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大學生目標取向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價值觀關係論文

大學生目標取向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價值觀關係論文

【摘 要】職業價值的各因素都沒有顯著的主效應,自我效能感在職業價值的各因素都有顯著的主效應,目標取向與自我效能感僅在自我發展因素上有顯著的互動效應;自我效能感在職業價值的保健因素和自我發展因素都有顯著的主效應,目標取向與自我效能感僅在自我發展因素上既有顯著的主效應又有顯著的互動效應。

【關鍵詞】職業價值觀 目標取向 自我效能

大學生的專業實習與職業工作、專業技術緊密銜接,不僅是在校內熟悉職業工作、掌握專業技術的主要途徑,而且是在擇業前獲得職業自我效能感、確定成就目標取向的良好渠道。此外,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擇業是一個操作性極強的過程,自我評價、收集資訊、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問題解決環環相扣,因此,職業指導必須以職業訓練為主,培養相應的職業自我效能感。

一、目標取向

目標取向是個體在進行某項作業時所要追求的目標。個體的成就目標取向有兩種,分別是學習目標取向、成績目標取向,兩者在個體對任務的理解和適應方式、對努力因素的看法、對困難任務和行為失敗後的反應方式等方面表現差異。在成就情境中,學習目標取向的個體尋求挑戰性任務,把失敗當作有益的反饋,面對困難,能保持良好的情緒、堅持有效的努力,績效保持或提高;成績目標取向的個體迴避挑戰性任務,把失敗歸咎於能力不足,面對障礙,焦慮異常、情緒消極,績效下降,甚至放棄作業。同時,在成就情境中,存在兩種動機模式—學習目標取向的個體的行為表現為掌握模式,成績目標取向的個體表現為無助模式。透過實驗檢驗學習目標取向與成績目標取向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特徵,個體對能力的潛在認識直接影響了個體的成就目標取向圖。相信能力是後天培養的且可以變化的個體,把能力的提高、對任務的掌握和理解作為成功的標準,是學習目標取向:相信能力是天生的且固定不變的個體,以參照群體來評價自己是否成功,超過他人即為成功,是成績目標取向。總之,個體的目標取向受其潛在的能力觀影響,不同的目標取向表現出不同的動機模式、行為方式。

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Bandura認為個體在有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目標時,自我效能感就成為其行為的決定因素,決定對任務的選擇、對所選任務付出的努力、困難條件下對所選任務的堅持性、面對失敗時的歸因及情緒反應,最終影響該任務完成與否。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積極嘗試新任務、尋求挑戰,在困難條件下,將失敗歸於努力不夠,能繼續努力,並保持良好情緒;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害怕嘗試新任務、迴避挑戰,面對障礙,容易產生焦慮等不良情緒,把失敗歸於能力不足,容易因困難而放棄努力。

雖然自我效能感是針對特殊情境行為而言的,是隨情境變化而變化的,其預測作用及影響作用也是伴隨情境變化的.。但是,自我效能感透過選擇、思維、動機及心身反應等中介過程,影響個體在活動過程中自身能力的發揮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加工過程中,個體對能力本質持有的觀念是一個重要因素。Bandllra和WOod的實驗表明,當個體對能力本質的看法不同時,其自我效能感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就是持能力增長觀的人,其自我效能感顯著地高於持能力實體觀的人。可見,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的能力的發揮受到個體所持能力觀的制約。

三、職業價值觀

價值觀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隨年級增高,個體受自我的影響不斷增強,對自我需要和自身發展的注重穩定發展,自我價值取向逐漸占主導地位。以學生對學習成功的歸因的大量實驗顯示,“個體對能力的關注與年俱增,到大學階段已經把能力看作是最能體現個人價值的關鍵”。大學生比較看重與個人面臨的人生課題和個人素質有關的價值目標,最重視的人生價值目標是事業成功。有關研究不僅表明價值觀是主體按照客觀事物對其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和選擇的原則、信念和標準,而且體現“價值觀對動機起核心作用,決定動機的性質、方向和強度曰。”由此可見,整體上,個體在青年期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人生價值觀,其職業價值觀應該是個體從自身的需要出發對職業價值的重要性評價的標準。   四、職業價值觀與目標取向、自我效能感的關係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三個因素與成就目標的兩個取向、自我效能感相關都顯著,成就目標的兩個取向與自我效能感相關都顯著。結合大學生擇業重視職業的自我發展因素和聲望地位因素,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既追求自身能力的發展,也比較注重對自身能力的證實。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三個因素與自我效能感相關都顯著,聲望地位因素與成績目標取向相關顯著,保健因素和自我發展因素與學習目標取向相關顯著,學習目標取向與自我效能感相關顯著。結合大學生擇業重視職業的自我發展因素,他們在職業生涯中傾向追求發展自身的能力,不太注重對自身能力的證實。

大學生的目標取向在職業價值觀的三個因素上都沒有顯著的主效應,自我效能感在職業的三個因素上都具有顯著的主效應,目標取向、自我效能感僅在自我發展因素上有顯著的互動效應。對照職業價值觀,大學生受能力觀影響,在目標取向和自我效能感的協同作用下將職業的自我發展因素放在首位,而對聲望地位、保健因素的考慮主要受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總之,科學、合理地擇業以科學、合理的擇業動機為前提,而科學、合理的擇業動機又建立在獲得自我效能感、確定目標取向的基礎上。職業指導是一個系統工作,不僅要了解學生的擇業動機,而且要幫助學生形成有助於選擇並從事適合自己的職業的動機、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就業觀念意識、設定現實可行的職業理想,更要引導學生認真參加專業實習,培養適當的職業範圍內的自我效能。職業選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要結合日常的教育工作進行。透過有目的地幫助學生完善職業人格、培養職業興趣、掌握職業能力,學生的職業素質是能夠得到提高的,其職業適應性和變通性也是能夠得到增進的。

參考文獻:

[1]於海霞.在校大中學生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評價關係的初步研究.滬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4):45-49.

[2]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輕.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心理學動態,1997,(1):39-43.

[3]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0-64.

[4]龍君偉,徐琴美.Bandura的效能預期理論述評.心理科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