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化學在護理方面的優勢研究

生物化學在護理方面的優勢研究

1生物化學的基礎課程作用

分子生物學的各項技術如分子雜交、基因重組、PCR等均以生化的蛋白質、DNA、RNA的生物合成為基礎;一些疾病的發病機制也是以生物化學的物質代謝為基礎,如蠶豆病的成因是細胞內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乏所致,表現為不能經磷酸戊糖途徑得到足夠的NADpH,體內的谷胱甘肽不能保持還原狀態,一些含-SH的蛋白質或酶容易受氧化劑或過氧化物的損害,表現為食用新鮮蠶豆後會發生的急性血管內溶血;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亦需要從生物化學的角度出發,只要熟悉糖代謝以及三大代謝之間的聯絡就很容易掌握此病,糖尿病是由於血中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導致糖代謝紊亂,進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血糖監測表現為空腹血糖≥7.0mmol/L,餐後2h血糖≥11.1mmol/L,從其發病機制便可推斷出各大系統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針,學習便可事半功倍。因此只有熟悉生化的基礎知識,將來才能更好的去學習和理解臨床課程。

2生物化學與臨床護理工作的聯絡

2.1配藥

配藥是臨床護士的.一項主要職責,怎樣儘可能避免輸液的配伍禁忌,藥品溶解不全等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均要運用基礎生化知識。如靜滴抗生素是臨床上常見的重要給藥途徑,在臨床給藥途徑中,我們需要根據抗生素本身的理化性質、藥物代謝動力學特點來注意溶媒的選擇、合理的滴速等,從細胞的生化和生理特點考慮, 抗生素的溶媒必須是等滲溶液,否則會導致細胞漲裂而亡,一般會選用0.9%的生理鹽水或5%的葡萄糖來作為溶媒,多數抗生素會選用生理鹽水作為溶劑,因其不僅起到良好的等滲作用,也是劑型的穩定性。以臨床常用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為例闡明其生化機制,β-內醯胺類在近中性(pH值=6~7)溶液中較為穩定,pH值過高或過低均易使β-內醯胺環開環,失去抗菌活性,而成品的葡萄糖的pH多為3左右,生理鹽水的pH值約為4~5,故應該生理選鹽水作為溶媒。其次抗生素的滴速也值得討論,速度太快會引起區域性藥物濃度過高,引起不良反應,速度過慢會使血藥濃度達不到最低抑菌或殺菌濃度而影響藥效,最後還要考慮藥物半衰期的問題而確定給藥時間,這些均需以生物化學知識包括人體物質代謝特點和藥代動力學特點為基礎來判斷。另外粉劑的溶解不全也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項常見問題,常見原因可能為pH值不當、溫度不適宜,以及由於操作不當引入雜質或生物體的感染等原因所致,為此護士在配藥過程中不僅需加強無菌意識,注意規範護理操作,更要考慮藥物的理化性質和體內代謝特點。

2.2消毒滅菌

2.3健康宣教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護人員防大於治的觀念也在逐步加深,健康宣教在護理工作中的比重亦越來越大,特別是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宣教尤為重要,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案越來越提倡飲食運動療法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因此在該病的治療中護士的承擔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患者常常會向護士提出的問題常見有“怎麼才能控制好血糖?”,“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我今天沒吃糖,為什麼血糖就高了?”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熟知生物化學書中所述的三大物質代謝便可輕鬆回答患者生活飲食中的困惑以及幫助患者擬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和運動方案,另要告知患者血糖的監測方法和低血糖發生時的自救措施。糖尿病患者補液時需要在糖水中加入胰島素,模擬正常人體糖代謝特點。高脂血症病人的健康宣教要低脂飲食,加大運動量,其原理為脂類代謝。在這裡就不加以贅述。以上均要運用生物化學的知識,可見生物化學在護理工作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生物化學雖為醫學的基礎課程,卻與臨床護理工作聯絡尤為緊密,尤其是糖類、脂類、蛋白質三大物質的理化性質和代謝特點在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運用中貫穿始終,護理人員在配藥、消毒滅菌、健康宣教、術中或術後為患者補充能量以及和醫生的配合診療過程中的方方面面,生化的基礎支撐作用不可小覷,因此作為護理專業的學生,要把生物化學作為專業基礎課加以深讀、熟悉和掌握,將來在工作崗位上才能從容不迫,以做一個合格的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