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小學教育

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效果初探論文

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效果初探論文

【摘要】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具有主題聚合性、客觀有限性、具體可測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問題解決的方式與狀態、實踐物件、研究主體的變化。對效果的檢測要堅持求證性、全面性、客觀性的原則,靈活運用考證與復現兩類方法。對效果的表達要注意防止泛化、避免誇張、忌單一化。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效果維度檢測表達

一、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的內涵

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是指運用科學研究的思路、方法對中小學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加以變革後所發生的變化及其達到的程度。從性質來看.它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從實踐關係來看,它作為課題研究的重要結果之一,既是運用研究成果的產物,又是表明研究成果價值的重要的、直接的證據。

一般地說,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效果具有以下特點:

1.主題聚合性

效果是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自然的衍生物,與課題有著天然的聯絡。它是課題研究假說正確與否、實踐價值大小的重要證明。具體地說,研究者對課題的認識與實踐是效果產生的基礎,是引發效果的根本原因。效果的內容反映的是研究者對課題涉及的核心問題實施教育變革後所發生的變化及其達到的程度,並從不同的角度證明課題的價值、意義,反映研究者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的合理程度。

2.客觀有限性

效果是研究所引發的實際變化。這種變化是與課題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相關的,是有限度的,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它的產生、維持離不開必需的條件。其中,最根本的條件是實踐干預。在實踐中所採取的措施是相應的結果產生的重要前提,研究措施的科學性、實踐性的有限性決定了效果的客觀有限性。因此,任何效果的產生與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的科學程度、實踐程度呈正相關。離開了以具體的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的實踐為基礎的一切效果是虛假的。

3.具體可測性

無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所產生的效果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可以藉助於一定的測量工具、測量方法獲得,並運用資料、文字、事例等表達出來的。在實踐中,它直接反映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學生的與課題研究內容相對應素質、參研教師的思想觀念與施教能力、學校的管理與風貌等方面,可以透過直接感知或運用工具測量明確相應的變化及其達到的程度。

二、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效果維度

明確效果究竟從哪些方面來體現,是全面收集和展示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效果的重要前提。筆者認為,界定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效果,既包括變化的主體.又包括變化的性質、內容、程度等,其中明白變化的主體是前提,把握變化的性質、內容是核心,測定變化的程度是關鍵。具體地說,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效果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界定:

1.問題解決的方式與狀態

問題解決的方式作為直接促進研究主體、客體發生實際變化的具體思路、手段,是研究假說的實踐化。因此,運用研究所得的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而產生的與原有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之間的差異當屬效果的範疇,是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著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的執行狀態、執行結果,體現了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的成熟程度,是其他效果產生的重要基礎。

2.實踐物件的變化

實踐物件(由於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所作用的物件主要是學生或教師,因此,這裡通常是指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學生或教師)發生的與研究內容相關的變化是課題研究效果的重要體現。這種變化的實質是課題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等直接作用於學生或教師後.學生或教師的素質在特定方向、特定時段內的發展變化狀態,它包括學生或教師的認識、情感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能力、所達到的結果等。它是效果的主體和核心部分,是研究的實踐干預是否達到預期目的的重要體現。

3.研究主體的變化

研究主體(即研究者)因課題研究而發生的變化是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的重要內容。從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現實狀況來看,它常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作為具體實施研究的研究者這一主體.即教師的變化;一方面是指作為研究的組織者的主體,主要是學校的變化。

教師的變化反映的是教師在特定方向、特定時段內的專業成長狀態。一般來說,參研教師的與課題相關的思想觀念、施教行為和能力、研究行為與能力等方面的實際變化是他們在參與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所引起的,是效果的直接反映。這種變化往往能夠迅速地轉化為改造教育實踐的實際生產力,有機地融入教師的職業生活,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學校的變化反映的是學校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並可能表現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內容。其中,主要是因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發展變化後而發生的相應的管理層面的變化、學校特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等。通常,這種效果除了直接表現為學校管理水平、辦學水平的提升及學校文化的發展外,還有可能轉化為社會評價,如有關部門對教師、學校的各種肯定、獎勵等外在表現。

三、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的檢測

效果檢測的目的在於瞭解和判斷研究實踐所產生的實際變化,其核心是鑑別。它是對效果進行客觀表達的前提和基礎。檢測的任務在於對發生變化的全部主體、全部內容及其達到的程度進行客觀全面的描述。

(一)原則

1.求證性

課題研究所產生的變化既可能是積極的,亦可能是消極的。積極的變化常常是研究者預先設計的、期望順利達到的;消極的變化則是研究者希望克服的或者避免的,可能是出乎預料的。檢測韻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確認課題所產生的變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並將檢測結果與研究方案中的事先設計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因此,效果檢測應當包括證實與證偽兩個方面。在檢測過程中,應當鑑別這種變化與研究的實踐干預特別是研究的具體措施之間存在多大的相關性,是否真正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

2.全面性

研究效果常常可以透過多個層次、多個方面表現出來。全面完整地反映課題所產生的變化是對檢測工作的一項基本要求。效果的全面性主要是指變化的內容和主體的'全面判斷、衡量。從內容來看,它應當覆蓋研究課題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全部外延。從主體來看,它應當涉及學生、教師、學校等。因此,其檢測應當從課題本身的特點與實際需要出發,設計科學的檢測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從各個方面測定其變化。

3.客觀性

研究的效果不是憑人們的主觀意識所決定的。瞭解變化是什麼及其達到的程度,並將其與研究措施進行歸因分析是對效果做出客觀判斷的重要基礎。檢測過程中,對於變化是什麼及其達到的程度,應當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工具和方法、手段作用於檢測物件,引發其反應,做出初步的內容判斷,進而對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所測得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判明其真偽,做到去偽存真,從而在內容與程度兩個維度完成對效果的實事判斷。

(二)方法

從總體上來看,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效果檢測的具體方式主要是聽、看、查、測、議等,進一步分析.又可以分為考證類和復現類。

1.考證類

考證,即從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入手,透過對研究資料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其基本原理是“事實一判斷”,即透過對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積累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後,對其實踐性、真實性、可靠性做出相關判斷。考證的關鍵是判斷研究措施與研究效果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並揭示這種因果關係。一般運用的主要方法是聽、查、議。

聽,主要是聽取研究者的彙報,瞭解研究者的所思、所做,瞭解研究者的工作與課題的相關性,分析研究措施與效果之間的關係,考查彼此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

查,主要是透過查閱研究者儲存下來的過程性、實踐性研究資料,如文字、圖片、影像、實物等,在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措施與效果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從而判斷效果是否真實可靠。

議,主要是對研究者提供的資料進行討論與分析,去偽存真,得出相應的結論。即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地考證,將與研究無關或者關聯不大的、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的內容剔除,進而判明其實際變化,分析真實的實踐干預與實際變化之間的關係。

2.復現類

復現,即在一定的情境中再現實踐干預可能引發的變化及其達到的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刺激一反應”。即透過在特定情境中呈現事先設計的某些刺激,引起受測者的反應,然後分析這種反應與研究措施的關係。復現的關鍵是如何設計合理的檢測情境。一般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測、看。

測,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測量工具,對研究所作用的物件進行測查,以瞭解其變化及其程度。這種方法的關鍵是測量工具的設計。一般地說,測量工具的內容應當以研究者研究的核心問題為出發點,將核心概念所界定的外延具體化。對於內容的表達,要力求尊重受測物件的發展水平,注重檢測目的的合理隱藏.以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實驗物件的實質變化。對於結果的處理,要注重合理運用統計分析。

看,主要是透過對現場活動進行觀摩考查,瞭解研究所作用的物件在特定方向、特定內容上達到的程度。現場活動觀察的實質是一種情境檢測,它的關鍵是要將情境自然化,透過自然化的情境考察受檢者在特定情境中的反應,以進一步瞭解受檢者在日常活動中的真實反應。

在實際檢測過程中,聽、看、查、測、議並非截然分開的,而是交織在一起作用於檢測物件。因此,要重視不同方式所獲得的資訊的互相印證,以做出客觀科學的結論。

四、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表達應注意的問題

1.防止泛化

將效果泛化是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中經常容易出現的_個問題。其實,教育科研是課題承擔單位的全部工作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課題研究僅屬於教育科研的一部分。因此,某一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僅僅是學校工作中的一部分,其產生的效果必然是有限的。可以估量的,而不是無限擴大的。這種有限表現為它所涉及的主體有限、內容有限、程度有限等。在顯示效果時,必須要選擇那些與課題研究內容相關的、研究措施與結果變化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內容,即與研究內容、研究措施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的變化結果。否則,會使研究措施與研究效果之間缺乏必然的因果關係,實踐與結果之間牽強附會,留給別人“課題研究是個筐,什麼都可往裡裝”的印象。

2.避免誇張

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所產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效果與實踐的關係集中表現為因果關係,研究實踐是研究效果產生的根本原因。在對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進行顯示時,研究者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效果有所誇張。這種誇張既可能表現為誇大,又可能表現為誇小。其中,誇大更容易出現。它常常源於研究者的功利性目的或“教育科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等觀念的影響,帶有一定的主觀有意性。誇小則常常是由於研究者對效果的承載主體、內容等的認識不足或檢測的工具、手段的設計的缺陷而導致對有關效果的忽略。在實踐中,避免誇張,一是要防止將其拔高,即將變化的程度、變化的內容無限制地擴大;二是要防止只報喜不報憂,迴避甚至於美化研究中出現的消極變化。任何誇張,只會損害研究的真實性。

3.忌單一化

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效果需要透過一定的形式加以表達,其核心是用事實說話。在實踐中,藉助資料、運用資料來對課題研究的效果進行表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並經常運用的方式,但是,它並不是唯一的方式。課題研究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案例.同樣屬於效果的重要部分,它們不僅能直接反映相關的變化,而且能生動地、鮮活地再現問題解決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這些典型事件、案例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可能是無法簡單地用資料加以說明的。因此,需要重視事件描述、情景描述等文字表達法,從而實現效果表達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自覺避免純資料化的表達方式。