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課程適應時代的發展

資訊科技課程適應時代的發展

原教材中有關作業系統的知識內容,以Windows XP為主要物件,該作業系統現已停止更新服務;原教材中安排了“電腦DIY”內容,在當前條件下已無實際需求;原小學教材中使用的Win LOGO程式設計軟體在當前流行作業系統及硬體環境下部分功能無法實現;原教材中佔有較大篇幅的辦公軟體及多媒體處理等多款軟體現已經歷多個版本的更新;原教材在網路應用部分只涉及電子郵件、網路搜尋等內容,現即時通訊工具如飛信、QQ等已經成為人們網路交流的主要方式,學生應該有所瞭解。

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教學條件及教學水平上的差異,本套教材在小學和初中各安排了兩冊基礎性內容,滿足基本教學要求。另外安排兩冊拓展內容,滿足拓展教學要求。

為促進資訊科技課程的發展,使其能夠滿足時代的步伐,教材編寫組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德育為先,進一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資訊科技課程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資訊科技課程在凝結資訊科技學科特有的原理、方法,體現科學性的同時,攜帶著豐富的文化資訊、體現著強烈的人文特徵。資訊科技課程不僅用技術內在的神秘感、創造性和獨特力量吸引學生的參與,又透過技術運用中所蘊藏的藝術感、文化性、道德責任打動學生的心靈。資訊科技教材必須將資訊科技課程的人文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緊密聯絡起來。為此,教材中專門設定了一定的篇幅引導學生了解資訊時代的特徵,樹立資訊意識,培養資訊道德;另外,在各章節中穿插有關計算機倫理道德等內容。以資訊科技發展成果、北京傳統文化、模仿國畫技法等為代表的教學內容或任務主題充分體現教材的時代與文化特徵。

1. 及時反映國家政策的調整,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新成就

2. 精心篩選資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隨著國家科技進度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國內資訊科學技術領域湧現出大量優秀成果。教材中雖然沒有一句話直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但“神州”飛船遨遊太空,“蛟龍”潛水器深海探秘,“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創運算速度世界紀錄,大量真實的材料潛移默化地滲透著濃濃的愛國之情。

3. 精心設計學習情境,培育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注重學科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透過相互合作,親歷資訊採集、加工、處理的全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教材呈現方式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及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語言精練,圖文並茂,版面活潑。教材大量採用合作學習方式設計學習流程,並對合作的方法與技巧給予具體指導。這樣安排,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資訊科技知識與技能積極主動地應用於生活和學習。

結合實際,創造性落實新課程理念

2003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其中的資訊科技部分對於資訊科技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從更高的層次上做出了精闢的概括。它不僅是高中資訊科技新課程的綱領性檔案,也是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課程的重要參照依據。由於各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差距巨大,國家沒有頒佈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因此,本次新編的小學、初中教材,在編寫思路上參考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同時又吸取了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資訊科技教育專業委員會研製的《基礎教育資訊科技課程標準2012年版》中的相關內容。

1. 體現學科基本理念,恰當定位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材雖然不是日常教學的唯一依據和指揮棒,但教材要為教師和學生的資訊科技教學活動提供直接指導。教材不僅是教師授課的素材,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素材。

2. 靈活組織教材內容,構建科學的學習過程

本套教材在編寫時力求體現科學的教學過程,改變呆板的死記硬背的教學和學習方式,注意引導學生重視觀察、勤於實踐、廣泛收集資料、善於合作交流、深入體驗、引發反思與感悟,實現教學與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拓展教學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本套教材內容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構成學生應具備的資訊科技知識體系所需的事實、概念、理論與法則。

(2)與資訊科技知識緊密相關的、有助於學生資訊素養以及綜合實踐能力形成的練習、作業,以及完成這些練習、作業所需要的步驟、方法與技術。 (3)與資訊科技知識和能力體系緊密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法律道德等社會規範。

教材力求從問題解決出發,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教材編寫方式沒有像某些軟體說明書那樣對具體操作步驟做非常詳細的敘述,而是重在解決問題思路的分析和方法的點撥。教學方式上沿用並深化任務驅動教學。教材內容呈現上加強技術應用需求分析,強調學生在操作與實踐中體會並感受資訊科技應用的原理、規律、思想及方法。教材在最大限度內減少了需要學生記憶的事實性知識數量。課堂練習的數量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適度減少。對學生作品的難度要求適當劃分出層次,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性需求。教材中佈置的課外活動與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相互補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

重組知識結構,體現資訊科技學科價值

資訊科技作為一門年輕的課程,其學科知識體系尚不完善。在一線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用系列主題實踐活動組織教學,教材卻應儘可能體現學科的知識框架結構,教材的編寫應該為學科知識體系的探索、充實、完善、拓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學科專業性的削弱必然帶來其作為必修課程存在必要性的降低。

資訊科技課程中對學生終身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內容本來極其豐富。演算法思維、計算機工作原理、資訊產業發展成果與趨勢、多媒體表達等內容中都可以提煉出獨特的思想方法,它們不是外界強貼於資訊科技表面的標籤,而是源自資訊科技學科自身,與資訊科技同生共存,難以剝離的靈魂,以此構建起來的知識體系才是有生命力的。

教材編寫在考慮技術應用價值的同時,更要關注到其思維價值的挖掘。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有關演算法和程式設計、多媒體素材處理與作品創作兩部分比重有較大加強。

教材中安排的Scratch是近年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兒童程式設計軟體平臺,採用模組化積木拼搭方式程式設計,極大地降低了程式程式碼書寫、語法格式記憶帶來的學習障礙,可以直觀地描述演算法的核心,既面向物件,又方便網路共享,還可以與硬體控制相結合。

學生在學習Scratch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初步體會到演算法思維的端倪,更可以突破個人、小組或課堂封閉的學習環境,隨時從網際網路下載各種需要的多媒體素材、程式範例,從他人的作品中吸取靈感;同時也可以隨時將自己的作品、心得釋出到網路上,與世界各地的學習夥伴共同分享。

與時俱進,體現北京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針對北京市作為全國首善之區以及世界城市的客觀需要,教材編寫中力求體現北京特色,展現北京優良傳統文化,努力瞄準世界城市的發展方向,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教學內容取材立足北京,滲透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理念,反映北京精神,在保持資訊科技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努力體現京版教材的結構特點。教材選用的北京風土習俗、北京學生體質健康資料、北京學生日常消費統計、節日海報、班徽設計等主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現實。網路教學部分,從北京歷史文化切入,瞭解北京的歷史,探尋北京的.名勝古蹟,參觀北京的博物館,聆聽它美妙的傳說,帶領學生認識北京作為祖國的首都、世界的城市,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更有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現實中的北京如此美麗,網路中的北京同樣精彩,教材由此展開,引導學生從現實走進網路這個博大、神奇的世界,透過Web網站、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工具、微博、論壇等網路技術手段,放眼全球,與世界溝通,與國際交流。

科學編寫,體現京版教材的新結構

1. 指導與實踐相結合的導學系統

教材中安排了“學習目標”“探索實踐”“閱讀材料”“觀察思考”“思考與實踐”等欄目,明確每部分的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在不同知識間建立聯絡,對關鍵知識、技能進行點撥,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此外,不同形式的交流內容,可以幫助學生自然地切入學習主題,加深理解問題的深度,提升感悟的層次。

為了給廣大教師、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教材配有配套光碟資料。光碟中除了各章節學生製作電腦作品所需的多媒體素材、範例、操作輔導影片,還提供了部分專門購置的正版軟體。教材編寫組還將利用市、區教研網路,彙集教材編者及一線教師教學活動中需要的課例、學生作品,為教師交流教學經驗、教研部門進行專題研究提供方便。

2. 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課文系統

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教學條件及教學水平上的差異,本套教材在小學和初中各安排了兩冊基礎性內容,滿足基本教學要求,另外安排兩冊拓展內容,滿足拓展教學要求。

3. 基礎與拓展相結合的評價系統

新課程下資訊科技學科課堂教學評價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注重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要求教師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實踐。

為了更好地完成各部分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診斷教學的成效,書中各章節中都安排了不同形式的過程性教學評價內容。這些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和甄別,而是為了學生得到更快更大的提高。評價指標註意到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

教材在安排教學評價內容時堅持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強調學生學業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綜合評估,在評價中既要包含學生的學習過程,又要體現學習效果。不能只求最終效果,也不能只求實施過程,二者必須有機結合起來。

在確定評價主體時堅持多元化原則,強調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之一。評價要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家長等多方面的作用,尤其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