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讓人幸福的教育》讀後感

《讓人幸福的教育》讀後感(精選3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讓人幸福的教育》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讓人幸福的教育》讀後感1

《讓人幸福的教育》是我所看的教育類書籍中比較好的一本,孩子已經5歲了,在對她的教育方面我要做得更好。為了更好的讓書中好的教育思想指導我今後教育行為,我做了反思,以強化自己的教育意識。

閱讀本書後,我信奉的教育格言如下:

1、在認識教育這項工作的價值方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一個品行端正、有良好教育和技能的孩子,偉大意義需要所有的做父母的人反省的。

2、在學習教育的知識方面: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須做一些教育的準備:要點鑽研、要點機智、要點忍耐,還需要自我剋制。教育孩子僅僅有愛是不行的。

3、在培養孩子的智力方面:堅信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相比,僅僅是特點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堅信自己對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變自己,也可以改變孩子。

4、在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方面:在孩子道德和品質教育中,應更多地採用自然懲罰的辦法,而儘量少地使用人為的懲罰。為孩子創造一個有愛、有同情心、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做一名善良、寬容、積極樂觀、有同情心、公正、民主、整潔、勤勞、節儉習慣的父母,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5、在培養孩子的心理方面:堅持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樂觀的心理會帶來快樂明亮的結果,用適時地肯定和讚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6、在認識和發現孩子的潛能方面:隨時留心觀察孩子,瞭解她的潛能和特點;對孩子表現出有潛能的方面,即使我不希望她選擇這方面作為發展方向,也不要完全取限制她,至少她可以擁有這方面的愛好;不否認每種潛能的價值;對她暫時表現出的不擅長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養;對於孩子在語言方面、邏輯數學方面和對己對人的認識方面的能力,應該作為基本的加以開發、培養;一旦發現孩子在某方面的潛能,應該為孩子設計一份不同階段的計劃,並實施下去,這是決定孩子的潛能十是否能得到發展的關鍵。

7、在尊重孩子的權利方面:給孩子說話的權力,自尊的權力,機會均等的權力,獨立思考和判斷的權力,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有權得到的公平。

8、在培養孩子的情感方面:首先懂得愛、懂得感激和回報,讓孩子在感恩中體會到友誼、愛的快樂,讓孩子用一種豁達的胸懷去包容仇恨,用快樂去化解仇恨,抓住一些特殊的經歷培養必要的肅穆和敬仰,生活中要刻意地隱藏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愛不僅表現在行動上,要對適時地對孩子說出來,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信任。新教育之夢讀書心得成長教育觀後感幸福教育課堂文化的構建與探索。

《讓人幸福的教育》讀後感2

《讓人幸福的教育》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摘取印象最深的幾點總結如下:

第一編"教育時評"中指出,教育也需要適度懲罰,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但批評與懲罰一定要建立在尊重與愛的基礎上,因為懲罰的目標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讓人幸福的教育》讀後感。讀到這些,我懂得懲罰是高難度的教育手段,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瞭解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嚴格遵循教育規律,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學會賞識教育,讓學生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但學生犯錯時,必須有適度的批評與懲罰,但批評一定要在尊重與愛的基礎上實施,不能有任何歧視和侮辱人格的成分,在尊重學生人格尊嚴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刻認識自己的錯誤,欣然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這樣一定會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否則,一定會適得其反。

第二編"我的成長曆程"給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自由是童年的天使",孫雲曉老師與記者的對話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但當今社會大多數的父母卻剝奪了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的童年並不快樂。父母的一致觀點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眾所周知,當今社會是激烈競爭但是社會,社會選拔人才的標準不變,父母老師的壓力就不會減輕,對孩子的要求就不會降低,功利主義教育觀對兒童精神世界的威脅就不會消失。還需要家長與老師共同努力。

總之,讀過《讓人幸福的教育》一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在今後的工作中,應慢慢轉變觀念,在教育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為核心,讓學生健康地成長,愉快地學習,幸福地生活。

《讓人幸福的教育》讀後感3

在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孫雲曉老師的《讓人幸福的教育》一書,透過閱讀使我對於一些教育的問題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

在今天有為數不少的孩子認為自己的童年並不快樂、幸福。一定程度上教師和父母也承認這一點。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升學的'壓力,教師和父母就要求孩子努力學習。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實際承受能力。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全國調查資料顯示,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在全班前15名,其中,要求總是第一名有3.4%;前3名的17.4%;前5名的17.1%。76.4%的小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門門都是滿分。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可實現的。使孩子對於學習望而卻步,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作者在全國各地的調研中發現,相當多的中小學生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在中國,父母和孩子談話,主要談學習問題,孩子的情感、心思、興趣沒人可談。大人和孩子談話,有人總結最常說的三句話:聽話、好好學習、沒出息。特別是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更容易出現問題,父母以為的強調學習,忽略了他們的其他方面的發展變化,因此學生最容易出現問題,父母和教師會覺得他們難管。而在日本,父母和孩子的談話內容主要是關於生活的。實際上,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學習不是全部,甚至連三分之一都不到。孩子的成長還包含很多的東西。因此作者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生命之根。家長和教師要改變不正確的態度和方式,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騙人的。起跑線之說實質上指從小就要學習和競爭,在分數和名次上比高低,這是摧殘童年的口號。這句話反映了中國的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的過度競爭,給孩子過度的負擔。這樣很可能使得孩子小小的年紀就厭倦學習、厭倦生活,甚至厭倦人生。

孫老師在《網路時代的青少年特別需要養成讀書的習慣》一文中提出"我贊成餘秋雨先生的觀點,青少年要讀一流的書,應該讓第一流的訊號就佔據他們青春的生命,讓他們找到一個有一個制高點。"並闡述了網路時代的青少年特別需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原因:"雖然網上也可以獲得海量資訊,但是網上閱讀具有瀏覽的特點,就像走馬觀花,吃快餐。相比之下,養成讀書習慣的人則像擁有一口深深的甜水井,對事物的理解往往較為深邃。"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多讀書,同時培養學生讀書的好習慣。這一學年我校開展"營造書香校園"的活動,這對於廣大師生來說是一件好事,是好事我們就應該堅持,最終受益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