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七年級下冊《力的存在》評課稿

七年級下冊《力的存在》評課稿

本節初中科學第二冊第二章第四節(浙教版),由於七年級學生首次接觸力及力的有關知識,大家對於“力”即熟悉又陌生,為了使學生初次學習力留下很深印象,我校楊國斌老師在公開課中精心設計非常有自己的創意,為我們開設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為甌北五中七年級備課組起指導作用。

一、創設教學情景

力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七年級學生對抽象事物理解能力較差。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難度轉化成直觀,楊教師能夠根據新課標認真備課,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大量的圖片、和影片,並能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利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身邊的鮮活的例項來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各個環節緊密,過渡自然,由淺及深,由表及裡,步步深入。楊老師利用身邊的科學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情景:如奧運會我國舉重運動員用力舉起槓鈴時肌肉收縮;並請一位同學將桶裡的水提到桌面上,然後談談用力後的感受。透過這兩個情景,學生對於力有了初步體驗:用力是我的肌肉會收縮,並有酸脹感。

二、滲透科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主要包括:科學觀念、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的實踐能力等方面。

力是一個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東西,但它卻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因此檢驗力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科學方法。楊老師用了類比的方法,先從簡單的判斷風等事物存在的辦法,然後總結了科學方法:根據某事物所產生的效果來確認該事物的存在。於是很自然地引出力的判斷方法也是如此,主要透過力的作用效果來判斷。

三、課堂氣氛活而不亂

在課堂組織教學過程中,活而不亂,有條不紊的進行,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上創設教學情景,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在輕鬆、和諧、平等的氛圍中進行,語言平實卻滿懷鼓勵,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發表不同的`見解。課堂上多次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彙報交流,質疑互動。還多次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透過說、寫、做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和主人,教師很好的擔當起了指導者和領路人,創設了寬鬆的課堂氣氛和和諧的師生關係。

四、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

當學生探究出結論後,能將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並解決實際問題。老師沒有包辦代替或生搬硬套地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透過科學探究的方法自己去獲得,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回想楊老師授課全過程,但在課堂中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如學生舉例時提的大多是與自身有關的事例,即人和物體之間的力,這說明學生的思維不夠開闊,缺少對生活事物的觀察與思考。今後應注重在這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總之,楊老師《力的存在》一課重在引導學生體驗“力的存在”並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抓住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可以看出教者對教材理解得比較深入和透徹。課堂上楊國斌老師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做到有扶、有放,真正做到了把學生當作受保護的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