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繪畫/書法

張傳亭書法的點畫線條介紹

張傳亭書法的點畫線條介紹

張傳亭書法的點畫線條

唯有成為審美現象,我們的存在與世界  才具有永恆的正當理由

——尼采

王法艇

幾日前,透過作家劉安文先生仔細拜讀了書法家張傳亭老師的作品集萃。與我以前所見到先生題簽的作品大有不同,這次,感覺書法家馳騁縱墨在宣紙上揮灑了一番兩番甚至多番生活感悟和心底積鬱——這和他“書生本色,雲水襟懷”的氣場多有吻合。我研墨過他以前的作品,對他有關書法創新的理論和著述曾多有讚佩。現在展讀這本印製精美的作品集,總體上給人帶來清神秀骨,兔起鶻落,淋漓酣暢的愉悅快感。尤為難能的是有已故的啟功、臧克家等藝苑巨擘的親筆題簽,給整本集子涵容了文化的厚度和厚重。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底蘊豐沛。縱觀張傳亭先生的新作,我感覺,比較他早期的作品,張先生的新作將書法的點畫線條做了新的探索和創新,使得每一幅作品具有了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而原有的無限表現力所構成的藝術形象也涵泳思想,視覺所能夠感受到的藝術家匠心獨具甚至精神也更加強烈。

作為一名在書法技藝方面不斷創研並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張傳亭顯然已不滿足於“形式飛揚”的淺表意識的表現,而是在把筆濡墨之時凝聚了更多的潛意識的因素,從而做到“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神備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南朝.王僧虔之<筆意贊>)的境界。

談到此,不能不承認,面對張傳亭的這些作品,也是在面對一個近乎現代藝術的話題。是的,張傳亭的作品,遊走在傳統和現代之間。他書寫所用的狼毫、宣紙、碳墨等材質,都是中國古典書法元素的具體體現,但其作品結構和正規化,用筆用墨的方法,卻有創新的現代因子,這與張傳亭早年的學習物件有關,也和他後來負笈北師大並拜師啟功先生接受新的書法學觀念有關。在頗多效法啟功先生書藝神韻及方法的道路上,張傳亭向前邁進甚至跨越了一大步。這既是他的學識、膽識和悟性的變化,也可視為歲月的'賦予,或者說還有環境給予藝術家精神的多種刺激和影響。

誠然,張傳亭先生僅憑藝術的膽識,書法的技巧,還是無法創作出這些意境富瞻,蕭逸灑脫,別有新意的作品,且不說須得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洋溢在作品的點墨潑灑中,單單是謀篇佈局上所展示的人文文化精神更需要積久的燭照,顯而易見,深厚而豐富的生活閱歷對一位藝術家來說,猶如魚兒與水的關係,沒有了生活,也就成了無源之流,無本之木,這也是張傳亭先生為什麼在不同的書法研討會上多次強調藝術家必須走向生活。他生活經歷和創作道路告訴我,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在工作之餘,如果說在書法藝術上有所成就,應該得益於北師大畢業後在鄉村中學任教期間的磨礪和鍛鍊——那時他在寧老莊、行流等鄉村中學任教,課餘的間歇,不斷找帖讀帖臨帖,疑難問題就直接請教恩師啟功教授。“觀千劍而後識器”,張傳亭先生正是透過對一些歷代碑帖的涵泳,將其中有益的精華化為自己的筆墨語言,“會通於意態之際”(明?項穆),從而達到廣覽博收,取精用弘的目的。這期間的歷練,成就了一個人的品質和意志,更重要的是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珍惜。無異,在鄉村任教前後的生活,對於一個熱愛藝術的青年人來說也就顯得彌足珍貴。數年後,源源不斷湧現而來的新事物,新概念,新感受使得他的藝術觀與藝術風格產生劇變,而他的書法形式、創作思維也從早先的追求作品的視覺效果中走了出來,更加註重中國書法的深邃內涵,從而在他的書法作品中體現了結構嚴謹,欹側而取姿美,筆法方折,仟勁而達清秀;結體或大或小,或簡或繁;筆畫或俯或仰,或輕或重,形成了節奏明快,骨力洞達,肌腴筋健,剛勁蘊籍的藝術特色和書法格局。

經年的生活積累,多年的藝術磨礪,張傳亭的書法知識和自身的藝術修養也就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到書法創作之中,這也是其作品呈現濃郁書卷氣息和內涵豐碩,意味雋永的主要因素。這本厚厚的《張傳亭書法作品集》還非常注重其作品的文學性,他將自己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對生活的熱愛都融入進去,追求創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與書體形式相統一,從而使書法更具有神采。

“經歷風雨見彩虹”,擔任眾多社會職務的張先生,能夠在繁忙的社會工作之餘創作出如此之多的書法精品,箇中甘苦,不正可借用那句宋詞“夜夜間枷連浮聲”來比喻嗎?儘管張先生十分謙遜地借用賈島詩中的一句“霜刃未曾試”,來籍此表明自己的這些創作還需得接受書壇的檢驗,眾人的評說和行家的論斷,但在我看來,還有什麼能比他筆下那些書法藝術更美麗呢!它們在我們眼前不停延伸不停組合,而誰又能說那些藝術外面的生活不更精彩,不更動人,不更有鮮活活的色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