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雷雨的聽課感受

關於雷雨的聽課感受

聽完張老師的課,如雷雨過後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讓我沉醉其中。張老師的這堂課非常好地體現了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課堂特性,它姓“語”、姓“小”、姓“低”,具體表現在:

一、定位學段目標——準確而又適度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讀書、識字是首要任務,張老師在課堂上對讀書和識字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初讀課文時,為了落實“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一目標,我們看到張老師給了學生充足的自由讀書時間。檢查反饋時,先讓學生把帶有生字的詞語、句子讀正確,然後讓學生開火車朗讀課文,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評議和指導,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的具體的語境中,學生真正經歷了識字的過程。第一課時讓全體學生讀通課文,這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底線”,也是學生形成語感、提高語言學習質量最重要的渠道。

在課堂最後一個環節的安排上,張老師再次讓學生與生字見面,並透過找朋友,強化了對本課生字的鞏固。在生字指導中,選擇本課生字中最難寫的“垂”進行指導,先引導學生觀察字的間架和筆畫位置,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示範書寫。我們看到了紮實、真實、樸實的課堂。

《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提出了10項要求,而其中的許多要求,如“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等,都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應該說,張老師的這堂課是一節落實學段目標要求,值得我們很好借鑑的課例。

二、把握文字特點——準確而又形象

《雷雨》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本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如何讓學生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後的不同特點?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我們看到,張老師在教學雷雨前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自己試著把聲音和畫面讀出來,目的是讓學生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腦海中具體形象的畫面,然後張老師提了一個核心問題“根據課文的描寫,你覺得應該加點什麼或者改變什麼?”統領雨前的這一部分教學,這樣避免過於繁雜、細碎的課堂提問。在教學反饋時,張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藉助多媒體,把看圖與讀文、朗讀與理解有機融合在一起。每一次的情景再現,都使學生身臨其境,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視言語實踐——紮實而又高效

潘新和教授說過:“語文教學是一種言語感覺和言語智慧的傳遞,是用教師的言語感悟和言語睿智,喚醒鴻蒙未啟的學生的言語靈性和悟性。一個缺乏言語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師,是無法敲開學生的言語心智法門的。”引領學生守住語言的根,便是守住了語文這方故土。張老師善於精心挖掘這一課中的獨特的語言訓練點,引領學生進行言語實踐活動。

如在教學“蜘蛛、蟬、彩虹” 詞語時,我們教學時往往是讓學生讀一讀,讀正確就完事了,但是張老師要求學生用一句話來介紹其中一種事物,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進行口頭語言的訓練,在詞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

讓我感到最為精妙的是“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彩虹高掛”這四個詞語的挖掘。這四個詞語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張老師對這些詞語進行了個性化的.處理,引領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訓練:首先,請學生藉助“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彩虹高掛”這四個詞語來描述畫面,這樣詞語與具體的景物對應起來,使學生加深了對這四個詞語的理解,有助於的積累;接著根據圖片給詞語排隊,在排隊中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最後引導學生圖文對照,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在描寫雨前、雨中、雨後的畫面,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從總體上把握了課文的內容。張老師的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有效紮實的訓練在行雲流水中自然順暢地達成。

在這堂課裡,我們看到了語文課就該上成讀書課。讀是語文的生命。“簡簡單單教語文”。所謂簡單之法,就是引導學生大量地閱讀。張老師把課堂裡有限的時間盡最大可能地給學生讀書,我們看到她紮紮實實地落實初讀,在教學雷雨前這部分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有目的地讀,有層次地讀,多形式地讀(有自由讀,指名讀,教師引讀,師生合作讀),教師用話語點撥,用激勵評價,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想象,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在讀的過程中巧妙地將詞語理解(“垂”“越來越響”的理解)句子理解、積累運用融為一體,收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綜合效果。

四、二度創作文字——巧妙而又靈動

語文課是詩性的,是童趣盎然的,是語言文字彰顯魅力的聖地。張老師匠心獨運對文字進行二度創作,把雷雨前的情景改編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詩。這首精美的小詩一出現,文章的靈魂鮮活起來。小詩在學生面前幻化出一道綺麗的景緻,令學生興致徒增。讓學生用上新學的詞語將小詩填寫完整,不僅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而且在閱讀中進行新學詞語的鞏固與積累,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小詩的出現,使課堂多了一份靈動,語文課堂的境界悄然而至。

五、注重學法指導——用心而又無痕

學習方法是構成學生學習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學低年級是打基礎的階段,課堂上單靠師傳生受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兒童發展語文素養的需求,我們不能把學

法指導作為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專利。在教學中,我們看到張老師是個有心人,

學習生字時,引導學生運用邊讀邊圈畫的方法;學生碰到難讀的地方時,告訴學生回過頭來再練習幾遍;默讀時,提醒學生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用眼看,用心想;學生自由讀4、5兩個自然段時,告訴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傾盆大雨的畫面,雖是不經易的話語,滲透著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的知識向技能的轉化。

縱觀整堂課,張老師憑藉著親切的教態,靈動的教學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適合低年級兒童心理特徵的教學語言與組織形式,營造了和諧、溫潤的教學氛圍,使整個課堂從頭到尾充滿了童趣,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