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國學

國學與親子教育人生感悟

國學與親子教育人生感悟

目前,國內對國學的概念爭論激烈,有的從傳統經典中摘取定義和概念,有的按照中西方文化區分定義和概念,有的從學術上辯論定義和概念。大致分為這三種情況,其餘小的分類暫且不談。雖然本人粗鄙淺陋,但是我也要發聲。既然有“國”這個字,就說明“學”有地域和界限的差別;“國”與“學”合在一起,國學就有了明確定義。通俗一點兒說,中國人的國學,當然就是中國的學問。我認為,目前討論的“國學”,應該是自中華民族人類誕生以來,現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和沒發現的人的活動軌跡,包含了各類各家推動社會進步的文字記錄和實踐活動;當然,這裡包含了精華與糟粕。今天,我們學習國學就是與時俱進地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把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發揚光大,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易經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斷吉凶;春秋時期產生了百家爭鳴,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莊子、列子,墨家墨翟,兵家孫武、孫臏,法家韓非子、李斯、管仲,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陰陽家鄒衍,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雜家呂不韋,農家創始人神農氏炎帝,小說家採集民間言論自行編輯。除了以上精粹,還有書法、戲曲、中醫、廚師、航海、神話都是國學。

在這個浩如煙海的國學世界裡,現在我們與時俱進,取其精華,各取所需,推動自己研究的領域向前發展。今天,我要說的,國學中的傳統文化精華與親子教育的關係和做法。

現在,我聽到很多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叛逆,孩子說家長不理解他們;雙方之間隔著一道鴻溝,家長和孩子站在兩岸,緊靠血源遙相呼應。說到這真是悲哀!為什麼這樣呢?家長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走不到孩子心裡去,時刻充滿著急功近利;孩子由於處在成長的幼稚階段,他們沒有明確的自知和認知能力,家長方法不正確就導致孩子處處壓力。人不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就是這種壓力導致了孩子對家長起了逆反心理。

我們研究國學和讓孩子學習國學,都是深挖國學中的智慧和技巧,把這些智慧和技巧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任何國家研究自己的國學,目的莫非如此。雖然世界各國風俗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但是究其根源,我們研究目的相同。現階段的教育,無論老師還是父母,教育表現出重物質輕精神、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重成才輕成仁的現象。在素質教育的掩蓋下,教育戰線提出了各種方法,至於這些方法的正確性;在“為了孩子好”的掩蓋下,父母讓孩子瘋狂地上補習班。古代學而優則仕,現代學而優則實;古代學習好為了當官兒,現代學習好為了求財。反正,都沒有從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去思考孩子教育。這樣教育結果肯定與教育的期望相反。正是在這種現代意識的掩飾下,大人孩子對傳統文化表現出冷淡與漠視,對傳統道德表現出叛逆與背棄,對物質化、功利化、個人行為失範、極端個人主義傾向明顯。

那麼,我們的國學根本是什麼?國學的廣義概念,自中華民族人類誕生以來,現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和沒發現的人的活動軌跡,包含了各類各家推動社會進步的文字記錄和實踐活動;國學的狹義概念,儒家學說。儒家學說作為國學的靈魂和根本,從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確定了它的地位。儒學從春秋末期孔子提出到今天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提出“仁治和德治”強調統治者的修為和理想。

今天,我們探討國學與親子的關係與作用。青少年的教育就是儒家學說的“大學”開始,古代人從十五歲開始進入大學學習。當然,他們學習的是“射御禮樂書數”六門課,與今天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儒家經典作品就是四書五經: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從教育的角度,我今天說一說大學。《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總結起來,很簡單。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六證:止、定、靜、安、慮、得;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三綱既是教育的初衷也是目標,八目教育的方法也是途徑。

說到底,國學與親子教育是什麼關係。我認為有以下三個關係:國學是親子教育的基礎,國學是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源泉,親子教育是國學教育的實踐。

1、國學是親子教育的基礎。首先,國學讓父母知道教育的目的,我們教育孩子是讓他健康成長,學習只是健康成長的一個環節,這是根本;其二,讓父母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便於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其三,父母保護孩子成長,不是綁架孩子成長,明確了父母的定位。

2、國學是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源泉。國學博大精深,僅狹義的國學教育就包括了射御禮樂書數六門功課;廣義上的國學教育那就更多了。所以,從啟發的教育角度,父母應該掌握國學的基本常識,能夠引導自己的孩子向正確方向成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能回答孩子最基本的問題,從而使孩子信任自己的父母。孩子信任自己的父母,他就依賴自己的父母,對父母的教育教導就會無條件服從。

3、親子教育是國學的實踐。父母盼兒成龍、盼女成鳳的迫切心情,天下都一樣。但是,我們不能揠苗助長。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個道理誰都懂。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性的,越過了哪一步都不科學。我們往往拿著家長的權威壓制孩子,這不行,那不行,孩子的24小時都給包辦了。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是每個媽媽懷胎十月生出來的,在不同的家庭成長,成長的過程和結果不同;每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圍和三觀取向都不一樣,教育出來的孩子當然不同。我經常說,看一個孩子前途有多遠、事業幹多大,先看他的父母和家庭。歷史和身邊的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切。當然,各位家長不要誤會,不是說讓每個家長都去做大官兒、發大財才是成功的父母,才是有底蘊的父母,而是指父母的思想、文化、修養。這裡說的文化不是學歷;有文化不一定有學歷,有學歷不一定有文化。要辯證看待我說的這些問題。

說了這些關係,我說一說,怎樣透過這些關係找到親子教育的方法,改變父母口中的青春期叛逆。實事求是地說,孩子有青春期,但是孩子沒有叛逆。所謂的叛逆都是家長給造成的。因為在父母眼裡,讓孩子幹什麼就幹什麼,孩子就不是叛逆,否則就是孩子叛逆。這是不對的。那麼,父母正確的親子教育是什麼?下面我談談個人的想法:

1、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取向。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澱形成了中華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愛國奉獻、重德務實、立志自強、珍惜親情、誠信友善、孝老敬親、尊老愛幼。這都是國學教會我們的智慧,這裡的學問大如天。往往,父母雖然想的.很好,但是迫於現實行為就發生了改變。父母的行為,孩子看在眼裡就去模仿。等到孩子行為發生不正常的時候,父母把一切後果都歸咎到孩子身上。這公平嗎?值得父母深思。

2、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素養。道德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意識形態,卻體現在每個人的身上。正是這種看似虛無的意識,又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道德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旦得到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哺育和薰陶,對他未來的人生將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儒家學說追求以“仁”為核心,以“德”為基礎,以“禮”為規範,以“和”為目標的崇高境界。這就養成了每個人的倫理道德、日常行為規範,待人接物通情達理,心平氣和的良好道德。古往今來,《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笠翁對韻》《顏氏家訓》《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都是青少年樹立行為規範、養成良好習慣的經典教材。當孩子問起這些的時候,有哪些父母能說出一二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

3、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現在父母重視學校的課堂,純粹地強調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習練,而忽略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片面地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行。我們要知道“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修之則吉,悖之則兇”。所以,父母不能因為一時不能忍就任性離婚。離婚的父母多數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這樣的父母總是急功近利、指責他人、常有理、任性不負責任。

有關專家說,一個人在13歲時心理與生理發生變化,開始覺醒“自己”這個人,換句話說,一個人要在13歲前打好人生的基礎,13歲以後就是發揮人生潛力的時候。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從初中開始就是人生的開始。人生有無數個課堂,最基本有三個課堂:父母、家庭、學校。這時候,孩子在這一二三課堂同時學習。作為孩子上學階段,家庭課堂跟隨孩子一輩子,不要輕易讓這個課堂四處漏風。在家庭中,無論男人女人都要負責任。往往,婚姻一失敗都怨男人。一個好女人幸福三代人,孩子往往跟媽媽學的東西最多。最失敗的女人把自己男人往別的女人懷裡推,最失敗的母親天天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各位父母記住,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作品,要不斷地修正和教導。請想想,如果沒有了家庭課堂,孩子能找到方向嗎?

4、放下家長的權威和麵子。父母自認為成熟,駕馭孩子的一切。這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無論對錯就按“我”說的做,二是我能做你不能做,三是我不做你也不能做。始終把家長的權威和麵子高高在上,把自己與孩子促成對立。不是讓自己的孩子感覺到父母愛他,而是感覺就在管他,什麼都管,整天嘮叨。智慧時代,資訊發達,孩子接受的資訊不比大人少,尤其初中高中的孩子。雖然他們不能完全區分資訊的正確與錯誤,但是他們對這些資訊都有了一定認識。加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凡事要求獨立;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角度,這也怕孩子吃虧,那也怕孩子惹禍,總是不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這就造成孩子和父母對著幹,這就是父母說的孩子叛逆。這時,多數父母都用權威壓服,導致孩子更不聽話。怎麼辦?父母不應該完全反對孩子,而應該肯定孩子的言行。從他們的言行中找突破口,把正確和錯誤擺在孩子面前,讓孩子選擇;或者說,讓孩子吃點苦頭,就是別一棒子打死。所以,父母要表裡如一,言行一致,

5、父母自己要強大起來。俗話說,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對待孩子要像對待朋友一樣,不能一味地壓制孩子,張弛有度,尤其在學習上要平等地對待。所以,讓孩子會啥,自己得先了解一番。既然父母是孩子的的第一任老師,老師的作用又是“傳道授業解惑”。作為父母,要透過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傳統戲曲與曲藝、傳統手工技藝、民俗諺語的學習,形成家庭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與興趣,透過自己再傳達給孩子。千萬不能一問三不知,更不能以不會為榮。當然,不是說讓每個家長成為專家,而是具備啟發引導孩子的能力。

6、讓孩子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脫出來。現在孩子在學校10個小時,天天面對老師、黑板和做不完的習題,週六週日無休無止補習,孩子肯定會產生厭煩的心理。過去吃糠咽菜難受,現在天天錦衣玉食也膩歪。所以,不要老抱怨孩子厭學。中國已經進入智慧時代,需要的是技能,不是成績。學歷不等文化,成績更不代表能力。在中國現實社會中,從小成績優秀的孩子,長大了多數沒有作為。像華羅庚、陳景潤這樣的人少之又少,不能把個例當成普遍規律。所以,奉勸各位父母,讓孩子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可能你的孩子成績不理想,但是不代表你的孩子未來沒有作為。各位家長,你們要知道成績代替不了成長。我常說,中國人適合苦難教育。逆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不容易被困難打敗。孔子生於庶母終成聖人,孔融四歲讓梨成大賢,黃香九歲恣血蚊蠅成大儒,甘羅三歲喪父十二歲成宰相,朱元璋八歲放牛當皇帝。所以,不要怕孩子受苦受委屈,

7、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心態。心態決定人生成敗,情緒決定決定距離。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一個人的高度。作為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對於孩子們來講,父母的笑臉和愛,是世界上最好最直接的動力。當然,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辛酸、困難、不如意和缺點告訴孩子。要選擇恰當時機朋友式的交談,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神仙,同樣有困難和辛酸。必須用真情真愛打動孩子,不能無病呻吟,不能任性跟孩子胡說。比如,你看我們四個人打麻將,有一個搗鬼,我們三個能不揍他!等等不能任性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當父母的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認為當了父母就老子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人是《笑傲江湖》裡的東方不敗,得先自宮!該認錯得向孩子認錯,要讓孩子懂得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父母也不是什麼都懂。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真誠,只有真誠才讓孩子感覺到愛,愛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往往,孩子都是在模仿父母,孩子身上的缺點就是父母的缺點。所以,父母不要怪罪孩子有缺點,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改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改了。

自古就有三種人不能讀書的說法:一是天分過高的人不能讀書,讀書反而害了他;二是本質不好的人不能讀書,讀書反而讓他更壞;三是鑽進書裡出不來的人不能讀書;讀書反而耽誤他學習其它生存技能。所以,就今天來講,這三個論斷依然有用,父母只要平心看待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能在社會立足。總之,換一個角度看孩子,孩子還有叛逆一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