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讀後感

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讀後感

在我們大多數人研究歷史學往往就是看看一些歷史學方面的著作,很少有人深入瞭解學習歷史學的理論以及方法,更多的只是把歷史當做一個個趣味故事來看,理論與方法少有人知。難怪很多人對歷史知之甚少。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此書從理論上告訴我們該怎麼學歷史。歷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歷史”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在我們看來,歷史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正如古人所說,以史為鑑,就是說的學習歷史,以已有歷史為鑑,發現其中紋理,瞭解事物發展的規律。

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它能成為科學性的根據是:一是它的研究物件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物件——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講述了史學理論包括史學本體論、歷史認識論和史學方法論。史學本體論,是對史學研究活動進行本體論反思的理論產物,回答歷史認識活動的目的、性質及其意義,對“什麼是歷史科學”的問題作全方位解讀;歷史認識論,集中回答歷史知識如何形成、何以可能的問題,論證歷史知識的可靠性及其限制,以促進歷史學家對認識成果保有清醒的批判性認識;史學方法論,是對史學研究的經驗程式、思想方法、研究途徑進行反思的理論產物,對史學研究思維程式作抽象化、形式化、相對固定化研究,解決歷史認識手段、方法、途徑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問題,為如何獲得正確的歷史認識提供方法論指導。三者結合,構成一個完整的史學理論體系。可以說,如果我們對歷史學的理論方法瞭解不是很到位,那麼對於他來說,歷史是學不懂的,至少那也只是半知半解,不瞭解真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