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作文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作文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作文一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山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哪有這麼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麼大不了的,可現在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後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麼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後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捲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衛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事情才能成功。達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作文二

自從我讀了《差不多先生傳》這篇短文後,我就對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從中知道了我的一個毛病,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遠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這樣,直到他快一命嗚呼時,他的口中也同樣說著:“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話,方才絕氣。

在生活中我也是這樣簡單辦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媽媽讓我泡橙汁給客人喝。我從冰箱裡拿出橙汁粉,因為那是我心不在焉,從袋裡倒出一點粉,然後在加很多的水。我為客人送去,他們剛喝進一口,客人就大叫起來:“太酸了,太酸了。”

從現在開始我改掉了這個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樣馬馬虎虎、心不在焉、隨隨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作文三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及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看到這裡,我頓時眼前一亮,心中納悶著:“究竟是誰有如此大的名氣,令全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眼球便情不自禁往下文轉著,才知此人姓差名不多,有一雙眼睛,兩隻耳朵,一個鼻子,一張嘴,只不過看得不很清楚,聽得不很分明,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罷了!我差點笑出來,這差不多先生有五官和沒五官根本就差不多,不愧為大文豪胡適筆下的人物形象。

差不多人如其名,常常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自他小時侯就如此,把紅塘買成白糖,還理直氣壯地辯論道:“紅塘和白糖不就差不多嗎?”我想既然買白糖,為啥不反買食鹽呢?反正看上去不都差不多。他在學堂的時候,常常把陝西認為是山西,那麼按他這樣想莫斯科還不得成了墨西哥?還別說,或許他還真是這樣認為的。長大後差不多先生在一個錢鋪做夥計,可他常常把“十”寫成“千”,“千”寫成“十”,掌櫃為此狠狠罵他,誰料,他還義正言辭地說道:“‘千’字比‘十’字就多一撇,不是差不多嗎?”既然他這樣說,我想試問,難道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只有五十年嗎,或是說一箇中年人有三千歲。如果真是這樣,那世界還不得亂了套?其實在差不多先生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類似的事,就連臨死也不例外:

一次,差不多先生得了急症,他的家人便去找醫生,誰料招徠一個牛醫,差不多先生心裡想:“醫牛的和醫人的差不多,都是醫生,讓他試試吧!”於是,這位牛醫用醫牛的方法給他治玻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他臨死時,用一口氣斷斷續續說:“活人與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差不多就……就好了,何……何必太認真呢?”

在我看來,差不多先生最終的悲慘命運絕非偶然。即使他沒有喪命於牛醫的手術刀下,將來也會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兩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可以說差不多先生一生都是失敗的,而他敗就敗在這個“差不多”中,可人們……

他死後大家都稱讚他樣樣事情看得透,對事事都不計較,是一個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尊稱死去的他為圓通大師,他的名譽越傳越遠,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讀到這裡,我頓時愣住了,原來差不多先生只是萬千中國人的一個縮影而已,而胡適也只不過是用放大鏡去寫照中國人民的一言一行罷了。而我,剛開始竟可笑地認為差不多先生僅僅是胡適豐富的想象所締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的搞笑人物。我不為差不多先生的悲慘命運而感到可悲,反而為文中那愚昧的人們感到可悲,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明明是負面的,可人們還去讚賞,效仿……然而令人可悲的是……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這句話又迴盪在我的耳邊,而它是那麼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