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林/牧/漁

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成因及增收採取的措施

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成因及增收採取的措施

近年來,各級政府為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採取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快農業產業結構和種植業品種結構的調整,但農民收入總體上增長還是比較緩慢,甚至還有下滑的趨勢。最近,我們結合本地的實際進行了調研,並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淺建議。

一、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

現階段,農民收入現狀可概括為:種植農作物的主業收入比例逐步縮小,養殖業等副業收入徘徊不前,農民外出打工就業的非農業收入已成為主要來源,且比例日漸增大。農民收入總體上比較低,非農收入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以純農戶為主的農村低收入群體正不斷壯大。

首先,以種植農作物為主取得的收入曾一度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隨著農業資源和傳統農產品的約束,絕大多數農民種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農產品,成本的居高不下,價格不斷走低,時有“增產而不增收”的現象出現,根據我們調查測算,正常年景下,種植一畝地小麥、水稻(一年兩季)成本高達 元(不含人工),其中:種子成本小麥20元,水稻18元,合計38元,化肥成本小麥46元,水稻70元,計116元,稻麥兩季農藥成本40元,機耕費每季40元,計80元,收割兩季80元,排灌費30元,農膜等輔助農資20元,農業稅及附加元,基本水費及水資源費18元,組長工資等其它費用30元。水稻和小麥常產合計在750公斤左右(水稻500公斤,小麥250公斤),按平均糧價1元/公斤計算,畝均年收入在750元左右,如果除去自留口糧,農民從田裡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賠本買賣”,遇有荒年災害,那自然“賠”多和“賠”少的問題。其次,農民養殖業等副業收入徘徊不前。就本地而言,養殖僅限於淡水養殖和豬雞鴨鵝等家禽養殖。它是農村農業收入的補充,正如民間所說的“副業不賺錢,零錢聚整錢”。隨著近年來種養結構的調整,政府扶持和科技投入,“副業”收入較以前有較大提高,一些養殖業如我鎮的養鵝業已形成區域特色,但由於其科技要求高,受環境及市場因素的制約,其收入穩定性差,有些農戶由於缺乏科學飼養,導致“血本無歸”。如我鎮的友好村餘存傑農戶,曾先後養殖過水產、豬等副業,並小具規模養豬已達XX年,高峰期存欄在100頭以上,但缺乏科學飼養,加之市場因素使其負債已達10萬元,開建村農民劉濤情況一樣,養豬、養野雞、水產等最終除了一間間破豬舍外,所得的只有10多萬元的債務。因此除了部分取得了較高收入的養殖業戶拉高了當地平均收入水平外,整體的養殖業農戶收入不見長,出現徘徊局面。

第三,非農業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收入來源呈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根據我們對本鎮好中差三個村的12戶農民收入來源結構調查分析,種糧收入僅佔人均總收入的14%左右,副業佔16%左右,非農收入佔70%(其中瓦木工收入51%婦女從事玩具加工12%,其它佔7%),由此可見,農村勞動力非農產業轉移已成趨勢,“轉移” 應成為農民增收的關鍵詞,但是就目前來看,農民的文化素質和非農勞動技能的缺乏,就業面被限在一些手工體力工作和簡單的操作等很小的範圍內,還有受打零工及季工的制約 ,非農收入特別是打工收入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且工資性收入難以得到較快的增長。

綜上分析,現階段農民收入來源顯多元化格局,但實際收入水平普遍較低,農民就業對土地依存度依然較高,這就不難解讀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下滑趨勢的根由。

二、農民農業收入下降成因分析

一是由於過去的經濟體制不合理,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環節被割裂開來,農產品的增值收益回不到農業中去。糧食市場開放後,農產品價格受供求關係影響逐步回落,造成農業增產不增收。高成本費用的水費、種子、化肥和農機具及稅費上繳無法在農產品增值收益中均衡負擔,如果再算上勞動力投入,農業生產基本處於無利或虧損的狀態。辛勤的勞動沒有換來應有的收入,農業收益水平低於社會平均收益水平,從而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造成了大面積的農田拋荒,農業生產陷入農產品增收→價格下跌→收益下降→種植面積減少→價格回升→種植面積增加→農產品增收的一個怪圈。

二是農產品加工、銷售困難。農村大多數處於偏遠地區,資訊閉塞,許多農民都是根據傳統的習慣來種植農作物,沒有市場需求這個概念,更不懂得根據市場需求規律來進行耕作,致使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難以被市場認可,地裡長什麼就賣什麼,農產品缺乏深加工和包裝,僅靠出售原產品,售價難以增長。其次農村交通十分滯後

,農作物收穫以後難以及時運到市場上交易,往往會錯失最好的銷售市場,造成損失。

三是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勞動技能偏低,就業困難。在農業生產不景氣的環境下,眾多農民紛紛將責任田拋荒進城打工。但許多農民除了種田外別無一技之長,很難找到固定的工作,不得已只能找一些簡單的體力性零活幹,往往是付出大,收入低,日收入很難有保障。

四是負擔重,使收入上本已捉襟見肘的農民雪上加霜。一年下來,農民的農業收入不多,務工收入也有限,但日常生活柴米油鹽要用錢,婚喪嫁娶要花錢,親友家的紅白喜事也要出“人情”錢,來年的生產還要高成本投入,這些都使農民有限的收入顯得力不從心。此外,目前農村醫療保險制度還不健全,因病致貧的現象在農村裡已屢見不鮮。稍重一點的病就會使原本就不富裕的`農民家庭一貧如洗,甚至是負債累累。同時農村養老支出也是農民不可忽視的重要負擔。

三、農業產業龍頭對農民增收的支援

農民增收的關鍵是抓好純農戶的增收,而純農戶的增收又取決於農業投入產出效益和勞動力的轉移,大做非農增收的文章。因此傳統農業生產收入和非農收入最佳結合點應是農民增收的“支點”,我們認為這個“支點”就是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產品附加值高,有特色、有基礎、有前景能帶動區域特色的骨幹企業、農業龍頭企業。陳集鎮以揚州饞神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風鵝等食品加工產業鏈,拉動了以退耕還林及種草養鵝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據不完全統計,受龍頭企業揚州饞神食品有限公司的拉動,近二年來,陳集鎮農民養鵝超過120萬隻,純利1200萬元,轉移勞動力600多人,年收入300萬元,僅此兩項計算使陳集這個農業大鎮農民人均純收入淨增加了70元,有力地支援了農民的增收,具體表現為:

1、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指導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為農民增收指明方向。農民要增收,農業要增效,就必須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但“調什麼?怎麼調?”一直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難以走出的誤區。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的設立,毫無疑問為農民規避了誤區。據調查統計,揚州饞神食品有限公司設立以來,陳集鎮圍繞菜鵝飼養進行農業結構高速的步伐不斷加大,不斷吸引著本地農民和外來投資者圍繞鵝業投資興業,以年不下1000畝耕地的速度退耕還林和種草養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