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科技

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總結

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總結

總結是對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價與描述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總結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總結1

科技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的科技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對於營造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有著重要意義。縣教育局以科技教育為突破口,堅持開展科學“小發明、小創造、小實驗、小製作、小論文”五小活動,培養學生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一、創新機制,提供科技創新保障。

1、組織保障,建立管理機構。縣教育局和學校都成立了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科技領導小組下設科技教研組,定期開展科技工作研討,加強對科技活動相關工作的協調和指導。

2、內容保障,開展科技活動。各學校堅持開展科技小製作、科技作品展覽、科學小實驗、科普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科技知識。

3、隊伍保障,抓好兩支隊伍。一是抓好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教育局和學校堅持把骨幹教師用到科技教育上,配備了科技總輔導員和科技專兼職教師,採取送出去與在崗自修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培訓,透過理論講座、教研活動、外出聽課、參觀考察等途徑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二是校級科技興趣小組隊伍建設。利用興趣課、活動中心和課餘時間,開展科技興趣活動。

4、經費保障,保證經費投入。20xx年,縣教育局印發了《中小學生科技創新獎獎勵辦法》,設立了“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每年拿出3萬元對積極參與科技實踐與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師生進行獎勵。

二、強化措施,紮實推進科技教育。

一是教育局堅持每學期開展學生科技綜合素質檢測、學生科技特長展示等活動,讓學校的科技教育形成常態化。

二是各學校根據課程改革方案的規定,建立了能夠確保實施“三個板塊”(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課程結構的學校管理機構,認真落實了科學課、實驗課、綜合實踐等課程,強化學科滲透,培養學生科技意識。

三是各學校透過成立學生課外興趣小組,參加社會實踐、開展小製作、小發明、小創造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為了檢驗效果,教育局和各學校還定期舉辦校園科技節,為有科技特長的學生提供展示平臺,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

三、突出成效,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近年來,我們在科技教育方面做到了思想轉軌,把科技教育列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正確評估,建立科技活動建設的激勵機制;形成合力,爭取社會和家長的積極支援;營造氛圍,構建科技教育的良好環境,在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大賽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共有3名學生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9名學生撰寫的科技小論文獲得國家級獎勵,136名學生的科學幻想畫等作品獲得省級以上嘉獎,2名教師製作的教具獲得國家級獎勵,9名學生製作的學具獲省級獎,363人次獲得縣級科技創新獎。在20xx年國際辦公軟體創新大賽中,縣理工中專潘盼同學獲湖北省第一名,亞太地區決賽第五名。

更重要的是,我縣中小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感受了科技的力量和魅力,科技意識不斷增強,科技興趣更加濃厚,探索科學的慾望更加強烈。

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總結2

20xx年10月15日 星期三近日,山東師範大學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總結表彰會在長清校區舉行。山東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向來生,副校長鍾讀仁,黨委常委、紀委副書記初樂娟,校長助理馬先義及黨委宣傳部、學工部、長清校區辦公室、科學技術處、社會科學處、實驗室管理處、研究生學院、團委等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出席會議。專業教師代表、各學院團總支書記、輔導員以及駐長清各學院、各學術科技類社團的學生共計400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山東師範大學團委書記賈海寧主持。山東師範大學黨委常委、紀委副書記初樂娟宣讀了《關於表彰山東師大2007年度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優秀指導教師、科技活動標兵、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副校長鍾讀仁、校長助理馬先義分別為剛剛在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得一等獎的生命科學學院韓管助同學和獲得三等獎的教育學院鞠芳同學頒發了證書和獎金。與會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為2007年度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優秀指導教師代表和科技活動標兵頒獎。

黨委副書記向來生代表學校黨委作重要講話。他對學校近幾年在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方面的經驗作法和取得的突出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進一步推進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

會上,校團委就近年來學校開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的基本情況作了題為《青春在創新中飛揚》的彙報。生命科學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王洪松、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楊濟民、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獲得者韓管助分別就學院開展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的經驗和做法、指導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感受和本人參加“挑戰杯”比賽的體會做了交流發言。會議最後,下發了《山東師範大學第六屆“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實施方案》,標誌著山東師範大學第六屆“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正式拉開帷幕。

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外探究有效性研究課題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探究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的一個子課題,重在進行課外科學探究有效性指導的研究,引導學生如何去根據課外的各種條件去開展有效的研究,並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我校八名科學教師緊扣課題實驗方案,經過一年的實驗與探索,完成了預期的階段實驗任務,積累了一些研究成果,現予以反思和總結,以促進該課題不斷向縱深發展。

一、課題研究的方法和過程

(一)實驗的準備階段

從20xx年5月到7月,我校根據“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探究的有效性研究”這一總課題,結合我校的實際,論證申報了“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外探究有效性研究課題”,學校成立課題組,對當前科學教學探究活動特別是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的一些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結合本校實際,針對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的要旨,探討了相關概念的內涵,擬定了課題實驗方案,積極組織科學骨幹教師介入“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外探究有效性研究”行列。

1、確立了課外科學探究有效性的內涵

課外科學探究的有效性是指在科學探究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教學的評價等方面,遵循發展的有效性原則,在建立一種科學課外灘九務實而高效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老師、家長或是校外科技輔導員的指導下,透過親身經歷進行解決問題的自覺學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在探究活動中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

根據科學探究的有效性內涵,本課題重點研究瞭如何指導學生根據課外的各種條件去開展有效的研究,並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從而提高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2、確定了實驗的組織形式

在三至六年級中任意抽出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班。另外在相應年級的兩個班作為對照班。這樣八個實驗班,八個對照班投入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外探究有效性研究實驗。

3、制定了相關的實驗方法

根據總課題實驗方案的精神,實驗中我們採用的方法如下:

(1)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與科學探究及科學探究有效性的教學論等文獻。

(2)調查法。對學生課外科學探究的態度、能力、水平進行問卷調查。

(3)觀察法。對學生實行個案跟蹤觀察。

(4)實驗法。採用準實驗方法。

(5)經驗總結法。透過調查、觀察、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

(二)實驗的組織

1、課題組的基礎建設按照規定健全。學校設立總課題組,不同年級設立分課題組。大組和小組分設資料員,定期發收實驗資料並整理歸檔。

2、定期組織活動。每週三下午放學後,課題組帶領實驗班的課外探究小組成員根據擬定的探究內容進行探究活動。

3、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有關課題理論知識。除了利用固定的每週三課題組活動之外,我們還經常組織實驗老師學習與客課題有關的理論和相關方案,把握教育改革的資訊和律動,及時調整實驗策略,把實驗向縱深方向推進。同時,實驗小組每月對實驗情況進行反思和小結,就研究的成果進行總結匯報,集體討論實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為下一步的研究擬定計劃。

二、課題研究的結果和結論

隨著科學課程改革的深入,科學探究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科學課堂,科學探究的課外延伸,日益被廣大科學教師所重視。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科學老師佈置的課外科學探究延伸活動,學生參與率不高,達成度甚至為零,以至課外科學探究活動流於形式。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課外科學探究活動,使得學生樂於參與,真正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我校課題組透過一年的實驗探索,我們認為可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抓好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確保課外科學探究的有效性。

(一)明確了課外科學探究活動低效的四成因

為了有效開展課題研究,我們課題組首先從問題入手,透過問卷調查,分析學生課外探究的各種情況,找到了課外科學探究低效的癥結。

成因一:教師本身對課外科學探究活動存在誤區。

一是教師能力上的缺失。目前小學中,擔任科學教師的,大多是語、數、外等兼職教師,即便是專職,也是由上述崗位轉變過來。這些教師不具備完整的科學教師的素養,很難擔負起科學課外延伸的組織活動。二是教師態度上的忽視。基於上述原因擔任的廣大科學教師,首先往往把科學作為副課,而不夠重視,使得學生也忽視科學這門課。其次在佈置科學探究的課外延伸活動後,教師忽視了對這個活動過程的指導,習慣地認為既然這個探究活動是課外的,就理所當然是學生自己的課外行為,順其自然。然而從學生的年齡特點看,學生的行為有很大的不自覺性,他們的經的,如果教師對學生“科學課外活動探究”不予以指導,不予以鼓勵,學生很容易中途而廢或者就是不加以理睬。三是教師對後續活動缺乏必要的監督、評價。

一、課題研究的提出

堅持教育創新,造就一大批創新人才,是對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應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以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需要。

創新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應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但關鍵是教育思想的轉變。要實現由原來傳統的以課內教學為主的培養模式向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的轉變。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桎梏,消除課內、課外兩個“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界牆”。將以課外創新活動為重要內容的創新教育,逐漸納入到正規教育教學體系中,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方位培養創新精神的氛圍、環境、機會。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除了透過教學計劃內的課堂教學、實驗、實習等過程外,還必須藉助課外的各種創新活動加以豐富和深化,使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向多渠道、開放式、規模化發展。這是因為,學生的創新能力並不是教出來的,是學生透過動腦思考和動手實踐,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切身體驗“悟”出來的。因此,大學生的課外創新活動,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具有發展學生個性成長的特殊功能,起到與課內教學相輔相成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外創新活動在培養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構建與學生課外創新活動相統一的培養框架,結合本校學分制的綜合改革和地方性大學的特點,我們把培養大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能力作為切入點,對其進行了系統研究,於20xx年1月,提出了“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能力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課題。其做法是,將新形勢下所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納入該教育體系,並將各項活動進行分類、細化,根據層次、權重賦予不同的教育學分,在學校的統一領導下,制定出相應政策,納入正常的教學軌道,喚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啟用大學生的創新思維,以適應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有關高校對學生課外創新活動的研究實施情況

大學生課外科技與實踐活動,又稱“第二課堂”,如學生課外科技競賽、科學研究、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在高校中早已存在。這些活動雖然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多頭管理,如科技活動歸科研處,社會活動歸團委,有關競賽歸教務處等;二是帶有突擊性,如具有全國、全省性的科技競賽活動,只是在競賽前突擊一段時間,過後往往無人過問;三是自發性,如學生拿等級證書,只是出於個人的興趣、愛好和臨時就業的需要,缺乏統一的管理和組織;四是偶然性,如學生髮表文學作品、論文等;五是缺乏政策的導向與制約,如不參加這些活動對學生個人並無大的影響。總之是尚處在不繫統、不規範的“自發”狀態。這種缺乏體系化、規範化的課外活動,只是零敲碎打或是淺嘗輒止,長此下去,就會收效甚微,甚至徒有虛名。如果不構建一種體系,不從教學制度上加以保證,就只能使這一活動事倍功半,不能使更多的學生得到鍛鍊和提高,不能實現創新教育的目的。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外創新活動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高校也都以記學分、列基金等不同的形式納入教學計劃。如,清華大學以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為依託,建立了“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簡稱srt)等第二課堂,它的實施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外科技與人文實踐活動,完成srt計劃可以獲得相應學分。山東大學實行了“科技創新獎”學分,鄭州工程學院出臺了《在校學生創新學分獎勵辦法》等,其內容都是學生在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成績的學生,均可申請“創新學分”。大連理工大學實行“大學生科研能力等級認證制度”,強化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揚州大學提出了“讀名著”、“聽講座”拿學分等措施。河南省焦作工學院推出了“大學生科學研究訓練計劃”,規定大學生必須完成的課外科研專案,可以取得相應學分。浙江財經學院在本科生中設立“創新學分”辦法,根據這一辦法,學生在數學建模、電子設計中獲獎,發表文學作品,參與橫向課題等,都可以申請“創新學分”。武漢工業學院拿出近10萬元,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獎勵學生從事課外科技活動。根據我們調研發現,各高校採取的這些鼓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措施,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但也存在不足,關鍵是沒有形成完整的課外創新活動教育體系,沒有納入全校性的培養計劃。

三、“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能力教育體系”的構建

我們探討研究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能力教育體系”,將所有與培養創新人才有關的課外活動均納入該體系之中,並規定了相應的學分,實行課內教育體系與課外教育體系雙學分制,達不到課外教育體系規定的學分的學生,不準予畢業。在分管教學的.校長領導下,以教務處為主,其它有關部門配合,實施統一的領導與管理。

1、體系的主要內容:

該體系基本內容是以開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著力點,結合我校的專業設定,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以外的各種活動和工作專案。主要包括包學科和科技活動(學科競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和“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等)、科學研究活動、發表學術論文、學術專著、科普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等,美術作品和藝術設計作品競賽,音樂作品和文藝創作競賽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所取得的成果,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行業水平資格證書,普通話等級證書,計算機、外語等級證書等。

2、體系的細化和學分計算辦法:

見附件。

3、組織領導與方式:

體系的實施在分管教學副校長領導下,教務處負責具體工作,各學院由教學院長負責該項工作。

體系的學分主管部門:教務處

各項活動的主管或承辦單位:

序號 項 目 主管或承辦單位

01 學科競賽 教務處或經教務處批准由相關學院

02 科技競賽 教務處、團委及相關學院

03 科學研究 教務處及相關學院

04 社會實踐活動 團委及相關學院

05 體育競賽 體育學院

06 藝術類比賽 音樂、美術學院及相關學院

07 職業技能等級(水平)證書 相關學院

08 校園文化活動 團委及相關學院

所有獲得課外學分專案,由主管或承辦單位提出申請,交教務處稽核,經分管校長稽核批准,方可實施。

3、體系的實施辦法:

(1)新生入校後,由學生所在學院到教務處實踐教學科領取“課外學分卡”。

(2)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憑獲獎證書、發表論文的報刊雜誌、著作、活動的主管單位提供的參加活動的學生名單、有關證件、材料等,由各學院教學部門稽核確定應記學分,在課外學分卡上予以記錄。

(3)每年4月份,各學院將累計滿 4個課外學分的應屆畢業學生課外學習成績,統一記錄在學生學籍總表並隨學生成績歸檔,准予參加畢業答辯。對不滿4個課外學分的應屆畢業生,不準予參加畢業答辯。

(4)教務處每年對應屆畢業生課外學分成績的管理進行檢查,對不合格或弄虛作假者,將取消其畢業答辯資格。

(5)各類活動專案由活動承辦單位制定具體記學分細則,教務處稽核後實施。

(6)新增獲得課外學分專案,由承辦單位提出申請,交教務處稽核,經分管校長稽核批准,方可實施。

4、本體系的保障措施與激勵機制:

我校本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按照課內教學計劃應完成必修課、選修課、實踐教學環節學習任務並取得規定的學分(約為180學分)外,還必須認真參加課堂外的素質教育活動,至少取得4個課外素質教育學分方予畢業。同時將課外素質教育學分作為學生選學院(系)、選專業、評優、獲得獎學金等的重要依據。對在此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指導教師和學生予以獎勵。此外,學校每年撥專項資金68萬元用於支援大學生創新和實踐活動的開展,成立各類社團和協會107個,社團活動涉及到思想教育、科技創新、文化藝術、公益活動等方面。促進了課外創新與實踐教育活動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建立各類課外創新與實踐教育基地,學校設立大學生創新和實踐活動培訓專用房屋168平方米;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對大學生全天開放,有利的保證了培養體系的貫徹實施。

四、實踐效果

在學校統一領導下,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在學校教務處的精心組織下,該體系自20xx年開始實施以來,有力地促進和加強了學生課外創新活動的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學生創新意識和和創新能力的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加強,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擇業的競爭力,拓寬了擇業渠道,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的課外創新與實踐能力提高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髮表科技論文的數量明顯增加。在國際國內發表了大量的科技論文,其中在國核心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篇,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篇,並被sci檢索;在本校學報的形式發表的科技創新論文共163篇(見附)。

2、數學建模競賽取得了好成績。在指導教師精心指導和參與活動的同學積極努力下,幾年來共獲得全國二等獎2項,省一等獎4項,省二等獎7項。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見附件)。

3、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水平逐年提高,共獲得省一等獎6項,省二等獎11項。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見附件)。

4、“挑戰杯”課外科技學術競賽活動作品,取得了可喜成果,共取得了全國一等獎1項,省特別獎4項,省一等獎5項,省二等獎1項,省三等獎2項,其中,邢美孜同學的參賽作品《竹紅菌甲素--一種新型抗生素的抑菌作用研究》獲全國一等獎,這是當年我省31所高校48件參賽作品中獲得的唯一一項全國一等獎。20xx年邢美孜同學又獲得了首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見附件)。

5、大學生第二課堂創新活動。將學生綜合設計性試驗、研究性、創新性實驗;科技開發與製作;參與教師課題研究;各種形式的創造與社會實踐性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等作為大學生第二課堂創新活動的主要內容。近年來學生參與積極性高漲,20xx立項172項,20xx年立項87項,20xx立項134項,共立項293項(見附件)。

6、各類職業技能證書的獲得,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了學生擇業的競爭力。到目前已有11538名學生取得《計算機等級技能證書》;1279名經管類同學取得國家級、省級技能證書;167名同學獲得文化旅遊國家級、省級技能等級證書。467名同學獲金工類中級技能等級證書;328人獲得建築類省部級資格證書;200人獲得電工類操作技能證書;1028名學生取得《山東理工大學機動車輛駕駛員培訓學校》駕駛員執照。1萬餘人取得普通話等級證書(見附件)。

7、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成績顯著。現有各類社團125個,涉及到思想教育、科技創新、文化藝術、公益活動等方面。自20xx年以來,18個服務隊、85名學生、10個團總支、先後被省、全國評為“優秀服務隊”、“優秀學生”、“優秀活動單位”。25篇調查報告被評為“優秀調查報告”(見附件)。

8、為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入不同的學術思想,學校每年投入1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開展文化名人報告,邀請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等各屆知名人士來校作報告,使廣大學生受益匪淺。

9、先後與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簽訂了“山東省大學生青春創業實踐基地”合作協議或共建協議,還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120個,使基地成為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實踐能力必要途徑(見附件)。

實踐證明,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能力教育體系的實施,為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鍛鍊機會,開拓了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成為增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提高其科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全面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這一教育體系的實施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學生透過參加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意識到知識的匱乏,更加增強了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學校獲全國“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高校優秀組織獎”、 連續三年被授予全國、全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山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秀組織單位”、首屆中國大學生校園歌手大賽“優秀組織獎”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