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智慧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1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個性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著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我的學生必須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務必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決定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就應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潛力,就應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務必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資料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潛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說,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說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十分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說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悅,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悅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此刻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到達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潛力只有靠潛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必須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2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筆者認為,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這種靈動性就需要充分運用“教學機智”。

教與學本身就是雙向進行的過程。如何讓教學方式不顯得枯燥無味,就得靠教師們各顯神通了。教學機智考驗了教師靈活恰當地處理課堂突發事件的一種臨場智慧和能力,同時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物件、情景,將不協調的因素巧妙靈活地變動,以取得最佳教學睿智。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千變萬化的教育環境,準確、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斷,恰到好處地妥善處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達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學機智的本質內涵。

所謂機智,寓意腦筋靈活,善於隨機應變,也應了這麼一句古話--“機變隨物移,精妙貫未然”。從這個釋義來理解教學機智,可以認為它是一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靈活創造的能力。《教育大辭典》對教學機智的解釋為:“教師面臨複雜教學情況時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

從其內涵來看,靈活性是教學機智特點的首要標榜,它是教師應變成功的一大法寶。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學機智亦是如此。教師根據課堂學生學習的基礎、需要和特點,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揚長避短,充分發掘潛能,是其誘導性的體現。

其次,貫穿始終的其趣味性、創新性與及時性的特點。教師將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學中,把握教學的時機和分寸,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上實現創新性的轉變,才能“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和態度”。

也只有在這樣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與教師轉換角色,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的思維建立活動,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學氛圍的同時也創造出和諧的教學藝術氛圍。

需要說明的是,教師的教學機智是長期在教育實踐中經過磨鍊,運用科學教育理論逐漸形成的,是其經驗、才氣、智慧的結晶。這是教師內在和外在美的統一,透過教師的人格魅力表現了教學機智的審美性。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教學機智,利用獨特的能力來駕馭課堂,既使課堂氣氛生動,也能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筆者認為“獨特的能力”對應的便是教學機智的構成要素了。

教師中學生眾多,教師雖不能個個俱到,但也得縱觀全域性。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進行細緻的觀察,發揮敏銳的觀察力與靈活的應變能力,迅速捕捉到課堂上的各種反應,化被動為主動,增強自信心,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以特級教師臨時開課為例,在一個陌生的教學環境中,他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情緒、學習態度,而這些資訊都要在短時間內獲得,教學計劃的調整也要立即做出調整。具體地說,教學機智也是教師的一種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對突發事件,敏銳的激發多種解決方案。

課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發生如調皮學生隨意插話接話以至於擾亂了課堂秩序,這時候老師首先要保持冷靜,不是冷冰冰地說教,不是簡單粗暴地壓服,而是冷靜地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因此準確的判斷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學機智的重要構成。

偶爾,學生的呼聲中出現了更好的解題方法,教學機智中敏捷的反應力要求教師能夠借同學之口施教,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教學機智是教學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師隨機應變和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機敏,是令人讚賞的藝術。其中體現的個性與人性對現代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3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這本書收錄了16位在當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教師,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魏書生、李吉林、李鎮西、顧泠沅、唐盛昌、劉彭芝、龔正行、劉京海、李希貴等名師。開啟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彷彿讓我與智者進行了盡情的對話,令我在字裡行間看到了教育的真諦,每一頁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觸控到了一個個大寫的"人"字。他們每一位都讓我深受啟發,同時,也被他們諸多事蹟而感染。雖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們身上的共同點:那就是對中國教育的艱苦探索和追求,對孩子真誠的愛。本書的每一頁,都給我帶來了啟迪和快樂。

他們中魏書生是我較熟悉的、敬佩的名師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體力行的。魏書生是一個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成才。他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說:"人生有什麼啊,每個人都是來這個世界走一趟,關鍵就看你怎麼走。其實怎麼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裡糊塗也是走,我覺得還是做點事情的好,()這樣你會感到快樂,這快樂,只有去做,才會感覺到!"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獨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著想,和他們一起想辦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一起進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想想自己在從事教育的點點滴滴,雖然有時候也會和學生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但是在內心的最深處,還是把學生當做是孩子,當做是教育物件,並沒有真正做到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其著想。我想魏書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於從學生出發,凡事都以學生為主去商量,去做。我想這是對我今後工作的一個啟迪,我也要時刻提醒自己這樣去想,這樣去做。

李鎮西也是給我觸動很大的一位名家。其中我讀到關於李鎮西老師這篇時,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他說"不是我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我。學生都是愛老師的,關鍵是老師能否感知學生的愛。"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是這樣,我從教這20多年來也身有感觸,有愛我們才會很耐心的給學生講解;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學生和學生心貼心。要親近學生,要多和孩子們接觸,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們融為一體,融為一體之後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點上了。孩子們從心底裡佩服你、接受你,這時可以說嬉笑怒罵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講什麼東西。而且接觸孩子一定要帶著一顆童心,以一顆童心走進童心,這裡面就包含民主的內涵。教育無痕,親近學生,讓學生和老師都感受到愛與被愛的力量,方才能體現教育的力量。

他們的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樂。李吉林說:"我為兒童的成功、進步和健康而感到歡樂和幸福。"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學,使課堂豐富而生動起來;張思明以帶著學生去發現數學的樂趣為目的,開拓了五花八門的思考題讓學生享受數學的樂趣。他們所有的思想、行為都落實到一切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體現在這一目標上,不是誇誇其談,說一套做一套而是體現在他們對人的關注——一種最深層次的人性的關愛,之中無私的愛。教師要始終以理念深入到教學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給孩子們幸福和快樂。

讀書是心靈的旅行。書山跋涉,學海暢遊,讓我感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並從而帶來思考的快樂!徜徉在書海里讓人感到內質在提升。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將不斷的啟迪和激勵著我,為我今後的教育思想開拓新的思路,為我的教育熱情給予了莫大的鼓舞。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4

有人說,名師之"名",不在於"名",而在於"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說,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那麼,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給他的孩子們以幸福和快樂。中國需要教育家,因為中國的教育需要智慧。本書的每一頁,都給我帶來啟迪和快樂!以前對於魏書生、李鎮西、李希貴、顧泠沅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對其他的12位教育家並不是十分的瞭解,這本書讓我收穫頗多。下面對李吉林的教育歷程談點自己的體會、收穫。

李吉林,江蘇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任教。江蘇省首批特級教師、名教師。現任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雖然李吉林是小學教師、是語文教師,跟自己教育的物件不一樣、教學科目不一樣,但是她的勇於創新、勇於挑戰的精神對我們青年教師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學"對我的啟發也是很大的;她倡導的一個教學原則: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沒有顧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覺還不錯的課在她的美感性原則下簡直就是麻繩拴豆腐--不值一提。

對於小學高年級的教學已經輕車熟路的李吉林來說,開始一個班級從一年級教起探索教改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就是她的這種不怕困難、不甘平庸,敢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讓她收穫了今天的豐碩果實,而這不屈不撓的精神讓我敬佩。我相信自己在以後的教學路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想到她就一定不會退縮,她的這種精神會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是學校的新鮮血液雖然自己經驗不夠豐富但是思維要開闊,不能一味地重複著老教師的道路,重複著自己的工作。要邊研究邊教學,從科研的角度來認識教學。重複式的教學只會讓自己的教學效率一成不變,談不上提高,而自己也會感覺累感覺枯燥無味,批發厭倦。反過來,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師千方百計地從舊中奪出新來,千方百計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課堂效率更高,這樣本人也會感覺輕鬆愉快,積極充實,具有成就感。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課改這個教育歷程無形中就讓我確定了以後的教學態度--探索、創新、提高效率。物理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的學科,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STS教學模式,也就是從生活到物理,再將物理還原生活的教學理念,細想起來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學"。看著她情景教學的可喜成績:全班43名學生,考入省重點中學33名,其他10名學生也都考上了實驗中學,我似乎也看見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光榮。雖然我沒有她那麼長的從教經驗,但是我堅信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及其他教師的幫助我一定也會收穫成功。雖然現在不能給學生帶到校外上課但是我們現在科技先進了,我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生活環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切實地做到將物理教學情景化。有的人喜歡文學、有的人喜歡音樂、有的人喜歡繪畫,雖然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是其主旨都是對美的追求。那麼我們的學生也是在追求著美感。她們一天要上那麼多節課只有具有美感的課才能引發他們的興趣,才能主動地去學習。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李老師教會了我從四方面去體現美感,那就是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語言以及教師儀態。可以說我以前在這方面做的很不好。只想著上課應該講哪些知識卻忽略了怎麼去講,怎麼講才會美。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檔案讓我明確了教育信念、學會了教學方法、懂得了教中帶美。李吉林只是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員,其實我從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學到了很多,這本書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感覺難以釋手,著實得讓我體會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堅信在他們的經驗的指引下,透過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點,明天比今天好一點,一天跨一小步,最後一定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5

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學校發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讀完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觸,本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勸學》、《師說》、《學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最初接觸《勸學》篇是在初中。當時所學是節選的內容,讀完之後,受益頗深。從“學不可以已”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終身學習”。而今再次接觸《勸學》,並學習全文內容,更是瞭解到內容的精髓,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發展影響,以及學習的目的、程式、內容和方法等。為我們為何學習、如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其精闢之處是無法用一言兩語總結出來的,只有親自通讀全文,才能領會其精華所在。

在《勸學》中,荀子提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學習不是一日之事,而在於日常不斷地積累。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同樣道理,學,用心一也。

《師說》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充分說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聖賢之道為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不應該受地位和年齡的限制,從而不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更應該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裡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說,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是為“傳道”服務的,充分說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學記》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字裡行間處處都閃爍著教育理論的光輝。它內容的主要精神,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師與生、教與學的相互關係及其影響的經驗教訓。《學記》裡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蘊更重要。《學記》認為,當教師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才能勝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說,有經驗有修養的教師,總是善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引導學生,但不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誘了。《學記》中有這麼一段話:“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認為教師搞清楚了“為裘”、“為箕”、“駕馬”三條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徑了。這給我們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重視練習,持之以恆,求其得心應手。

面對這麼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發現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謝《教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的假期不虛度!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6

一次和一個教師同學出去喝茶,發現同學帶了本書——《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就拿起來看,看著看著發現這本書寫得很實在,很對我們教師的心聲。於是就借過來認真得去品味它,發現這是一本不亞於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經典教育學著作,它就像一把鎖解開了我很多結。

一個教師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肖博士在書中這樣來解釋他的論點:教育需要理想與信念,包括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沒有理想,就沒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會陷於迷茫和困頓;沒有信念,就沒有精神支撐,“就沒有勇氣和毅力不斷生髮的源泉,我們就無法超越橫亙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無數險阻和艱難”。同樣,教育也需要智慧與真情。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與繁雜洞察精深與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我們將囿於冷漠、被動和機械,我們更難以發現和體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與感動;“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多麼經典的論述,作為一名教師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識,積累經驗而增長智慧卻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雖然我在教學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視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課堂真的會成為沒有激情沒有活力的課堂,只剩表面而沒有真實的東西在。我在看完之後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調整自己的規劃,向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師這個目標前進。 而如果說感觸最深的還是肖博士“教師的解放”篇裡面的《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學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特別像我一個新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可能說只停留在書上的一點解釋,更別提有什麼很好的思想。所以去吸取大師級人物的思想,去領受和品味他們對教育的理解,把他們那裡真正好的東西慢慢吸收過來成為自己腦海中的東西。雖然我們不是“巨人”,但是我們可以成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個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比教學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沒有反思就不可能從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出有效的經驗和反面教訓,更不能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而將經驗抽象成理論則無從談起。在新教師的培訓中,過來為我們授課的老師一再強調我們這些新教師要懂得反思,並把這些反思寫下來,進行總結,讓自己一點點的進步,不斷得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彌補一些自己缺乏的東西,加強自己優秀的地方,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才可能成為真正有思想的教師。

最後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學會引領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氣氛的營造,甚至用什麼語言,背後都蘊藏著一種思想底蘊,平時只是不覺得罷了。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的薰陶,也是非常關鍵的,思想可以薰陶學生學習、薰陶學生做人。可能我都沒有發現學生最擅長的就是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如果你不去重視這些,可能你就會把一些不好的思想透過你這樣不經意間的言行傳遞學生那裡。如果讓學生接受了這些不好的思想,可能這些思想就會對學生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想到這裡的時候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學,發現自己真的沒有注意到這點。不過我相信我以後會好好注意這點,薰陶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品德優秀的學生。

在這本書讀完之後留下的不僅僅是對肖博士這本的思考,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個教師該如何重整風帆,調整方向,讓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屬於自己的教學新篇章。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7

讀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一書,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

有人說,名師之名,不在於名,而在於“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說。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

那麼,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給他的孩子們以幸福和快樂。中國需要教育家,因為中國的教育吸引智慧。本書的每一頁,都給我帶來了啟迪和快樂。

誰是中國最好的中小學教師?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會列出不同的長長的名單,為此,教育部從全國各省的80多名中小學優秀教師、校長人選中,精選了十幾名,集中展示我國傑出教師的教育理想、教育經驗、教育智慧、教育探索歷程和教育成果,譜寫“當代中國教育師”。

他們共同的教育情懷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國基礎教育的重要財富。 他們中魏書生是我較熟悉的、敬佩的名師名師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體力行的。“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我不會改變後進學生,是後進學生幫我教會了怎樣教後進學生。我總是與學生商量我怎麼學,怎麼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師就不要去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這是剝奪人家的權利,壓抑人家的才能,助長人家的依賴思想。”魏書生邊教學邊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

一、看多家之言;

二、堅持寫日記;

三、堅持寫文章。

他認為工作學習是快樂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會貫通,才能領會到理論的精神實質;堅持寫日記,有利於研究自己,改變自己;寫文章是抓住機會進行科研的有效途徑。人,一旦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本職工作,那麼,無論他的工作多麼平凡,都會有無窮無盡的價值,同時也會有無窮無盡的樂趣。

我記住了魏書生的話,並儘量為之,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煩的事情。“當你把學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裡;當你把學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獄裡。”讓我永葆一顆童心去善待學生,善待生活。 李鎮西,教育學博士,被稱為“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他說:“一個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事業心。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責任心。我們不能透過形式主義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學生,我們的活動不能成人化,而應該充滿童趣,我們的教育一定要走進學生的心靈。”

最讓我感觸的是他說的:“一個班級50多個孩子憧憬著50多個未來,而我們常常卻用一個未來來要求學生,這是很殘酷的。這種教育是可怕的,剝奪了孩子的憧憬和夢想。”他還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愛不等於教育,但教育不能沒有愛。不是我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我。關鍵是老師能否感知學生的愛。愛只能在愛中去培養,愛心不等於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內涵才是完整的。專制的愛,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學生,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愛。班級建設應該成為對學生進行民主啟蒙的重要手段。在民主中學會民主,和學生一起成長。”說得多麼好啊!這是對我們老師所謂的師道尊嚴最好的詮釋。

一個小小的講臺,擔負著民主啟蒙的大任。我們老師想到過嗎?對於後進生的問題上,他說:“名師不僅要靠教優秀生成為名師,還有研究後進生,後進生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物件。一個老師愛優生不難,但從心底裡愛差生才是真愛。每一個後進生都是一個科研物件,和後進生打交道,老師的進步非常大。”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優秀生受到老師的關注多,成績越好,老師關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迴圈,而後進生較少受到關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視,心理受到壓抑,形成了惡性迴圈,這是多麼不盡人性,多麼值得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愛不愛學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師是否為優秀教師的試金石。他告訴我們轉化後進生的五個原則:

1、建立感情,

2、充滿信心,

3、降低要求,

4、允許反覆,

5、集體幫助。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8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

“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我不禁反思從教以來的得與失,我問自己:作為教師,我的幸福感來自何處?是學生好成績?是領導和同事的認可?還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穫?我身邊的同行朋友們也會有這樣迷茫的時候。肖川教授的書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透過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從教以來的點點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畫面,湧現腦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穫了這些美好的點滴嗎?

這本隨筆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師該如何面對繁重的教業,承擔教學的重責,獲得教育的幸福,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樂、能讀會寫表達教之樂。

《教師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舉了教師負擔過重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幾大原因。這些情況確實也存在,但是他給的建議特別好:既然不能改變整個世態,何不從自身改變。“當然教師自身也有調整心態、校正觀念、提高素質、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我們就會生活在光明、昂揚、樂觀、向上的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給自己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謂的“境由心生”。給自己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後在教師自身的修煉和尊重學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訴教師們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樂。這些站在教師的角度的闡述深深觸動了我。

一名教師如果固執於成規,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難形成自我風格。我們希望孩子是獨立、自主、創新的人,而我們如果不從自身開始解放,怎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教師自身的解放才能讓我們把教育的視角從課堂知識的單一傳授轉到關注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的需要上來。以前聽過這樣一種言論,“有什麼樣的班主任,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是學生的重要影響人,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會對孩子們產生強力的影響。記得,我們開校運會的入場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級隊伍的前面,同事們討論說,學生們走路的氣勢、動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處。

《語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寫作的意義”讓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關多寫教育隨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於閱讀,善於閱讀。“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其次要會在反思中進步。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管是有效的經驗還是反面教訓,都是教學的寶貴財富,在反思中獲得進步。肖川教授認為“每當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如果你的確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會有一種收穫的快慰。”確實如此。當我有感而發地想表達當時的想法起,從擬定題目、列出提綱、翻閱資料,再一個一個文字敲出來的這麼一個過程,到最終一篇文章呈現在自己眼前,那種滿滿的成就感只有當事人才可以體會到。

有一位老師很有意思地將肖川先生的書名與章節串聯起來,讓我很感動。“找到教育的方向,才會明瞭教育的意義。運用教育的智慧,才能獲得教師的解放。縱橫文明的星空,翱翔語言的世界,釋放心靈的陽光,表達自由的言說,品讀書的芳香,這就是《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很好的註釋,借用在此表達我的感受。

合上書頁,目光再次鎖定在扉頁上:《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穫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