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蘇科版版教材八年級下冊《力與運動的關係》說課稿

蘇科版版教材八年級下冊《力與運動的關係》說課稿

我的說課題目是《力與運動的關係》,是蘇科版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三節內容。我將從教材、本節課的教法、學法指導、課堂教學過程,展開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

本節教材內容是對第八、九兩章中關於力與運動的關係關係的一個總結,是學生建立力與運動的關係關係的關鍵。

本節教材特點:一是透過生活例項和演示實驗進行分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二是書中的插圖有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較以前的編排有很大的改變,將力的作用效果,力與運動的關係的關係放在一起使知識相對集中,並且便於將力與運動的關係關係講述的更加透徹。

學生情況分析分析: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這一觀點恰好和建構主義理論相符合,所以,我們就必須分析學生的原有的認知結構,

①第八章學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牛頓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條件為本節課的深入討論奠定基礎。

②學生在生活中見到許多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對二力平衡現象也比較熟悉。

③但學生在生活中對力與運動的關係的關係可能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認為物體運動方向的改變,不屬於運動狀態的改變”,“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等其它一些錯誤的認識都是我們這一堂課要解決的問題。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麼是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

②透過觀察和分析,激發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興趣,從而進一步認識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③知道物體受力不平衡時運動狀態如何改變

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能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興趣;

②透過探究活動,獲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學會用觀察、比較的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培養對科學的興趣,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拉近生活、社會、科技與物理的距離;

②滲透科學、技術、社會(STS)教學的指導思想。

③透過對情景、圖片的觀察與思考,使學生認識到,單靠一個人的能力,很難取得成功,只有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才能共同發展。

二、說教法

分 析教育哲學主義認為:教學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強迫,而是一種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動。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學生 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選擇恰當的合作方式,使合作過程成為一個愉快和充滿智慧挑戰的過程,營造民主寬鬆的心理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淡化課本結論,注重知識的來龍去脈,再現知識的探究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的理智過程獲得實質性的發展和提升。

在這知識的再生產中學生經歷了改造自己頭腦的創新訓練。學生在將學到的知識進行遷移、整合、推演,不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策略,競爭中取勝的創新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所以本堂課採用:講授、討論、概括歸納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學 生在經歷了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等一些學習過程,從中總結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的關係,對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 識。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由對科學的好奇而產生的鍥而不捨的執著追求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無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份厚 禮也會回報給勇於探索的學生。

四、教學過程

“引題”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人們需要維護自己的觀點或信念的一致,以保護心理平衡。倘若在某種新的情境中,出現了與人們原有的觀點和信念不一致的地方,這時就出現了認知衝突,問題意識便油然而生,人們就要力求改變自身的觀念或行為,以達到認知平衡。

所以在引題時,我先利用學生熟悉的力可以改變物體形狀的實驗,使學生回憶起這一知識,然後再利用幾個影片設定新的問題,因為在這些圖片中力並沒有改變物體的形狀,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望。

1、關於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教學

(1)透過引題創設的情景,引導學生分析各影片的含義分別得出,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由靜到動、由動到靜、由快變慢、由慢變快。這一過程總教師主要提供素材、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己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方法並能對知識進行總結。

(2) 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速度方向的改變,這一點學生不易接受,原因有二,其一學生不知道速度是有方向的物理量,其二源於學生的前意識,他們看到物體速度不變 時,就自然而然產生狀態不變的想法。所以,這裡應該是本堂課的一個難點,我的突破辦法是設計一個用磁鐵改變小球運動方向的實驗,透過實驗使學生在獲得感性 認識的基礎上,建立方向改變也屬於運動運動狀態改變的正確觀念。

(3)學法指導

教會學生學習是每一個老師的夢想,其實這些夢想的實現就是在平時下功夫,在上面的分析過程完成之後對整個過程進行回顧,幫助學生梳理我們的分析過程和分析方法,教會學生遇到問題該怎樣分析,從哪些角度去分析,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關鍵。

2、力與運動的關係的關係

(1)整體思路:這一知識點分三步講述,首先分析物體不受力的情況,其次分析受平衡力的情況,最後分析受非平衡力的情況。

(2)不受力的教學安排

先提出問題,然後複習牛頓第一定律,引導學生分析,最後得出運動狀態。

(3)受平衡力的作用

給出條件“物體受到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線上的力,會怎麼樣運動?”,結合例項“靜止在課桌上的書本”、“懸掛的電燈”得出物體可能處於靜止狀態。再結合例項勻速運動的火車,分析得出物體可能處於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4)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這裡分一下幾種情況討論

①非平衡力,但有兩個力

A、提問:“車要加速運動應滿足什麼條件?”,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動力大於阻力,物體加速運動”

B、提問:“車要加速運動應滿足什麼條件?”,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動力小於阻力,物體減速運動”

②非平衡力,但只一個力

A、以自由落體(不給學生提這個概念)為例項,引導學生分析球的受力情況,觀察它的運動情況,得出結論。

B、以平拋運動為例項,先讓學生分析受力情況,在複習受力分析、慣性的同時,再觀察球的運動狀態,然後進行總結。

(5)學法指導

①先對這一部分的討論進行總結,得出力與運動的關係的關係。

② 提示學生注意我們的學習方法,先分析物體不受力的情況;再分析受平衡力的情況,這裡面又分析了運動和靜止兩種情況;最後分析受非平衡力的四種小情況。這樣 做有兩個目的,其一使學生構建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使學生的知識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其二教會學生怎樣討論問題,從簡到繁,逐條討論。

五、小結

先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過的主要內容,讓這些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