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學校音樂教學的四大誤區

學校音樂教學的四大誤區

《音樂課程標準》給音樂教學帶來了一個質的飛躍,使音樂課堂充滿了激情與活力,師生真正體會到了音樂無窮的魅力。然而,當觀看完一些熱鬧非凡的公開課後,我們不得不深思:這是在授課,還是在“表演”?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新課程的軌道而陷入了音樂教學的誤區?

一、曲解“學科綜合”,音樂課偏離音樂性

以往的音樂課堂教學特別注重學科本位,突出專業性和技能性。而新課改提出要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之間要加強整合,強調教學綜合效益。於是就見到這樣的一幕:這是一節小學六年級的音樂欣賞課,課題是《游擊隊之歌》。上課時,教師先檢查了學生是否在課前收集了有關抗戰時期的資料,然後師生一起介紹討論抗戰時期的故事。接著老師開啟電腦觀看抗戰時期的課件,看完後學生討論並進行演說,離下課還有8分鐘才進入歌曲欣賞,教師簡單介紹了詞曲作者就下課了。這樣的上課方法,是對音樂課學科綜合的正解還是曲解?是不是為了體現音樂的綜合性而把音樂本質給丟了呢?

以往的音樂教育過分強調音樂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過分強調音樂技能的“專業性”。而新課標中“學科綜合”的提出,既是音樂學習領域拓展的體現,也是學生個體和諧發展的需要。但是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多學科滲透的音樂課程必須實現以音樂為本的綜合性,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經驗、絢麗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在音樂課中加入其他學科的內容或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都應該把握一個適可而止的“度”。像前面提到的《游擊隊之歌》的執教老師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對音樂性的教學遠遠不夠。最後,欣賞《游擊隊之歌》成了探索抗戰歷史的陪襯,音樂課成了歷史課,這樣的課堂教學不是對音樂學科綜合的一種曲解嗎?

二、“課堂民主”蛻變成課堂混亂

《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改中,多數老師注重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但個別教師卻又走入另一個誤區:在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一旦被老師調動,氣氛異常熱烈,學生爭著發言,幾乎吵作一團。甚至有的教師認為課堂“越亂越好”,他們認為“這就是學生主體”,真的是這樣嗎?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怎樣改革,課堂教學的一些要求和規則不能變。如果不能專心聽老師講解、傾聽別人發言、聚精會神參加討論,那無論課堂多精彩,學生也不能很好地領會知識。該動則動、該靜則靜,這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原則。事實證明,如果沒有有效的課堂秩序而過分民主,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真正的民主氣氛是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和諧、融洽的教學方式和氛圍,是以課堂秩序為基礎的教學活動。教師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的潛能得到發揮,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活而不亂”的教學策略,處理好“寬與嚴”的關係,讓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自主學習。

三、“賞識教育”陷入廉價表揚

新課標提倡激勵性評價,要求教師要多鼓勵孩子,保護和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以形成積極的情感。因而在課改中,許多老師一提到“批評”就諱莫如深,唯恐被扣上“傷害學生自尊”的帽子。以至於即使學生的見解乏善可陳,教師也會言不由衷地稱讚。這種沒有原則、不分高低地誇大其詞和毫無內涵的表揚,只能使表揚趨於“廉價化”,學生獲得的也只是一時的輕鬆和膚淺的滿足感。時間一長,學生漸漸會在教師的'表揚中迷失自己,反而不珍視教師的表揚,抑制自我激勵和創造性。

在大力弘揚賞識教育的今天,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表揚和獎勵越來越多,獎勵的手段形式也趨於多樣化。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類似以下的現象:老師在聽完某個學生的演唱後,便問其他同學:“他唱得好不好?”(其實很一般,音高、節奏均有偏差),可學生都知道投“師”所好,大聲說“好!”接著老師繼續引導:“讓我們給點掌聲好不好?”於是,教室裡響起了一片掌聲。在某些公開課上更是充斥著全盤誇獎,一堂課就像表演一臺節目,掌聲此起彼伏,乍一看課堂氣氛很活躍,師生都積極參與活動。然而,在熱鬧的背後,也帶給我們反思:這就是賞識教育嗎?這種賞識是否太廉價了? 因此,新課改要求教學中要正確處理“肯定與否定”的關係,對於學生創造性的回答,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的鼓勵。對於學生錯誤的回答,教師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亮點給予鼓勵。長此以往,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四、審美與情感培養並非拋棄“雙基”

新課標明確規定了音樂教學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注重音樂實踐的理念,強調音樂審美和情感體驗。而有些教師認為:音樂知識、識譜都可以不要了,一談“雙基”就等於違背了新課標新理念。其實不然。新課標強調音樂審美體驗、淡化雙基教學,但不是不要雙基,學習音樂知識技能是為了更好地享受音樂藝術的美感。例如,在鋼琴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聽辨音樂主題或教師範奏,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樂曲中的音樂內涵,為學生的訓練做良好的促進,進而得到所需要的音樂審美享受。掌握知識技能是為了掌握一種學習音樂藝術的工具,架起一座通向音樂藝術的橋樑。在課程改革的新體制下,音樂知識技能教學絕不是不重要,也不是要簡單地將其“淡化”,關鍵是引導學生學習什麼內容,用什麼方法學。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對那些與學生生活實際、社會生活實際聯絡密切的對學生終身學習有益的基礎知識技能,要引導學生學習。要給學生提供富於美感的音樂藝術作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進而在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理解、探索、掌握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並由此讓學生獲得再發展、再提高的條件,以便更深刻地體驗音樂、表現音樂、創作音樂。

《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真正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傳統教學模式,音樂課堂讓學生成了音樂的主人,特別是音樂教學的情感性和人本化,把音樂課堂推進了一個嶄新的領地。如何真正領會課標綱領,如何活用新課標,這是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