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西遊記》中的謬誤_多心經

範文:《西遊記》中的謬誤_多心經

在吳承恩的《西遊記》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中,臨近結尾處有這樣一段描寫——

禪師道:“路途雖遠,終須有到之日,卻只是魔瘴難消。我有《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三藏拜伏於地懇求,那禪師遂口誦傳之。經雲:“《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此時唐朝法師本有根源,耳聞一遍《多心經》,即能記憶,至今傳世。此乃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也。

這段描寫很短,在小說中雖不至於舉足輕重,但也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畢竟在此之後的九九八十一難,每當遇妖怪心中驚懼之時,悟徹了的玄奘法師都會口中喃喃上一段“多心經”,以求心神安定。

至此之後500年,隨著的《西遊記》的讀者不斷擴大,“《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為《多心經》”這一說法近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並在斷不了塵緣的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發芽生花。

可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真的`可以簡稱為《多心經》嗎?

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來劃分一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短語各字間的組合關係,並解釋各詞含義——

“摩訶般若”,簡稱為“般若”,意思為大智慧。

“波羅”簡譯為彼岸;“蜜多”簡譯為度,到達;“波羅蜜多”意思為到達彼岸,即“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由於翻譯的原因,“波羅蜜多”有時也被稱為“波羅蜜”。

“心”意為核心和精華,以此說明此經是《大般若經》的精髓。

由此可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讀法應劃分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而不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外佛法講求“一心向佛”,並沒有“多心”的說法,所以該卷佛經的簡稱不可能是《多心經》。

由上所述,正確說法應該為——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可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為《般若心經》,或《心經》。

“多心經”的說法為何會在《西遊記》中出現?時隔500年,原因暫時無從考證,我只從網上找到了很少一點有關“西遊記和《多心經》”的資料,擷取以下兩段供大家參考——

1、古來誤稱“多心經”者有兩種。一,以心字屬上文,為般若波羅蜜多心之簡稱。如唐·新羅·崔致遠《法藏和尚傳》,多心雖小不輕,疏出塵中經義。注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多心屬上。心是般若之心。因此簡略為多心。此簡略雖然費解,但意尚不謬。二,因什師舊譯,依巴利語無尾音,作波羅蜜,新譯作波羅蜜多。後人遂以多字為別有含義,有作禪定之定字解者。這是大誤。

2、所謂“波羅蜜”,一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一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多”字是尾音,現在的音來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達”。“多”就是“達”的音。我們大家慣唸的二百六十個字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常常有人把它稱為《多心經》,因為《西遊記》上把這幾個字與上面切斷了,變成《多心經》。

由上面兩段資料細細推想而來,“多心經”是這樣順理成章出現的——

1600年前,鳩摩羅什大師首譯“paramita”為“波羅蜜”,在民間大眾廣為流傳;1300年前,玄奘大師重譯“paramita”為“波羅蜜多”,並譯出玄奘版《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同樣在民間大眾廣為流傳。然而500年前,什師的“波羅蜜”和玄奘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尚未被人們遺忘,更加廣為流傳的《西遊記》又出現了,自此,天下徹底大亂……

由於《西遊記》的盛大影響,《多心經》的謬誤雖小,但還是給後來對佛學不甚瞭解的人們帶來了或多或少的麻煩,甚至最終波及到《心經》的內容,歪曲了人們對第一句經文的認識。《心經》的第一句經文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現在的《心經》第一句卻誤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根據《心經》的梵音原文來看,不論將這幾個字劃分成“波羅蜜|多時”還是“波羅蜜多|時”都講不通。也許是“多時”這個詞來得比較順口,才將逗號乾坤大挪移了吧。

《西遊記》錯了,它依然是經典,我們錯了,就會貽笑大方。讀書時多查多看多思考,少一點想當然,做一個徹頭徹尾的“多心精”,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