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論語》教學課後反思

《論語十則》教學課後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教《論語》十則 ,先前由於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採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後,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絡生活不夠。如何聯絡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字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絡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於文字所提供的場景或文字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於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為教師與學生的對文字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字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 “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適用於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 “場復原”式聯絡生活法的侷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 “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麼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於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雖然是經典,但畢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東西,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更注重文言基礎的傳授。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較紮實,學生對一些基礎的文言知識掌握得較好;二是《論語十則》只是《論語》這部大書的幾頁,我在教學中儘量做到在有限的時間裡拓展學生對這部經典的認識;三是主要採用誦讀的方式來教學,學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於增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學內容有些面面俱到,學生對課文的翻譯掌握得不好,沒有在規定課時內按排學生背誦課文。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感到了一個語文教師的無奈,面對一些很好的文字,卻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來傳達。在古代難懂的文字和現代充滿活力的學生之間,我們的教師要怎樣做,才能變成一座美麗堅固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