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淺談應用任務驅動進行資訊科技教學

淺談應用任務驅動進行資訊科技教學

本文論述的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如何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進行資訊科技課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其教學原則是:學生在學習時的活動性質與目標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帶動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建立真實情景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學習,在這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並透過此任務來舉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資訊科技這門實踐性非常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學科來說,是一種非常實用而有效的教學方法。

資訊科技、任務驅動法、建構主義

在當今世界以資訊科技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形勢下,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小學資訊科技教育的重視程度。我國的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要適應未來的資訊化社會,那麼,基礎教育必須承擔起培養這種具有良好的資訊意識和資訊能力素質人才的職責,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資訊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資訊科技課程還沒有統一的教材情況下,對教學方法的探索也只是處在初級階段時,如何進行資訊科技教學,成了眾多資訊科技教師關注的焦點。

作為現代教育技術引入了以計算機為主的資訊科技教學手段,如何充分利用它在教學中發揮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本人透過這幾年的資訊科技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讓學生帶著一定的任務去學習資訊科技,也就是在學生上機操作實習時,給每個學生安排一定的任務,讓他獨立或協作完成,與上課時讓學生自由操作練習相比,可說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組織教學方法通常稱為“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其教學原則就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性質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建立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並透過此任務來舉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資訊科技這門實踐性非常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學科來說,是非常實用而有效的。

“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出了一種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符合資訊科技的層次性,因此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引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就可以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資訊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利用計算機處理資訊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種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迴圈,從而培養出學生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還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從而學習到更多的技巧與方法,獲得更大的益處。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任務來讓學生來做,教師則在一旁指導,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徵就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任務的設計就成了教學的關鍵,如何設計有效的驅動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具體 “任務”設計的各種要求及原則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重視“任務”設計、明確“任務”目標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是把大目標細化為小目標,教師要將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確的目標,每一步都在為大目標作準備,也向總目標更靠近了一步。即把總體目標的每一步細細分化,分化為一個個的小目標,並且把每個小目標作為一個教學模組,使學生容易掌握,再透過這些小小的任務來體現總體目標。這種教學既符合人的認知心理規律,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設計時,把認知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瞭解、理解、掌握。瞭解主要指那些學生能夠記住或重複出現的知識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語言或動作來進行表述;掌握則是反映學生能用所學過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去解決新情況下的簡單問題,進而舉一反三。操作過程中則把目標分為初步學會、會、熟練應用三個層次:初步學會是指學生能進行基本的上機操作;會是指學生能進行連續的、差錯很少的上機操作;熟練則是反映學生能進行效率較高的、習慣性的,能自己發現錯誤並能自我糾正的操作,此時就能進行一些複雜的操作嘗試,進而探究一些未知領域,即舉一反三。例如:因特網的教學可以分為這樣幾個大任務:在因特網上瀏覽資訊、在因特網上查詢資訊、從因特網上下載資訊、在因特網上收發電子郵件、閱讀網路新聞、參加BBS、在因特網上進行實時交流等等。對於“在因特網上收發電子郵件”這個大任務又可以分為:寫信與發信、收信與讀信、回信與轉信、信件的分類和整理等子任務;針對“寫信與發信”這個子任務,又可以劃分為:寫信、發信、在信中夾一張照片、傳送一個或多個檔案、傳送一段錄音等子任務。資訊科技課的每一節課都有其教學目標與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備好每節課,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把學生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預先設計的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透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幫助,與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透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將教學目標與要求作為一項“任務”提出,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操作練習都圍繞這項任務逐步展開。

二、設計的“任務”可操作性要好

資訊科技是一門操作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俗話說“百講不如一練”,“紙上談兵”是學不好資訊科技的,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踐比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一知半解要強得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知識講解、演示後,關鍵的`還是要讓學生動手實踐,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掌握操作方法。所以,在設計“任務”時就要注意“任務”的可操作性,設計出只有透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例如:“收發電子郵件”的教學,不上機是絕對無法完成的。在現在的教學環境下,人手一機已經變為可能,所以在學習時邊聽講邊操作是可以實現的,因此學習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設計的“任務”要符合學生的特點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各種原因,知識接受能力會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顧到大多數學生,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動起來”,也就是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1) 在設計“任務”時要照顧大多數學生。因為不同的學生接受知識能力不一樣,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接受知識能力也是有差異的。因此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興趣等特點,由淺入深,化繁為簡,循序漸進地來教學,對新的知識點或有難度的任務,教師要先進行示範、講解,並給出詳盡的操作步驟,這樣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就能實現自主學習、操作。例如:在學習“輸入文章”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輸入一篇自己的短文並儲存起來”,這個任務包含“輸入”和“儲存”兩步操作,並強調“自己的短文”,體現了與學生的關係和文章的“短”,主要考慮不要讓學生把大量的上課時間花在輸入文字上。

2) 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創設真實情境。學生在完成一些與自己實際生活中有關的一些任務時,往往會專心致志,樂此不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例如,在講授Word文字處理軟體的使用時,由於這是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講解這部分教學內容前,教師可事先準備一些用WORD軟體製作的精美賀卡、優秀的電子報刊,向全班學生演示,引起他們的興趣,並適時提出任務:如何利用WORD製作賀卡與電子報刊?,然後問學生想不想親手體驗一下?這樣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產生了極大興趣,並積極地隨著老師的講解進入學習情境,這節課的效果可想而知。要更好完成該項任務,可先將這個任務劃分成一個一個的小任務,每節課完成一項小任務,引導學生逐步去實現賀卡、電子報刊或板報的製作,達到教學的目標。資訊科技課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式設計等內容的教學也是如此,透過激發學生的興趣,以任務驅動,教授學生收集資訊的方法,達到教學的目標。

3) 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把握重點、分散難點。因為掌握資訊科技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一般來說,每個“任務”的知識點不宜過多,否則會因為“任務”過難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規模要小,因為規模小則容易完成,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自豪感,學生才會有興趣繼續向下做下一個“任務”,此時哪怕遇上點小“攔路虎”也會興致勃勃地幹下去,想法把它“解決掉”。要把任務作為一種手段,目的是便於學生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以及學習方法。在設計時也要注意由點及面,逐步推進,使學生對知識和技能從瞭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運用等有一種漸進的過程。

4) 教學時要先佈置“任務”,再引入概念、展開教學內容。一般來說

,引入概念的過程是這樣的:提出概念——解釋概念——例證說明。而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先佈置“任務”,再引入概念,可以讓學生有個“先入為主”的意識,再透過任務去認識那些概念,在教師的指導下去找出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步驟,也就是說要按照“佈置任務——介紹完成任務的方法——學生完成——歸納結論”這一個順序來做。在這個過程中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則觀察到了現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再來分析完成任務的方法,然後加以總結、概括,學生就能從中找到規律性的知識,從而實現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過渡。

5) "任務"設計體現"學生主體"。在此過程中應體現“讓學生動起來”的策略,也就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來做學習的主人。在佈置、完成任務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組織、引導、促進、控制、諮詢的主導作用,學生則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學習任務和目標都要由學生主動、有目的地去獲得材料、方法來實現。在資訊科技課,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可以透過多種方法來完成“任務”,這樣,學生的知識、技能、思維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鍛鍊。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處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做後臺”的思想,長期如此,學生就會變成學習的主人,教師才會真正解放出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效率等就會大大提高,當然學習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實踐證明,學生在完成一個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與學習密切相關而且比較有趣的學習任務時,他們會非常專心致志、樂此不疲,例如:在學習Windows畫圖時,教師首先教會學生基本操作,然後給學生布置"任務",完成一幅作品,這一作品為學生自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由創作,完成作品很有特色。在這次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同時還給了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

四、設計“任務”要注重滲透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資訊科技課教學要以“任務”教學為主導,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條件。透過“任務驅動”教學,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能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的能力,因為完成同一種“任務”的操作過程中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並不一定完全要按照教師和教科書上講的方法,可以在方法上進行各自創新,這就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總之,我們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應大力發揚“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點,以嶄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並借鑑學習和利用其它學科教學的一些成功經驗和方法;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和熱情,為我國二十一世紀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資訊素質和創造素質的新型人才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當然,資訊科技課還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借鑑;而且資訊科技本身又是一門飛速發展的技術;對於我還只是一個新手,但探索新的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卻是一名資訊科技教師刻不容緩的責任。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創造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