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人類簡史》讀後感

《人類簡史》讀後感(通用24篇)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的一部重磅作品。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下面給大家分享《人類簡史》讀後感,歡迎借鑑!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

《人類簡史》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歷史,因此向前一直延伸到數百萬年前,然後一直講到現代,並在結尾迎來的全書的高潮,那就是人類的可能的未來,最後的部分給人的感覺才是最震撼的。作者從遠古生物進化,講到農業革命,從帝國主義講到資本主義,一段段歷史娓娓道來,並在不同的人類發展階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視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當然我們讀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歷史事件,看歷史的熱鬧,而是要看歷史究竟給予了我們哪些啟發和思考,歷史無法改變,但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思考價值卻可以給我們以啟發,並讓我們有機會創造更好的世界。那麼本書究竟帶來了那些有價值的啟發和思考呢,以下幾點是我讀完之後的一些啟發:

人類也是從低階動物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才逐漸成為當今的現代智人,雖然現在我們是整個生物鏈條的最高階物種,但並不意味著進化已經結束了,相反,人類也許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進化,而進化的速度很可能是非線性的(越來越快),想象下在長達數百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大部分時間處於食物鏈的中間位置,而在大約10萬年前才真正有了智人這個物種,而大約7萬年前,隨著智人的認知水平的大爆發,人類才第一次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1.2萬年人類有了農業革命,而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是近幾百年的事情,可以看出人類的進化正在加速前進,而7萬年前可能出現的是一個奇點,從此人類的認知水平飛速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仍然在進化的過程中,大腦,身體,以及心理層面很多都還跟原始的動物類似,正因為如此,在現代社會,人類很多認知偏差和謬誤導致了很多現代問題,丹尼爾卡尼曼的書籍當中對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來人類還在不斷進化,我們也需要認識到自身的侷限和我們認知上的偏差,也許我們才能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

歷史的發展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人類和黑猩猩擁有共同的祖先,而數百萬年前基因的偶然突變導致人類這個新物種的誕生。基督教的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樣有其偶然性,羅馬皇帝偶然發現了這個當時籍籍無名的小教派,並發現透過宗教能夠更好的統治國家,也因此在羅馬帝國的強力支援下,基督教一舉成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發展更是充滿了偶然性,很多科技發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導致人類有了新的發現。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思想侷限性。遠古時代,由於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有限,人們信仰各種神靈,透過神靈來解釋大自然的種種現象。農業革命之後,由於糧食供給的大大增加,開始有人可以從事一些更高階的工作(比如教學,職業軍人等),因此在這期間,哲學,政治,藝術以及其它各種思想文化都大大發展,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時代侷限性,比如儒家強調君權,父權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紀,男女的地位始終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權主義的出現。曾經在16世紀到19世紀,當西方國家將非洲的黑人當做奴隸販賣到美洲時,這些黑人並不被當做同樣的人類看待,他們只是被想動物一樣對待(就像我們現在對待家畜一樣),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如今美國也有了第一屆黑人總統(同樣我們對待動物的方式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會被認為是殘忍的,要知道也許在數億年前我們可能是同一個祖先。)。現代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的轉變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人們漸漸認識到,人類這個物種還有其他生物物種都存在同性戀現象,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也由此使得人們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接納了同性戀這種現象,美國更是在前段日子,正是宣佈確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未來人們也一樣會以更加開發和包容的態度對待那些我們現在認為不對甚至不合法的現象,實際上很多所謂不對或者不合法的行為都是受我們的意識形態所扭曲的價值觀導致的。

搞清楚了資本主義和信貸到底是咋回事。資本主義的精神要義在於用賺來的錢投入到更多的生產研發當中,使得這些錢成為資本,從而賺取更多的錢。而資本主義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信貸。信貸就是人們在沒有任何資本的情況下,僅憑信譽來貸款,放貸的人是投資於未來,是相信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這些貸出去的錢可以為其賺回更多的錢。可以說當今經濟就是靠著資本主義和信貸來支撐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人類的進化可能就會有賴於機器(這裡包含人工智慧,神經控制機器,各種其他仿生裝置等),也可能透過基因改造,讓人類的進化發展到我們無法想象的地步,當然也有可能人工智慧發展到最後能夠控制人類,帝國成為未來人類真實場景(人類意識可能會被機器控制,這一點是非常有可能的,到那個時候,人類的進化也許就結束了,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斯蒂芬霍金,比爾蓋茨和Elon Musk等一眾大佬強烈地表達了他們對人工智慧的擔憂。)但無論如何,我們無法阻止科技進步的步伐,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為我們帶來的好處,同時要嚴加防範其可能為人類帶來毀滅性打擊的科技力量。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

《人類簡史》這本書閱讀的時間有幾個月,這本書給我感受就是全篇重點都很多,接而引發很多考慮。讓我眼前一亮的發出慨嘆“哦,原來是這樣的。”中間休息著看了些小說,由於覺得有點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斷再想要留下些什麼。但是能總結的太多,真實讓我尷尬了一會兒,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強推這本書時,她問了我一個當時朋友向我引薦,我也問過的一個問題“講的是什麼?”,

想了想分離朋友給我引薦時的引見“這是一本讓人茅塞頓開的書”,答覆她“這就是一本歷史書、不是故事書所以沒有講的是什麼,就是講的歷史,然後從一種我們平常沒有留意的角度論述了這個歷史”。

歷史留給了我們什麼?為什麼有些集團、國度衰敗了以至消逝?有些還依然在開展?西方的科學是注重採集、調查、實驗、資料的整合發現其中的規律,而我們習氣用經歷。這種認知在我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時瞭解尤為深入,其實那些讓我們覺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後是有無數學者、學術團體的實驗,資料研討整理。並停止嚴厲的考證再發表。同一個課題不同的實驗、目的得到的結論也不相同,所以運用範圍較廣。而我們就是“經歷”、“指導說”,做得事也不論總結不總結反正我做了這個事就是有經歷了,也不論這個“經歷”是對是錯。或者指導說得一切就是謬誤。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3

花了幾個月,斷斷續續讀完了《人類簡史》這本書。感觸頗多。作者很多想法相當獨特,特別是結合了很多生態環境歷史,更具有順服力。把人類歷史說成是“從動物到上帝”,理念構思得巧妙,證據也令人信服。

相比而言,中國歷史學者科學素養略差,懂生態環境史的人又不太精通社會政治人文歷史,短期內估計還沒人寫的出這麼精彩的歷史書籍。本書的缺憾就是中國或亞洲史料極少,故事都是以西方為主,太不把其他地方的人當人看了,算是本書的不足之處吧。

說來奇怪。初高中階段,我非常不喜歡歷史,不知為何大學之後卻有點入迷了。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特別是好史值得細細品味。正如作者所言,歷史並非用來預測未來,但歷史可以擴大我們視野,讓我們知道人類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本書還真令人茅塞頓開,不愧為一本牛書。過幾年後,我必定還要再讀一遍。

最後,讀完《人類簡史》不得不說,雖然有不少人是蠢貨,人類也犯錯,但人類真是太牛了。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4

我懷著種種的好奇與疑問,翻開了《人類簡史》的封面。

《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的由來,歷史的疑問,人類的本性與現實的面紗。從各個方面,解釋了現在人類的生活與漏洞,是一本幫助人類瞭解自我的經典之著。它從文化,信仰,政治,國際,法律等制度的起點,對當代社會發出疑問,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

《人類簡史》一共有20章,從遠古時代,一直講述到當代社會,認我知道了許多從課本上見不到的知識,也讓我從內而外的再次瞭解了人性,它讓我知道了現在社會的陰暗面,與光明面。

它是一個凌亂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讓我懂得了:現代人類的文明,無一不是用別人的血堆上來的。智人本不是孤獨的,我們只是人類的一種,就如麻雀也只是鳥的一種,而為什麼智人能成為生物鏈的頂端呢?我想答案我們都心知肚明,我們的祖先當時也可以與他們和諧相處,可是嗜殺和殘忍的本性,使我們大開殺戒。但,也正是這份殘忍與無情,才讓人類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惡。我們的真面目,這嗜殺的基因,永遠不能擺脫,和睦與文明的表象下,藏著一份邪惡的念頭。

當代社會,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強食都由那份殘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與被告人,也許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這一小塊的邪惡,陰險的伏在我們心上。但我們也應向那殘暴的基因說不了,只有將枷鎖套上自己殘暴的心,將愛注入我們的心田,人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在未來,人類不應只踏著別人的血前進,而更應該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類簡史》告訴了我,我與那份殘暴的相同,也告訴了我,我與它的不同。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5

作者在第六章後半部分論述了想象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我們的各種法典條例是想象。

作者用標緻汽車公司的例子說明“公司”也是出自於想象,是虛構出來的概念,之所以能夠相信公司的存在,是因為董事會這麼相信,公司請的律師也這麼相信,辦公室的同事這麼相信,銀行人員也這麼相信,所有人都這麼相信。想要解決到現有的想象,就必須想象出更強大的東西才行,這就是社會的發展。本章最後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身為人類,我們不可能脫離想象所構建出的秩序。

每一次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範圍稍稍加以擴大“,當你真正地意識到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想象,你的錢是想象,你信仰的宗教是想象,你打籃球遵守的規則是想象,你的親密的人是想象,就連你自己都是想象,或許你能感受到一點點不同?釋懷?自信?抑或感覺有趣?或者其他感覺?在高中的時候,自己也曾想到這些,也曾認為自己以後的生活會是自由的,但卻不知覺已經忘卻自由的概念,為身邊所有想象的秩序所禁錮。

第八章,歷史從無正義,”不管是自由人/奴隸、白人/黑人、富人/窮人,都只是虛構的想象所建構出來的。然而歷史的鐵則告訴我們,每一種由想象建構出來的秩序,都絕不會承認自己出於想象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舉例來說,許多贊成奴隸制度的人就認為,這是自然現象,並不是人類所發明出來的一種制度“、”如果你問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什麼贊成種族階級制度,他幾乎一定能跟你滔滔不絕地來場偽科學講座,告訴你不同種族之間本來就有生物學上的差異。

比如說,白人的血液或基因就有什麼特殊之處,讓他們天生更聰明、更有道德感也更勤奮“,但是事實證明,很多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想象都是放屁,所以當別人試著給你灌輸思想的時候,你就當他們在放屁好了,聽個響就過了,最終要有自己的對於事實的理解與認知,堅定自己的立場。”正義“,這裡在我看來不如說是”公平“,歷史從無真正的公平,這點我始終相信。

第十九章,生命的意義部分,讓我對於生命的意義又有了不同的思考。簡單來說,生命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快樂,這個和我之前的認知符合。對於快樂,作者又把我的思考領入了另一個層級。什麼是快樂呢?”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這麼簡單。相反,快樂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體;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快樂還有重要的認知和道德成分。價值觀不同,想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有人覺得養小孩就像是個悲慘的奴隸,得侍候一個獨裁的小霸王,但也有人覺得自己真是滿懷著愛,正在培育一個新的生命“,”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不論是你想要實現什麼,最終你獲得的感受都是想象的錯覺。人類的生命從純粹科學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就像我們常說的,誰死了地球還不是照樣轉?哪怕有一天人類滅絕了,宇宙還是該怎麼執行就怎麼執行。所以我們對於生命的意義的理解,也都是想象。所謂的快樂,就是讓自己的價值觀被集體的價值觀所認同,換句話說就是讓自己的想法儘量和身邊的人的想法一致,這樣覺得得到了認可,覺得生命有意義,從中得到快樂。”這個結論聽起來似乎很叫人難過。難道快樂真的就只是種自我的欺騙嗎?“

我想現在是的,設想某一天地球上只有你一個人類了,沒有價值觀的束縛,沒有他人的輿論壓力,沒有法規的約束,你現在所能想到的快樂是不是完全都沒有意義了呢,因為在那時自我欺騙已經得不到快樂了,並沒有人在乎你,也不會有人管你。

以上提到的部分讓我有了一些延伸的思考,其他沒提到的章節也很耐讀。本書能夠讓人重新審視人類,對生命的意義加以深入思考,對人類的發展也有所警戒,實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6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本書從天地萬物開始說起,一本看似是講歷史的書中,卻囊括了包括心理學、生物學、金融學、宗教學的思想。本文一直想突出的一個重要思想便是“平等”。

不由和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不謀而合。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致是說人其實也是地球上一種平平常常的生物,和鄉間的花、地上的狗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大家都是在社會上平等的生存著而已,無所謂誰比誰更加高貴。如果按照道家和本書的思想,那人們生活中很多嫉妒、攀比的心理就顯得毫無意義。既然人和田間的芻狗都沒什麼差別,那人和人之間能有什麼不同呢?大抵不過是一種心態罷了。

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每個人活在世上,不過是為了名和利而奔波。一旦看破這點道理,很多時候我們就能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是看待身邊的人,也更能看清這個世界。

最近有幸參加了某券商研究所首席的講座,她講了一句話“如果這輩子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極光,你的三觀會改變的”。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指那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原來人類在這個世界上這麼的渺小,反而很多事情會看開很多。我們現在都面臨著太大的就業壓力,每個人都陷入在深深的焦慮之中。轉念一想很多時候真的沒有必要那麼的看重自己或者看清自己,帶著一顆海闊天空的心來看這個世界,一定會開闊很多。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7

(一)

在閱讀這本書後,我發現本書和以前讀過的歷史書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適先生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的想法有些天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設又是在現有的證據上做出來的,也不能說他不對,能將歷史寫得別有一番風味,這樣的書難怪可以獲得好評和眾人推薦。

本書最大的意義和價值不是給我們簡單介紹人類的歷史,而是作者從各類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觀念和深切的人文關懷以及對哲學和人類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認為過去的人類並不比現在的人類過得差,他們比現在的人類可選擇的食物種類更加豐盛,人也更為自由,平時透過採集和狩獵可獲得鍛鍊,也不易於感染群體性疾病。當人的負擔過少,慾望較少,人也會更加的快樂和容易滿足。

其次,他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農業革命是歷史上的最大騙局。表面上看,人類透過大面積耕種,大規模的生產,使得人口激增,並不斷髮展壯大,實際上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資源環境的破壞,各種政治權術以及殘酷的戰爭,最主要的是人類的自由被大大束縛於土地之上,芸芸眾生耗盡心血產出的糧食也提供給某些精英分子,而他們卻史上無名,為他人做嫁衣。

最後是他對於人類的未來之思考。人類無論處於哪個時代,都應該思考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如果我們不能認清人之為人的特點,人類的獨特性,一旦我們發明出比我們更聰明的物種,我們該何去何從?

(二)

《人類簡史》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歷史。全書不僅是站在某個民族(國家)或者人類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動物植物、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發展歷史。從數百萬年前講起,一直講到現代,並在結尾迎來的全書的高潮,那就是人類的可能的未來,最後的部分給人的感覺才是最震撼的。作者從遠古生物進化,講到農業革命,從帝國主義講到資本主義,一段段歷史娓娓道來,並在不同的人類發展階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視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進化是人類前進的永恆旋律。人類從低階動物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才逐漸成為當今的現代智人,雖然現在人類是整個生物鏈條的最高階物種,但並不意味著進化已經結束了,相反,人類也許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進化。進化真是始於人類在大腦、身體、以及心理等不同層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為現代人身上仍然存在這種不完善,認知偏差和謬誤導致了很多現代問題,丹尼爾·卡尼曼的書中對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來人類還將不斷進化,我們必須要認識到自身的侷限和認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

歷史的發展交織著很多偶然性因素。人類和黑猩猩擁有共同的祖先,而數百萬年前基因的偶然突變導致人類這個新物種的誕生。基督教的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樣有其偶然性,羅馬皇帝偶然發現了這個當時籍籍無名的小教派,並發現透過宗教能夠更好的統治國家,也因此在羅馬帝國的強力支援下,基督教一舉成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發展更是充滿了偶然性,很多科技發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導致人類有了新的發現。

時代的進步夾雜著侷限與包容。遠古時代,由於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有限,人們信仰各種神靈,透過神靈來解釋大自然的種種現象。農業革命之後,由於糧食供給的大大增加,開始有人可以從事一些更高階的工作,因此在這期間,哲學,政治,藝術以及其它各種思想文化都大大發展,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時代侷限性,比如儒家強調君權,父權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紀,男女的地位始終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權主義的出現。現代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的轉變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人們漸漸認識到,人類這個物種還有其他生物物種都存在同性戀現象,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也由此使得人們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接納了同性戀這種現象。未來人們也一樣會以更加開發和包容的態度對待那些我們現在認為不對甚至不合法的現象,實際上很多所謂不對或者不合法的行為都是受我們的意識形態所扭曲的價值觀導致的。

(三)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說,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類簡史》這本書除了能提供圓圈外的未知,還給讀者講訴了已知的圓圈內的新知,重新整理了讀者的人類史觀,這就是一本歷史書能掀起這麼大波瀾的原因,年輕的以色列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憑藉這本書聲名鵲起。如果說《槍炮、病菌與鋼鐵》描述的是人類發展自然史,《人類簡史》講述的則是人類發展人文史,將人類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既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宏觀歷史程序讀本,也是一本處處深刻的思辨哲學佳作。

智人出走非洲的故事對大多數讀者來說已經耳熟能詳,是什麼原因讓與多數動物一樣從事狩獵採集的智人經過短短的時間就統治世界了呢。是智力,沒錯!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8

本書簡述了人類從動物透過不斷的進化演變,變成至今食物鏈最頂端的高階動物(上帝)的過程。透過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演繹出人類一步步的變化。其中,書中有幾個觀點,比較觸動人的思考:

1、關於人類體格的進化。作者把採集狩獵階段人類的體格與農業社會階段相比較。由於農業耕作的需要,人類的體型與採集狩獵時期相比相對沒有那麼健壯及靈敏。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現代的科幻片中的畫面,試想隨著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體力等粗重活都由機器人所代勞,繁瑣的事情都由計算機來處理。人類只需開發和創造更多的程式及機器人即可。由此推導,將來人類的大腦將越來越發達,身體四肢將越來越羸弱。或許到了後期,人類的存在形式只需要有一個大腦即可了。

2、關於信仰的力量。人類從單個的個體到群體再到部落到現在變成了國家、社會。為了維繫社會秩序,產生了宗教、制度、法律等,也形成了道德和文化,當然還有信仰。若信仰缺失,人們就會失去精神上的約束,失去對事物的敬畏之心,而如果思想無限膨脹,就會做出許多傷害自然、傷害他人的事情。如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有酒駕、兒童拐賣以及當街砍殺等現象。當然,若信仰過分被強調或被利用,也會出現危機,如早前法國遭受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恐怖襲擊等。信仰是一把雙刃劍,必須使用得度才能國定家安。

3、關於虛構與想象。書中有很多的觀點都會提到,制度是人虛構出來的、金錢是人虛構出來的、宗教信仰是人虛構出來的其實,除了我們的實體以外,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人虛構出來的,換句話說人類就是生活自己創造出來的想象之中。而如果這些“虛構”出來的東西都成為了我們共同認可的東西,或者說成為一個共同認可的“遊戲規則”,那這些虛構與想象就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巨大的約束和影響。但有時人類卻為了虛無縹緲的名利追逐,去傷害自然、傷害身邊的人,甚至是迷失了自己。

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人類在在改造客觀環境的同時,為世界帶來了人類文明,也成為了全球的霸主。未來人類的腳步將如何在地球上繼續走下去,回頭想想,功績、名利、金錢真的這麼重要嗎?這些重要,或者只是我們覺得重要而已。

綜上所述,智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世界。如今,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是等待自然的篩選而滅亡還是進入一個新的進化階段?這都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共同維護這美麗的地球以及發揮祖先留下來的智慧。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9

寫文字我還是偏愛在電腦上打字,喜歡鍵盤發出的“滴滴嗒嗒”的聲音,喜歡開啟word新建文件時候頁面簡潔清爽,喜歡加快打字速度然後心裡默默驕傲“我打字真快”。更重要的是,端端正正坐在電腦前,泡上一杯濃郁的咖啡,器械的敲打鍵盤。才是想象中該有的寫作的樣子。

每年大大小小的節日一堆,特別是情人節。要真的講究起來每個月的14號都是情人節。而情人節的“套路”也大致相同:提前幾周就會有營銷號開始發一些“情人節給女朋友送禮”、“七夕給喜歡的男孩子送什麼好?”的內容。也會有小情侶開始詢問“200元以下情人節送什麼禮物好?”到了情人節前,單身狗開始哭泣“坐等情人節吃狗糧”、“誰的男朋友更有錢大賽開始”。異地戀情侶甜蜜地抱怨不能相聚。而早有打算的小情侶在偷笑;到了情人節,秀禮物的秀禮物,沒禮物的秀聊天記錄…情人節過後又該幹嘛的幹嘛了。

千篇一律。不過是滿足大家對情人節的想象罷了。

我們做的很多事情,不都是單純為了滿足一種想象嗎?自己的想象,父母的想象,社會的想象。

男婚女嫁,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為了滿足自己的想象,我們做了很多多餘的事情,卻不自知。

為了滿足父母的想象,我們有苦難言,一舉一動得聽父母指揮,我們違背了自己的感覺。

為了滿足社會的想象,我們審視自己的言行,承擔著社會壓力,怕被人議論。我們活在體制下,努力在個性化和體系化中找平衡。

誠然,想象給我們帶來了壓力。可也正是想象,成了我們彼此之間的樞紐。以色列的一位歷史學家在《人類簡史》這本書裡面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

正是我們智人獨有的共同想象,才使我們種群脫穎而出。若非是我們的這種共同想象,智人就不會因為相信某個故事,想象某個主觀意識上的存在而凝聚在一起。

最大“自然”團體是150人,超過這個數字,就不能靠著彼此認識,互相瞭解而運轉這個團體。而我們靠著共同想象,突破了這個限制,只要我們都相信一個共同的故事,即使我們之間根本不認識,我們也能共同合作。

十字軍東征便是一群陌生人相信凡是參加遠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過,死後直升天堂。而使西歐許多階級的人投身於這場征服戰爭中。

國家也是一種想象,只要我們都相信這個國家主體,國土確實存在,我們就會為了國家而付出。公司也是一種想象,公司不是由它的員工,它的大樓,它的資金而構成的,就算這些都不存在,公司也還是在那裡的。公司並不是一個實體物件,而是我們的一種共同想象。

民族是國家的想象社群,“消費大眾”是市場的想象社群。其中的成員不可能像過去村落一樣彼此熟識。它們努力說服我們是一夥的,有著共同的過去,共同的利益和未來。而這些都只是一種想象。民族和消費者都只是一種主體間的現實,只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想象中,卻有著強大的力量。只要13億的中國人相信有中華民族存在,同樣認同國徽,同樣相信中華民族的故事,就能凝聚在一起。而消費者彼此都是陌生人,因為有著相同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就能相信大家都是一夥的。

我們被自己的想象繫結著,由共同的想象而連繫著。你要怎麼理解想象?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0

我知道感覺這種東西不可靠,比如去年看這本書,如果沒有這篇讀後感,我基本已經不記得書中許多內容了,時間可以將感覺變成沒有感覺,有時會完全失憶,還好有當時有寫讀後感,下文成文於17年年初。

星期六,下雨,沒有去上班,也沒有什麼緊急的任務,也沒有壓力和動力去做些什麼,或者就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本質吧,其實沒有什麼東西值得你去很焦慮,去太奮鬥的,似乎感覺這種觀點很消極和頹廢,但歷史經驗總結告訴我們,越亢奮越激情的觀點往往比較假也比較危險,反而比較灰色和平淡的思想越接近真實。作者從更長久時間,更宏大的空間來觀察人類,應該說比我平常看的角度更高更遠一些,得出來的結論應該相對更通透些。

他說暫時來看為什麼人類會比其它動物會更強大,因為人類可以組織大過150個體以上的團隊,但其它動物做不到,超過這個數目就沒有辦法協調。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人類可以做到呢?因為人類可以想象,可以想象一個神話,一個上帝,一個黃金,一個共同理想,比如共產主義,美國夢,比如共同富裕等,在這樣一些想象的東西的引導一下,超過萬計,億計的陌生人一直和諧的工作和生活著。

這些想象並非哪一個人或者哪一個組織刻意去創造播散的,這是人類天然的需要,雖然我們現在去理性分析,這些所謂的想象,理想其實可能都只是一個騙局,但並非是那些上層人的故意,其實你也是製造這個騙局的一份子,你需要,如果沒有這些理想,我不知道,你為什麼要活著?你的方向就是這些東西。比如阿旭說,他還想要生一個小孩,還想買一套房子,還想。生多一個小孩,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理想(多子多福,傳宗接代),更多物質更多財富是現代社會的共同的理想,這些並沒有錯,是引導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

正因為有了這些共同的神話和理想,擁有這些共同的價值的人們,就會共同維護這些價值,溝通成本也大為降低,衝突也大為減少,也沒有多少人會去思考這些神話和理想是不是隻是一種想象,根本經不起推敲呢?就算有個別人提出反證,或者新的觀點,也會被視為異類,很難在這個共同體中生存,比如布魯諾反對地心說維護“日心說”,就為此丟命,這種例子很多。就象西方人基督教人都口口聲聲相信上帝,穆斯林都相信真主,很多中國相信佛教,就算內心不怎麼認同,也沒有幾個人會去公開對反對的。

這些共同的價值,也是人類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佛陀,沒有上帝,沒有真主,沒有金錢,這個世界可能大多數的人就沒有活著的意義了,那將一片虛無,人心將無處安放,行屍走肉般的生存。當代中國人,並沒有統一明確價值觀,有佛教,有儒教、有共產主義,主體應該還是金錢至上吧。經過科學教育的洗禮,出生在紅色時代的中國人,基本都是無神論的一代,質疑一切神靈,但金錢的資本主義一出現,卻幾乎都拜倒他的旗下。

經過人定勝天,經過無神無鬼,金錢萬能,經過傳統文化的迴歸,經過西方的所謂的普世價值影響(市場經濟,進化論等),學習和體驗了這麼多,有些相通,有些竟為互為相對。我們小時候就是一張白紙,被人畫來畫去,自己也想在上面畫幾個朵花,但白紙已經被搞得模糊不清,就象寫這篇東西的思路一樣,雜亂無章沒有邏輯。好吧,是不是就要流進那混沌的虛無中去呢?其實不想,是需要懷疑一切,但懷疑的基點在哪裡。如果一個人沒有價值的原點,他怎麼能作為人的存在基礎呢,所謂瘋子可能就是這樣的產生的吧,那些所有事情都看透的神人,和瘋子其實區別也不大,看透的人可以什麼都不反對,所有都是合理的。

好吧,其實你也沒有必要研究這些東西,你現在的你就是由你生長的這個時代和你生長的這塊土地來決定的,你並不是天外來物,像絕大部分人一樣,你做好世俗中最低要求的好人的那個樣子就好了,這樣你會活得相對舒服,在現在的中國,比如你應該有一個家庭,最好有些恩愛的樣子,最好你有一兩個小孩,並且將他們送到相對好的中學,大學中去學習,最好你的父母都健在,你時不時給點錢孝敬一下,並和他們聊聊天,解決一下他們的寂寞的老人生活,你最好做一個好員工,對領導尊重,對下屬關愛,當然你最好多賺些錢,這樣有利於你做以上這事情,也有利於解決你的內心的焦慮,因為現在的社會,金錢總量是這個時代社會地位的一種重要標準。當然你還應該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小理想,因為外在的刺激會有一個效用邊際遞減的過程,所以你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內心豐盈和歡娛。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1

從人類到上帝,是這本書的主旨。—尤瓦爾·赫拉利

從書架上拿下這本書,乍一看。啊,好有深奧的內涵,在通讀後,感受變了,這分明是一本通俗易懂,卻令人深思的一本書嘛!

人類的起源並不突兀,早在兩百五十萬年前,人這一族,就已經在世界出現了。而智人的出現,則又晚了五十萬年。但在短短數百年數千年後,智人將世界“佔為己有”,其它人類種族全部消失,只要人到了某個地方,那便是洪水,一點兒渣也不留下。從七萬年前的“認知革命”到一萬二千年前的“農業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技工業革命”,人類只用了不到十萬年的時間,走上了世界頂端,而之前一直位居榜首的老虎、鯊魚,在智人的出現後,慢慢消失,它們想不懂,它們都幾百萬年未進化,智人在幾萬年前還是它們的食物,可現在統治世界?

在智人進化之前,非常好地利用了“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這道理,他們不斷戰鬥,吞噬,才走到現在稱霸世界的局面。現在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個,單一的物種是為什麼,而以後,世界上會不會只有人這種生物?可能幾十億年前地球從未想過會在能量耗盡前壽終就寢,而人類的出現,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幾萬,不幾千年後,智人這個物種會伴隨著其他物種消失,而滅絕,其它生物而是幸運的,因為它們已延繼了幾百萬年,而人類,在幾萬年前登上歷史舞臺,而沒觀顧整個世界,世界就要毀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劍,視為最強的種族推動”。這一說明,終究會讓智人毀在自己手中。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2

讀《人類簡史》,講真第一遍讀我是懵逼的,但硬著頭皮讀完了,第二遍讀的時候仍然覺得哪怕只是短短一頁都資訊量很大,知識點單獨列出就可以寫一本幾十萬字的延伸,概念也一個接一個丟擲來,完全讓我的大腦超負荷,前讀後忘。

第二遍讀完了,於是我思考為什麼。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段位,也許真的還夠不上一馬平川得閱讀這類書籍,雖然書名讓我一度覺得這本書是寫人類歷史的,但實際書裡很少涉及歷史事件,相反作者的觀點不少,為數不多的例證當然是來論證作者觀點的啦。

其次是閱讀過程的體驗。在童年和到高中讀理科之前,我的閱讀習慣發展到近乎看到文字就會去閱讀,看報紙連中間的小字也不會放過。所以這導致我對閱讀的體驗很敏感。說到閱讀的習慣,真的是在記事起就被外公培養起來了,印象裡這位老復旦人,除了陪我玩和打麻將,他似乎總是一壺清茶然後在看書。個體心理學流派創始人阿德勒有一個觀點:童年時期的一輩子。這點我真的深有體會,當然童年受到的影響,在今後人生裡的解讀,完全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不知是不是我自己的感覺,上學時候語文或者歷史的教材,總是饒有興致得去讀教材裡的小字部分或者選讀部分,而且記得清清楚楚,相反正文那些正統科班的內容,總要強迫自己因為應付考試才去記住。而從學生變成社會人以後,面臨壓力和觥籌交錯的漫天資訊,還有農藥,抖音等等大行其道的今天,人閱讀只能靠碎片化的時間,比如我基本是在通勤的時候拿著Kindle閱讀或者聽英語,效率最高的是坐飛機的時候,但其實這狀態中的我們精神相對難以集中,所以也導致今天新聞,自媒體,推送和網路小說成為首選,人的資訊採集越來越趨於“skip”的形式,說白了,短平快,不然很難調動大眾閱讀下去。

這本書被無數大佬推薦過,而對於資質平平的我來說,只能成為一個曾經立下的flag被完成了,但不得不說的是,這本書最精彩的是在最後,從宇宙開始到生命產生,再到智人的出現和進化,直到今天的我們,有人可以搞清楚資本主義和信貸這兩個當下經濟的支撐以後,作者對未來的猜想,主要關於人工智慧和基因改造,這兩個元素基本無法現象和控制未來的情況,但也有可能人會被反牽制,對於進化這件事情,這些都是微乎其微的小片段。

進化和時間一樣,無法阻止,生而為人,利用正面,防範未然得來這世界走一遭,命裡有時終須有,無時莫強求,再緩慢也記得頑強向上生長。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3

看完推文分享的幾個小章節,我心裡存在著一些疑惑——女性被不公平對待是歷史留下的原因還是作為女性本來就是真的屬於弱勢群體?難道她們就真的應該被不公平對待嗎?儘管在女性佔全球人口總數約48。5%的今天,我們呼籲著男女平等,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區別對待,例如在某些鄉村裡,還保留著“生男總比生女”的觀念,她們寧願把孩子送掉也要生一個男孩,又例如在審計工作中,同等水平的男生和女生,男生總是更同意得到青睞。

在原始社會時期盛行的母系社會,逐漸沒落變成了父權社會,可是如果僅僅是因為男效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有良好的體力保護群體嗎?這或許是一部分原因,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往往女效能做的並不比男性差。就如同書中所說的女人往往在田裡、在工廠裡、在家庭中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不是從事一些不需要體力的工作。這明顯不因為歷史遺留的原因造成女性被不平等對待的,而是一種觀念女性被弱化的概念,這種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於人們腦海裡,儘管女性可以和男性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也被人們所否認。

不可否認,男性在力量,雄心,好強這些方面比女性更佔有優勢。那難道女性就應該被區別對待嗎?我覺得女性也有她們獨特的優勢:她們更懂的發展社交技巧,學習如何合作,給予彼此撫慰,最主要的是她們對後代的關愛是無可替代的,所以女性不應該被區別對待。

最近熱播的印度電影《神秘巨星》講述的是一個印度少女尹希婭突破歧視與阻撓,堅持追尋音樂夢想的故事。然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角尹希婭,而是她母親。整個電影都在男尊女卑的背景下進行,女性生活在印度,似乎就註定了悲劇的一生,就像電影中,尹希婭父親的姑媽對其所說的那樣“你媽媽最大的錯誤,就是把你生下來。我媽媽最大的錯誤,也是把我生下來。”因為在印度每個女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場重複。沒有尊嚴、沒有地位、沒有夢想,只是男人的生育機械、家裡的保姆,乃至可以隨意打罵的物件。尹希婭的父親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對尹希婭的母親拳打腳踢,把工作上的不滿發洩到尹希婭母親身上。儘管尹希婭母親被這樣不公平對待,可是她對女兒的愛是不變的,當全家人知道尹希婭還沒出生是女生時,是她堅持生下尹希婭,在尹希婭希望成為歌手,改變自己的命運時,她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援的人。最後因為對尹希婭的愛使她生平第一次反抗了丈夫,帶著尹希婭走向頒獎典禮。如果不是因為母愛,尹希婭不會走到今天的這一步,所以女性並不是一無是處,我們不應該提倡男尊女卑,而是呼籲男女平等。

在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會給予女性自由平等的男性微乎其微,但是我希望我們能夠做到男女平等,少一些不公平對待的現象,而不是變成影片中尹希婭父親那樣的人,將生活中的不滿發洩在妻子身上。作者:蘇乘禾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4

這部作品的作者是以色列歷史學家瓦爾赫拉利,這本書根據作者自己視角講述了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現存的物種都是經過若干年的進化,人類也早已進化到了生物鏈的最頂端。隨意科學的快速發展,科技革命將一些多少年前認為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時候,就像是作者最後一章節–智人末日,強大的科技在若干年後會不會使人類遭遇危機?這將帶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呢?

近代科技發展異常的迅速,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等前沿技術現如今已經處於相當成熟的階段,幾十年的克隆羊,現如今可以做人體仿生器官;幾十年前的超大電腦的運算速度,遠遠比不上一部普通手機;很多以前被認為無法治癒的疾病,現如今也都有特效藥;近些年很火的人工智慧也讓我們享受到了便利。享受科技革命紅利的同時,我們也漸漸被它們奴役了。

出門打車用手機,叫外賣用手機,手機本來是我們打電話的工具,隨著手機智慧化,網速的升級,現在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了,不管是地鐵,餐廳還是洗手間,甚至開車的時候都有人在看手機,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危害。有專家預測了幾百年後的人類由於手機的存在發生駝背了。多少年前就有人擔心,機器人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控制人類,當他們真正學會人類的思考,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閱讀歷史在於讓我們牢記過往,牢記那些經歷的挫折,利用積累的寶貴經驗去發展,但是我們也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5

或許每個人都曾想過,我們的祖宗是什麼模樣?我們來自何方,又去往何處?在這本書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這本書與我們以往所熟知的歷史書大相徑庭,超宏觀的視角,異想天開的腦洞,生動有趣的語言,讓我們拿起就很難放下,看完後直呼重新整理三觀。人類如何登上食物鏈的頂端?金錢、帝國、宗教如何橫掃全球?在作者的敘述中,這些複雜的歷史現象和原理,像一部大片呈現在眼前。他用幾近於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類從東非一個普通動物群族,到如今遍佈地球,地位直追造物神的發展歷程。

這本書中,作者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四個方面綜合概括了人類歷史的發展程序,跟著作者的筆跡,我們可以很順暢的瞭解人類自從誕生到如今的整個發展過程和每一個重要的變革。作者只用了區區400頁,就鋪陳開智人的整個歷史過程,各種精彩令人拍案叫絕;箇中反思令人掩卷沉思。在7萬年前,智人還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東非的角落中可憐兮兮地生活著。但其後一發而不可收拾,智人很快就躍升成為整個地球的主宰,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進入神的境界。從歷史程序來看,人類並沒有一個鮮明的目標,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人類經歷三次革命的洗禮,力量空前強大,可是我們究竟是比以前更快樂還是更痛苦,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發展沒有帶來快樂,那麼它的意義又在何處?作者最後提出,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莫過於此。或許,我們該好好思考下這個問題。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6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書名很牛叉,內容也很牛叉,簡直裝叉必備!

書中內容時間跨度之大,完全與書名相匹配。讀完基本可以對人類從過去到未來的發展進化有一個簡單瞭解,對於一個知識儲備不足的人來說,簡直可以是科普寶典。

但由於書中介紹內容時間跨度大,所以即使在重要節點處內容也不十分詳盡。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市面上有很多詳解書籍可供鑽研。

下面介紹本書讀後感。

第一,很慶幸在讀這本書之前讀了《殺戮與文化》並且不小心看過《神的歷史》,因為書中對這兩方面的描寫並不多,但是這兩方面卻在推動歷史。人類的發展時刻伴隨著殺戮,從人類還是直立人甚至更久以前,殺戮就是活下去唯一的辦法。而宗教,是凝聚一群人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甚至出現在部落、國家、民族、金錢等一系列概念之前。

第二,由於書中內容時間跨度更長,所以讀這本書有一種站在上帝的視角旁觀人類的趕腳。會更容易跳出人的身份來思考人,這很重要。因為旁觀的時候對優點和缺點的認知會更少有主觀偏見。

第三,著眼於個體的時候,會把人與人之間的事放的更大,而著眼於歷史卻能清晰的看到個體。這對思考特別有好處。

第四,書中雖然對人類過往描述的更多,但因為主體始終都還是人,所以,今天的很多情況在歷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與根源。

第五,讀過本書後發散了好多,譬如自由、快樂,還有其他。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7

真理與發展幾乎是一定會產生衝突的,這時候你還會選擇真理嗎?

前段時間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起因是某天早上醒來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愛情這個東西是如此的虛幻,以至於我開始懷疑其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於是我開始四處搜尋關於愛情的資料,看了許多關於愛情的書籍、電影,還去問了很多人,可依舊沒有找到我想找到的答案,甚至到了最後,我越發地相信,愛情這個東西,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所謂愛情,只是由於人類多巴胺分泌所激發的一種原始的生殖衝動,只不過,被人類文化所粉飾成為一種區別於其他生物的行為而已。

接著,我又開始懷疑,既然愛情這種東西都不存在,那麼我們周圍的其他事物就一定是存在的嗎?經過一番思考與求證,我驚駭地發現,原來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虛假的,人類文明的一切都是構建在一種想象的基礎之上的,什麼金錢,榮耀,道德,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便於管理人民而捏造出來的謊言而已。

我就這麼,深深陷入了懷疑論的漩渦之中。

也許真的有命運這種東西,就在這個時候,駱大的五月讀書活動選擇推薦了《人類簡史》這本書。

其實《人類簡史》這本書我很久之前就買了,但由於各種原因,我當時只是草草翻了一兩頁便一直放在書架上積灰。處於對知識的渴求(好吧其實是為了找駱大報銷書費),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

一個星期之後,當我翻過本書的最後一頁的時候,一種從未有過的通透感在我的體內流淌。

嚴格來見,我覺得這本書說是歷史書更像是一本哲學書。

但從史實的角度講,本書並不算十分優秀,我也讀過比它更加具體詳實的書,但此書與其他書都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高度,它將人類作為一種普通的動物進行剖析,從宏觀上分析了人類發展的程序,並預言了人類的未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彷彿是站在一種旁觀的上帝視角觀察歷史的發展,如果這本書不是當代學者所寫,我甚至可能會認為它是由外星文明所寫(手動滑稽)。

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讀到農業革命之前,我心中的想法愈發地堅定。沒錯啊,我們周遭的一切就是被虛構出來的啊,我們一直就生活在謊言之中啊。

可當我讀完了農業革命並一直讀到科技革命的時候,我的想法被完全顛覆了。為什麼人類可以從一個弱小的種族一躍成為地球的霸主?為什麼人類可以完成其他物種幾千萬年都完不成的事情?為什麼現在我在咖啡館裡喝著咖啡碼字的時候亞馬遜森林裡的其他生靈依舊在茹毛飲血?

這一切都是因為:想象力。

人類與其他物種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會講故事。

人類透過製造並相信一個又一個的虛幻而又神秘的故事,構建出了一個龐大的社會體系,相信同一個故事的人們即使相互不認識也可以相互合作,遇到困難時互幫互助,遇到獵物時一起捕殺,遇到危險時也不會一鬨而散。每一個人類社會的規模也從十幾個人變成了幾百個人上千人,現在天朝的人口甚至達到了14億。

同樣,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壯大,人類的的故事也不斷地變得豐富而複雜,金錢,道德,宗教等等應運而生。這些故事保障這人類社會這一龐大機器的有序運轉,人類社會也在發展之中不斷產生新的觀念,新的故事。他們相輔相成,使得人類這一物種能不斷地向前運動。

然而,歸根結底,這些畢竟是隻是人類自己編出來的,既然是編的,那就幾乎一定會有漏洞,也一定會有人不相信這些故事,於是才有了犯罪,才有了金融危機,才有了詐騙等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

但就因為它們是虛構的我們就要否定它嗎?以前的我認為,是的,正因為它們是虛假的,我們就應該否定它們,拒絕接受它們。可現在我覺得,這種想法有些天真了。

糾結於事物的真假與否,只是單純的思維遊戲而已,我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是這些事物對我們,對他人,對整個人類有沒有益處。有些東西雖然是虛構的,可是正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會有現在這種生活:有了金錢,我們才能如此方便地買賣東西;有了法律,我們才不會擔心自己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有了道德,我們才能在自己想要做惡的時候及時收手。

當然,真理重要嗎?真理當然重要,人類社會就是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斷髮展成長的,可當真理與發展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是應該選擇真理呢還是選擇為了發展稍微放棄一下真理呢。

我想,歷史早就給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8

今年年初參加了一個讀書群,給自己設定了一年的目標——看書11本,給自己的獎勵是買一架鋼琴。《人類簡史》是今年看的第一本書,書中觀點確實值得人細細思考。

最開始我和同事討論馬和驢結合產的騾子能否繁殖後代這一問題,同事順勢給我推薦了這本書。這一個月斷斷續續把這本書讀完了。

書中有很多觀點都令人深思。人從智人時代到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這一系列的變化到底是發展還是後退?現在的很多概念,比如金錢、公司、國家、時間等都是人類聯想並透過共同的信任而存在,並不客觀存在,那是不是說明我們都活在一片虛幻中?現在的社會不論經濟、科技都比以前發展地快得多,可現在的人比過去的人快樂嗎?未來的世界會不會成為超人類的世界,那時人還是“人”嗎?

這一個個問題出現,我的心發出震顫。彷彿我所認同、所信任的一切,在作者看來都應該是無意義的,那人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這短暫的一生的意義又是什麼?

關於快樂,文中也給出了幾個不同的觀點。一是快樂是人的主觀感受,因此現在的個人自由主義認為人應該努力追求自己的快樂,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秉持的想法。二是從生物學來講,快樂不過是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由激素控制,因此人只要尋找到控制激素分泌的方法就可以獲得快樂,這裡的快樂類似於快感。這一種觀點細想一下,令人膽寒。如果快樂完全由肉體產生,由人所控,那人生豈不是太空虛了一點?三是從佛教的觀點來說,快樂包括其他的情緒,相比起我們漫長的一生,都只是一時的、短時間的波動。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萬事都放下執念,對所有情緒都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即都只是一時的波動),放下執著和放棄追求,那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平靜。這種觀點我不能完全贊同,但卻也汲取到了一點反思。對於消極的情緒,我們應該學會放下,而對於積極的情緒,我們可以適當追求,當然我們應該更注重追求過程中的收穫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如果結果不如人意,那也應該學會放下。

對於現下流行的消費主義,作者也從根源上做出瞭解釋。消費主義完全是資本主義挖的坑,資本主義為了不斷把資本投入生產,爭取更大的利潤,就必然要有人買,要為人創造需求,不然沒人買產品,資本主義也就無計可施。許許多多的不必要的消費就產生了。我回想自己以前,似乎也是一味的消費,看見別人有什麼好的,不管我需不需要,都想要買。看到大家都有,我也想要。而如今,從根源上了解了消費主義的陷阱,看了斷舍離,我也學會從必需的角度出發。買之前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如果沒有,會不會對我的生活產生影響?如果有,我會不會經常用到?有沒有更實惠的替代品?經過幾連問,我的支出裡裡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費。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9

這周,我通讀了《人類簡史》,不得不為尤瓦爾·赫拉利的學識所折服。

顧名思義,《人類簡史》闡述的是智人從十多萬年前萌生以來,到今天21世紀人類的演化與發展歷史。除了線性的客觀歷史外,作者基於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經濟學等多個維度來看待歷史的發展,輸出自己的主觀觀點。

尤瓦爾把人類的發展歷史分為四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與科學革命。

智人為何能夠在十幾萬年間,從弱小的食物鏈中層成員,一躍躍至食物鏈的頂端?答案便是人類的語言和認知。除智人以外的動物,也有他們自身的語言,能傳遞資訊,但為何是智人取勝了呢?原因就在於,智人的語言能夠創造出客觀物質世界並不存在的事物,以此來達到智人之間的合作與團結。從石器時代的壁畫、裝飾物,就能看出智人那時候就已經創造出某種想象的東西,或是神明、或是神獸,將整個部落的人團結在一起,共同抵禦外敵,捕獵巨型生物。發展到今天,我們會發現,其實維持人類社會秩序的東西,在客觀物質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國家、法律、貨幣、正義、民主全部都是人類虛構出來的東西,但保障著70億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序地生活。不得不說,講故事,講虛構的故事,確實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之前看過其他文章,也說,人類的歷史的發展就是一場宏觀敘事,人們信仰這一套敘事,社會就能正常執行,若這套敘事不能跟上時代了,就會導致禮崩樂壞,直到新的令人信仰的敘事產生。

漸漸地,人類開始培養農作物、馴養家畜,從之前的採集生活,慢慢固定下來,開始形成村落群居生活。在這部分中,我尤其注意到關於人類發展幸福感的描述。作者認為,發展到現在,雖然從演化意義上來說,人類,甚至那些豬羊牛狗等被馴化的動物都是成功的,因為他們的基因非常大量成功地延續了下來,但對於個體的發展和幸福感來說,卻遠遠不如以前。被馴化的動物基因得以延續,種族得以大量繁殖,但他們作為家畜來說,卻一生被壓抑天性,從死到生,無緣與大自然見面,甚至無緣與同伴玩耍、與母親孩子相伴,只過著匆忙地完成任務似的一生。而站在食物鏈金字塔的人類,無疑是進化中的巨大成功,但論其個人幸福感,也許大部分人還沒有采集時代高——工作時間加長了、工作任務加重了、世界變得複雜難懂了。

在人類的融合統一中,作者以帝國、貨幣和宗教來說明人類的融合統一,我個人認為也是表達全球化為歷史所趨。十四、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給歐洲諸國帶來了對這個世界全新的認知,他們開始探索新的大陸,但帶來的不是和平,而多是侵佔和屠戮。但與此同時,透過帝國主義武力征服,又確實讓不同文化交融(甚至消失),完成了融合。貨幣,其實是一種信任的產物,你相信十元能換那麼多東西,我也相信,他也相信,大家也相信,貨幣就能流通起來,促進了全世界經濟的發展,如果失去信任,貨幣就等同於廢紙毫無價值。而由虛構搭建出來的社會秩序太過脆弱,所以此時需要一個看似超越人類的幻想搭建出來,同時要具有普世性的東西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宗教便是這樣一種東西。但我本人因為沒有什麼信仰,我對宗教是否能起那麼大的作用起懷疑的態度。

最後是科學革命,從十五十六世紀人類開始承認自己的無知,到現在人類破譯了不少自然法則,從物理學、到生物學、到基因學,因為人類掌握了相關知識與技術,又開始變得野心勃勃起來,人類開始想辦法進行“吉爾伽美什”長生計劃,改造基因,妄圖成為創世主。作者對未來的想象偏向於悲觀,將來智人也許會被基因更好的超人,或者是人機結合的生物所替代,等到那時候,智人還是現在的智人麼?還是智人已經被改造得滅亡了?

最後,看了世界的編年史,一開始從億年算,宇宙大爆炸,地球產生、生命產生,到智人產生開始從萬年算、千年算、百年算。從時間的維度上看,智人的歷史在物質歷史中,實在是過於短暫與渺小。也許千萬年後再看,不過是湮沒於億萬年中被忽略的一段。

從微觀的個體上來看,讀了這本書也獲益匪淺。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大多數是幻覺與虛構,我們得到的快樂與幸福,很多不過是消費主義和浪漫主義下催生的產物,他們既不必需也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與快樂。人類早就過了最快樂的時代了,當祖先漫步在叢林採集的時候,他們雖然需要躲避猛獸,但那時候的世界,沒有那麼多虛構的概念,他們要想的不過是哪裡的果子好吃,哪裡可能有野兔,哪裡會有猛獸,等到天黑時,大家帶著尋覓到的食物,一起用餐,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人類發展到現在,想象中的虛構世界與秩序越來越複雜,而人越來越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又在各種主義的`耳濡目染下,變得浮躁與焦慮。

“人想要離苦得樂,就必需瞭解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且別再追求某種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在短暫的智人經歷中,更接近世界的本質,找到內心的平靜。

智人很了不起,智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0

《人類簡史》,這本書並不簡單,在全世界是非常出名的一本書,被翻譯成了很多很多版本,從石器時代講述智人的演化到了現在,從全方面分析了人類。我覺得身為人類,我們都有必要讀一讀這本書,我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一個瞭解,也是人類的一個自我反思,推薦大家閱讀。

人類,一種沒有什麼特別的動物。我們演變了那麼久,很多人還認為這整個世界就是我們人最為特別,我們是最聰明的,獨一無二的,但從演化學來看,並不是這樣的。目前在現代的世界裡我們唯一存活下來的人種是智人,但是除了智人,之前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種,就像其他的動物一樣,比如豬,豬有美國的豬,有中國的土豬,也有野豬等等。我們人也是一樣的,據統計,在歷史上存活的人種數不勝數,我們人並不是一條直線型的進化,比如先從直立人到尼安德特人,然後再到智人,而是同一時代有很多的人種是同時存在的。

其中跟我們智人最接近的是尼安德特人,他們的腦容量比我們還高,抗寒能力以及體型都比智人厲害,但是為什麼最後到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智人一種了呢?

寬容並不是智人的特性,我們的祖先和我們有同樣的自私基因,認為我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物,所以將其他的人種趕盡殺絕,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加入了智人的群體,智人在過去的三萬年裡已經太過於適應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跟其他的動物不一樣,我們一直認為我們就是造物主的極致。這就是為什麼達爾文在提出我們智人其實也是另一種動物的時候,有人會大發雷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只有一種人種。這就是我們自私的基因,我們自戀的原因。

但是成為那麼聰明的生物是要付出代價的,人類的腦容量是全物種最大的,現代智人可以達到1200~1400立方厘米,但消耗了身體25%的能量,而相對於其他的猿類,只有8%。那就更不用提其他動物了,更少。如此聰明的大腦和腦容量換到的只是肌肉的畏縮,和更多的精力消耗,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比如說大猩猩,可能跟你比賽SAT它考不過你,但是可以在幾秒把你撕成碎片。那麼這樣的選擇和策略是好是壞呢?沒人知道。

因為我們有如此聰明的頭腦,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世界的生態都會因為智人的聰明和自大而付出慘痛的代價。在生物學裡面,有一種概念叫“物種入侵”,就是將不同生態系統的生物帶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美洲的牛蛙以及澳大利亞的蟒蛇,因為沒有天敵,食物充足,它們大量繁殖,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人種起源於非洲,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智人能夠遷移到各個大陸,然後對那些地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態平衡破壞,那麼我們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入侵物種”呢?

舉一些例子,澳大利亞,是智人第一個受害者,當時的澳大利亞有著與其他很多大陸不同的生態鏈,也有很多不同的巨型物種,比如雙門齒獸、袋獅、巨型蜥蜴等等,都陸陸續續的滅絕了,而它們滅絕的時間正好是人類登上澳大利亞的時間。雖然有人會為智人脫罪,說這是因為氣候的變化,但周圍海洋生物的繁衍和恰巧的時間推翻了這個理論和說法,巨型動物的滅絕主要有三點原因,首先是它們放鬆了對人類的警惕,一個小小的猿類無尖齒和利牙,自然不會對他們構成威脅,還有一個就是智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將灌木和樹都燒了,留下草來吸引這些巨獸,最後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巨獸的繁殖速度非常的慢,懷孕時間長,懷胎不多,間隔長,就算幾個月人類就只殺一隻雙門齒獸,幾千年也會慢慢的滅絕。所以如果智人並沒有登上澳洲,那麼我們可以確信那裡的巨型生物也不會滅絕。

同樣的情況發生於美洲的猛獁象、馴鹿、犀牛、巨型地懶和劍齒虎,都慘遭毒手,並且滅絕的時間也是人類第一次登上那些大陸的時間,這些情況不僅僅發生在美洲和澳洲,同樣發生在很多其他的地區,馬達加斯加北極都沒能倖免。

我們人類現在還在一步步的毀滅地球,如果我們並沒有入侵到其他的大陸,那些巨型生物也不會滅絕。現在的嚴重工業化和過度開發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毀滅地球,很多的物種也在滅絕的邊緣。

所以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本書更像是一本人類的自省,我們因為自己的自私和生存對整個生態和地球造成了那麼大的損傷,我們應該感到愧疚,也同時感恩這整個地球為我們提供的資源。讀到這一部分,讓我收穫最大的一點就是大智若愚,人類過於聰明,導致這個聰明進化成了災難,反而那些腦容量並不是很大的動物們,對地球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大,在我們過度濫用我們的優勢時,同時也傷害了很多,奪走了很多。

看完了人類簡史,我覺得人類應該更加愛護我們的地球和生態,請為我們的生態和地球多多考慮,珍惜它愛護它。把自己自私的想法放下,我們其實和其他動物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也是地球的一份子。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1

今天分享的書,書名叫《人類簡史》。它是2016年轟動世界的鉅作,本書的作者前後出版了3部簡史系列,每本都很精彩。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大學畢業後又進入希伯來大學進行歷史學的授課,期間筆耕不輟,先後出版了貫通人類歷史和未來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以及《今日簡史》。這三本書推薦大家購買並每年精讀一遍,這樣你就能對整個人類歷史有更理性和深層次的理解。進入正題,大約在600萬年前地球上的某地有一個猴子生下了兩個小猴,而其中有一個小猴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進化論),而另外一隻就是黑猩猩的祖先,它們也同樣擁有了高於其他動物的智慧。人類出生到這個世界到進化大致經歷了三次革命,分別為: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幾百萬年前的人類最先使用的工具是石頭。他們用石頭去鑿開骨頭喝裡面的骨髓,這些蛋白質給他們提供身體所需能量,那時候的人類還比較弱小,一頭野牛被老虎,獅子吃完後,被豺狼狐狸分割,再被禿鷲分走爛肉,那麼留給人類的就只剩下白骨架了,而我們的祖先很聰明學會用石頭鑿開骨頭獲取營養。而這僅僅是開始。

從30萬年前,不知是電閃雷鳴導致的森林火宅還是火山噴發的山火,導致大半個森裡和動物被火燒滅,此時我們的祖先發現原來火燒可以獲得美味,而且大量的節約整體時間,試想一下如果你去吃生肉,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撕咬和消化而且還容易得疾病,因此幾乎一天的時間都在打獵、吃和睡。而吃熟肉,烤火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安全感,也保障了人類的健康,縮短了攝取營養的時間,這樣人類就有了大量時間進行工具最佳化和精神溝通。不僅如此人類開始學會用鑽木取火,不僅如此人類開始形成了原始的語言,並能透過象形文字開始記錄和交流。並且在7萬年前開始人類就會懂得用信仰團結部落,進行大規模群體捕獵和分工。久而久之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部落也越來越繁榮。而從人類的先祖找到了小麥,並透過種植小麥開始定居,便進入了農業革命時代。人類開始種植小麥,訓化溫順的動物,比如:雞鴨豬牛狗,並學會儲存糧食,物物交換,開始分化出手工藝人。因為定居了,糧食也多了人口便逐漸增多,進入了空前的繁華時代,也出現了等級分化和職業分化。此時便開始出現了帝國、奴隸哲學,天文學,數學等學科。

第三階段就是科技革命時代,人們開始從迷信神靈,探究科學,開始深入研究各個學科,從大自然的表象背後探究其本質和原理。經濟和科技空前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被細分化,專業化。人類開始使用機器釋放勞動力,開始重視尖端科學,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元素週期表,基因工程,計算機技術,生物病毒,核聚變,等等,從釋放勞動力又變成了資本的奴隸。

未來的人類很可能需要機器來養老,單一的學科優勢將無法生存,跨學科,跨維度,多元化的知識領域和需求將會越來越受關注。資料加速生活的便利,也會更加肆意的剝奪你的自由和隱私,你所創造的高效率機器最終收割你的後代就業崗位,宇宙之間將成為短線旅遊,而車票就是你的時間和精力,從分散到高度集中,再到分散,基因和有機物寄生宿主,但會永遠傳遞和迴圈往復,而人類終將會讓位與機器,由機器再次探索和發掘宇宙的下一個可被代替的“物種”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車道。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2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信任?人是怎麼互相認知,互相溝通,甚至會互不認識,卻在一起合作?

讓我們從遠古時代談起。“八卦”——現在的我們對此興趣滿滿,卻不知若沒有“八卦”,就不會有我們美好的今天和未來……

人與人的交流是有限度的,我們只會和父母、家人和興趣相投的人一起溝通、交流。

那我們怎麼和別人交流呢?那就是在背後講別人“八卦”,讓不相識的人透過你的“傳導”,互相認識。

是不是聽起來匪夷所思?比較匪夷所思的還在下面呢!“八卦”這種方法伴隨著一個數字——150個人。

一旦超過了這個數字,人們“八卦”的資訊就會爆炸,就會無法和平相處,無法正確認識對方了,這又該怎麼辦呢?

“門檻”總是要過的,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虛構故事。試想一下,法律、正義、人權、國家、宗教是原來這片土地上擁有的嗎?

不,不是。它們只是一個故事,一個虛構的故事,它們讓成千上萬的人同心協力。這些人也許從未謀面,卻能在一起工作,一起合作,甚至一起生活,更甚至心連心,永不分離。

為什麼會有金錢?因為這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叫“金錢”,一個全世界人人都相信的故事。那為什麼“金錢”這個故事人人都會相信,而其它的故事,比如“信仰”卻會出現水火不相容的教義——不同的故事呢?

因為信仰的是自己相信,但金錢的是“別人相信”。讓我們來假設一下:假設印度與地中海地區開始貿易的時候,商人們發現一個天賜良機——印度人對黃金興趣寥寥,黃金幾乎一文不值,而在地中海人人垂涎黃金,黃金價格昂貴。

商人們利用差價,賺上一筆。這使印度市場的黃金需求暴增,價格水漲船高;而地中海則因“物不再稀也不再貴”,黃金價格下降;比較終黃金價格統一。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黃金所代表的“別人的相信”,使人人都相信了黃金是珍貴的。有了對黃金的相信,“金錢制度”拉開了帷幕,人們擁有了一個萬物可換,萬眾相信的東西,把我們連在了一起,它讓全世界數十億人能夠合作,進行各種貿易和生產活動,並讓我們相信物有所值。

講到這裡。你的腦海裡一定跳出了一個詞:八卦→虛構故事→相信黃金→金錢制度→信任!不錯,就是信任。

金錢讓我們建立起陌生人之間的信任,但信任遠不侷限於金錢——榮譽、忠誠、道德和愛更詮釋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信任有時是與生俱來的,有時是互利互助的,有時更是在制度裡形成的。

信任永遠不會完整,永遠不會永恆,你不會永遠得不到信任,也不會輕而易舉地擁有信任。

不管你有多偉大,是信任讓你快樂,讓你感受到活著的牽伴和意義!有了信任,才有了人類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世界!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3

我懷著種種的好奇與疑問,翻開了《人類簡史》的封面。

《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的由來,歷史的疑問,人類的本性與現實的面紗。從各個方面,解釋了現在人類的生活與漏洞,是一本幫助人類瞭解自我的經典之著。它從文化,信仰,政治,國際,法律等制度的起點,對當代社會發出疑問,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

《人類簡史》一共有20章,從遠古時代,一直講述到當代社會,認我知道了許多從課本上見不到的知識,也讓我從內而外的再次瞭解了人性,它讓我知道了現在社會的陰暗面,與光明面。

它是一個凌亂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讓我懂得了:現代人類的文明,無一不是用別人的血堆上來的。智人本不是孤獨的,我們只是人類的一種,就如麻雀也只是鳥的一種,而為什麼智人能成為生物鏈的頂端呢?我想答案我們都心知肚明,我們的祖先當時也可以與他們和諧相處,可是嗜殺和殘忍的本性,使我們大開殺戒。但,也正是這份殘忍與無情,才讓人類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惡。我們的真面目,這嗜殺的基因,永遠不能擺脫,和睦與文明的表象下,藏著一份邪惡的念頭。

當代社會,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強食都由那份殘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與被告人,也許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這一小塊的邪惡,陰險的伏在我們心上。但我們也應向那殘暴的基因說不了,只有將枷鎖套上自己殘暴的心,將愛注入我們的心田,人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在未來,人類不應只踏著別人的血前進,而更應該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類簡史》告訴了我,我與那份殘暴的相同,也告訴了我,我與它的不同。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4

最早的人類是從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然而在近200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人類在眾多物種中一直處於邊緣、弱小的位置。那時候,人類的食物來源無外乎植物、昆蟲以及其他小動物,或是跟在一些食肉動物後面吃剩下的腐肉和骨髓,還得整天提心吊膽地面對大型哺乳動物的威脅。

智人就好比班上的差生,努力了大半個中學時光,才勉強到了中游,而它的逆襲要從7萬年前的認知革命說起。

約7萬年前,智人就好像突然某一天得到了高人的點撥,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連線方式,讓他們拋棄了以前愚鈍的思維,用全新的方式進行思考和溝通,稱之為“認知革命”。

認知革命之思維

智人其實也算是有先天優勢的——大腦容量明顯高於其他動物。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正所謂“骨骼驚奇”才能“一點就通”吧。當然,這是玩笑話。

同體型的哺乳類動物,平均腦容量為200立方厘米,而早在250萬年前出現的人類,腦容量就已經有了600立方厘米,而經過演化的智人,腦容量已經高達1200~1400立方厘米。

龐大的大腦雖然帶來了龐大的負擔,但同時給人類帶來了明顯的優勢——超凡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使得人類在後來發明瞭有用的工具,也獲取了重要的火資源。

火的使用帶來的好處自不必說,這既讓人類成為唯一一個可以烹飪的物種,使得咀嚼和消化食物的時間大幅減少,在腸道縮短的同時促進了大腦的繼續發育,在另一方面也讓人類掌握了一項本來屬於自然的技術,並且將之發展成了一件威脅力不小的武器。

人類既沒有尖銳的牙齒,也沒有健壯的四肢,在眾多龐大物種面前顯得弱不禁風,微不足道。但工具的使用卻直接縮小了智人與這些蠻力物種的差距——且不論現在的汽車與槍炮等殺傷力巨大的工具,只是在當時,鋒利的石器、厚實的獸皮已經將智人武裝了一層。

火耕技術和工具也將智人從食物鏈上拉高了一截,也成為後來智人掀起物種滅絕狂潮的主要手段。

當然,這是後話。

認知革命之語言

人類的語言既非唯一的語言,也非最先出現的語言,卻可以說是最靈活的語言。這種靈活性,是其他動物所不能匹敵的,也成為智人逆襲成功的一大後天條件。

例如:面對危險時,一隻猴子能傳播的資訊只有:“危險出現!”,於是同類開始躲避。

而人類能傳播的有“哪裡有危險”、“危險的程度有多深”、“該怎樣躲避”等詳細資訊。並且根據這些資訊,智人還能針對“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危險”、“該怎樣防止這種危險”進行討論,從而降低危險的威脅性。

換句話說,相對於其他只會簡單表達意思的物種,人類能夠用有限的聲音和語言表達無限的含義,以此獲得並儲存、傳播豐富的資訊量。

當然,擁有靈活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人類還需要密切的社會合作,而這個更高一層的合作,就需要八卦來維持。

“八卦理論”聽起來確是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是荒唐,但它的確在某方面促進了更大社群的聯絡與合作。有效的八卦能夠傳達更多關於智人社會關係的資訊,讓彼此之間更加緊密可信,形成凝聚力更大,組織性更強的團體。

比如說一個部落裡,一個人想要和另一個人建立親密的關係,首先就得從八卦開始,八卦自己,讓別人更瞭解你,八卦別人,能讓他們明白部落裡誰最可信、誰是騙子、誰好相處、誰喜歡獨來獨往……這些八卦的資訊,能讓他們不斷變動自己的部落關係,找到更加適合的合作物件,在這個基礎上的部落規模擴大才能讓合作形式變得更加有效。

但是,當一個部落的規模持續擴大,你就不可能對每個人都瞭解並建立互信系統,所以這種限制無法讓八卦維持更廣的合作。

社會研究學指出,藉由八卦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體大約是150人。只要超過這個數字,大多數人就無法真正深入瞭解、八卦所有成員的生活情形。

如果我們想要進行更大範圍的合作,便需要虛構故事來維持。

可別小看了虛構的力量,這種溝通方式的出現,可以說是導致了人類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逆襲,不論是當時亦或是現在,都是一項對於智人發展來說極其重要的手段。

透過建立一個虛構的想象事實,使得萬千智人相信這個虛構故事,並對具有同樣信任物件的陌生人產生別緻的好感。

如相信同一個神明,便有了宗教。只要有意願,全世界的陌生人都能在同一個信仰的照耀下,愉快地進行相關的合作。

如相信同一項制度,便有了法律。在法律的法定範圍當中,不管你是誰,在哪個地方,你都得接受這共同信任的約束與規範。

如相信同一種交易,便有了金錢。金錢很好地解決了陌生人之間的貿易,極大程度上地穩固了更廣範圍的互信系統。正所謂:你不相信我可以,但你可以相信錢啊。

不論是完整的公司,強勢的帝國,亦或是龐大的金錢貿易系統,虛構的力量都快速地促進了大量陌生人之間的合作,量變產生質變,大規模的合作讓智人迅速崛起。

認知革命之不可挽回的創傷

隨著智人的快速崛起,卻有更嚴峻的事實擺在面前——逆襲帶來的大規模物種滅絕。

約4.5萬年前,智人抵達澳大利亞,造成了當地生態系統數百年年來最重大的打擊——全澳大利亞超過90%的巨型動物完全從歷史上消失。

他們推進的時候,彷彿進到奇特的新世界,滿眼是從未見過的生物。有200 公斤重、2 米高的袋鼠,還有當時澳大利亞最大型的掠食者袋獅,體形就像現代的老虎一樣大。樹上有當時大到不太可愛的無尾熊; 平原上則有不會飛的鳥在賓士,體形足足是鴕鳥的兩倍; 至於在灌木叢裡,則有像惡龍般的蜥蜴和蛇,發出噝噝聲地滑行。森林裡則有巨大的雙門齒獸在遊蕩,外形就像袋熊,不過體重足足有兩噸半。除了鳥類和爬行動物之外,澳大利亞當時所有的動物都是像袋鼠一樣的有袋動物,會先生下幼小、無助、就像胚胎一樣的年輕後代,再在腹部的育兒袋中哺乳照顧。

但不過幾千年後,所有這些巨大的動物都已消失殆盡。在澳大利亞當時24種體重在50公斤以上的動物中,有23種都慘遭滅絕,許多比較小的物種也從此消失。

約1.6萬年前,智人抵達美洲,同樣帶來一片血流成河的慘象。

根據目前的估計,就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北美原本有足足47 屬的各類大型哺乳動物,但其中34 屬已經消失。南美更是在60 屬之中失去了50屬。像是劍齒虎,原本活躍了超過3000 萬年,卻幾乎在瞬間滅絕,其他像是巨

型地懶、巨型獅子、美洲的本土馬和本土駱駝、巨型齧齒動物和長毛象,也都未能倖免。另外,還有成千上萬的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甚至昆生和寄生蟲,也同樣慘遭滅絕(像是在長毛象絕種之後,各個物種的長毛象蜱然只能共赴黃泉)。

這是整個動物界最大也是最快速的一次生態浩劫,造成了大量物種的永久性滅絕,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那種大型的陸生哺乳動物。

在認知革命發生的時候,地球上大約有200屬體重超過50 公斤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而等到農業革命的時候,只剩下大約100 屬。換句話說,甚至遠在人類還沒有發明輪子、文字和鐵器之前,智人就已經讓全球大約一半的大型獸類魂歸西天、就此滅絕。

不僅僅是動物,智人在物種滅絕的浪潮中並沒有放過自己的同類——其他人類物種。

在3萬年前,地球上有眾多人類物種,他們生活在各自的領域,相安無事——直到智人的侵略。

在過去3萬年間,智人已經習慣了自己是唯一的人類物種,因此在面對一個和自己長相相似,生活方式也相差無幾的物種時,除了迷茫便是憤怒。

也許是崛起過程中的優越感讓他們不能容忍智人的“非唯一性”,也可能是大型動物的不斷滅絕喚醒了他們殺戮的本性,當第一次面對自己的同胞時,他們不是伸出友好的雙手,而是舉起了邪惡的鐮刀。

每當他們抵達一個新地點,當地的原生人類族群很快就會滅絕。現存歷史離我們最近的梭羅人遺蹟,大約是5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在那之後不久也已絕跡。至於尼安德特人,是在大約3 萬年前退出了世界舞臺。而到了12000 年前,像小矮人般的人類也從弗洛裡斯島上永遠消失。他們只留下了一些骨頭、石器、幾個還存在我們DNA裡的基因,以及許多懸而未解的謎團。他們的離去,也讓我們智人成了人類最後的物種。

後記

認知革命使得智人從食物鏈的末端一躍到了頂端,完成了逆襲,使得我們現在是坐在世界的寶座而非瑟縮在其他物種的腳下。

我們現在能在安逸的環境中接受教育、享受生活,不用擔心有巨型物種的入侵,不用面臨生命最原始的威脅,全都歸功於那一場革命。

認知革命是偉大的,同時也是殘忍的。智人粗暴地將無數物種趕出了世界舞臺,從而鞏固了自己的位置,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則在這種大規模的滅絕浪潮中依然屹立著,卻淡失了最原始的自然色彩。

是的,我們當然能謳歌當年智人祖先的智慧與能力,我們也能為現今的寶座自豪甚至洋洋得意,但是我們學習歷史,可不止學這些榮耀,更是要銘記,我們在那段坎坷蜿蜒的成長道路上我們犯下過怎樣的錯誤。

現代智人無法穿越到過去阻止這一場災難,也無法彌補那場災難所造成的傷痕,我們能做的只有銘記歷史,記住那些罪過,記住那些傷痛,從而避免下一次的錯誤。

請銘記,智人的逆襲不是當世界的孤家寡人,一個人的國家不叫稱王,稱“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