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鄰里美好的一天》觀後感

《鄰里美好的一天》觀後感

看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鄰里美好的一天》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鄰里美好的一天》觀後感 篇1

鄰居,可是說是一種特別的存在。有的人喜歡鄰居,有的人厭惡鄰居。最近就有一部電影講述了這種微妙的鄰里關係。在美國,一檔名叫《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兒童節目連續播出33年,其影響力波及幾代人,成為美國人心目中最深刻的兒時記憶,而節目的主持人費雷德·羅傑斯更被他們親切的稱為“美國爸爸”。《鄰里美好的一天》就是講述關於費雷德和他節目的故事。只不過,電影並不是普通的傳記片,相反,它更像是用現代手法去復原經典,以小見大,來探討永恆不變的親情話題。

01.熟悉的氛圍

電影一開場,無論是場景佈置,節目流程,還是主持人費雷德的裝扮,都和《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一模一樣,瞬間就把觀眾帶進熟悉的氛圍。影片在敘事過程中,採用現實和節目穿插的方式進行演繹。為了讓觀眾能夠看懂,不至於太跳戲,還別出心裁的選擇兩種不同的畫面比例來呈現。現實發生的事情采用當今主流的16:9,而仿照節目的情節,則採用老式的4:3比例。這樣的好處是不破壞影片的整體結構,又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記者羅伊德.沃格爾就職於一家雜誌社,最擅長挖掘社會陰暗面。一次他接到任務去採訪費雷德,為雜誌最新一期英雄人物專題報道蒐集素材。在相處過程中,他逐漸被費雷德的高貴品格打動,並且徹底改變了自己對整個社會的看法。

02.無所不在的愛

為了讓羅伊德的心路歷程轉變顯得更自然,也更順理成章,影片為他設定一個破碎的童年。原來,羅伊德從小就被父親遺棄,由母親獨自帶大,缺少父愛的他,對這個世界“真善美”的東西帶有先天的排斥,儘管後來成家生子,卻一直無法原諒自己的親生父親。所以,在姐姐的婚禮上他與父親大吵一架,甚至對父親帶著女朋友示好的舉動不屑一顧。童年時期產生的心理陰影,就像夢魘一樣揮之不去。他無法接受母親一人孤獨的`死去,正如他始終還沒有接受自己也成為父親這個事實。對費雷德的採訪,實際也是羅伊德修補心靈缺陷的旅程。透過這位主持人的一言一行,羅伊德真切感受到,原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只是他被仇恨矇住雙眼,從來沒有認真去欣賞路旁兩側的風景。其實,費雷德也不是完人,他同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和煩惱。然而,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會盡量壓制住自己的慾望,並且透過一種溫和的方式去進行發洩。對於家庭,費雷德更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教會羅伊德:為人父母並不意味著要做一個完美的父母。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有其特殊原因,過去的事情已經無可挽回,關鍵是我們如何去面對現在。於是,羅伊德試著去了解自己的父親,感受他的愧疚和對子女的愛。

事實上,天底下父母大抵都一樣,或許由於年輕或者其他原因,他們曾經犯過錯,但對子女的愛,不管是否說出口,都不會減少半分,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

03.湯姆·漢克斯的演技

《左鄰右舍》這檔節目,就是借用兒童角度,去解決成年人面臨的各種各樣問題。所以,費雷德能把來尋求幫助的人都看做是朋友,他不會用長輩的口吻去教育他們,這個嘴角掛著笑容的慈祥老人,永遠都在用心聆聽,並且不時的點頭。影片最發人深省的一幕出現在費雷德和羅伊德共同用餐時,面對焦慮不安的後者,費雷德提議:靜默一分鐘,去想想這個世界上所有愛你的人。隨著話音落下,電影的配樂也停頓,觀眾彷彿和劇中一樣迅速沉浸在這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在這一刻,費雷德打動的不僅僅只是周圍所有用餐的人,還包括銀幕前觀看電影的觀眾。好的電影,就應該有這種集體性的共鳴,它能夠讓觀眾進入劇情,在觀看別人的故事時,也得到自己心靈的淨化。不過,由於費雷德聖人光環太濃,簡直就像活著的耶穌,也使得這個角色有點過於“高大上”,畢竟大多數人都是凡人,對於聖人的舉動只能遠觀。而影片雖然點出了費雷德作為凡人的一面,卻沒有用生動的事例或者心理刻畫進行展現,讓命題流於表面,幸好湯姆.漢克斯用他的精湛演技彌補了這個不足。環顧當今好萊塢,能夠用氣質演好這個角色的男演員屈指可數,而湯姆.漢克斯顯然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因此,儘管他的外形和費雷德並不相像,但是,在電影中,觀眾卻很容易忽略這些在外的東西,甚至對於費雷德許多超脫世俗的見解和做法,也可以坦然接受,不至於因為不接地氣而生出反感情緒,這就是演員賦予角色的魅力。在好萊塢摸爬滾打的湯姆.漢克斯,早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他的履歷,以及歲月沉澱出來的閱歷,都可以輕鬆將自己與角色融為一體。觀眾在電影中看到費雷德諄諄教誨,其實又何嘗不是湯姆.漢克斯作為長輩在耐心指引著所有的觀眾。

對於這樣一部無公害閤家歡電影,我們大可不必去苛責他的過於簡單和美好。因為,電影始終都在傳遞最普世的價值觀——珍惜眼前人,這樣淺顯的道理可能誰都懂,然而現實生活中卻經常被忽視。影片的目的就是想喚醒每個人心中的那份純真,或許你暫時忘了,但其實它一直都在。

《鄰里美好的一天》觀後感 篇2

很榮幸和桃花島的朋友們一起觀看了這部影片,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由湯姆·漢克斯飾演羅傑斯先生,馬修·瑞斯飾演記者羅伊德,故事由羅傑斯先生在電視節目中娓娓道來,就像是午後的陽光,溫暖和煦。

影片的城市風景並沒有使用大畫面,大視野,而是,用兒童的玩具一一搭建,不失童趣;出場人物的穿搭也是九十年代的風格,復古感滿滿。

有人說,羅傑斯先生在電影中是配角的方式出現,然而,我個人認為,這是雙男主的電影,兩位角色互相成就,缺一不可。一個充滿愛,另一個缺乏愛,這是一場心靈的療愈,一段愛的旅途。

人無完人,即使再完美的人也會有負擔和壓力,然而羅傑斯先生選擇了對任何人都沒有傷害的方式來緩解壓力,把愛帶給世界。

推薦大家去看這部電影,來一杯可以帶給你溫暖的下午茶。

《鄰里美好的一天》觀後感 篇3

1.世界本不缺愛,而是你內心的執拗與偏見阻擋你發現愛

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因為充滿愛,所以它才變得充實而有意義;這個世界因為充滿愛,所以它才變得有血有肉;這個世界更因為充滿愛,所以它才讓人流連忘返……世界因愛而精彩,因愛而生動。

正如那句話“這個世界並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一樣,這個世界是充滿了愛的,有些時候你感受不到,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它可能就在你身邊,只是因為你內心對愛的執拗與偏見矇蔽了你,讓你對愛心生成見,看不到而已。

我們平常能夠看到,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從小缺乏某一方的愛,在性格上會表現出某些獨特的氣質,會對缺失那方的親人有仇恨心理……

這些個情況大體都是因缺少某方面的愛,而在內心深處產生的成見,帶來的對這方面愛的誤解。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打消這種內心的偏見與執拗,去擁抱愛呢?

《鄰里美好的一天》就是這樣一部教人放下內心的執拗與偏見,並去找尋曾經遺失的愛的電影,感人至深。

2.《鄰里美好的一天》告訴我們,唯有自我和解才是打消內心執拗與偏見,找回遺失的愛的不二法則

《鄰里美好的一天》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取材上世紀美國家喻戶曉的兒童節目《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節目中羅傑斯先生搭建了一個向孩子們傳遞“愛”的橋樑,他製作這個節目的初衷不是為了幫孩子們打發時間,而是希望教會孩子無私去奉獻愛,勇敢去表達愛。

這檔電視節目前前後後總共上映了895集,正是這麼多集節目的堅持,《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才讓無數在破碎家庭中心灰意冷、被糟糕父母傷害拋棄的小孩學會了如何去愛,羅傑斯也因此,在33年來被美國人尊稱為“代理父親”,成為很多人童年的記憶。

本片並非介紹羅傑斯的人物傳記,而是聚焦羅傑斯先生(湯姆·漢克斯 飾)與記者羅伊德·沃格爾(馬修·瑞斯 飾)之間的一段友情故事。

講述的是一心想要揭露社會陰暗醜惡的新聞記者羅伊德被安排採訪羅傑斯先生,作為雜誌新一期的英雄人物專題報道。羅伊德試圖藉機挖掘羅傑斯先生陰暗面,也正因自己與父親的矛盾面臨著家庭問題和個人困境。

而在採訪過程中,他被羅傑斯言行一致的真誠善良慢慢影響,最終實現與父親的和解,慢慢懂得關心妻子,能夠花時間陪伴兒子的轉變。

羅伊德在電影中的轉變,離不開羅傑斯言行一致的影響,更多的是其內心對執念與偏見的放下,在自己內心達成自我和解,實現最終的家庭、親情、事業的多重豐收。

如果沒有羅伊德內心的自我和解,即使羅傑斯再多的外部影響也是不能打動羅伊德,並讓他做出改變的。

唯有羅伊德內心的自我和解,才有了後續的溫馨親情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