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現代藝術150年讀後感

現代藝術150年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現代藝術150年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有一個觀念,就是不同的學科知識是“互相幫助”的。甚至有些東西,在這個領域是問題,但在其他領域已經有很妙的解決方式了。但由於彼此隔絕,不知道那些可愛的答案已經存在了。

儒家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倒不是收集知識的強迫症,而是你不知道的東西背後,往往隱藏著你的盲點。而這個盲點,不僅僅會導致你某個領域不明白,很可能它已經輻射進你的人生其他方面了。

所以,認知的收穫常常會有“隔山打牛”的妙處!

曾經,真的無法理解一些所謂“現代藝術”是什麼鬼。但我很想知道原因。

比如,杜尚的簽名小便池的《泉》,觀念主義的開山之作,藝術性究竟何在?明明就是一個陶瓷便池啊?

但是讀了這本書,我忽然感到,如果用讀文學史的方法來看藝術史,才能明白那些作品的含義。

文學史的精髓不是形象,而是思想。而一貫以形象呈現的繪畫雕塑玩起了思想,讓人腦子一下子轉不過來彎。

但是,只有你拿著藝術史和文學史去對應的時候,才會發現它們驚人相似之處:《金瓶梅》和《生命的`起源》的評價命運,德拉克羅瓦和曹雪芹的大雅與蘭陵笑笑生和庫爾貝的大俗。。。。。。

我想,藝術史本質是一部“思想史”。《泉》的意義,就像是禰衡擊鼓罵曹,不在於表演,而在於反叛。藝術的意義,不僅僅是視覺聽覺的衝擊,也在於思想的拓展。尤其是現代藝術,簡直是思想是主角,藝術手法倒是其次了。這也給了騙子機會,玩玩兒概念,就號稱藝術家了。

中國的觀念,成名成家是講“工夫”的,比如這兩天偶爾看到一個節目,《傳承中國》,是請明星三天學戲,再小劇場公演宣傳京劇的。

看了兩期,餘少群和徐帆的(當然他們是有功底的),很驚歎演員的悟性和努力,三天學下來,有模有樣,有腔有調的。

大家知道,戲曲是最吃功夫,窮極一生,也沒有止境。但是那些演員那麼快就能拿下來,能不讓人驚歎嗎?一招一式,一笑一顰,太講究了。

我想,原因還是悟性和努力。能成名演員的,根基都很好,舞臺感鏡頭感,情感調動等等都是一流的。藝術是相通的,天資加努力,自然不在話下。

但是,這裡我特別想說說一個詞——功夫。這兩個字太重要了。傳承中國,傳承什麼?就是功夫啊!這個功夫,就是把一個玩意兒做摸透了,弄精準了,行雲流水地呈現出來,美輪美奐,如夢如幻!

其實何止是京劇?任何一門藝術和學問,到最後都是功夫。功夫,是時間的累積,生命的浸潤,血汗的付出,機緣的成就啊!

我們不得不懷著莫大的敬意去欣賞那些藝術,以及藝術家的個人魅力。我們也應該把“功夫”的匠心運用到自己的玩意兒裡,才能體會到箇中妙趣啊!

所以,這裡談“工夫”不傷“理念”,這是前提。任何藝術,都是理念的附庸,隨理念變遷而發展。

好的藝術,就在於其是否能完美展現其想要表達的理念,而不是故弄玄虛。錯誤的藝術形式背後,往往有著膚淺的審美觀。比如“做舊”這個東西,是背離美學精神的。所謂“舊”,是時光沉澱下來的味道。做舊,不就是一種虛假的味道了嗎?另外,感覺“做舊”是對物品的一種損害。等有一天,做舊的東西真的老了,豈不是一種在老年人的臉上又偽裝了老年斑的感覺嗎?

脫節於時代的藝術,往往是對前人偉大作品的臨摹,複製,只有能展示當代最優秀思想的藝術載體,才能成為一個節點或里程碑。例如搖滾,最初是因為革命式的憤怒,後來憤怒沒有了,成了為了泡妞掙錢的惺惺作態。同樣是嘶吼,前者震撼,後者喧囂。

所以,藝術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充滿革命和叛逆的過程,是一個不停打破原來認知的過程,是一個不停顛覆自我的過程。

藝術從對大自然的描摹,再到成為精神世界的產品,從集體主義的工具,再到個人主義的表現……任何藝術,文學,歷史,思想……本質上都是對人類發展史的一個反映。

只不過,大家的載體不同罷了。

在這裡,我終於理解了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人類的文明,不過是一直在用不同的東西來表達一個相同的東西:那就是我們自己!

藝術不停展示的,就是那個相對而言更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