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報告範文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根據縣委主要領導的批示和縣分管領導的指示,為了解我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近期我部採取點面結合的方式,就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開展了一次調研。面上,我們收集各鄉鎮書面報送的材料;點上,我們深入到濱湖區的湖雲和齊埠、城區的陳營及山區的裴梅鎮,召開鄉村幹部座談會了解掌握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發展模式

總結分析我縣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委會或村小組,主要是利用村集體資源,對集體機動地、四荒地、林地、水面、臨街門面等透過租賃發包來增加集體收入,並形成了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城區店面租賃型發展模式。該鎮萬民村委會、石李村委會及下陳村小組等一些縣城城中村利用縣城徵地預留用地政策和村委會大樓店面臨街的區位優勢發展物業經濟,透過改造或新建廠房、倉庫、停車場、專業市場等出租給企業或村戶,收取承租費,為村集體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如萬民村委會採取物業開發、租賃經營等形式,將村委會大樓店面等19間店面租給經營業主,每年店面收入就有90多萬,村級集體經濟整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石李村委會新老村委會大樓就有13間店面,剔除正在維修的`石李賓館的9間店面收入,每年有村集體有40萬元收入的進賬。珠山村委會每年的店面收入也有6萬元。陳營鎮郊區村委會下陳村小組在萬年街道共有各類35間店面,其中萬昌路18間、萬隆大道4間、六零路有13間。每年收入180多萬,全部按人頭分給了村民。

二是湖區土地流轉型發展模式。湖雲鄉和梓埠村委會一級絕大多數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級集體大多在村小組層面。這些村組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注重發揮湖區特色和資源優勢,做好“田”文章,透過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主要有以下情形:

一是湖田發包流轉。湖雲鄉在第二輪土地延包時,個別村委會預留了沒有列入計稅面積的湖田分到村組,利用這部分湖田對外發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如標林村委會有40畝湖田每年村集體經濟3000多元。

二是村組發包流轉。湖雲鄉排山村小組村小組將村民外出打工閒置的水田收攏對外發包。流轉發包收入,經全體村民代表大會同意,從土地流轉收益中留存部分資金用於村小組幹部工資和村集體公益事業,結餘的收益按照股份分給村民。梓埠鎮後張村委會前張村,每家每戶除口糧田外,剩餘的交由村小組流轉,村民所有的醫保和衛生保潔費用由村集體統一支付。

三是自願組合打包流轉。湖雲鄉部分村小組,早在確權頒證前的分田到戶,有流轉意願的農戶,以五戶為一個鬮進行土地分配,做到了田塊連片,便於集中統一流轉給大戶承包。

三是山區林地收益發展模式。山區鄉鎮發揮靠山吃山的優勢,透過盤活集體山場資源和搞好生態公益林管理,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裴梅鎮的富林村委會的部分村小組留存了部分因山高分不到戶的山頭並進行發包,發包收入留存15%做公益事業,剩餘的全部分到農戶。彭家村委會珠溪村小組每年有1萬元的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費收入進賬,彭家村小組荒山租賃48畝給大戶承包開發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2萬元。裴家馬鞍山村小組山林拍賣每年收入3000元。

四是村組資源資產開發模式。以裴梅為例,一些村小組充分利用耕地、水面、山地資源、做好山水田開發文章,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裴梅裴家村小組的水庫發包給大戶養魚,每年收入5萬元;裴梅彭家村委會南巖村小組既有魚塘租賃收入,萬年牧業養豬場淨化塘租賃地收入,還有山林經營權流轉收入,每年村集體收入有6萬元。裴梅裴家村委會鄔家村小組一年下來有武山石礦承包開發收入、公益林管護費等收入有5萬元,全部按股份分到了村民。

二、存在問題

一是村級集體資源資產少,村委和村組集體經濟發展失衡。絕大部分村在二輪延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實行了分田到戶、林權承包到戶,由集體統管的資源極其有限。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發展後繼乏力。導致村委會一級有集體經濟收入的不多,集體經濟大多集中在村組層面,更多的村委會和村小組村級集體經濟為空殼經濟。在一些鄉鎮“窮村委會、富村小組”現象比較突出。

二是收入渠道單一,剛性支出比較大。目前,資產資源發包收入和財政轉移支付成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經營性收入少,收入渠道單一,導致發展後勁不足。特別是只有轉移支付這一塊政策性收入的村委會,保運轉都比較困難,有的村小組如裴梅的鄔家村小組幹部連續十五年沒有發一分錢工資。以裴家村委會為例,每年轉移支付11萬元,但要支付的專案卻更多,主要開支有:121個黨員開會用餐費用一次要4000元,一年四次要支出4萬元;村幹部5人工資報酬需要開支5萬元;錦黃線沿線中心檔——加油站衛生3公里衛生費每年需要4.5萬元,鎮裡會補貼一點,但更多的資金缺口需要自己補;再加上黨報黨刊訂閱、“兩老”慰問、兩學一做資料費等開支,一年總開支需要19萬元,缺口部分需要去單位化緣。

三是村級債務過高,村委會“日子”捉襟見肘。稅費改革以前,由於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各類建立配套資金的投入、墊交稅費任務以及非生產性支出等,村集體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主要靠上級財政補助收入保運轉。調查顯示,村集體負債較重,如大源鎮7個村總負債高達168萬餘元,其中江源、黃墩、葛毛塢等3個村共欠120萬餘元。集體經濟無實力,發展生產無財力,提供服務無能力,幹部說話無威力,嚴重影響了村級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四是政策扶持不夠,發展村級經濟“有心無力”。一方面上級政府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缺少政策、缺乏力度,上級機關部門的結對幫扶大多隻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對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相關的幫扶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如石李村委會石李賓館正在維修,要求縣相關部門減免規費和允許就地重建。郊區村委會有空地想改造成廠房租賃,但受縣城規劃限制難以如願。另一方面由於宏觀調控等因素影響,土地整理、土地復墾等政策性收入空間的減小,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較為緩慢。

三、解決方法

1、納入黨建考核的籠子。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列入黨建目標考核,設定考核細則打分細則,倒逼式促成村委會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擺上議事日程,加大謀劃落實力度。

2、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結合村兩委換屆,把政治素質好、“雙帶”能力強、有經濟頭腦、會做群眾工作的農村優秀人才選拔進村“兩委”班子,並切實加強教育和管理,打造了一支懂經營、會管理的基層幹部隊伍,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走出村級負債的圈子。要本著多予少取的原則,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採取積極的措施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負擔,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4、找出發展壯大的路子。一方面,有土地、水源、林木等資源經營收入和店面收入的村委會要繼續挖掘經濟潛力,因地制宜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委會和村組,要想方設法辦好村級集體經濟創收的實體,可選擇以下幾種模式摸索經驗:

一是開發特色種養業。結合農村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圍繞荷橋、龍港的貢米、葛毛塢的葡萄、江源、裴家的吊瓜、齊埠的馬家柚等特色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組建經濟實體,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品牌效應。採取“公司+農戶”、“協會+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形式,透過開展產、供、銷服務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同時可透過村集體的水庫和水面資源,發展河蟹、小龍蝦以及其他水產品,來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二是發展休閒旅遊業。如大源鎮可依託大源的特色山水、古樹、古村落及文化等旅遊資源,發展壯大民宿、農家樂、休閒場所、生態觀光農業和旅遊商品開發等旅遊產業,實現旅遊增收。東源村、富林村,可以依託龍泉湖、神農湖、贛東北蘇維埃政府舊址等景區景點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第三產業。

三是發展土地租賃業。鼓勵村集體統一經營農戶自願轉讓的土地,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結合遷村騰地、新農村建設,開展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和零星自然村遷並,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由村集體所有和經營,以增加集體資產的經濟收入。鼓勵各村透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透過引進外來企業落戶、吸收能人“迴歸”創業、支援能人興辦實業等形式,透過盤活閒置場地、閒置固定資產及流動資金,、發展店面租賃和來料加工以及提供廠房用地,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同時,鼓勵各村對集體資產和“四荒”資源,透過採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等形式進行開發利用,不斷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以此盤活集體資產,穩定村集體經濟收入。

5、邁出扶持發展的步子。

一是加快制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健全多樣化的幫扶機制,使村集體儘快形成穩定的收入渠道。

二是建立示範樣板。縣級層面各選擇2個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委會或村組,集中扶貧、國土、林業、水務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實施專案資金的扶持力度,在職能和政策範圍內將專案資金向樣板示範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傾斜。各鄉鎮也相應選擇2個村委會和村組進行示範,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發展。

三是縣財政應從支農資金中拿出一部分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週轉金,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應安排一定的貸款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在稅收、工商管理上對村級興辦的集體企業和各種經營專案政策從優,給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