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初三歷史複習課《百家爭鳴》評課稿

初三歷史複習課《百家爭鳴》評課稿

一、注重方法的指導

1、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初三畢業班的學生馬上就要迎來自己人中的第一次最重要的考試,對解題方法的指導是初三畢業班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解題能力的提高也是初三畢業班的學生必須要提高的能力。李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和解題能力。如:要求學生“請用史實說明絲綢之路的作用”,第一個學生在回答時說透過絲綢之路使我國的絲綢、陶器、鐵器、漆器等商品運到西方,而西方商人則把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等物品運到中國。在漢代的城市街頭,就能看到古羅馬魔術藝人的表演;唐代流行的馬球遊戲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李老師說這題是用史實來說明作用,這位同學回答的答案中“史實”有了但是絲綢之路的“作用”呢則沒有答到,正確的答案應是“史實”加“作用”給我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做了很好的榜樣。

2、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知識點在上新課的時候老師們都講過了,學生們對所複習的內容已經缺乏了新鮮的感覺,如何讓學生們在複習課上有新的感覺,如何把複習課上出新意來、上得有好的效果,是上覆習課的一大難題。李老師對課的基本知識點做出了較好的處理,如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李老師在上課時問學生“仁”“德”“禮”這是對誰的要求,學生答是對統治者;“有教無類”是對誰的要求,學生答是對教師;“溫故而知新”是對誰的要求,答是對學生的要求。李老師不是簡單的說“仁”“德”“禮”是政治方面的思想,其他是在教育方面的思想,而是透過這種提問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如果說複習是炒飯的話,李老師的複習課則是“蛋炒飯”。

二、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絡

李老師在上覆習課時,注重前後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透過這種聯絡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系統化。如在講述孟子的“仁政”時問,古代的眾多君王中誰對這一思想運用的較好,同學們答是唐太宗李世民;李老師又說同現在的什麼思想相似,同學們答是“民生”思想。在講“法治”時問,這一思想受到古代哪位君王的喜愛,同學們答是秦始皇。在講“兼愛”“非攻”時問這一思想同現在的什麼思想相同,同學們答是“和諧”“熱愛和平”的思想。

三、注重知識的對比,掌握知識的準確度

李老師在講孔子的“禮”時問學生,這個“禮”是不是指禮貌,學生答不是。李老師說我們現在的“禮”主要指禮貌,但孔子所講的“禮”主要指的是禮儀制度,是上尊下卑統治秩序。韓非子的“法治”也不同於現在的“法治”,現在的“法治”是依法治國,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一項政策。而韓非子提倡的“法治”則是指君主應憑藉權力和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以鞏固君主的地位。李老師透過這種對比,而達到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準確性。

人無完人,課無完課,上課是主觀性很強的一件事,對同一內容每個人的看法和觀點也不一樣。李老師在這節課中處理的不太好的一點就是這節課的考點是a級要求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複習這節不是很多內容的考點上所花的時間多了一點。總的來說李老師的這節課過程上是完整的,教學過程注重創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很有效果的,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一節不可多得的好的複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