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求職

畢業生求職過程中發生的亂象

畢業生求職過程中發生的亂象

當下,正是各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對接活動、招聘會進行階段。即將求職的大學生們的花費明顯增多,做簡歷,置辦面試服裝,甚至有的家長為孩子準備好了紅包,準備送給面試單位……

“找工作這段時間花掉的錢,可能未來自己工作一年都賺不來。”一位高校大四學生不無憂慮,為找工作之難而頭疼,為了找工作,同學們可謂花招百出。昨日,記者走進長春部分高校,走近這些即將面對求職難題的學子們。

簡歷製作

修改證書編號為自己添“彩”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長春師範學院內學生寢室樓下的商業區,共有8家影印社,常有學生進出。走進其中一家影印社,裡面有三臺電腦印表機,每臺機器旁邊都圍著四五名學生,在影印社的牆上掛著各式各樣的簡歷,有“精裝”的,還有“簡裝”的,上面標註價格20元至50元不等。

“幫我把這張證書列印三份,上面的名字改成張某某,順便把證書編號也改一下。”一位學生同工作人員說。記者走近細看,證書上面寫的是,某學院學生會主席的正式聘書,以及一張三好學生的證書。

午休時間,還有幾位學生排隊等候列印簡歷。該影印社的工作人員邊吃飯邊對記者說:“每年這個時候,也就是招聘會前期,都是我們最忙的時候。我每天要做二十幾份簡歷,其中包括改簡歷中的成績單,修改證書名字、編號,在簡歷上做些手腳,添點‘彩’也都是普遍現象。”

心存僥倖想辦理四級成績單

昨日記者還來到長春大學,走進校園,在校園的宣傳板及各寢室樓下,都張貼著校園小廣告,其中關於辦四六級英語等級成績單的廣告佔多數。

在一個寢室樓下的宣傳欄上,一共有11個廣告,其中7份是關於辦理四六級成績單的。

“我一共考了四次英語四級都沒過去,聽以前畢業的學生說,英語四級是用人單位招聘的一個‘線’,現在只能想辦法做個假的,先應付一下。”記者回頭,看到一位同學正在用手機記錄上面的電話號碼。

“被用人單位發現了怎麼辦?”“那就要看‘點兒’高‘點兒’低了,萬一招聘單位不去查,我們就‘撿著’了。”該同學頭也沒抬自然地說道。

一個學校冒出多個學生會主席

昨日,長春某外資企業人力資源部的李女士說:“現在大學生簡歷裡普遍‘注水’,學生幹部、優秀學生、高成績的學生太多了。去年我們去一個學校招聘,收上來10份簡歷,6份簡歷中寫的是學生會主席,結果去學校查,只有一份是真的。這都是學生為了增加自己的印象分。”

另一家企業人力資源部的負責人說:“從另一個角度講,這能反映出一個大學生誠信問題。我們每次招聘條件中都有要求,如果發現簡歷裡摻假資訊,錄取後也將立刻辭退。”

準備紅包

家裡匯一萬準備打點面試人員

李剛隔壁寢室的一位同學尹航(化名),家裡在松原市經營一家飯店。“我爸媽最大的理想就是讓我在省城找個工作。但是因為我家不是本地的,在這兒沒什麼‘關係’,所以父母告訴我,找工作時要會來點‘事兒’,有必要時要送紅包。”尹航說。

尹航一週前就跟家裡說下週要參加一個招聘會,父母給尹航打過來1萬元錢。

記者在尹航的桌子上看到5個信封,尹航告訴記者:“參加招聘會那天,他會將這1萬元錢分成5個紅包,到時候見機行事,有必要時給考官遞上去。”

另類特長

練喝酒是為了工作需要

會喝酒和會開車已成為現在大學生找工作的兩項“技能”了。現在無論是招聘方還是應聘者,都越來越直接,也越來越“實際”。很多用人單位招聘時無論男女,“是否會喝酒”已成為招聘單位的面試問題之一。

昨日,記者在吉林大學一家校園駕校瞭解到,從進入7月,新學年開始後,多數報名考駕駛證的都是大四學生。“他們這個階段課程少,而且,馬上步入社會,覺得會開車也是一個特長。”該駕校負責人說。

另外,現在很多大學男生喝酒的一個藉口就是以後工作需要應酬。“現在不都說,上班以後,主要是人際交往。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現在就得練練。”該駕校正等待練車的一位大四男生說。

不惜成本

“生活費都比平時多一到兩倍”

為迎接就業招聘,大四學生在這階段做著各式各樣的.準備,現在他們的求職成本如何?“我平時生活費就700多元,現在為了能找個好工作,買衣服、做簡歷,再加上吃幾頓散夥飯,這三個月生活費平均每月都2000多元。”李剛的同學小張說。

“那可不,我們班級幾個同學算計過。9月、10月生活費都比平時多一到兩倍。”李剛另一位室友接過話來說,“我媽都給我算賬了,說這個月也得2000元。不過,家長對找工作這方面花銷都很支援。”

專家觀點

盲目做表面文章

與不良風氣有關

“現在很多畢業生並沒有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而是盲目地做一些表面文章。這與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是有一定關係的。”昨日,上海市高校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教授譚徵分析,現在一些大四應屆畢業生參加招聘會時,就像是來走走過場,投幾個簡歷,並沒好好總結一下自己,將自己真才實料的部分展現出來。同時,這也是誠信缺乏的一種表現。

譚徵說,他在全國多個城市的招聘會組委會了解到,相當一部分學生仍舊只是以工作是否適合自己作為應聘的標準,而不是在就業難的情況下努力使自己適應工作,因而處處碰壁,這與學校的引導也有一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