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淺談職業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傾聽訓練論文

淺談職業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傾聽訓練論文

摘 要:職業高中語文教學應從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出發,強化實用語文能力的培養。傾聽既能夠最直接、最有效地獲取資訊,又能夠體現個人修養和對他人的尊重,是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實現良好溝通交流的基礎,也是其他三項能力提高的基礎。因此,我們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加強中職生的傾聽能力訓練。經過記憶性傾聽、理解性傾聽、評價性傾聽的專項訓練,聽與說、讀、寫結合訓練,模擬職業場景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會大大提高,也勢必會帶動其他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職高語文 傾聽能力 專項訓練 拓展練習

眾所周知,語文能力是指人們在語文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其中聽位列第一,是說、讀和寫的基礎。傾聽,是憑藉聽覺器官接受語言資訊,進而透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它既能夠最直接、最有效地獲取資訊,又能夠體現個人修養和對他人的尊重,是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實現良好溝通交流的基礎。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側重後三種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傾聽能力的培養,認為這是一個健全人與生俱來的技能,學生的傾聽能力會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自然提升。事實上,人們傾聽的態度、習慣,對有聲材料的記憶、分析、處理,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些都必須透過有效的訓練才能改善、提高。若不能切實地解決傾聽中存在的問題,說、讀和寫的發展也會受到制約。據此,我認為,要想真正提升職業高中學生的語文實用能力,應首先從訓練傾聽入手。

一般說,傾聽訓練應分為三個環節:一是訓練前的準備階段;二是專項訓練階段;三是拓展練習階段。

一、訓練前的準備階段

1.思想上達成共識。在訓練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傾聽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也是一種與人為善的人生態度。它不僅需要用耳,更需要用腦、用心。生活中往往並不缺乏誇誇其談之人,缺少的恰恰是善聽的智者。學習中的良好傾聽,會事半功倍;交流中的良好傾聽,會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2.教會學生傾聽時的禮儀和技巧。⑴上課、開會時的傾聽要腦記與筆記相結合。⑵在旅遊景點、廣場等嘈雜環境中的傾聽要注意講話者的表情和口型,用視覺輔助聽覺。⑶談話中的傾聽態度要真誠,面帶微笑,目光專注,不隨意擺弄東西,身體處於適中偏緊狀態。

要注意反饋、應和,用目光表示關切,點頭表示贊同,常使用“是的”、“嗯”、“很好”、“對”等肯定詞;必要時可以重複對方說過的精彩話語,表示充分認同和尊重;用“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是……”等話語進行歸納,節約談話時間,使談話更深入,方向更清楚;適當提問,激發談話者的興趣,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注意觀察對方的肢體動作及表情,以準確體察、判斷對方的感覺、意圖、心理。

二、專項訓練階段

按照傾聽的作用,可以將其分為記憶性傾聽、理解性傾聽和評價性傾聽,進行專項訓練。

1.記憶性傾聽訓練。記憶性傾聽是以記憶為目的的傾聽,訓練重點是提高聽覺注意力,透過記住人名、時間、地點、數字、事件等關鍵詞、關鍵句,還原有聲資料。訓練初期應選擇較短小的語句,逐步擴大篇幅、加大難度。 2.理解性傾聽訓練。理解性傾聽是建立在深入理解基礎上的傾聽,重點是在把握聲音資料的基礎上,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參與思考、理解,仔細體會重音、語調、語氣的變化所帶來的不同效果,思考語句背後的深刻含義。例如“你可以在下個月去海南”這句話,便有多種表達與理解。重音在“你”,強調的是活動的主體;重音在“可以”,表示允許、肯定;重音在“下個月”,強調時間;重音在“海南”,強調地點;感嘆語氣表示驚喜;疑問語氣表示懷疑。

3.評價性傾聽訓練。評價性傾聽是要對所聽到的內容做出相應評價的傾聽,要求學生透過深入思考,設定正確的評價標準,並用評述性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例如組織學生收聽歷年來《感動中國》的音訊資料,讓學生評出每一年最令人感動的一位。

三、拓展練習階段

即在專項訓練的基礎上,圍繞傾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將傾聽的能力與說、讀和寫的能力廣泛結合。這一階段可以將聽和說結合起來,聽故事後複述,聽新聞後談觀點;將聽和讀結合起來,聽記後進行宣讀;將聽和寫結合起來,做會議記錄、報告摘要、寫聽後感。此外,還可以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在模擬的職業場景中提升學生的傾聽能力。例如:學前教育專業模擬幼兒活動時的熱鬧場面,弄清語言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們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導遊專業模擬旅行社的前臺接待場景,把握來諮詢的客人的出行意願;餐飲服務專業模擬酒店的點餐場景,瞭解就餐客人的口味需求。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傾聽能力的培養是開啟學生全面智慧的一把鑰匙。傾聽能力的提升,勢必帶來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國樑《什麼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1997年第01期。

2.楊吉元《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辯證關係》.《青海教育》,1995年第03期。

3.(韓)趙信暎樸炫瓚著金菊花譯《傾聽》.南海出版公司,200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