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幼兒園中班音樂《小鼓響咚咚》活動反思

幼兒園中班音樂《小鼓響咚咚》活動反思

案例描述:

案例1

活動匯入部分:

教師出示小鼓(敲鼓),提問:“小鼓怎麼唱歌的?”

幼兒:“咚咚咚,咚咚咚······

教師出示鼓譜。

幼兒跟教師採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部位敲打節奏,熟悉節奏。

案例2

師:“這首歌曲有幾段“”

幼:“兩段。”

師:“兩段一樣嗎?”

幼:“不一樣。”

師:“哪裡不一樣?”

幼:“第二段唱輕一點,因為妹妹在睡覺······”

師追問:“那第一段呢?”

幼:“第一段響一點,很開心的······”

案例3

教師演唱並表演歌曲,幼兒完整欣賞後分段學習,出示圖譜。根據不同情緒出示笑臉(大笑、微笑),教師解釋笑臉所代表的意思。教師邊演唱邊根據歌曲性質畫出圖譜,接著把注意力投向學習歌曲,而忽略了圖譜,剛調動起來的氣氛來了一個轉折。

案例4

歌曲欣賞後未熟悉歌曲內容,直接進入主題--學。

教師帶唱,幼兒跟唱。

導致幼兒對演唱歌曲內容的不熟悉。

案例5

和笑臉寶寶做遊戲,先分兩半演唱,再分男女唱,接著男女交換,最後整體表演。

反思:

1、實物匯入,激發興趣,設計新穎特別。看著鼓譜,敲打節奏,並且用手指、手掌交換不同的部位敲打節奏,幼兒在濃郁、輕鬆的氛圍中掌握基本節奏,感受樂趣。

2、幼兒的回答著實另聽課老師佩服與讚歎,這是平時經驗積累的表現。孩子們平時就得到了音樂的薰陶,情感的.理解,所以這樣的表現在意料之內。

3、對笑臉表情解釋的機會應該留給孩子們,這樣能加深幼兒對兩段歌曲不同情感理解的印象。圖譜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看完圖譜就轉到對歌曲的學習好像太“對不起”這張圖譜了。圖譜原本的用意是服務於歌曲的學習,情感的理解。但是在這個環節中沒有充分利用好。

4、學唱歌曲的重點是把歌曲學會,所有的“花哨”環節目的都是為了讓幼兒會學這首歌曲,但是恰恰遺忘了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熟悉歌詞。教師如果用朗朗上口的語調和孩子們一起朗誦一下歌詞,那麼孩子們也不至於學得那麼困難了。再次,教師應該適時“退隱”,一直帶真孩子一起唱,那麼孩子們有了依賴性,想都不想歌詞就跟著老師一起唱了。

5、一開始就分兩半,孩子們還沒有反應過來呢,一開始應該讓孩子們一起演唱,一起來感受微笑寶寶所代表的兩段不同的情緒。等孩子們親自感受到了,再分開一起表演,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有響和輕的經驗了。

完美的開頭另人期待,但是由於熟悉歌詞的疏忽成了活動的敗筆。但是不管怎樣,我嘗試了,我便成長了。這次的選材經歷複雜、曲折,最終繞了一個大圈圈還是回到原點也是我和這個音樂教學活動的緣分。我想結果並不重要,只要在經歷後反思、總結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長。孩子們表現的很出色,有老師表揚我的歌聲也很出色,這些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也謝謝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所有幫助過我的老師,有你們真好,讓我感覺到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