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淺談影視藝術創作走向普及和平等

淺談影視藝術創作走向普及和平等

微電影之所以引發熱烈關注,歸根結底就在於它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讓影視藝術創作走向普及和平等。雖然在前些年的DV熱潮中,就有學者指出,影像作為一種媒體、一種藝術,從創作層面講,很長一段時間裡由上流社會或專業人士所把持,但隨著DV的誕生及普及,普通人終於也能像膠片貴族那樣掌握這門技藝。不過,DV的流行,其實只相當於提供了紙和筆,而配套的出版機制並沒有隨之出現。

只有到了線上影片技術成熟、微電影成為一種集製作、發行、放映為一體的平臺的時刻,DV革命未竟的事業才大大邁進了一步。當然,相比起部落格、微博及網路文學來說,影視創作的門檻始終還是高出許多,光有創意是不夠的,資金和技術更缺一不可,所以在短期內看,拍微電影不太可能像寫微博那樣實現全民普及,至於當下微電影作品不少,佳作不多的現實,其實根本上也就是資金和技術的掣肘所致。

作為電影的一種,微電影之於中國電影也有相當的意義。眾所周知,中國電影在2003年起產業復興,十年來越來越紅火,但商業電影機制的確立,在某種意義上卻擠壓了電影作為嚴肅藝術的生存空間。特別是近幾年好萊塢進口大片的進一步走紅,不但嚴重威脅了作為既是民族文化又是本土產業的中國電影,而且還導致了本土的電影創作變得好萊塢化、唯商業化。一批致力於表現當代普通中國人生存狀態的現實主義影片,以及絕大多數的藝術電影,即便在國內外獎項豐收,或得到了媒體界的熱情推薦,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觀眾寥寥、票房平平,一些質量不錯的影片甚至只能在影院一日遊,或者乾脆進不了發行環節。

微電影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改變這種情狀的.可能。出於市場或其他原因,被當下的大銀幕所排斥的文藝的、先鋒的、實驗的、另類的題材,長片不能拍,不願拍,但微電影卻大可一試。因為作為一種電影型別,微電影其實就是自電影發明以來一直存在的短片。短片和長片不同,成本低而自由度高。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只有北京電影學院等不多的專業院校學生才有機會創作短片,而且,不論成片優劣,也只有少數圈裡人才能看到

。微電影則大不相同,它不只是一種電影體裁,還代表了一套完整的傳播和評價體系,就好比小品曾經只是表演院校及演出機構內部訓練的習作,但登上了電視晚會這個傳播平臺之後,就變成了惠及全民的藝術門類,並由此構成了一個可以自我造血自我成長的產業。對於微電影來說,只要拍得好,有了網際網路這個全年無休的傳播平臺,就不愁沒有知音。

動畫片《李獻計歷險記》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個時長20分鐘的動畫短片創意有趣,手法豐富,由在廣告公司工作的創作者李陽耗時兩年多的工餘時間完成,後來透過網際網路的傳播,被大量網友評價為近年來最出色的國產原創動畫,並進而擴充套件成為一部結合了真人演出和動畫場面的同名故事長片,正式登陸院線。

網際網路的點播特色,以及由此衍生的創作者分成回報體系(目前國內多家影片企業都正在醞釀相關的微電影廣告分成、付費點播等計劃),或許還將給予微電影一個合理的再生產機制。所以,雖然還在起步階段,雖然還由於諸多商業品牌的聒噪而混淆了視線,但只要耐心審視和發掘,我們不難看到當下的中國微電影題材的豐富程度已經大大超過了院線電影,更有若干佳作的品質,勝過了不少所謂的主流院線片。

得到了網際網路技術的助力,符合消費者長尾理論的微電影,是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網路時代裡的又一個新事物。它與傳統的影視行當差異很大,帶來了一股源自民間的清流,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創作動機和審美趣味,完全有可能獨立於傳統的影視業而成為一種新的文藝門類兼文化產業。但是,一些不良的風氣也在侵擾著這個新生兒,比如主題廣告化、內容低俗化等,需要引起從業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