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手指》的評課稿

有關《手指》的評課稿

《手指》,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5課,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22課,作者是豐子愷,是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長的散文。全文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一隻手,五根手指各有不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手指的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手指》的評課稿 篇1

生活中,張老師態度和藹,待人親切。講臺上,張老師瀟灑典雅,有名師範兒,且有名家腕兒。她一亮相,就讓人覺得氣度不凡。我有幸聽了張老師執教的《手指》一課,收穫頗多。

課一開始,張老師讓學生交流了有關豐子愷的資訊資料,並回憶了他的語言風格和特點。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本課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內容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然後,張老師就課題讓學生提問題:

1、誰的手指呢?

2、手指的用處有哪些?

3、手指有哪些特點呢?

4、為什麼用手指做題目?

5、作者是怎樣寫出來的呢?經過梳理後,張老師抓住“手指的特點?”和“怎樣寫成的?”兩個問題對課文進行了探討,在課文中走了個來回。就課題質疑這一做法,不僅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而且對本課的.學習也是一個學法指導的環節。

另外,張老師的板書令我佩服。板書內容概括準確簡練,字型工整老練。從她的板書上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文章思路。

張老師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品味作者的語言及 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這一點尤為可貴。

張老師的這節課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學習。我聽她的課是一種享受。張老師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工作上的好榜樣。

《手指》的評課稿 篇2

今天聽了老師的這堂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匯入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以出示道具手掌模型回顧上節課的內容,說每個手指的名稱,這點準備非常充分 。然後教師引導透過手指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去找課文中的中心句,聯絡文字。最後,出示了手指的影片並說說感受,這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填寫學習單,找出手指各個手指的長處和短處,以及不同姿態以及修辭手法。教師明確了需要討論的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並在後面以小組為代表,彙報交流,都體現了以學生學為主體的學習模式。

三、注重學生回答問題的完整性。

在小組彙報交流時,派代表發言時“以我代表我的小組回答第幾個表格,長處是……短處是……我的回答完畢,你同意嗎?”這種問句方式能夠鍛鍊學生的說話的完整性,同時也能讓其他學生聽清楚,明確問題。

四、小練筆的設定,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透過學習課文內容之後,學習用課文中的方法來寫身體的某一個部位,給予學生充分寫的時間,並且有學生分享了寫嘴巴的片段,語言也非常的幽默風趣,契合了本篇課文的主題。

當然也有以下建議:

首先學習目標的設定,應當與課堂呈現的學習目標相一致。學習目標中的設定是講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但後面突出的卻是團結就是力量這個道理。以及探究語言幽默性這方面,教師引導的似乎還不夠。其次。教師在問題的設定上也應當明確,如果是重要問題應該以課件課件出示。在引導精神品質方面上,問題丟擲有些突然,學生不能很好的加以體會和總結。所以在這方面教師多要注重引導與朗讀訓練。

我聽了殷老師執教的《手指》一課,受益匪淺。

《手指》的評課稿 篇3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與以前課本中選入的《白鵝》一樣,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殷老師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以及具體表現。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再具體描寫突出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殷老師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品味作者的語言及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這一點尤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