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歪讀《論語》文集有感

歪讀《論語》文集有感

歪讀《論語》文集有感

現在《論語》特別流行,于丹因為講《論語》成為“超女”,李零出了本關於《論語》的書而引起爭論,有一個保安也走進北大講了一回《論語》。為什麼是《論語》?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中國曆代學術著作這麼多,為什麼不是《老子》、《莊子》或者其它子?于丹也講過《莊子》,可明顯不如《論語》受歡迎。可能大家會提出千萬個理由,但在我看來,只有一個理由:因為《論語》短小且淺顯。在人心浮躁的年代,希望沾點文化氣息以裝飾自己者,都挺急功近利的,《論語》就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就像麥當勞和肯德基的一杯咖啡,雖然是速食,但畢竟是洋快餐啊。想當初俺遇到挫折時,發憤讀的也是《論語》,就因為它容易。當初讀時,最高目標是想弄明白它的意思,再背上幾句,能在人前顯擺一下,沒有深入思考。現在《論語》那麼流行,勾起了我重讀的慾望。希望每讀一小節,都加入點自己的一點聯想和思考。不過,以我的水平,這思考絕不會是正解,只能是歪讀。

1、痛並快樂著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節據整部《論語》之首,最為人耳熟能詳。這句話好像是表達了三方面的意思。今天我以歪讀的視角看,覺得這一節有些怪怪的: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三者風馬牛不相及,怎麼會被孔子東拉西扯地粘在一起呢?

早已有人注意到了這一點,於是進行了自圓其說的解讀: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

我認為,這樣解讀十分牽強。我認為這裡表達的就一層意思,就是告訴學生如何面對和克服學習的枯燥。這裡的.“學”還是指學習詩書禮樂,“習”不是實踐,也不是“採用”,就是指“溫習”。首先,他打了個比方,希望學生能把溫習當成樂趣:你們看啊,學了經常溫習,不是很快樂嗎?溫習舊知識,就像與遠方回來的朋友重新見面一樣,不是很快樂的一件事嗎?然後,他舉了個例子:有些人,雖然不知道溫習的樂趣,但仍能克服枯燥堅持溫習,而且不厭煩,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意思是,要麼把溫習當成樂趣,如果感到枯燥,也要以君子為榜樣,堅韌不拔地咬牙堅持下去。

孔子這麼說,表明學習從本質上是艱苦的,要麼克服困難,要麼“苦中作樂”。這一點普天下的讀書人都可以體會得到,學習哪能都像有朋自遠方來一樣快樂呢?還不是常常痛並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