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讀傳統文化的讀後感

讀傳統文化的讀後感6篇

讀傳統文化的讀後感1

假期中,我閱讀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一書,受益匪淺。什麼是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文化”一詞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之。“文”的本義,是指各種教材哦的紋理。“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至十五形態活性質的改變。文化的實質含義是“人話”或“人類化”,是指人類主題透過社會實際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的過程和一切物質與非物質成果。也就是說,自然界本無文化,自從有了人類,凡經人“耕耘”的一切均為文化。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徵:第一,文化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第二,文化是後天習得的。第三,文化史共有的。第四,文化具有傳遞性。第五,文化的變遷性和文化墮距。一般人們將文化劃分為四個層次:舞臺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第一,所謂物態文化是指人類加工自然創制的各種器物,它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以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標。第二,所謂制度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範和社會組織。第三,所謂行為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第四,所謂心態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道德規範、宗教信仰等深層次的內容。

文化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發展的歷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書的重點在中國文化的“昨天”,指1840年戰爭以前的中國文化,即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系統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哲學思想、法律制度、文化藝術、宗教傳統、科學技術、民間習俗,增強對國情的理解。第二,增強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懷以及全世界華人的凝聚力。第三,辨別中國傳統文化的良莠,拋棄其糟粕,整合優秀文化傳統、建構具有現代意識的新文化。第四,把我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點,在世界之林中保持民族特色。第五,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助於提高個人的修養和培育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格調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學習他有助於矯正現代學科分類過細所帶來的知識結構單一問題。

讀傳統文化的讀後感2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透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麼是好事情,什麼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員工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身為一名教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給學生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員學生的行為,樹立良好的風氣,只有員工心平氣順,工作才能有積極性,才能達到和諧共處,更好的工作。

讀傳統文化的讀後感3

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在為人處事上學到了很多。“孝”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教育我們,也許有的地方他們做的不能讓我們滿足,但是孝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忘記的。讓我們想想,父母辛辛苦苦養家,一切為我們著想,我們有什麼理由嫌棄父母?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母愛我們,我們孝父母,沒什麼可說的。我們的爸爸媽媽都那麼愛我們,給我們完整的家,幸福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幸福和快樂。“念恩幸福一輩子,念怨痛苦一輩子。”生活中記得感恩,我們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在社會上生存,有父母的教育,朋友的陪伴乃至以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一句關心的話語,一個關切的眼神,都讓我們身上湧起一股溫暖。別人關心我們了,我們應該感恩。

在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按照法律制度處理就可以了。在中國十分普遍,每一起腐敗案件發生後,都有許多人在背後活動,找人講情。沒有人情,便辦不成事。各種事情的解決,都離不開人情。什麼事情都由領導說了算,結果只能脫離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權謀個人之私。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會正常秩序遭到破壞,在維護少數人的特權利益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損害了廣大百姓的利益。這嚴重影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體和硬化。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麼時候,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像《聖經》文化和《古聖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

所有的中華兒女們,讓我們把中國傳統美德送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讀傳統文化的讀後感4

《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指,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質的具體存在。在佛家稱為色相。道家稱作有為。而既然有形質,就必定有產生這形質的根本所在。這就是我來到這裡透過學習感悟最為深刻的。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蔡老師上課中也講到:“做了再說是聖人,說了再做是賢人,光說不做是騙人!”

我想這也是學校的用人標準。作為部門負責人,以前在選聘教師的時候,更多的是觀注這個老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同時看是不是學生們喜歡的(授課教師授課滿意度調查),只要是學生喜歡、且教學經驗較豐富就可以了。現在對照這幾個標準,再想想學校當下的幾種現象:

1、僅注重教師授課技巧而忽略其人品,結果是犧牲了諸多的學生而成就其人,最終也是功滿而另謀高就,或是以成績作為要挾,本學期開學初就有個別高階講師出現這種現象,而且是在學校最缺人的狀況下提出加薪,而且一張嘴就是獅子大開口,全然不顧學校對他多年的栽培。當通過了解學生才知道這個老師也是那兩個班(上學期被安排帶這兩個班的課)學生意見最大的,直接反映這個老師上課講的都是專業術語,學生聽不懂,他就諷刺加挖苦,有時還罵人。。。

2、僅注重教師的教學效果而忽略其人品,結果是教師為討好學生將滿意度評分高些,一味為滿足學生的要求,學生要求老師怎麼上老師就怎麼上。最終是學生越來越囂張且不把老師放在眼裡,出了校門也對學校大鑠其詞。這種現象一出來班主任們個個為此事而擔憂的同時,也倍感頭疼,畢竟班主任們不帶課只帶班,學生思想工作做的再好,可是任課教師的作法卻。更有甚者,班主任明確要求學生怎麼做,有的老師為卻在教學生怎麼不“得罪”老師又可以不做(當然,這樣的老師已被開除,也很少)

3、教學能力不行但對學生很認真負責的老師,結果是學生煩他的同時也很尊敬他,在我們開學生座談會的時候,學生們表示,這樣的老師能提高教學水平就好了。我們也問學生,如果把這個老師換掉好不好,學生們都非常肯定的回答:不好!問其原因,都說很喜歡有愛心的老師。最終是學校將這些老師送出去學習。

而針對這些現象,我們總結來總結去,長篇大論倒是不少,而我們學習的課程中幾句話就總結了,要是早學習,凡事就會做在先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素質課一直沒什麼多大成效的原因之所在吧。

做人先有德,中國文化最重視也是“德”,當“德”與“道”相契合時,與倫常關係相適應,這就是道德。有道德者可行之於天下,那麼,物有本末,德之根在於何處?孝,德之本也!

孝親,是德行的原點,德行是事業的根本。孝親使人形成感恩與誠敬的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了我們的執業態度,執業態度決定了我們的執業生涯。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報父母恩是自自然然的孝親過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也是古人說的“親親為大”的原則。

感恩的心從感父母之恩生起,仁愛之心也是敬父母開始,從而才會對他人,對事業,對團隊,對民族形成心的迴圈,是謂水到渠成。

那麼,做為一個人、一名教師,如何來追求做人做事的根與本呢?聽從聖賢人的教誨吧,先扎自己的德行的根,以人為本,以愛為神,以活為形,盡心竭力教好學生。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而事亦隨之而始、而起。無論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開始則必有終結,有緣起則必有緣滅。這也是自然萬物的一定法則。因而,做事情要清楚本末,做事情也一定要有始有終。

四十天的學習,有理論,也有實踐,但實踐的還不夠,畢竟是在“家裡”,在“家長們”的庇護下進行。而今在即將走向社會,除不捨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我們在力行中如何面對將要遇到的種種情形。正所謂:“預則立”。否則,弘揚傳統文化,不過就是一腔熱情!所以,這幾日反反覆覆讀誦老師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那段話:“做事的過程,不要忘記了你的初衷,不要忘記你的目標,不要走到半路意氣用事,逞一時之氣,會做下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要依教奉行,遵循道法自然,學會處處替他人設想,而不是強加於人,做事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一時,以防跑偏!”“一真一切真,所以當你的心是真正真誠,那其實所有的朋友對你都是真誠。人生,你面對的任何一個人,任何的一件事務,其實都是你的一面鏡子。當你對他好,他反射回來對你好;當你對他不好,他反射回來對你不好。所以人生就像照鏡子一樣,當我們一照隨時都是笑臉,代表你這個心是隨時隨地對人關懷,對人恭敬。所以,我們學聖賢學問的人,腦子裡面想不起來看哪一個不順眼,想不起來跟哪一個人過不去,每天想著都是大家對我們的關懷,我們要趕快提升自己,去回報別人對我們的肯定”。說實話,我覺得這些話都是專門說我的。所以,一遍遍反覆讀誦著。

當然我們可以不去做,要做就一定要堅持到底。我們可以不為,但要是已經定立志向,就應“勿畏難”,路遇艱難“勿自暴、勿自棄”,不忘初心!學貴立志!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我還是下決心來認真做,雖然之前已經在做了,但還不夠,畢竟只是一場場演講,自己還沒有真正力行呢,那只是個開始。如何做?帶著大家一起來做,畢竟我們面對的是幾千學生,他們背後又有多少家庭?如果我們把這個區的學生做好了,又可以帶動其他區的幾萬名學生了,那又是多少家庭啊!

力行從當下開始,不要等待,不要幻想天上的餡餅掉下來,不要企圖不勞而獲。從小我就有個習慣,“言出必行”說了算,定了幹!這正好應了《弟子規》中“凡出言,信為先”,我會認真考慮做事的先後,這是利益眾人的好事。

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工作都是創造性的工作,在此之前大家誰也沒有經歷過(針對我們而言)。我想如果大家一直都在做經歷過的事情,那麼只有開始也就沒有結果了。

做創造的工作信心最為最重要!心性修為一直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要謹言慎行、不妄語,尤其我們在演講時的語言,不能有虛誇的成份,要句句有據可循,如果為了說傳統文化的好而製造“善意的謊言”,一但謊言被拆穿,那麼帶來將是惡的結果!到那時,我們可不是在宣傳傳統文化,而是在破壞傳統文化了。其次,要將自己的存心定位在“處處是我家,事事是我事”的狀態,那麼“泛愛眾”就不那麼難了!有的學長們說,要是能跟在蔡老師後面,讓蔡老師親自帶領我們學習就好了,一開始我也有這種想法,但現在我不這麼認為。接近大師跟在大師後面,由大師親自教授,這固然很好,如果我們沒有一份立志弘揚文化而學習的存心,不去考慮老師背後的那份存心,即使是天天呆在大師的家中,又有何用?也不過是“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罷了。

力行應當是快樂的!在我們路遇困難時,我們不妨想想這裡,想想這裡的點點滴滴…在座的每一位學長們,讓我們將彼此的信心互相傳遞,共同攜手共進,將我們彼此的信心當做是我們力行時的後盾,路遇困難又何懼之有?因為我們走的是人間正道啊!

讀傳統文化的讀後感5

剛開始接觸到這本書這時候,翻了幾次目錄,就覺得內容好像很深奧而且無聊,但是,當你真的是靜下心來,細細地品讀,就會發現,其實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它會帶你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美。

我覺得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每一代人都應該瞭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

儒家學問裡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資訊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裡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人要有著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讀傳統文化的讀後感6

冥冥中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引導著我們在向一個方向靠近,又彷彿所有積累下的困惑、憂慮、不解在剎那間得以理解和融通,當我們在現今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中拼搏人生時,當我們時時驚詫於人世社會中種種有悖常理之現象時,一絲隱約的不安抑或是顧慮湧上心頭,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這個社會以及這個社會的人們到底缺失了什麼?到底是趨於一個什麼樣的價值取向?

透過學習傳統文化課程——《弟子規》,頓悟間,忽然悵然若釋,一切的不解和疑惑都好像有了方向和答案,“人生難得頓悟之時啊!”,透過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體會、分享,我深入並充分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凝結的精華,感受到了先師孔子總結的《弟子規》中其包羅永珍的為人之道、處事哲學、行為準則之魅力,恍然明白:這才是做人之根本啊!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多麼經典、深刻而又質樸的內涵啊,縱觀世界,哪個國家有我們這個民族積累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為後世留下了諸如《弟子規》這樣的傳統文化精髓瑰寶呢!但非常現實的客觀問題是,一方面,我們有著寶貴的傳統文化精神遺產,另一方面,國人卻多數無從得知甚至是排斥誤解,捨本逐末地在世俗名利場上竭澤而漁,一代又一代丟失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做人處事之根本,以致於社會上才有瞭如此之多的冷漠、無情、虛偽、失責甚至是道德淪喪,君不見,從 “我爸是李剛”到“官員醉駕公車撞人事件”,從“復旦學子冷視黃山救命犧牲警察”到“雲南中學宿舍再現學生自毆致亡事件”,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在網路或新聞上看到一幕又一幕的令人驚歎之舉,太多太多無法理喻、違背常規的事件一次次肆無忌憚的衝擊著國人的道德神經,痛定思痛,從深層次剖析,這難道不正是一種道德行為準則和人生價值觀的缺失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幸得以有機會了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弟子規》,探求到了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才不枉對於生命旅程的價值,一份厚重的歷史責任使命感頓時激情澎湃於心頭,我們再也不能沉默了,身為華夏五千年文明繼承的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從自我做起,身體力行的學習和踐行《弟子規》,同時帶動身邊更多的群體去逐步瞭解、學習、接受和行動起來。

“傳承文明、繼承祖訓”,讓我們慷慨立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優秀道德品行,共同開啟一份“責任、使命、行動”的規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