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知識總結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第一段作者採用了什麼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麼?
清榮峻茂。
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第四段寫什麼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悽異的特點。
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說明猿聲淒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作者為什麼先寫夏水?又為什麼先寫山,後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悽婉美
第一段和後三段是什麼關係?
總分關係。
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文中提到了巫峽,另兩峽是什麼?
瞿塘峽、西陵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