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翻轉課堂在計算機專業課程中實踐

翻轉課堂在計算機專業課程中實踐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翻轉課堂這一新型的混合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一線工作者的推崇,它顛覆了我們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課堂內外的時間進行了重新的調整,目的是要將老師手中對學習的控制權和決定權交到學生手中,從而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其實簡單點說就是“白天(課堂時間)老師在教室上課,晚上(課餘時間)學生完成作業”的這種傳統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變成“學生提前利用晚上(課餘時間)學習新知識,白天(課堂時間)在教室由老師指導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

一、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困境

(一)教學方法落後。計算機專業課程大多數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工程型,尤其是在一些程式開發類和軟體應用類課程中,這類課程往往更強調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在傳統的上課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不可能達到同步進行,老師不斷地在講軟體的使用和程式設計的語法,這樣學生只能盲目跟著老師的進度去聽取軟體的操作步驟或者軟體開發的理論。這種方式學生往往是很難掌握的,或者是聽了後面忘了前面,沒辦法把老師所講的內容全部串接起來,學生在上課時就會覺得很疲勞。這樣持續下去,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最終導致放棄學習。

(二)學習環境受限。不少學生在學習計算機專業課程時普遍反映這樣的一些問題:上課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課餘時間自己又看不懂書上的內容;問問題的時候時間又不夠;想利用課餘諮詢老師或者再重聽一次老師的講課內容時又沒有一個合適的平臺。日積月累,問題越來越多,學生也會形成排斥心理,老師也會倦怠。

(三)學生水平不一。由於現在計算機技術發展非常快,很多的專業課程在大學第一個學期就開設了。但是各個中學的課程安排不統一,有些學校開設過計算機基礎課,有些學校卻沒有開設,這就造成學生在進入大學後的專業學習基礎不一致。經常接觸計算機、基礎比較好的同學會覺得老師講的進度太慢,在課堂中難以提起興趣;來自貧困山區、很少接觸計算機的同學又會覺得內容太難,操作太複雜而無法跟上老師的進度。

(四)資源分配不合理。在當前高校擴招的形勢下,學生人數眾多,一個班級的學生通常超過60人,老師在進行實驗操作輔導時,由於人數眾多,很多同學的問題往往要等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老師的回答,有時候可能都不一定能得到老師的解答,而且老師上完一節課後身心疲憊,沒辦法以飽滿的熱情再進行下一節課。

二、計算機專業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計算機課程教學難點在於抽象、複雜,讓學生一時難以接受。計算機專業課程開展翻轉課堂,以相關案例作為課程的主線,形象、生動地表現抽象的課程,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得到了增強。如圖1所示,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主要由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後強化三個環節相互關聯組成。

(一)課前準備環節。教師需要把課程根據知識點和難點分割成若干個小模組,每一個小模組錄製一個微課影片,錄製好之後將影片上傳至Internet或者是雲空間教學平臺,並佈置學生課前觀看教學影片並完成知識點的學習與測試。選取微課作為學習影片的主要原因是: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資源是在傳統的教學課件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它有別於傳統單一形式的教學課件;微課的影片一般控制在8-10分鐘,最長的不能超過15分鐘。經過研究表明,人在學習時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間範圍就在15分鐘內,是比較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徵的;微課能在短時間內突出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重點、難點)教學,相對於內容寬泛、教學內容複雜眾多的傳統教學,微課教學通常集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或者是完成某個教學活動;課堂教學影片作為微課的核心構成內容,並不僅僅只是影片,還包括了教學設計、課件、擴充套件練習、教學反思和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等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輔助性教學資源,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我們以一定的組織關係和展示方式打造了一個虛擬化的、主題式的“小課堂”。

學生的學習自行管理和掌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宿舍、圖書館等多種場所觀看教師的微課講解,由於地點不侷限於在教室中,所以學生可以不用像在課堂上那樣緊繃神經,擔心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或者是因為分心而錯過某個教學內容,可以在舒適的環境和輕鬆的氣氛中進行。此外,學習微課的節奏和快慢也可以自行掌握,理解了的可以快進,聽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回看,也可以暫停把難點或疑問記錄下來,甚至還可以透過QQ、郵件等網路通訊工具向老師和同學求助。

學生在學習完微課影片後,會有一個4-5道題的小測試,幫助檢查學生對教學內容掌握的程度,如果測試結果不太理想,學生可以再重複看微課影片,並針對問題進行思考,此外微課影片還具備方便學生在期末或者是記憶不牢固的時候重新去複習和鞏固的優點。如果是雲平臺,可以將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整理彙總,反饋給老師,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後,老師能及時調整課堂設計,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更具有針對性。

(二)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教學環節的過程組織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是實現知識內化的核心部分,選取合適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對於教師來說尤為重要。針對計算機類課程的特點,基於專案和問題的課堂模式對於學生知識的內化效果更好,過程管理中採用分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引入競爭機制,為讓最後的成果彙報取得較好的成績,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首先,教師先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將同學們在微課學習時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或者根據學生觀看微課後小測試中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將相關的知識點詳細講解,並丟擲與微課學習知識點相關的專案和實際案例,讓學生可以依據影片的知識點解決專案。

其次,將學生分成若干個討論小組,小組的組成最好是用理解能力強的同學帶動其他同學進行分組,一方面有助於組長帶動組員進行問題討論和解決,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能激發出學生們思維的靈感。另一方面理解能力強的同學能幫助老師解答部分同學的小問題,讓老師能有更多時間參與到學生討論共性問題、研究和創新解決辦法、協作解決中去,這樣老師不用在講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課,學生也不用在座位上昏昏入睡。經過這樣的課堂翻轉後,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多,活躍了課堂氛圍,老師在解答學生疑問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學生也能在“訓練―研討―提問―再訓練―引導―提升―創新”的過程中去完成知識的內化。

最後,透過建立競爭機制,既能調動各小組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危機意識,充分掌握時間的主動性,促進各小組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專案。完成過後,由各小組指定組內成員進行專案完成情況和解決思路的彙報,其他各組可以對彙報成員進行提問交流,這樣又能鍛鍊學生的自信心和應對提問的能力,結束後再由老師做點評,總結在專案解決過程中大家的優勢和不足之處。

(三)課後強化環節。課後的強化完善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結構,也是對前兩個環節的有利補充。在這個環節中,老師必須及時將在課堂上學生的共性問題和優秀小組的創新點及時釋出到網路平臺,並且能在網路平臺與同學們加深交流,在改進操作方法等方面提供更深入的指導。學生要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完善知識結構,特別是老師在課堂上的點評和總結,如果還是有疑問沒有能在課堂上解決的,可以在網路平臺與老師繼續交流,最好是能透過學習筆記的方式將在解決專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自己的反思、小組的討論等內容記錄下來,需要複習的時候可以利用網路功能重新觀看教學影片,加深理解。

三、翻轉課堂執行最佳化

翻轉課堂對於學生的自律性和意志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每一個環節對於翻轉課堂都非常的重要,必須要建立良好的執行機制和最佳化。

(一)改進教師評價。目前大多數的教師評價都是基於教師課堂的授課水平聽課評價和學生評價,這種評價大多片面,往往只代表了部分人的評價,不能很好地體現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遞和學生學習的效果,應改進為以學生評價為基礎,從影片的教學效果、教學資源的豐富和使用程度、課堂活動的組織等多方面綜合評價。

(二)改進學生評價。目前大多數的學生評價是針對學生在課堂環節和考試結構的評價,應從團隊協作、創新能力、職業素質等多角度評價學生的素質。

(三)引入獎勵機制。實施翻轉課堂需要教師前期的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工作量明顯增加,僅僅只是憑藉教師個人的興趣和熱情,是很難形成長效機制的。如果能在工作量、評價制度、評獎評優等方面給予有效的獎勵和激勵措施,相信一定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