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不同歷史時期的好聲音

不同歷史時期的好聲音

上古時期的“好聲音”——

被現代音樂界津津樂道的上古“好聲音”,應該是一首情歌,姑且稱之為《侯人歌》。

據《呂氏春秋·仲夏紀·樂初》所記,這首情歌是上古治水英雄大禹的妻子“塗山之女”創作的。當時大禹巡視治水,途中與塗山之女一見鍾情,情定終身,但尚未來得及舉行婚禮,大禹又不得不到南方巡視災情去了。作為未婚妻,塗山之女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她每天叫自己的侍女站到塗山的南面,迎候未婚夫大禹的歸來。帶著濃烈的相思,塗山之女創作了《侯人歌》。

《侯人歌》留下來的歌詞只有短短的4個字:“侯人兮猗”。侯即“候”,意思是,“那個等待的人啊。”四個字中,實際能表情達意的只有“侯人”二字,“兮猗”是感嘆詞。但是,就靠這兩個字,《侯人歌》唱出了對愛人的殷切期盼,唱出了中國上古時代的“好聲音”,成為上古音樂史上南方音樂、即所謂“南音”的開山之作。

戰國時期的“好聲音”——

戰國時期的“好聲音”,是韓國的一位女歌唱家,名叫韓娥。

韓娥,照字面的理解,就是“韓國美女”,也許根本不是這位女歌唱家的名字,韓國美女是用來代稱她的。《列子·湯問》載:從前,韓娥東去齊國,到齊國時連吃的也沒了,她便像今天的街頭藝人一樣,在齊國都城雍門賣唱。韓娥歌曲唱得非常好聽,以至於韓娥離開後人們仍覺得歌聲仍縈繞在房梁,整整三天時間也沒有消失——這就是成語“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由來。

韓娥的嗓子真是太好了,不要說唱,就是哭都能打動人。韓娥經過一家旅店,旅店裡的人欺侮她,韓娥很難過,便哭了起來。結果,老老少少聽到後都跟著流淚,三天都不想吃飯。人們趕忙將韓娥追了回來,韓娥於是“曼聲長歌”,為大家表演,一下子把大家唱樂了,眾人情不自禁地跟著節奏跳起來,一掃之前的不高興。最後大家贈送豐厚的財物,送韓娥上路。

唐代的“好聲音”——

唐代最出名的“好聲音”是名叫永新的女歌手唱出來的。永新能名聲大振,是因為受到當時的皇帝、“音樂發燒友”李隆基的賞識。

李隆基曾讓著名的樂工李漠用笛子為她伴奏。在笛歌對賽中,李漠將笛管吹裂了,還沒有壓住永新委婉激越、高昂嘹亮的歌聲。此即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中所謂,“明皇嘗獨召李漠吹曲逐其歌,曲終管裂,其妙如此。”

還有一次,李隆基在勤政樓舉辦大型宴會。當時有數萬觀眾,現場亂糟糟的,喧譁絮語,難以安靜。李隆基相當生氣,欲罷席退出。旁邊的宦官高力士出了個主意,稱“命永新出樓歌一曲,必可止喧”。

李隆基半信半疑,同意了。果不其然,永新一出來,“撩鬢舉袂,直奏曼聲”,嗓子一亮,現場立即鴉雀無聲,“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倪方六)

孟子是富二代嗎?孟母三遷是真的嗎?

如題...不是富二代,是富X代。孟姓始於魯桓公長子、魯莊公的長兄公子慶父,後人稱孟孫氏、仲孫氏或者孟氏。光看一個「孟」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看到「孟孫氏」這個稱呼應該就明白孟家在魯國的地位了。

魯莊公封自己的三個兄弟慶父、叔牙、季友為三卿,三人分掌魯之國政。因為三人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史稱「三桓」。三桓後人就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世為魯卿,把持國政近三百年。魯昭公時期,三桓更是瓜分了魯國的土地、人口、軍隊,國君的日常所需全都依靠三桓的「貢獻」,像寵物一樣被圈養了起來。直到孔子時期,「三桓」的勢力仍然如日中天,孔子與季氏「三月不違」,就能做司寇;關係一緊張,就只能去周遊列國了。直到魯穆公時期,也就是孟子出生前三十年左右,「三桓」的權力才被消減,退出了魯國的政治舞臺。可見,孟子出生時雖然家族已經不再掌權,但他的父輩、祖父輩仍然輝煌過一把,他的家族不僅是把持魯國國政,而是參與了瓜分魯國──這就類似於三家分晉了,只是三桓沒有分魯罷了。

在戰國初年,孟孫氏實質上相當於一箇中小諸侯國,雖然我們不太清楚孟子這一支和家族族長之間的關係親疏,但在那個血統高於一切的年代,僅憑其作為孟孫氏家族一員的身份,其經濟、政治地位肯定是要高於絕大多數人的。

再者,那個年代能求學就已經需要不錯的經濟基礎了,你找孔子問問題都要送乾肉啊,能讀書、有自己的藏書就更是非常奢侈的事了。雖然孟子出生時“家道中落”,但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經濟上肯定還能算是“富”,從他言必稱《詩》、《書》的情況來看,肯定是飽學之士,從側面也證明了他的經濟水平。孟子周遊列國,「後車十乘,從者數百人」,「千乘」就是大國了啊~~~所以說孟子是富二代是不妥的,他家富了幾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