邏輯思維過渡。但學生形象思維較活躍。對於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識使學生散失學習的興趣,沒有這樣的興趣,快樂學習就無從談起,教學中要選擇學生身邊比較貼近的生活事例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引起注意,培養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內容應注重學生開放性

在完成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標的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比較好,就進行能力方面的訓練。可以把自己的某個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學生則在某方面的基礎知識比較差,就在基礎知識多下功夫。

教育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開放,不同的教學內容造就了獨特的思維方式,保持學生的個性,給今後創造力的發揮留下潛力。

三、教學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

資訊科技課中能借助Internet這個巨大的資訊資源庫以及計算機本身具有強大的計算、輔助、管理等功能。這樣教學課堂中根據學生愛玩的特點,指導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擴充套件他們學習電腦的興趣;利用學生好勝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會邊動手,邊觀察,邊分析,啟迪他們在實踐中進行科學的思維;教師不應強行把學生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善於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認真聽取學生髮表的意見,並放手讓學生大膽試一試。

“授人以魚,未若授人以漁”。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中,既注重傳授知識,又注重讓學生理解電腦獨特的思維;不公會使用電腦,還時常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這個程式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思路。

在課堂上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作出別出心裁的答案。學生智慧的啟用,會反作用於教師和其他學生,使其能在更高層次上積極思維,從而在師生、學生間積極思維的互動中,不斷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師生可從中盡情地去體驗教學創造美的樂趣,並可獲得教案目標之處的收穫。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關注知識的結構和學習學習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能力的遷移,使這些結構具有適度的靈活性。

讓學生成為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主動地去發現學習從而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這就要求在一節課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自由,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選擇方法是自由的。建立多向的交流環境,學生可以問教師,也可以互討論,還可以查資料來解決。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教室是你們的,電腦是你們的,老師只是你們的學習夥伴,能學到多少知識,全看你自己的了。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堂課下來,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狀況,根據自己的選擇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真正成課堂的主角。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7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營造好的課堂氣氛,還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究,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處理資訊的能力的培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資訊收集、處理和應用的實踐活動,為資訊科技教學營造“寬鬆、主動、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現淺談如下小學資訊科技教學設計的幾點體會:

一、利用多媒體演示講解的教學設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資訊科技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直觀性,有關資訊科技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僅憑老師的口述,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因此,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教師的講授應精心選擇使用多媒體資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利用發現探究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在資訊科技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獲得知識,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被動的接受者。其教學設計為:簡述操作要領→操作嘗試→啟發引導→操作學習→反饋指導→鞏固練習→歸納總結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方法,一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二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如在學習word製作表格時,學生學起來很簡單。但是否很簡單,透過佈置一個任務(製作課程表),學習效果就一目瞭然了。至於鞏固練習和歸納總結,道理是很顯然的。這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操作時間密切結合的教學設計。

三、構建“主體-互動-探究”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創作興趣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老師先佈置任務,學生透過完成任務來自主的參與教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教學人際關係,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在大多數學生基本完成任務後,從學生製作的網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後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看法,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適當的引導討論方向。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主動研究,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並透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8

我們課題組成員把這一段時間的調研實踐進行了反思,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任務驅動的形式化和簡單化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實施中存在著將任務簡單化的傾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對達成教學目標確實有著獨特的優勢,但把任務簡化為以教學目標的問題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義錯誤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計算機網路”一節的示範課上,教學目標是:認識並瞭解計算機網路。作用。分類和組成,教師依此提出了四個問題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的作用?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計算機網路的組成?並認為這就是給學生提出的四個任務,而後用大半節課的時間要求學生從教師做好的網路課件中,分別單擊“計算機網路”“網路的作用”“網路的分類”“網路的組成”等超級連結,透過看到螢幕上呈現出的與書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來完成“任務”。這種對“任務”與“問題”的理解未免過於膚淺,這裡提出的四個“問題”不需要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來建構知識框架,而只需要開啟書本就可輕而易舉地獲取正確答案,它不是“任務”,不構成“任務驅動”的前提,自然也不屬於任務驅動教學方式,這位教師所做的課件自然也屬於“課本搬家”。對高中學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學生,這種照搬課本的資訊科技課是不會受歡迎的,因為學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們不需要“課本搬家”,他們渴望獲得在教師引導下的,展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展示事物本質的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驅動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過程。

二、關注任務驅動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僅理解為是對學生技術的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門課程,它既含有豐富的科學性,又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知識,在教學目標上則體現為豐富的情感目標。任務驅動的教學形式使教學環境情境化、問題化,教學過程則要求既源於具體情境而又能超越具體情境,達到融知識、技能、情感於一體的至高境界。有價值的任務驅動的設計除了能使學生達成一定的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以外,還需要能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感、行為習慣乃至人格塑造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均產生積極影響。有這樣一節小學資訊科技課:以“附件”中“錄音機”的錄音、效果等的學習為載體,使學生學會“視窗”、“選單”等的操作。這本是一節任務驅動較為得當的好課,遺憾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自行錄下一段聲音並進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關於音樂審美的說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學生在講合演示時,將國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悅耳更為重要的是影響了國歌的嚴肅性和莊嚴感,不能不說是這節課的一大敗筆。

三、改進之處

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技能教學效果不錯,但有一些問題需注意和改進:

(1)教學進度不易把握。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課堂更為開放,但這一“放”就不好“收”,每一組的探究程度和進度教師很難把握,實訓結束時,有的組提前完成,可有的組只能草草“收兵”,影響效果。以後需採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證探究效果,又不影響進度。

(2)課堂管理待改進。探究性學習法的課堂更為“活”了,這也導致個別學生干擾他人。對此還要想些辦法,採取措施在行動上約束學生,最好能使學生都“忙”起來。

(3)評價上有困難。傳統教學強調“單打獨鬥”,學生表現很容易掌控。但採取任務驅動教學法,可能有個別學生濫竽充數、混水摸魚,給教師造成形勢一片大好的錯覺,影響到教學效果。

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將可能透過計算機網路隨時獲取幫助,並隨時成為“教師”。這種教學方式全面應用到技能教學相信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它將完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讓每個學習者將學習當作一種享受。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9

本學期,我擔任了小學的資訊科技課教學。羅樂中學歷來對資訊科技課非常重視,注重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非常感謝校領導能給我這個機會,給我一個自由發揮的舞臺,尤其感謝黃校長,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您的一些創新的理念,令我受益匪淺。

小學資訊科技課的教材,已經要求對網路的瞭解;對於一個剛踏上教師崗位的新教師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在學生中開展了調查,對於時下他們最感興趣和了解的資訊科技內容進行了統計和歸納;其次,把學生知識點內容也結合進來;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將要學習的某些內容,但是程度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說不是很簡單,但能為小學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最後,和其他學科的內容想結合,使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本學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基礎操作篇

①開關機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②資料夾的操作(要求每個同學建立一個以自己班級學號命名的資料夾,將今後每堂課的作業都儲存在自己的資料夾裡)。

③檔案和資料夾的搜尋。

④桌面的設定。

(2)網路篇

①學會瀏覽網頁。

②申請免費電子郵箱,收發電子郵件。

③聊天軟體QQ的使用。

④申請北海網誌(學生Blog)的空間,學會修改模板、發表日誌。

⑤學會發送電子賀卡。

(3)軟體篇

①“畫圖”軟體的使用。

②用“Word”軟體製作小報。

③用“Word”軟體製作表格。

④用“Powerpoint”軟體製作幻燈片。

⑤用“金山畫王”軟體製作圖片。

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每堂課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然後讓他們運用學過的知識完成任務。所設計的任務有:教師節賀卡,給老師的一封信,國慶節小報,製作一張課程表,奧運會幻燈片,製作一幅“秋遊”的圖畫,給自己安一個網上的家。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完成任務還是比較有興趣,他們覺得如果能快速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就能體現出自己的能力。我還發現,他們對於上網完成的任務,熱情特別高,可能是因為網際網路的普及,已經滲透到我們身邊的每個地方,網上豐富的資訊內容能夠使他們的視野更寬闊。對於依靠軟體完成的任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也做的非常好,比如小報、幻燈片和金山畫王的圖片,有些學生的作品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我在授課和指導學生的同時,注意了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時瞭解他們的愛好,他們感興趣的技術,和他們想學的知識,並把這些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力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他們引導到主動學習、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也透過不斷的交流,增進了和學生之間的感情。

當然,在本學期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掌握知識還不牢固,教過的內容,過了2、3個星期就忘記了;有些學生對於鞏固的、知識點重複的練習興趣不高;由於學生水平的差距,造成講課效果不一致,往往好的同學已經反覆操練了幾遍,而較差的同學還未能完成一遍,而我個別輔導的時間有限,因此某些同學一學期內完成的任務寥寥。這些問題在下一學期裡都需要改進。另外,資訊科技課基本都是上機操作課,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也比較容易興奮,因此要保證課堂紀律,做到收放自如,還需要下一番功夫。

以上是本學期資訊科技課教學中的一些得與失,在新的一學期中,我要更加努力,爭取出色地完成校本課程的編寫和課堂教學任務。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0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一學期的工作結束了,結合本學期的工作實際,我針對自己在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評價和反思,寫出如下反思報告,以利於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幫助。

一、把資訊科技教育提高到培養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資訊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作為資訊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在教育中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謂計算機能力,是指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能自行開關機器、能用畫圖軟體進行畫圖、能獨立進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處理軟體作一些文字編輯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網獲取資訊的能力等。將計算機能力提高到學生未來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這與現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關。“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義是指未能獲得讀、寫及計算能力的人,他們無法與同時代的人溝通,儘管他們可能上過學,並獲得過文憑。當今的資訊社會,讀、寫及計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擴充套件,“功能性文盲”的標準也有了更為廣泛的涵蓋面。

“讀”的含義在發生變化,不僅要讀印刷的文字,而且隨著全球網路化的到來,如何有效、快捷地閱讀網上豐富的資訊資源成了一個現代人必備的才能。

“寫”的含義在發生變化。寫也不僅是指以往的用筆書寫,它還包括藉助計算機的“寫”。更為重要的是,還需要將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網上書寫,透過網路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獲取最廣泛的幫助和支援。

“算”不僅僅侷限於過去的做算術。計算機的出現,使算內涵和外延極大的擴充套件。很好的把握計算機的計算方法,能大量節約精力和提高效率。

我們有義務讓學生認識到,資訊科技能力的缺乏,將導致成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為“功能性文盲”,將有可能出現如下的尷尬局面:在用途越來越廣泛的諮詢系統的電子觸控式螢幕幕前無從下手;手持信用卡卻在ATM自動取款機前取不出錢來;在家庭的自動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煙海的INTERNET資訊中找不到急需的資訊等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明確資訊科技的重要性。

二、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只有積極調動學生,能夠讓他們主動參與,思維得到開發,這就的教學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輕鬆的學習氛圍。

1、自學是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好資訊科技課程的基礎。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別是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代表的資訊科技更是日新月異,以至於一些以前已經學過計算機的人還要從頭學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教學生學一成不變的東西,那麼也許學生還沒有畢業,那些東西就早已過時了。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獲取資訊,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資訊科技,才能適應資訊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2、幾年來,計算機組在資訊科技學科教學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務”為驅動,採用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探究方法來進行知識、能力傳授的教學方式,它讓學生就某一“學習問題”自覺地、主動的進行探究學習。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於是教師從講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和創造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互動的。教師設計了合理的任務、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推動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地去完成各項任務;而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會發現並解決更多的問題,當問題無法解決時,就會求助於他人、求助於教師,此時,教師為學生所推動,可以深入發揮其主導作用。主導推動主體,主體促進主導,直至完成整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任務作為重要的載體,被教師、學生運用,推動整個課堂教學的進行;因為學生、教師的推動,任務的本身也會發生一些事先不可預知的變化,可能發生更為深層次的拓展。

3、“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是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型別。從理想的狀態來講,整合型課程十分有利於學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課程改革的趨勢。

計算機組在資訊科技課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設計綜合化的教學內容,將其他學科的一些內容整合進來,在資訊科技課堂上不僅講資訊科技,而且涉及多學科知識,將各類學習看作資訊科技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組織教學時,把這些相關的知識聯絡起來進行教學,促進和實現多學科知識之間的真正聯合,從而形成了一種綜合化的教學模式,有助於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例如在講解軟體時,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求Excel中的內容。

這類課型其優勢在於:首先,知識之間的聯絡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學習的知識與他所熟悉的或喜歡的知識有關聯時,那麼在他面前的知識就立即變得開闊起來,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從而形成突破口,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其次,整合課型促進了多方面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能力是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每實踐一步,都要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和自己的親自操作,學生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修正和調整自己的計劃、行動和方法,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落實在這些實踐過程之中。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設計學生進行研究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親自體驗獲取、傳輸、處理、釋出和應用資訊的全過程,同時體驗創新;在指導學生交流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交流作品,還要讓學生交流完成作品的過程和方法;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時,不僅要看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總之教師要從多方入手,使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1、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使學生具有創造的源泉

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才具有創造的基礎,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從而發揮出學生的潛能。

“創設情景”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身臨其境”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如,五一勞動節到了,讓學生設計慶祝自己父母節日的圖片;學校要召開運動會,讓學生設計本班啦啦隊的標語牌以及設計運動會成績統計表;學校要召開辯論會,讓學生製作自己的簡報配合演講等等。大量的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有創造的源泉,又有創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挖掘出他們的創作潛能。學生的能力也會在創作實踐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2、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研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主動性學習是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有效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資訊處理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協作精神的培養。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

開展基於主題研究式的資訊科技教學活動,是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環境的一個好方法。創設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研究,完成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全過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透過積極探索和交流,完成對某個主題的瞭解、認識,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結論或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學中不僅要創設主題,還要設計符合學生情況和學習環境的任務。而且主題和任務要有實際意義,要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例如,“環境保護”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全社會都關注的主題。針對這個主題,教師可設計以下不同的任務: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電子板報;製作“環保專刊”或有關環保的簡報,介紹和宣傳環保知識;透過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提出環保建議和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方案;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網站等。

四、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做為一個好老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高二的學生雖然經過了一年的學習,但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資訊科技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設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養

興趣是學生基於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學習《Flash動作補間動畫》一課,大家都懷有一種畏懼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動畫是如何“動”起來的,更想切身體會一下操作計算機的樂趣。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動機是當興致高、心裡想做的時候。我抓住這一契機先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你知道動畫是如何製作的嗎?”、“用Flash這個軟體又如何製作動畫效果呢?”,接著我向學生展示了課外活動小組中學生做得一些Flash動畫,透過觀看,這時學生學習興趣倍增,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在教學理論指導下,採用多種有效教學方法,激發興趣,如果師生的教學雙邊活動是愉快的、積極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時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首先要將教材研究透選徹,要將學生了解清楚。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了。要注意精講多練,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探究學習;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聽講邊操作,實行手把手教學。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要給他們百分之七十的時間練習。再次,本學期主要講授了Flash動畫的使用,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布臵操作任務時不要“一刀切”,對基礎好的學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務外,可布臵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他們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

七、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資訊科技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同時可以採用網路教學,透過網路和自制的學習網站,引導學生透過網路手段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幫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臺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也很好。

八、與其他學科整合,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當今計算機網路的龐大資源庫和對資訊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認識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培養學生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處理資訊的意識;各學科的考核越來越重視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結合,讓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絡,加深學習效果,根據所學的知識在論壇中與網友討論各種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齊心協力一起解決問題,如各學科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為學生提供一些關於某知識點內容的參考網站,在資訊科技課上應注重引導學生透過瀏覽和學習這些網站內容,學生可以透過網路與其他學生、各種專家、教師等交流,擴大了課程資源範圍,拓展了學生自身獲得知識的渠道,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這一方面這學期我做的還很不夠,以後在這方面要多與其他教師多交流,加強資訊科技輔助教學這一功能。

九、教學評價一般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較多,特別是在學生自由創作過程中

教師對於學生的活動給予恰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掌握教學內容,達到良好教學效果。也使學生更客觀地評價別人的作品。讓不同水平的同學在活動中都能有所發揮和創新。本學期我在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務,就去指導學生操作,而沒能及時給完成任務的學生評價。

資訊科技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資訊能力解決自身生存中所遇到資訊問題,適應社會的需求。在思想意識上明確了資訊科技教學目的是資訊科技教學成敗的關鍵,提高學習興趣是必要的手段,培養資訊科技素養是根本。我們教學的物件是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非常重要,以這個目的指導我們備課、上課,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和顯著的成績。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1

一、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每一位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資訊科技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下,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學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有時顯得比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內,總要求他們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是很困難的。那麼,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值得我們思考。我認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自學也未嘗不可;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教師加強隨堂指導,使學生聽明白,做正確。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如果整一堂課只講理論不讓他們動手,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多動手,這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上機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注意難易結合,有時候採用同樣的練習,基礎好。

的學生由於認為太簡單在操作的時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礎差的學生有時又認為太難做不出來,這樣“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這時候佈置不同的任務,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務,另外佈置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基礎好的學生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和知識技能。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如果總是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長期下來,學生便會慢慢地失去興趣。資訊科技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或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好生輔導差生。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臺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很好。另外,將書本中的例題和練習相結合,提出典型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然後由小組派代表上臺來講解和演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經驗。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2

一、調整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資訊時代的到來使電腦進入了千家萬戶,隨著寬頻的普及上網也不再是一件難事,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網路熟悉、著迷。吸引他們的究竟是什麼?透過與學生的交流,我瞭解到原來是那些絢麗多姿、精彩紛呈的網頁、精美新穎的圖片和惟妙惟肖的動畫。知道這些後,我嘗試性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將現教材中選修的Photoshop影象處理和安排在後面的網頁製作兩部分內容進行擴充、提前講解。我們還為學生開設了一個Flash動畫興趣製作小組,為學生講解動畫製作方面的知識和基本技巧。這樣同學們綜合運用課上課下所學知識,用Photoshop製作圖片、用Flash製作動畫,在將其用於自己的網頁中,做出的網頁作品十分精彩。學生在學習和製作的過程中興致濃厚都很積極認真。他們十分感慨沒想到做網頁也挺容易的。透過這次嘗試性的實踐,學生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精神

在現有教材中,程式設計內容被壓縮到了很小的一部分,這是因為許多人都認為現在讓學生學習程式設計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我覺得這種觀點很片面,因為無論哪種計算機語言都以其極其豐富的內涵給學生提供了廣博的思維空間。有時一個看似簡單的程式,做起來卻要費不少周折,包括分析、構思、畫框圖、寫程式、除錯、修整、最佳化、成功多個步驟。在整個過程中常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會使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的創造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程式設計有的由個人獨立完成,有的則需幾人合作完成,不論哪種在完成的過程中都有助於培養學生沉著、冷靜面對困難的態度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後者還特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團隊精神,這種能力與精神是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融入社會必須具備的素質。另外,程式設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在此過程中其思維能力往往會得到跳躍式的提高。思維是能力的核心,能力是思維的外化和延伸,二者相輔相成。能力有了提高,不正是我們素質教育所期望的嗎?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練習中學會創新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是教師的天職。在初中資訊科技課Word部分的教學中,學生在掌握了對藝術字、文字框和圖片的基本編輯方法後,要求能夠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制作出圖文並茂的文件。書中給出的例子是“笑話”這個文件,例項很簡單,也很呆板。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的話,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更不用說創造性了。但如果教師將這個例子變一變,在綜合運用繪圖工具將其改變形狀、背景顏色,就會讓學生眼前一亮。他們會想老師用的菱形,我可不可以用三角形、圓形,換一種顏色一定比老師做得好。此時,教師只要適當的予以引導與鼓勵,學生就會將自己的構思、創意表現出來。這樣完成的練習才真正達到了練習的目的,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綜合應用編輯方法的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重要的一點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揮,看到自己作品後的成就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體味到學習的快樂。

四、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資訊科技課的課時畢竟有限,這些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一些應用軟體的介紹不能過於細化,不能將某些專業人員深入運用這些軟體時才能碰到的問題作為教學內容去挖掘探討。但是,任何一個應用軟體的功能都是強大的,也總會有學生對其產生特別的興趣,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進一步學習。此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對學生的問題切忌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應引導學生自己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對軟體進行自學從而解決問題。正所謂“授人以魚,未若授之以漁”嗎?教師不必擔心學生會中途放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興趣,就一定會主動研究學習的,所以教師只要適時的加以指導就足夠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資訊科技課學習的真諦,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借鑑;而且它又是一門快速發展的技術。這對於一名教苑新兵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將不斷探索、刻苦實踐,在資訊科技課的平臺上做出新的貢獻。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3

這個學期我上高一,高二的資訊科技課。下面我就分別對這兩個年級的課進行教學反思。

高一的資訊科技是必修課。這個學期學生的任務是學習網站製作和會考。期中考試前我們主要是學習網站製作。現在學生上網的機會多了,所以對網頁不會很陌生,但是,真正到自己建設網站,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以前我上課的時候,主要是講解演示一些知識點,演示的網站比較粗糙。要求學生髮揮自己的創意,運用學過的知識點來製作網站。我當時的初衷是想讓學生的思維不要被我的教學束縛,力爭有自己的東西,同時也節省教師演示的時間。但前面幾次的教學實踐看來,這僅僅是我理想的想法,我們的學生還沒有能力達到這個程度。我們的學生習慣於依葫蘆畫瓢,你老師做成什麼樣子,他們做的也是差不多。因為我演示的比較簡單,對於結構,色彩也沒有很好的安排,所以,學生做的也不是很理想。學生不肯花點心思來規劃網頁的佈局,內容的拓展,網頁的美化等工作,或者他們也還沒想到要這樣做。我考慮還是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樣本,讓他們看了我提供的樣本以後,思維能有所發散。所以,這個學期,我一節課的備課時間至少要三節課,對每節課的演示內容進行精細製作,力爭給學生看的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內容,讓學生有所領悟。從這半個學期看來,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學生的網站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為數不多的學生做的跟我演示的有些神似,大部分學生的網站還是有自己的風格的。

高二的資訊課是選修課,決定了學生主觀上不會太重視。學生對於上網的呼聲很高,每次評議時老是有這方面的要求。對於這點,如果生硬的拒絕,必然造成學生的對立情緒,課也不能正常的開展。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在上學期已經有了一個措施。就是當學生完成了課堂上佈置的作業後,剩下的時間允許學生上一會兒網。怎麼檢查學生是否都完成了作業?如果當場全部檢查,時間上不允許。我們的做法是當場抽查六位同學的作品,如果這六位同學的作業都完成了,那麼剩下的時間留個學生自己支配,如果其中有同學沒完成,那麼全班其他同學都要等這位同學完成。在這種措施下,學生既有一定的壓力來學習,又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這個學期以來,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有部分同學有虛假行為。他們動了歪腦筋,把其他同學的作品拿來混充自己的作品,這種行為在檢查的時候是比較難查出的。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那麼有可能這種不好的傾向會在學生中蔓延開來。我想到檢查學生的作品是否是自己做的方法就是當場驗證。所以,我把檢查的方法改為用電腦隨機抽出一位同學,讓這位同學在大家的眼皮底下當場做出作品。這樣,學生是否是自己做的作品就一目瞭然了。運用這種方法,有幾個被我列入黑名單的學生也老老實實自己做了。因為學生還是有羞恥心的,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丟臉,他們也覺得好沒面子的。

我覺得教學方法也是要經常改變的,每年的學生都會不同,不同階段的學生的心態也是不同的,這就是這半個學期來我的教學反思。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4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型的課程,其實踐性強,發展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發覺孩子們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初步掌握了計算機操作的基礎知識,在挑戰困難,增強自信心與創造能力等方面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歡樂。

一、重組教材激發興趣。

在中低年級段,學生處於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初步狀態,對於趣味性的知識較為敏感,所以根據這一階段的年齡心理特徵,開設的計算機課就以指法練習、輔助教學軟體的應用以及益智教學遊戲這些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知識為主要內容。這樣做,符合兒童階段的認知結構便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處於一種愉悅的學習狀態之中,便於接受老師教授的新事物,並且易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發展自我的能力。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內容——《用計算機畫圖》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餘也教學生玩玩“掃雷”、“紙牌”等益智教學遊戲,以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機操作課中,我透過學校的多媒體展示系統,將有一定電腦基礎的學生的電腦作品製成幻燈片並配上優雅的音樂在教學樓一樓電視螢幕上播放,學生們頓時沸騰起來,紛紛舉手詢問,我都一一給他們解答,並鼓勵他們只要努力學,就一定能成功。於是就開始手把手耐心給他們講解畫圖的有關知識。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們對電腦已不陌生了,我就帶著他們進入Windows的“畫圖”。在畫圖紙上進行畫點、畫線、畫圖形等操作,經過操作訓練,學生們學會了許多工具和選單的使用。透過複製、剪下、貼上和移動,學會了畫一些簡單而美觀的作品,互相欣賞,直到下課,同學們仍然餘興未盡,圍著老師問這問那久久不願離去。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輸入漢字給自己的畫取名或將自己的大名也寫在畫上呢?這時我順勢讓學生認識鍵盤,用鍵盤練習卡一遍又一遍的練習,同學們終於能找到26個英文字母的位置,漢字也會輸了,我又指導學生構思新的作品,給自己的畫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寫上。看著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畫,同學們非常高興。對自己的創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二、針對學情化繁為簡。

給中年級上計算機課是件比較困難的事,學生剛剛認識鍵盤上的字母,卻不熟練,更談不上讓他們去記住字母和其它字元的位置。給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講解帶來很大困難。透過實踐,我找一些較貼切且又能讓學生感興趣,能輕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比較好。

三、教學方法生動靈活。

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奇、頑皮好動,但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強,抽象思維能力差。如果僅僅口頭講授計算機知識,顯得比較枯燥,學生會沒有興趣,課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須要採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不是單純講解。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5

週二參加了巴南區的資訊科技賽課,課雖然完了,但我的學習還沒有完。我的教學生涯還在繼續。在這次賽課過程中有無數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種收穫,一次學習,一次進步。

這次進行賽課既有成功的地方,當然也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結合這次賽課的全過程,以及自己的進步,自己也靜下心來,對整個賽課過程進行一次總結、反思、以促進自己成長。

這次賽課,雖然心中還有一些想法,但已經成為過去。我沒有辦法去改變過去,但是我有能力去改變明天。透過這次賽課,我總是在不停的問我自己:“你進步了嗎?你成長了嗎?如果成長了,你又成長了多少?你反思了嗎?”這些問題總是在我腦海裡不停的浮現。當然,這次賽課,也暴露出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我該怎麼去面對這些問題,並能逐一的克服、解決這是我想得比較多的。透過這次賽課,總結如下:

一、重新認識自己。

我能做什麼,我做了什麼。因為我不知道,所以我自以為什麼都懂了,因為自以為什麼都懂了,所以才不知道該怎麼去努力。這次賽課,恰恰給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我重重的一擊。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定位自己。說實話,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去否定自己過去的很多,要改變自己的一些觀點,一些方法,這也就意味著自己過去做的一些事情、做事的方法是不對的,至少是有問題的。一個人最難做的就是否定自己的過去,因此相信這是很多人教不願意去面對的。但是隻能敢於面對,一定是一個成長的新起點。

二、學會放低自己。

可常聽別人說,年輕人出來要多多請教,不要清高,自以為是。要學會放低自己。原來對這些話,有些愛聽不聽,也有些反感。但在現在,我對這些很樸實的話有了新的詮釋,透過這些改變,或多或少的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東西,其實每一個人的成在就有他成在的理由,因此,我們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虛心向別人請教,不是丟自己的臉,而是在用最好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裡強大自己。

三、經驗與理論結合的重要性。

初出道者,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經驗不足,課堂應變能力相比來說要差一些。遇到一些問題還是不能及時解決。理論與經驗脫節,不能將理論更好的運用在課堂上,當然也就看不到經驗在課堂上是理論的個體應用,當自己還不能提升到這樣的高度時,就只能透過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總結,才能更好的學以致用。

四、研究團隊的重要性。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就意味著團隊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個人的成長,將帶動一個團隊的成長。沒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個人的成長也將放慢腳步。

五、學生觀得以改變。

以前上不好一節課總是認為學生不行,是學生不好,其實現在想來真的好笑,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同樣對於枯燥無味的課堂毫無興趣。因此課堂的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合理引導,才是吸引學生的真道理。這次團隊的研究,還讓我在上課時的關注點發生了變化,以前我關注的是學生是否守紀律,作業完成情況怎麼樣,現在我逐漸的轉向關注怎樣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生長的意義,是怎麼體現學生主體性的。

六、教師知識面的廣度與深度和老師基本功對教師的重要性。

以前,總覺得學生是一個一個的笨,很簡單的知識教不懂。殊不知,學生現在獲到知識的渠道很多很廣,每一個人的關注點不一樣,各有所長。因此只有教師的知識有了一定的深度與廣度,上課才能信手拈來,很自然。現在上課,我不會再找學生的瑕疵,有問題,先反思自己。教師的基本功對於一個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次賽課,普通話,教姿、教態、課堂應變能力等一些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正是因為這次課,才會發現自己,認準自己。

一份付出,一份收穫。相信這是絕對的真理。在這次賽課過程中,我可以毫無疑問的說,我在我盡力落實這個教案,積極主動的參與整個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的收穫也不少。至少現在我可以肯定的說,我該從何入手讀教材,我該怎麼去寫出一個像樣的教案,從那些方面來發現教案的閃光點,可以自己獨立的去提煉一些思想,我想這是這次賽課的最大收穫。因此,這個結果現在對我已經沒有什麼意義,最有意義的是我在這個過程我學到了些什麼,在以後的教學中如何改進。

曾聽說“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比推翻一個王朝還難”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充分尊重一個的觀點,不要輕易去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尊重,這也是賽課的一種收穫。

因為年輕,所以會有失敗,有無耐,有無知,有思想。也正因為年輕,所以才經得起失敗,能自己主動的去改變自己、強大自己。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6

我是一名農村小學的資訊科技課的教師,我的從教時間很短,現在來說是不到半年的時間,可在這個半年時間裡,我認為我和學生的共同成長經歷很有意義,加之最近的國培,使我對小學資訊科技課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以便更好的審視和開展自己的今後教學工作。我對半年來的工作反思如下:

1、補充和更新資訊科技知識迫在眉睫。

我深深知道:學海無涯,在資訊科技面前,我們只有不斷的去學習資訊科技,具有廣博的資訊科技知識才能面臨今後教學的任何挑戰。有的教師說:弄個資訊科技證就可以了,可我知道,在學歷滿天飛的今天,我們教師更應注重真正、真實知識的積累,不能做一個沒有真功夫的老師,與學生、與自己都是很不利的。我認為電腦本身就會給我們提供很多學習的機會和平臺,靠我們自己取努力。在學懂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儘量要涉獵很多課外資訊科技知識。這個方面我做的很不夠。

2、更新教學方法。

這次培訓,我深受啟發:資訊科技課同新課改同屬一個步伐,我

們在自己的課堂上更要體現新課改的思想。自主、和作、探究,仍然是資訊科技課的教學思想,決不允許教師獨霸課堂,把更多的思考時間和探索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中前進,培養創新思想和創新行為。我的一言堂仍然存在,很不符合新課改思想,應該加以改進和提高。今後要把所有的表現機會和發現機會讓給學生,不要搞過去的權威教學。

3、教師要追求以“智”取勝。

本學期開學大約兩個月了,資訊科技課很正常,可是最近一段時間,由於“國培”,教師上網,學生中止了電腦實踐課。我們停了一段時間課,可後來我發現:我可以到多媒體室去上課,上課的方法很多:可以觀看教學光碟,也可以把教學內容製成課件傳授給學生等方法,學生做好筆記,也是很好的理論課。我發現:我發現這個新辦法的時間拉得的過長,缺少教師應有的快速反應機智。作為一名教師,頭腦要有“智”,要有新的思想和行為,才會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出會創新的學生,這一點很重要。當然需要速度,如果我們的創新總是在時間上落後於別人,我們還不是創新,這個是我的特殊認識,僅供參考。

4、勞逸結合,學玩並進。

老的觀點不一定都是真理。我在聽講座,備課、上課等正當活動之餘,有時候也參加遊戲活動,提煉一下自己的智商。我喜歡“學與玩結合”的思想,甚至我認為有時候是相輔相成的。當然我鼓勵學生注意時間的分配和調整,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遊戲之中。現在的家長一聽到遊戲,談虎變色,我很不理解。國培教師提到:讓學生自己去創造遊戲,玩自己的遊戲,說明教學觀點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是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想和行為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思考,不能一棍子都去打死。當然我們不能片面的誇大遊戲的作用,忽視它的負面影響,教師要適當調控,不能讓學生任意妄為。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7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尤其是利用計算機這一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反思:

一、作為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充實自己

現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發展及教育資訊化的推進,作為資訊科技教師,我們自己應該不斷充電,不斷用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輕鬆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不斷向學生介紹資訊科技發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心服口服,從而輕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資訊科技的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二、巧妙設計教學任務,採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資訊科技教師應該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圍繞相應的知識點多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從而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將每一個任務都設計的明確、合理、科學,將所要傳授的各個知識點蘊含於各個任務中,將每一個學習模組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讓學生完成了相應的任務後,從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識。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從而讓學生擁有學習真正主動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任務”,從而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讓他們嚐到學習的樂趣,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也很重要,教師上課要帶上良好的情緒、真誠的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學生,從而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儘可能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讓他們輕體松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有什麼問題才會及時地提出來,師生雙方才可以及時交流。教師應不斷地分析學生的感受,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把握好“度”,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為學生創造輕鬆、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讓教師在和諧中詮釋教學,讓學生在和諧中建構知識,從而在學生心目中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魅力,讓自己的課堂散發出靈性的光輝,愛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對老師產生喜歡的感覺,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作為資訊科技教師,必須根據環境,注重知識應用的綜合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摸索總結,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實現資訊科技教育的總體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適應時代的要求!

課程改革中,教師不能再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鑽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設計一些問題,要把握好教學程序的坡度,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基礎和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讓學生試著自己去解決,在自身實踐中體會和提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關注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教師也要做到少講,讓學生自學,做到精講多練,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充分體現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導者、促進者的多重身份。

四、把枯燥的理論上得輕鬆風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例項,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型別多種多樣,學生在學習資訊科技這門課程時,往往喜歡上機操作課,而不喜歡上理論課。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儘量將枯燥的東西講解的生動形象一點,教師在講解時,可用風趣的語言,貼近的比喻,引用身邊的事件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可。比如我在上“資訊無處不在”這塊內容時,透過舉例:校園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下課的資訊,走過食堂時傳來的飯菜香傳遞給了我們可以吃飯的資訊,透過這幾個身邊的小事情,學生踴躍發言,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了資訊的概念及資訊的載體,也讓學生可以舉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可以把理論課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世界的五彩繽紛。

五、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大力加強放手教學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如果我們忽視了資訊科技課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上機動手操作,而只是照本宣科“講解”教材,那麼,“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加強放手教學,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在完成了既定任務的情況下,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接觸各種“遊戲”自主“娛樂”以及鼓勵學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教師適時指導或回答學生的一些問題即可。這樣就能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主動性得到發揮,個性和創造系性得到發展,並且還彌補了教學內容的不足。知識可以由教師傳授給學生,也可以指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現代資訊科技環境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虛擬”環境,在虛擬環境下學生可以大膽試驗,甚至“闖蕩”,從中總結經驗,學習技能,許多計算機迷就是這樣闖蕩出來的,可以說,只有資訊科技才能夠給人們提供這樣的自由學習環境。透過長期實踐使我們感覺到,與其說計算機技能是“教”出來的,不如說是“學”出來的。所以我認為,資訊科技教學應該儘快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化。資訊科技中許多東西不是講懂、聽懂就能解決問題的。現代應用軟體系統都很龐大,也不可能處處由教師講解,更重要的是面對開放式軟體環境,進行創造性工作和學習的能力。軟體的各個單一功能可以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但是應用能力卻需要自己透過實踐進行自己建構。“以‘學’為主”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透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達到意義建構的效果,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尋找教學“零”起點的困難。“以‘學’為主”的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互動性和隨機性很強的過程,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充分構造師——生、生——生互動的環境,使更多的人獲得意義建構的機會,不應該死守預先制訂的教學計劃,控制課堂局面。

總之,要學好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8

一.建立新型的教學環境,構建教學模式

要進行教學改革,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關鍵。作為一名教師應要求自己把著眼點放在科學方法論、教育方法、推理方法、蒐集資料的方法、從事實中做結論的方法以及分析綜合事實的能力培養上面。要減少教師講授的內容和時間,增加學生自學的內容和時間。在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透過研討,促進學生對規律性知識的掌握。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啟發、點撥、誘導、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得到最充分的發揮。要打破以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樹立育人的教學觀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代教育觀。在教學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和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參與,使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在這裡還不得不提出當遇到差生時,千萬不要厭惡,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要草草了事,要知道自己正在實行的教學改革呢!

二.求真務實、紮實工作,加強管理和領導

要認真組織和實施好現代遠端教育工程,運用資訊化的手段和方式,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資訊科技課改的跨越式發展。要提高認識,進一步把課程改革推向深入,嚴格規範教材選用行為,嚴禁使用未經國家審查透過的教材,更不得直接使用境外教材。加大對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支援進一步完善新課程推廣機制,廣泛開展交流活動,組織開展評選表彰先進學校和教師活動,及時宣傳報道實施新課程的先進典型,努力營造推廣新課程的良好氛圍。

三.要合理設定課程內容和安排課時

課程設定為“多起點”模式: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習者,採用不同內容、不同難度、不同要求的教材進行學習。對於難以避免的部分重疊內容,必須改變其教學難度、廣度、深度,並形成梯級層次。初中階段應以獨立研究、探索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主;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裝置較差,硬體水平跟不上,對大型通用軟體和網路資訊的處理將是困難的,不能適應網路化、互動式學習,課程考慮安排計算機基本原理和程式設計等內容,對計算機的硬體要求不高的應用軟體的課程。

四.資訊課程在評價體系上,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關注過程

《標準》在評價建議中貫穿著評價觀念的轉變。強調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資訊科技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課程評價應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和過程。這樣的評價體系應做到評價目標多維性,評價主體多元性,評價方法多樣性,評價結果激勵性。

五.在資訊科技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誤區和改進的方法

1、要克服教學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誤區

這就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師生觀。我們的教學過程,總是隻把結論告訴學生,很少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很少重視過程。過去有一個教學原則叫“精講多練”,但講到了什麼程度才叫精,是講少點才叫精,還是越細越精?多練,練到什麼程度才算好呢?過去我們講:“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現在行嗎?如今,報紙、雜誌和網上都有很多很多的資訊,老師有一桶水夠不夠?學生都在資訊海洋裡面“衝浪”,我們教師要跟著學生一起“衝浪”才行。很多的觀念都是要轉變,因此,我們要重新審視教育的原則,重新審視教師的作用。現在的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重要載體,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教師仍然要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指導學生應該怎麼學習,選擇正確的學習路線和學習策略;告訴他們學習的方法,教會他們處理資訊的方法,而不是把現成的結論傳授出去,我們要改變教學原則叫“優講優練”。

2、教學設計誤區

在教學設計中著重統一的學習要求、統一的學習內容,沒有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層次性、獨立性。因各學校的資訊科技教育的開展情況不一樣,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差異很大,以及在一個教學班內學生基礎知識普遍存在兩極分化的事實。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應適當進行分層、分段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同學佈置不同深度的練習。

3、資訊環境的互動的誤區

熒屏取代了課本,忽視課本的作用。上課時,老師一直坐在教師機前透過計算機與同學進行交流,缺少了師生間的面對面的交流。還是應該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加上一定的肢體語言和眼神,不要讓課件代替了教案。

4.熱鬧的課堂過於形式化

“將課改理念融入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授課老師想著,聽課老師也惦記著,於是課堂上各種花樣層出不窮。很多時候,我們捨本求末,只注重形式,課堂是熱鬧了,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盡人意;學生的語言表達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紮實;更為嚴重的是開放的教學空間助長了學生渙散、鬆懈的紀律觀,這對教學和學生管理都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然而,很多教師都把它當成了課改後的教學模式,這樣反而影響了正常的課堂教學。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學校計算機教學條件的改善,資訊科技教學也會不斷地發展。我也會不斷的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新型的教學方法,讓這朵資訊科技教育之花在祖國的大地上開得更加燦爛。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19

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世界。面對科技的不斷進步,時代的不斷進步,社會的不斷變革,因而教育改革也末窮期,似乎上一次改革還沒有完成,新一輪改革又在興起。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教師也不斷的轉變教育觀念。從一個不知道自己的教育實踐何去何從的情況下,找到一個展新的舞臺和天地,從對課改認識的抽象,粗淺逐漸到具體、深入。一年多的課改工作實踐,證明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和充沛的情感並沒有減退,而是更加熱忱。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不再作為固定知識的"傳聲器",不在是唯一的"講壇上的聖人",漸漸的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轉變,由"教"的職能轉為"導"的職能,在教學過程中,會更加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積極鼓勵學生突破教師,突破教科書,突破課堂,突出讓學生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評價,參與蒐集相關資料等學習過程,讓學生透過調查、訪問、製作、測量、觀察、操作、思考、研究、猜測、交流、分析、歸納和整理等方法,使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學習能力等素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新課程理念的需要。

為了適應學生髮展的需要,我認為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的培訓,利用節假日多看一些有關的教育書報,電視等,利用研討活動,積極主動參與大家的學習、交流、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常常參與到學生中去,瞭解各種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生一起研究討論、對話,建立一個平等民主的關係。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讀懂學生的表情,要時刻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要與他們平等交往和諧互動,當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你在關注,隨機應變,要有相應的對策,才能更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出勝任21世紀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有用人才。

資訊科技課教學反思 篇20

本學期我擔任小學五、六年級的資訊科技課的教學,資訊科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技巧。小學資訊科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一、從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小學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老師一開始直接講指法要點或指法擺放要求,學生不但很累,而且不願意學,更加不能強迫其學習了。我的教學過程中就採取了遊戲的引入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遊戲》,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英文測試,中文測試等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的成績就必須認真練習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解釋指法,學生就會學習的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就感到輕鬆自如,可以促使學生自覺的學習計算機知識了。

二、我認為好的教學需要緊扣教材抓重點,突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學習目標教學,及時反饋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並讓學生演示講解,及時檢查學習效果,同時又對知識點有鞏固提高的過程。資訊科技知識點很多很細,有的還很抽象,由於學校每週只開一節資訊課,所以有時會出現上個星期上完等了一個星期又忘了的情況,這就要求每節課結束之後,及時進行課堂練習,來鞏固提高。每一單元的學習結束後,組織小測驗,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並串聯起期末考試。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很重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及時打出成績告訴學生,同時給予鼓勵,這樣學生也有成就感。

在教學中,我們要始終貫徹資訊素質教育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習資訊科技過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的主動學習的習慣,使學生能更有效地主動去獲取、處理、分析和利用資訊,從而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總之,要上好小學資訊科技課這門課程,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只有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形成良好的資訊科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