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反思

《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反思

課題《美麗的小興安嶺》,那精心的教學設計,嫻熟的教學藝術,給聽課者獲益良多。聽課後,也引發我對如何按照新大綱精神,改革閱讀教學的思考。結合這個課例,談幾點拙見,以拋磚引玉。

一、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描寫景物文質兼美的老課文,抓住景物特點,描繪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展示了小興安嶺的豐富特產,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無比熱愛之情。全文有六個自然段,篇幅比較長,在六個自然段中,其中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分別描繪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的美麗景色。這課書的教學,我聽過了多次,都是講一至三自然段春天和夏天的景色特點。由於本文在內容、寫法和語言等方面有相同之處,如果一堂課授完,那就很完美了。經過了反覆研究,達成共識,這是教材處理上的一個突破。由於執教者對教材的潛心鑽研,教學過程的嚴密安排,教學方法精心設計,高質量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這節課的顯著特點,概括起來是:容量大,密度高,教法活,效果好。功夫不負有心人,成功的教學,體現了學校領導、語文科組和執教者的奉獻精神,研有所得。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研究無衝突,課堂教學沉悶是比較普遍的,很多教師寧願上一堂平平淡淡的錯漏不多的課,不願上一堂有創意的、使人耳目一新的但可能會失敗的課,特別是公開課。新大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黃雪瓊老師敢於承擔風險,迎難而上,除了學校領導的支援鼓勵外,更重要的是她有膽識,識是膽的根基,膽是識的表現,沒有紮實的知識和教學基本功,就沒有高質量的教學。語文教學效率低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亟等改變。效率意識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現代意識,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根本點之一,它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生命線,理所當然地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我們要提高效率意識,勇於開拓,積極探索,譜寫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華彩樂章。

二、加強語感訓練,提高語感水平

新大綱第一次提出了加強語感訓練問題,把加強語感訓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並明確地提出了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培養語感,歷來很多教育專家非常重視,葉老認為:“文字語言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他又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駕馭文字。”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訓練語感最重要的就是讀,尤其是朗讀。在閱讀教學中,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語感的直覺性離不開整體感知,語言文字只有入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深厚意蘊。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看錄影,聽課文錄音,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理解品味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春天,樹葉嫩綠,雪融水漲,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蔥蘢、晨霧瀰漫,野花盛開;秋天,樹葉變黃,松柏更翠,森林獻寶;冬天,雪花飛舞,貂熊過冬,松鼠攀枝。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迷人,令人陶醉。在教學中教師把那誘人的景象,感人的朗讀有機地融為一體,傳遞著作者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受到了美的薰陶,獲得了美的享受。相形見絀,有的教師卻一句一句地講解,零碎敲打,把課文搞得支離破碎,大大破壞了對語言的感受,對語感訓練是無益的。我呼籲小學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讓學生多一些讀書,少一些肢解;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多一些感性,少一些理性。在教學中,過多地以教師的理解性的邏輯分析取代了學生的自我感悟是不可取的。目前很多語文教師仍習慣於以講代讀,以問代讀,正如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指出:“由於過分強調語言分析和思想方法方面的繼承,用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必然影響朗讀訓練,進而影響語感培養”。

在本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替換詞語的訓練,也是語感訓練的一種形式。抓住課後練習題的四個句子,讓學生按要求替換詞語,透過比較品味,反覆誦讀,使學生體會用詞準確,培養語感能力。

三、宏觀著眼,微觀入手

語文教學要教什麼,怎樣教,教師要心中有數,要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本文在詞句教學而言,用詞準確,釋詞義,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在全冊八個單元的“基礎訓練”中都有具體安排,詞句訓練的重點是顯而易見的。比喻句在本單元“基礎訓練”中的第四題,就要求“找出本組課文中含有‘……就像……’的句子讀一讀,再寫這樣的句子。”本文比喻句較多,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找比喻句,反覆讀比喻句,理解比喻句。語文教學,宏觀著眼,就是要明確全冊、單元的訓練重點。微觀入手,就是對重點知識點的教學,要具體指導,使學生切實掌握。

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加強語文實踐

新大綱從更高的角度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還是以教師為主,這是新舊教學思想的重要分野。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這是教學活動的本質所決定的。新大綱強調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本節課教學,注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給學習方法,其主要表現在,根據課文內容結構相同的特點,採取了學法遷移,“扶”、“引”、“放”三步進行教學。就是扶著學第二段(春),引導學第三段(夏),放手讓學生自學第四、五段(秋、冬)。在這過程中,悟學法,用學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自悟自得。自悟,就是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透過觀察語言文字,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現語言文字的感情。現在的教學還存在著虛假的主體性(形式主義多,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膚淺的主體性(在課文表層上徘徊,語言水平和思維水平都不高),脆弱的主體性(不是來自對知識本身的內在興趣,而是在教師的獎懲下所獲得的暫時的滿足感和壓力感)。要認真研究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造條件,提供契機,拓展空間,使語文教學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

加強語文實踐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聽說讀寫是語文實踐的全部內容。新大綱強調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必須要加強語文實踐。素質教育是一種強調實踐的教育,學生的語文素質,必須在實踐中才能獲得發展和完善,閱讀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語文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材料有所感悟。為此,教師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樹立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的教學思想,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這方面主要體現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聽說讀的訓練都比較充分,從以教師分析情節、講解課文內容的活動為主轉變為學生為主、以讀為本,對語言文字材料的理解、運用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