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的讀後感(精選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而篇的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1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著道理,隱藏著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會被此刻的人們所理解,但他在我們看來,也是一本凝結著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著一位古人的思想,它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曾有這麼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纂《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著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有著此刻人們也不及的睿智,他在現代,已經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叫孔子,它叫《論語》。
孔子,他被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稱為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論語》,它被北宋政治家趙普稱作半部《論語》治天下。
孔子有著正直的品行,他也有著對未來完美的期望,因此他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正直的人也能夠光明磊落的生活在社會之中,這不禁讓人對這句話產生了懷疑。但是,不正直的人大部分心中有愧,在經歷過事事順風後,也會翻跟頭,不管以前是多麼呼風喚雨,這一個跟頭會讓他栽在所有人的面前,一蹶不振。
比較好的一個例子便是97年國家稅務局局長李真。
他原先只是一位教師,但他覺得枯燥無味,很快便厭倦了。後在家人的幫忙下,於1982年3月調入張家口市某研究所,後又成為張家口市計委的一名幹部。由於人際關聯的緊張,李真無法在計委工作下去,1988年,李真調入了張家口市油漆廠。為了在仕途上能夠儘快騰飛,李真透過關聯偽造了幹部檔案:本來自己是個預備黨員,卻搖身一變成了正式黨員;行政職級本來是個科員,但幹部履歷表職務一欄裡卻變成了正科級。由於使用不正當的手段,他很快成了國家稅務總局和省人民政府的雙料後備幹部。
隨著職務的升遷,伴之而來的是不擇手段的攫取,從李真就任省委辦公廳秘書到被任命為省國家稅務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的7年間,他利用職務之便,大肆索取、收受他人財物,共計摺合人民幣814萬餘元;夥同他人侵吞中國東方租賃公司河北辦事處人民幣、中興電子有限公司和尼瓦利斯有限公司股份,共計摺合人民幣2967萬多元,李真從中分得財物共計摺合人民幣270萬餘元。
這樣使用不正當手段的方法固然收穫的速度異常快,但同樣,讓他貪汙被發現時,等待他的,就已經是冰冷的槍口了。難道他在貪汙的過程中沒有一點點心慌嗎?這樣的來的,使用時都不會覺得可恥嗎?他自己就應很早便料想到了自己的結局,只是被錢財迷惑,失去了人性本善的那顆心。做的不是光明磊落的事情,肯定不能坦然的理解所給予自己的收穫。
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於是他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他很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因此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也以身作則地用他的事例告訴我們該如何做,要如何做。
於是,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說: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北宋政治家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2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明白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明白,個個都渴望明白。人們視明白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絡心靈的橋樑。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明白,恐怕是不可能吧。正因,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明白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裡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明白,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明白?其實,應對種種的不明白,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明白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鋒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明白?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樣扞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正因他們敢於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明白,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明白,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明白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明白別人,並換取別人的'明白嗎,不是這樣的。
明白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明白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發奮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發奮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麼關聯,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明白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明白而活!明白萬歲?不被明白又有何妨。
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3
上了大學以後很少有機會再坐下看靜靜的看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的,充實的生活,手捧一本書,就像擎著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人心脾。如今,校園裡颳起一陣讀書熱的風潮,整個校園都沉浸在讀書的海洋中??我作為一名護理專業的大四學生,每天都忙於最後的課程、論文、試驗、工作等等,雖說是焦頭爛額,但也不願意錯過這樣好的機會,偷得浮生幾日閒,靜下心好好的讀一本書。於是我拿起了《論語》。特別是其中的第一篇《學而篇》更讓人感觸良多。
《論語》裡面記載的是他和他的弟子們言行的書,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所以在《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通讀論語,不難發現,雖然《論語》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但是從出發點到終結處都貫穿著一個“學”字。也就是第一篇學而篇實際上也是貫穿了全書的佳作。《學而篇》是《論語》的開篇之首,共十六則。從為學、為人出發,講的是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使我受益匪淺。
為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這句話我們從小學的時就開始背誦,那時候感覺是如此額生澀難懂。老師耐心的給我們講解這句話的意思,學習了再時常的溫習和練習,這不是很愉快嗎。於是小小的心裡便記下了這淺顯的意思,但離親身實踐還差很遠很遠。突然發現,其實很多人生中的大道理,我們小的時候都已經學過了,變成脫口而出的句子。但是這些句子,只有經歷歲月的洗禮,個人的成長,成熟之後,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的體會到。並且讓這些句子真正的給我們帶來益處。這讓我想起我們的四六級考試,很多同學為了透過考試而臨時突擊背單詞,抱著僥倖的心裡,臨陣磨槍,不利也光,但是結果卻收效甚微,再後來就放棄了。自嘲說是已經過了學習的年齡。但是實際上呢,學習的過程是不可以偷懶的,而是一個不斷努力,積累,沉澱的過程,並且要時常學而時習之、溫故知新。我想如果大家都抱著這個的想法去學習的話,一定會獲益良多。
為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弟子們,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兄長,言行謹慎而守信用,博愛眾人,親近仁德之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的話,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可見,從古人開始,就已經很重視德育了。反觀現代教育,“德、智、體、美、勞”中的“德”字已不再為首了,學生的成績,學校的升學率。都反覆的提醒人們“智育”的重要性。試想,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都不懂的話,那麼內心也一定沒有一個準確的價值觀,即使他學習再好,智商再高,恐怕對他人對社會也不會有太大的貢獻。
做人和做事都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僅僅《學而》這一篇文章就可以讓我們懂得這麼多為學為人的道理,更何況其他的篇章了。因此,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品讀。
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4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是不是在這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他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同樣,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論語》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關於誠信的論述。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譽,就好像這個車子有了橫木也是虛架上的,沒有關鍵的木銷,不就無法行走了嗎?對一個人來說,信譽是什麼呢?是你行走於世界最基礎的那個保障。
也就是說,只有靠信譽,才能把人生這輛車驅動起來。只有信譽,才能夠讓你不管穿越什麼樣的風險,坎坷,都顛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時候,也能夠保障你的速度。就是正因有信譽,才讓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能夠立的起來。要是沒有信譽,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條件。
不足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前後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能夠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裡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于丹認為,仁愛首先是一種人格情懷,它就應表現為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我們那裡說的仁愛,不是婦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種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擔當的遠大情懷。
曾子以前說: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作為知識分子,他不能夠不剛強而有毅力,正因他肩上的職責太重大了,道路太遠了。
有時候,仁愛是一種身體力行,點點滴滴的行為,它不僅僅讓別人受益,它也會讓自己有收穫。仁愛是一種不斷積累,他需要我們自身的時時呵護。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時時呵護仁愛,會決定我們跟世界之間建立什麼樣的關聯。
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5
近日,一口氣買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書集註》、錢穆老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準備要好好的讀讀《論語》。不是為了其他的,以前南懷瑾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和于丹大姐《論語心得》也都讀過,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統些。
記得梁啟超老先生在講到讀國史典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於做學案,學案的淺層次就是讀書筆記,所以便欣然從之,既算是對學問的一種自我領悟,也是對堅持的一種自我歷練。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筆記正式開始(頗有些感嘆為時已晚,自愧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以來,我們就一直朗誦著,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只記住了前兩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給落下了,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可以說,此段既有學習方法的闡述,又有學習態度的思考,更有學術境界的提煉,切不可膚淺析之。
從學習方法言,學習必須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覆不已,老而不倦,特別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理解為溫習,其還有演習之意,因為孔子特別要求所學必須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即學習必須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論、說教。
從學習態度言,一為說樂,即必須對學習感興趣,學為樂,在學習中感覺到快樂,把學習讀書當做是一件快樂之事,有興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遠方來,錢穆老先生就說: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初境,斯可有遠方朋友來之樂。二為不慍,即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揚名天下,讓人知,不是為了追求功利,成為謀生手段,而是為了成為君子,何為君子,乃成德之名。
從學習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書集註》中有云: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書的第一段就將學習之要,由此可見學習對於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又重在學為人之道。列此為篇首,實有深義。
從學習境界言,在此餘頗同錢穆老先生言,其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後事;不知而不慍,達於最高境界。解之,朋之義,不僅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學者或弟子不知之義,乃指學日進,道行越深,至於別人已不能領會,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實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
由此所感,《論語》的確博大精神,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此就可見一斑。
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6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但是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裡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
從這章裡面我明白,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務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一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必須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就應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就應盡心經力的去幫忙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必須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就應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必須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必須受益匪淺,必須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